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通气对在体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91.82 KB
- 文档页数:4
手术后疼痛的机理研究进展麻醉学的领域已经拓展到围术期,手术后急性疼痛的管理也成为麻醉医师一项重要业务。
有效的术后镇痛管理能明显地降低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预后。
在对各类疼痛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疗法和防治策略并开始在术后疼痛的管理中应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手术后疼痛在病因学上不同于福尔马林注射、和辣椒素注射等抗原诱发的炎性疼痛,也不同于神经病理性痛,因此手术后疼痛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于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例如,术后痛模型对抗炎剂、脊髓NMDA受体的阻断剂、脊髓非NMDA 受体的阻断剂和离子型嘌呤受体拮抗剂的反应不同于其它模型(尤其是抗原诱导的炎性痛)。
目前虽然在一些疼痛模型有了许多新发现,但将这些新发现转化为术后痛的管理却显得十分有限。
因此将手术痛作为不同于神经病理性痛和炎性痛的一类特殊的疼痛加以深入研究对有效地进行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十分必要。
1、敏化和痛觉过敏组织损伤可以导致伤害感受系统出现两种反应,即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1]。
外周敏化是初级传入纤维的变化引起的,表现为:对刺激反应阈值的下降、对阈上刺激反应增强、自主活动增强、感受野(刺激可诱发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域)的扩大。
实验表明伤害性感受器很容易对温度刺激产生敏化,然而感受器对机械性刺激的敏化(与手术后机械性痛觉过敏有关)却很难证实,这导致许多研究者推测外周敏化可能在术后疼痛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中不扮演主要角色。
伤害性刺激的输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递神经元的反应,称为中枢敏化。
例如,损伤区域以外的刺激也可诱发脊髓背角疼痛反应增加。
外周敏化导致初级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来自损伤区域的刺激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
中枢敏化导致次级痛觉过敏,表现为损伤区域外的刺激也能产生增加的疼痛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机械刺激(不是温度刺激)产生的次级痛觉过敏(次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后,它不是由未损伤区域的初级传入纤维的敏化引起的。
痛必定粉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王中男【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021)001【摘要】目的:在正常大鼠和大鼠的慢性结扎损伤模型(CCI模型)上,研究痛必定粉针对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细胞电活动的影响,进而揭示痛必定粉针的脊中枢镇痛机理.方法:采用电生理实验技术中的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以注射痛必定前后的正常大鼠和CCI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C-反应放电数及C-反应放电出现的潜伏期及C-反应产生的WIND-UP现象和CCI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数为观察指标.结果:痛必定粉针可显著抑制正常大鼠和CCI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C-反应放电数,可以延长C-反应放电出现的潜伏期,并且对C-反应产生的WIND-UP现象也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可以显著抑制CCI大鼠WDR 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结论:痛必定粉针的脊中枢镇痛作用是通过影响脊髓背角WDR 神经元细胞的电活动来实现的.【总页数】2页(P50-51)【作者】王中男【作者单位】长春中医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1【相关文献】1.痛必定粉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J], 曹军;王中男2.非阿片类中药强镇痛剂对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J], 王冰梅;许新;唐燕;谢益宽3.蛋白激酶C对内脏炎症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J], 周卫华;李菁锦4.甘丙肽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J], 徐世莲;刘彤5.野木瓜注射液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影响 [J], 兰星;陈素;郭敏;刘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针对神经症大鼠行为及中缝背核神经元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焦虑、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症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缝背核是大脑内部的一个核团,参与了平衡和控制情绪的过程。
因此,研究中缝背核神经元在神经症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电针是传统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电针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但其对中缝背核神经元的影响尚不清楚。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电针对神经症大鼠行为和中缝背核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深入了解电针的神经调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2.1 研究内容(1)采用弗兰克林的改良T沙箱方法评估神经症大鼠行为学表现,对比电针组和对照组神经症大鼠的表现差异。
(2)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症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分析电针对神经元形态的调节作用。
2.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选用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
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对照组不进行处理。
对鼠群体采用改良的T沙箱测验评估其行为学表现。
(2)透射电镜观察:将动物处死后将脑组织进行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观测中缝背核神经元是否存在形态变化,比较电针组和对照组中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三、预期结果(1)通过改良T沙箱测验可以明显发现电针组神经症大鼠的焦虑和紧张等行为学表现有所改善,表明电针对神经症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预计可以发现电针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相对对照组存在一定的改变,具体表现为细胞核大小、线粒体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四、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预计可以探究电针对神经症中缝背核神经元功能的调节作用,揭示其作用机制。
结果将为电针疗法在神经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理论基础,从而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提高神经症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