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提优导学案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课时2 虚词的判断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第一节鉴赏古诗读懂始温馨寄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专题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一、古诗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一)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2014全国2高考语文试卷(文字版)【2】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且尽罢诸不急费。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
瑾等大惧。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
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
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
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
瑾诛,复官,致仕。
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 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世;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奉贤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臵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22.第①段画线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与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遥相呼应。
(1分)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24.第④段画线句“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情,试做简要分析。
(3分)25.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B. 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昌平区201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延赏,蒲州人也,累代为官。
延赏常宴宾客,选子婿,莫有入意者。
其妻苗氏,太宰苗晋卿之女也。
夫人有鉴.,特选韦皋秀才曰:“此人之贵,无以比俦①。
”既以女妻之。
不二三岁,以韦郎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张公悔之,至于无礼。
一门婢仆亦渐轻怠,唯苗氏待之常厚。
以人多贱视,悒悒而不能制遏也。
其妻垂泣而言曰:“韦郎七尺之躯,学兼文武,岂有沉滞儿家,为尊卑见诮。
良时胜境,何忍虚掷乎?”韦乃告辞东游.。
妻罄妆奁赠送。
延赏喜其往也,遗以七驴驮物。
每之一驿,则附递一驮而还。
行经七驿,所送之物,尽归之矣。
其所有者,其妻张氏所赠妆奁及布囊书册而已。
延赏莫之测也。
后执陇右军事,会德宗行幸奉天,皋以勤王之功持节西川,而代延赏。
乃改易姓名,以“韦”作“韩”,以“皋”作“翱”,左右莫敢言之也。
至天回驿,去府城三十里,有人特报延赏曰:“替相公者,乃.韦皋将军,非韩翱也。
”苗夫人曰:“若是韦皋,必韦郎也。
”延赏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
”苗夫人又曰:“韦郎前虽贫贱,然气凌霄汉。
每以相公所谈,未尝以一言屈媚,因而见.疏。
成事立功,必此人也。
”旦日入州,方知不误。
延赏忧惕,莫敢瞻视,曰:“吾不识人。
”西门而出,凡旧时婢仆,曾无礼者,皆面有惭色。
独苗氏夫人无愧于韦郎。
贤哉乎!韦公侍奉外姑③,过于布素之时。
海内贵门,不敢忽于贫贱之婿。
所以郭氏诗曰: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
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取材于《苗夫人》)注释:①俦:chóu,匹敌②外姑:岳母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夫人有鉴.鉴:明察B.韦乃告辞东游.游:外出求学,求官C.乃.韦皋将军乃:表判断,是D.因而见.疏见:被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悒悒而不能制遏也愁闷之情无法抑制B.妻罄妆奁赠送妻子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C.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那个韦皋应该已经死在沟谷里了D.过于布素之时过着与布衣之时一样的朴素生活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从韦皋之妻张氏劝说夫婿和赠送嫁妆首饰的行为能看出她对丈夫情深意重。
10_【课堂导学】.doc课堂导学文言翻译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解题时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要快速理解句子的大意,放在语境中,对照文意的理解,聚焦采分点。
步骤①典题剖析,易错归纳温故知新,明方向;自我诊断,找差距(2014·上海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3分)拓展训练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
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
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
②榷:专卖。
参考答案:①刘宴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
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以”“厚直”“觇报”“虽”)②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
参考答案昌平区201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9. A(A鉴:名词,识别力)10.D应为“超过了当初没有当官的时候”11. B12.(4分)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岳父张延赏对其无礼;奴仆们也逐渐瞧不起他;自己无法忍受别人的轻视;妻子张氏对他寄予殷殷期望,希望他能够成事立功,不虚度光阴。
(1点1分)13.(12分)【评分说明】①对文中相关内容理解准确;(3分)②阐述具体、准确、深入,思路清晰;(5分)③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清楚、得体;(4分)④字数不足,每少20字减1分。
14.(5分)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丞相位居三事/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家累千金/未尝济一物/安得谓之献/众不能夺其议/改谥曰宣靖。
【参考译文】张延赏是蒲州人,连续做了几朝的官。
他经常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想要从客人中挑选一个女婿,可是没有他满意的。
他的妻子苗氏,是太宰苗晋卿的女儿。
她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特意挑选了秀才韦皋,她说:“韦皋将来的尊贵,无人能比。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韦皋。
过了二三年,因为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张延赏很后悔,以至于对他无礼。
慢慢地,家中的奴婢们也瞧不起他,只有苗夫人对韦皋一直很好。
因为人们轻视他,他的愁闷之情无法抑制。
妻子张氏哭着说:“韦皋是个七尺男儿,又文武全才,怎么能长期呆在我们家中,让家里人和奴婢瞧不起。
大好年华,怎么能够虚度?”韦皋于是向张延赏家里的人告辞,独自向东游学求官。
妻子张氏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
张延赏对于他的出走很高兴,送给他用七头驴所驮的物品。
每到一个驿站,韦皋就叫一头驴驮着物品返回家中。
经过七个驿站,所送的物品,又全回到家中。
韦皋所带的东西,只剩下妻子所送的首饰以及一些书籍。
这些是张延赏所不知道的。
后来韦皋执掌陇右军事。
恰逢德宗皇帝巡视奉天,以勤侍王室的功劳持节镇守西川,来接替张延赏。
于是韦皋改了姓名,把“韦”改作“韩”,把“皋”改作“翱”,左右之人没有人敢说这件事的。
综合能力测试(一)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明代学者徐有贞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有过之”.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文官有极高地位,“以儒治国”的国策和“以文为贵"的社会风气促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优越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科举制度、空前发达的图书业,为宋代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繁荣与人才的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作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知识结构大都渊博融贯,呈现多能化、复合型特点,往往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身,涌现出很多通才作家,且多以斯文自任,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鲜明的群体意识。
宋代之前,往往以政显者拙于文,学术精者词采乏,能文学者则大都专擅一体,或以诗著,或以文名,兼美者则不常见.唐代大家如李、杜、韩、柳,李白称“诗仙”,杜甫为“诗圣",韩愈和柳宗元乃以古文家流芳艺林。
在中国古代史上,他们只是以文学家垂青后世,其于吏事、学术往往建树无多。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追求“内圣外王”之境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终端,而实现这种境界和理想,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除了个体的主观努力之外,尚需有适宜的社会环境。
宋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成为其前贤和后学共同艳羡的幸运者,时代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或实现这种理想的机会与条件.宋廷的崇文国策和全社会性的兴教办学以及书籍业的繁荣,使得宋代学子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砥砺学问,大面积、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学习、汲取前代文化的精华,从而滋养和提高个体素质;而大体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科举之路,又为他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供了可能.故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全才、通才型作家不胜枚举,诸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考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1世纪初,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强大的经济力量造就了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
但客观而言,中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之后,才能确立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
那么,中国文化如何增强影响力与竞争力,中国应该如何从经济强国走向文化强国呢?首先,中国文化界人士应自觉树立复兴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目前,在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平台的传播体系下,以好莱坞电影、麦当劳薯片、名校公开课、美日韩电视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冲击中国文化市场,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已经严重西化。
如果中国文化界不奋发图强迎头赶上,中国文化就很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对中国文化界来说,危机也是转机。
中国文化界可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并将传统文化根基和现代传播手段应用到对21世纪的伟大建设实践,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紧密贴近现实的伟大作品。
中国文化界人士要想创造伟大的文化业绩,也需要培养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要承认、尊重并且相信中国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实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很多人类古代文明被异族入侵并摧毁,成为历史遗迹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居功至伟。
满清末年,中华文明面临西方文明炮舰政策的威胁,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五四前后的一些中国文化精英怀疑,日本人的入侵更让中华文明陷入最危险的时刻,危机关头,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取得胜利的艰辛过程中,创造了影响力强大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本身,即证明了中国自身文化积淀的强大实力。
自主学习
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为常见的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义的切入点。
备考时,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
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结合语境辨明具体用法;熟记固定用法和固定结构。
总之,抓住语法功用,分析逻辑关系,在阅读实践中熟悉知识。
考试时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即可。
1. 明确常见的虚词,注意积累,比较用法之间的差别
与实词一样,虚词也需要积累。
对于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熟记于心,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一是要明确不同词性的各种用法;二是做好归类整理工作;三是从语法结构入手,推断其意义。
虚词大多跟课本中的用法结合起来,所以一定要将课内虚词的用法牢牢记住。
2. 读练结合,形成能力
对于虚词的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同时,充分利用好每一次考试,因为考试时可能会遇到几个文言虚词,要记住典型例子,以培养对试题的敏感度。
3. 关注9个复音虚词
9个常见复音虚词是:得无、孰与、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乃、所以。
虚词推断法:
1. 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
例如:“遂扫石而坐”,是先扫石,再坐下,由此推断“而”是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是一面逃跑,一面还拖着武器,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此推断“而”是表修饰关系。
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2. 全句关照法
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例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也”表示感叹语气;“公子畏死耶,何泣也”中的“也”表示疑问语气。
3. 位置分析法
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与它处于同一位置的“以”也可推断其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4. 语法分析法
依据常用虚词的语法位置和功能来判断其大概含义,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中的“其”
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
5. 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