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丰富文化景观文化向心力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1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所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闽南居民建筑特色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特色戏台角檐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也有出砖入石之说。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类建筑反映着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闽南建筑文化。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闽南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红砖红瓦。
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鲜艳的红砖红瓦。
红色,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繁荣和热烈。
这种红砖的运用,不仅赋予了建筑鲜明的色彩,还展现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红瓦则与红砖相得益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燕尾屋脊也是闽南建筑的显著标志之一。
那高高翘起的燕尾,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灵动之美。
燕尾屋脊的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
它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人才辈出,寄托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且,燕尾屋脊的造型独特,其工艺复杂,需要精湛的技艺才能完成,充分体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在闽南建筑中,石雕、木雕和砖雕等装饰艺术更是精彩纷呈。
石雕通常用于建筑的门柱、石鼓和栏杆等部位,其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
木雕则多见于门窗、梁枋和斗拱等处,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砖雕则常出现在墙面和屋脊上,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达了闽南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闽南建筑的布局也颇有讲究。
常见的有“四房看厅”“五间张”等格局。
房屋多为四合院式,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体现了闽南人重视家族团结和秩序的观念。
而且,闽南建筑注重通风和采光,房屋之间通常留有天井,既能让阳光照入室内,又能保证空气的流通,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闽南建筑还常常运用蚝壳墙。
这种独特的墙体材料,是将蚝壳与灰土混合堆砌而成。
蚝壳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潮性能。
在泉州的一些古老建筑中,蚝壳墙依然保存完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闽南建筑中的防火墙也是一大特色。
防火墙高耸厚实,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第一篇: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作为一个出生在福建的人,我的家乡拥有丰富而特别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宗教、语言、建筑、饮食和传统艺术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家乡的闽南文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闽南地区的主要宗教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三种宗教在这里相互融合,共同影响了闽南地区的精神生活。
儒教的思想在闽南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仁爱、孝道和忠诚。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佛教则强调放下世俗欲望,追求解脱和慈悲。
宗教信仰贯穿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庙宇里祭祀神明,还是在家中摆设神像,都体现了闽南人对信仰的虔诚和崇敬。
其次,闽南话是闽南地区最常用的方言。
闽南话有着独特的音韵和语法,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
闽南话不仅仅是一种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闽南话,人们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内涵。
闽南话富有诗意,歌舞的演唱和戏剧表演常常使用闽南话进行,这使得闽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另外,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被誉为“土木堡垒”。
土楼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宽敞明亮,能够抵御台风和火灾。
土楼的造型独特,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内外都有楼层,住户可以生活和生产在同一楼层。
土楼还是闽南地区族群文化的象征,每座土楼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闽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同样非常丰富多样。
闽南菜以色香味俱佳、独特细腻而闻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福建红糟肉、擦粉鱼和鲍鱼翅等。
福建红糟肉是一道传统的家常菜,制作精细,色泽红亮,味道酸甜可口。
擦粉鱼是一道独特的闽南菜,以新鲜的活鱼为主料,以特制的粉皮擦拭鱼身,使鱼肉更加鲜嫩可口。
鲍鱼翅是一道高级的海味菜品,制作繁琐,口感鲜美,被誉为福建菜的代表之一。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筑风格: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防御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筑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
从特征上说,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
从地域范围说,它发源于福建泉州地区,逐步向漳州地区、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台湾地区及海南地区扩展;并且随着闽南人的足迹,沿着江河海岸延伸至广西平南玉林地区、浙江平阳地区、东南亚港澳地区,以及内陆的江西上饶周边地区、江苏宜兴以及本省的闽北、闽东和闽中个别地方。
从数量上说,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
从历史角度说,闽南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一、闽南文化的历史来源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是文化的基本要素。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经济要求而产生的具有高度共识的意识和行为。
研究闽南文化,首先就得探索闽南社会的形成。
闽南是福建南部泉州、漳州和厦门的总称。
福建上古时代就被称为“闽”,当时土着叫闽人。
战国时期至汉武帝期间,福建土着经历了古闽人和古越人融合以及闽越人整体北迁的历史大动荡。
汉武帝平闽(前110年)之后,闽地空虚,给汉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从西汉设冶县(前85年),到东汉末贺齐入闽(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是汉人入闽并融合闽越遗民的关键时期。
据朱维干《福建史稿》,这个时期福建的经济、社会已具备一定规模。
永安三年(260年)东吴即建东安县于现在的泉州西门外的丰州,属建安郡。
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又置绥安县于漳浦。
晋太康三年(283年)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又从晋安县中分出同安县。
此后,汉人超大规模入闽大约还有五次,包括史书未曾记载只在民间流传家谱出现的东晋初的“八姓”入闽,史书记载的梁朝侯景之乱的大批难民入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唐末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率兵平闽,南宋末期两个短命皇帝赵罡(端宗)、赵昺(帝昺)在福建就位引来北方保驾抗元的众多忠义之士入闽。
家乡的文化福建厦门福建厦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融合了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和现代化文化的特点。
作为我的家乡,福建厦门的文化传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家乡文化。
一、丰富的传统文化福建厦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座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闽南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
闽南文化是福建厦门的瑰宝之一,它包括了丰富的语言、服饰、建筑和饮食等方面。
福建厦门的闽南语是一种独特的方言,被广大市民所使用。
同样,闽南服饰也是福建厦门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给人以美丽的视觉享受。
除此之外,福建厦门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鼓浪屿上的欧洲风情建筑和厦门大学的白塔等建筑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这些建筑代表了福建厦门的历史和文化,是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美好回忆。
二、富饶的海洋文化福建厦门的海洋文化是福建省乃至中国重要的一部分。
厦门是一个海滨城市,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文化成就了福建厦门独特的城市魅力和特色。
厦门的海洋文化不仅体现在厦门人对海洋资源的热爱和利用上,还体现在丰富多样的海洋活动和庆典上。
例如,每年的厦门国际海洋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海洋表演、娱乐等。
此外,厦门还拥有众多的海洋博物馆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致力于保护和研究海洋生物和环境。
通过这些机构的努力,福建厦门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研中心。
三、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福建厦门逐渐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相碰撞,相互融合。
福建厦门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现代化的建筑风格而令人瞩目。
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福建厦门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交通设施。
然而,这并没有削弱福建厦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相反,现代化的设施和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和谐共存,这种融合也成为了福建厦门独特的城市魅力。
闽南文化:丰富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向心力(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摘要:闽南文化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产物,加之闽南地区特殊遭遇的历史契机,使闽南文化包容了不同文化的多元交汇,从而塑造了闽南文化这一形态独特和内蕴丰富的文化景观。
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同属于闽南文化圈,闽南文化是维系两岸友好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与影响力——根脉意识与文化向心力,厘清渊源脉络,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可以进一步加快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和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关键词:闽南文化;台湾文化;文化景观;根脉意识;向心力一、闽南文化:概念的繁复与丰富的文化景观根据著名文化研究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的考察,“文化”是英文里最为复杂的三个词之一,它有着极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史。
在西方的文化历史发展中,文化最早的意涵是指“在农事方面照料动植物的生长”,其后通过隐喻被延伸为“人类发展的历程”,成为“独立抽象的名词”——用来表示关于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人类的特殊生活方式。
[1]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但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众说纷纭,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160 多种。
如此繁多的定义无疑具有某种共性——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各种关系的表现。
同“文化”繁多的定义相似,何为“闽南文化”至今也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关于闽南文化的定义,它的内涵、外延,历来都有不同理解和看法。
闽南文化是在闽南这一特定地域所形成和存在的文化,反映着闽南地区特定的历史发展和生存方式,形成了闽南文化特殊的地域形态和特征。
但也应该注意到:闽南文化的核心文化区在闽南,但它又远远越出闽南,成为一种更广泛的文化。
有学者统计,在大陆有1500万闽南人,在台湾有1700万闽南人,而在海外高达两千万人以上。
这样广泛的人口流动和分布,使闽南人不仅仅只是生活在“闽南”的人,而成为一种带有某些民系特征的更广泛的族群;闽南文化在秉承其生成于闽南的原初形态和特征的同时,也不能不接受其他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在新土成长所带来的某些新质。
这种情况告诉我们,“研究闽南文化,闽南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决不是我们的终结点。
我们的目光必须越出闽南这个地域,将闽南人看成是一个走遍世界的族群,将闽南文化视作一个有更广泛蕴涵和影响的存在。
”[2]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为客观而且深入闽南文化的真谛。
闽南文化纷繁的概念史或许包含了另一种可能:闽南文化概念含义的含混与闽南文化的广泛传播可能存在某种隐秘联系。
换言之,概念的多义与暧昧制造了闽南文化的多副面孔,以至于它可以适时而变,顺利登陆不同的文化圈,迅速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之中。
实际上,闽南文化所裹挟的种种争议、分歧以及丰富的文献使之成为一个宝贵的资源富矿。
正如刘登翰在《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一文中所阐述:“闽南文化不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原文化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原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如地质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
”[3]闽南文化是闽南社会发展的结晶,“闽南文化不是静态地接受中原文化的接入,而是动态地经历着自己的特殊发展。
”[4]闽南文化到底属于何种文化类型?当今学术界对闽南文化大致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一是认为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应属于大陆性文化。
二是认为闽南固有的海洋地理环境和海洋文化传统影响着闽南社会发展,中原文化移入闽南后形成了闽南文化特有的海洋文化内涵,闽南文化应当是海洋性文化。
显然,这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又各有其理。
闽南文化,不仅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且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产物。
闽南是中国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交汇、碰撞、抵制与融合的前沿地带。
闽南地区这一特殊遭遇的历史契机,使闽南文化包容了不同文化的多元交会,也赋予了闽南文化特殊形态,从而塑造了闽南文化这一形态独特和内蕴丰富的文化景观。
闽南文化丰富的文化景观,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物质的显性文化和非物质的隐性文化两大部分。
物质的显性文化主要包括具有闽南特色的古代遗址、遗物、古建筑以及历史上闽南籍学者文人所留下的著作、书画、民间传承的唱本、话本、曲目等;非物质的隐性文化则为闽南民俗民情、闽南民众心态、闽南人民的群体性格以及古代相传的手艺、技巧,如:闽南抽线木偶技艺、纸织画手法、南音、高甲戏唱腔等。
二、根脉意识与文化向心力: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历史渊源“一个好的共同体、一个鲜活的文化不仅会营造空间,而且也会积极鼓励所有人乃至所有个体,去协助推进公众所普遍需要的意识的发展。
”[6]文化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向心力?它的魅力何在?要解开“文化”的神秘面纱,文化认同理论无疑是我们可以援用的重要理论资源。
要理解文化认同,首先应该先了解何为认同,从本源上看,“认同”首先意味着“同一性”。
而文化认同,即是人类对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美国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曾形象地把文化所具有的共同信仰、规范和价值观,比喻为“维持社会紧密结合的‘胶水’”[7]。
文化价值系统对社会的这种整合、规范功能,体现了文化特有的凝聚力。
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承中原吴越,下续台湾海外。
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联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着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
这既体现了闽南人强烈的根脉意识,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向心力。
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较大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强大推动作用。
研究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之间的关系,厘清渊源脉络,可以进一步加快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和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同源性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同源性,主要指它们最重要的渊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
台湾居民多数是从闽南及大陆其他省份移入,特别是闽南地区的移民是台湾族群的主体。
根据《台湾在籍汉民族乡县别调查》(1928年)记载:当时全省福建系人口计312万,占总人口的73.5%;其中,以来自泉州府者为最多,占福建系总人口的54%;漳州府次之,占42%”。
而如今,台湾2300万居民中,闽南泉州、漳州人后裔占80%,台湾的方言就是闽南话,台湾生活习俗与闽南人没有什么差异,台湾的传统民居明显传承于闽南的传统民居,台湾的民间信仰也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
(二)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同质性[8]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都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闽南背山临海,台湾本身就是一个海岛,所以两地文化还都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
闽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了相当完整的中原古典文化文脉,积淀了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特征。
在现代闽南人文环境与社会生产及生活中随地可见,闽南社会中的家居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衣着服饰、建筑民居、生产活动等展现了其浓厚的“汉唐遗风”,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弘扬光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认同是通过差异构建的——只有借助与他者的关系,表明某个术语不是什么,明确缺少什么,是什么组成了它的外部这样一些‘积极’的层面——只有这样,认同才能被建立起来。
”[9]要深入探究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之间的关系,其之间的差异性与区别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一是两岸长期分裂、两岸制度不同以及对外开放方面的差异,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感。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台湾文化和闽南文化等同起来。
在看到共性、亲缘关系的同时,尤其要关注文化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的不同心态和感受,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和误会。
二是大陆闽南文化的生存困境。
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由于现今闽南方言遭受前所未有的“语言生态”,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危机。
随着闽南三角洲的经济飞速发展,闽南地区成立“移民地区”,大量的外来人员到这里打工、定居,为了方便交流,普通话成为了首选的“交流工具”。
年轻一代的闽南人会听、讲闽南话的比例在逐渐减少,而对以闽南语为载体的闽南文化更逐渐被淡漠,甚至可能从此消失。
另外,闽南地区的现代城市化进程也使凝固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建筑等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境地。
三是与大陆闽南文化生态环境相比,台湾更为重视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在台湾保留得比较完整,特别是在台湾中南部地区的中下层民众中,民俗活动、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仍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这与台湾当局把闽南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在资金和政策上极力加以扶植有关。
如果福建的闽南文化没有发展,很容易导致台湾的闽南文化与其大陆的根源分离,这对我们反“文化台独”十分不利。
三、发挥闽南文化优势,促进闽台文化交流深入研究和探讨闽南文化,既是深入研究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研究海峡两岸传统文化,进而追溯其渊源中华文化的需要。
研究闽南文化,对于促进海峡两岸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0]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传播过程,探讨和研究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相互联系,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经贸合作,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一)重视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7年6月,文化部批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进入新阶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来实现对闽南文化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领导重视、经费支持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各级财政设立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可划出一定量的资金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传承人,同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多渠道、多方式吸纳社会资金,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进一步促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闽南文化研究。
闽南文化研究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闽南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追索;闽南文化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闽南人(族群)深层的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闽南文化的流播及其在新土所产生的某些新质;闽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只有不断加强闽南文化多维度的学术研究,才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提升闽南与台湾文化的交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