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园林景观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庭院是中日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两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居环境的追求。
中日庭院文化虽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细节和理念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庭院设计、布局、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
从庭院设计的角度来看,中日庭院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以自然为主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两国庭院都采用了多样的景观元素,如石头、水池、花木等等,以增强整体的美感与观赏价值。
在庭院的布局上,中日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式庭院倾向于布局中心化,强调中心轴线的主导地位。
大多数中式庭院都由景观元素围绕着中轴线布局,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线感,强调通过走廊、通道等手法引导人们在庭院中流动,体验不同空间的变化。
中日庭院在意境表达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式庭院追求雄浑大气、内敛含蓄的意境,力求达到“以小见大、以古见今”的审美效果。
通过各种手法的营造,中式庭院可以让人在狭小的空间中感受到宽广的天地和无边的宇宙。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细腻的表达和平静的情感,力求通过形式简练、气韵流畅的布局和景观元素,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日庭院文化在使用方式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中式庭院多用于休闲娱乐和文化表演,尽享人文雅趣。
中国的私家园林常常用于举办诗文歌赋的雅集,作为文人墨客交流的场所。
而日式庭院更注重内心的静谧和自省,更常被用于修身养性和禅修。
日本的寺庙庭院常供人们进行禅修,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净化。
中日庭院文化在设计理念、布局方式、意境表达和使用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式庭院注重中心化的布局和庄重肃穆的意境,注重于人与宇宙的关联;而日式庭院注重空间的流线感和层次感,追求简约而富有内涵的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日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居环境的感悟,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17以桂离宫为例对比中日古典园林异同◎官涛1 官珍2 杨燕徽3摘要:地处东亚的中日园林虽为同源,但由于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与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审美等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其渐渐的发展出不同的路。
哲学思想、空间格局、游览体验、建筑以及植物上二者都各有异同。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桂离宫;对比一、正文位于东亚的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都属于东方园林的范畴,“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
但由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其各有发展,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异同。
哲学思想方面,儒释道对中日园林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中国园林崇文,日本园林尚武。
中式园林代表作有皇家园林与苏式园林。
皇家园林恢宏大气,苏式园林则小巧精致。
日本在公园3~4世纪即有苑囿。
飞鸟时代,中国的建筑、雕刻、绘画等文化从百济传入日本,兴盛起来。
12世纪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园林形成极大影响。
中国特有的文人私家园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以佛教为国教,日本园林是佛道型山水园。
受到道教影响,中、日园林都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但中国园林是“人”型园林,而日本园林是“天”型。
陈从周先生表示“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 。
中日园林都采用相似山水园林空间格局。
但由于中日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布局上的不同侧重。
二者都是源于对真实环境的写仿,却分别形成了“大陆文化影响下的山水共生的山水园林和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海岛共生的池泉园”两种模式 。
与西方规则式构图不同,中、日园林都是向心式构图。
但是中国园林往往有山有水,但不一定有岛,常以水、岛为平面中心,以山、亭为视觉中心 ,日式园林则是有水有岛,不一定有山,常以水、沙、岛、石为平面中心和视觉中心。
一池三山是中日园林中的常用的母题,但略有差别,例如日本园林经常用石或植物修出龟形或鹤形,称龟鹤岛,中国园林则没有这种做法。
从游览体验来说,中国园林以动为主,日本园林以静为主。
中日园林的比较园林082 200810144204 梁颖茵日本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当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时,可以发现,无论是置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日本园林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
日本的园林艺术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征,他在学习和集成中国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与本民族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融合与创新,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园林风格,并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
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
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
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
日本园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思想文化差异。
思想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中日社会政治结构差异。
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具备“画境文心”,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
中国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日本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武士政权推崇武家文化,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
因此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各自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在中国,宗教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肯定皇权的合理性。
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庭院文化是两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中国传统园林和日本庭院在风格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本文将从造园风格、空间布局、景观装饰、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
造园风格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风格分为南北两种,南园以水为主,北园以建筑为主。
南园侧重于将水池、水湾、水渠、水榭、水桥虚实结合,周围建造参差不齐的假山,营造出精美的景观画面。
北园则侧重于将“山、水、树、石”四种元素融合进庭园之中,形成富有变化和趣味性的景观风景。
在建筑风格方面,中国的园林中常见的是宝蓝、朱红、翠绿等颜色,造型多以圆形、弧形为主。
日本庭院的造园风格则强调“小而美”的特点,多数庭院都极为精致。
在庭院的样式上,日本庭院常常是“枯山水”或“池泉回游式”园林。
在景观造型上,日本庭院常常呈现出悬崖峭壁、瀑布流水、山凸出岛等特点,原理布局总是以对称、比例、节奏和谐为基础。
空间布局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分割和分层,可以达到全景映射的效果。
华山别墅庭院、拙政园、颐和园别有园中景色的独特性,其美在于局部的美和整体的和谐。
而这种局部美和整体协调的美就是建立在空间的层次感上的。
日本庭院的空间布局侧重于隐藏和透视,常常将整个庭院都构造成一幅园林画,让人在其中漫游。
庭院的景观也常常遵循时间和序列的概念,让游客在庭院中的不同部分体验不同的感受。
景观装饰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装饰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工笔重彩画、砖雕、瓷砖、白玉、珠玉、墨玉、金石、漆器等等。
在园林建筑方面,小品则是客厅、品茗小筑等等。
除了实用的小品之外,园林建筑的大型构筑物中,多屋、檐廊、硬山、伏流等等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特点。
日本庭院的景观装饰则呈现出一种简约而典雅的风格,常常将自然的美与人造的艺术完美结合在庭院之中。
在庭院建筑方面,日本庭院中常见的有银屋、上戸小屋等等。
同时,日本庭院同样注重园林艺术品,如枯山水、象征艺术品和盆栽等。
34艺术论丛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张芷瑜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均属于东方古典园林体系,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自然环境,园林类型特点差异的对比,分析造成两国园林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园林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对比一、环境差异中日两国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在自然环境上却大相径庭。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西北为山,东南为海,地形地貌较为丰富。
日本为海岛国家,四面环海,国土面积较小,山地、水面多,平原少。
早期中日园林均以山水为骨架,发展后期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气候方面,日本地处太平洋,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雨充沛,温暖且潮湿。
植被种类丰富,甚至连苔藓和蕨类植物都可作为元素参与到造园活动中。
温暖的气候使得日本的建筑均不采用实墙,而以柱,围栏,拉门拉窗等形式来分割空间。
通过拉门拉窗的开合来连通室内外空间。
中国气候情况较为复杂,主要以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且南北跨度大,使得南北方园林之间还存在差异。
北方园林以防寒为目的形成厚重,庄严的风格。
南方园林则以通风,采光为主。
北方园林植被较少,分布稀疏,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南方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余北方。
二、中日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差异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日本园林的早期设计主要借鉴了中国样式,其分类与中国几乎一致。
而后由于日本本土“和风”文化盛行以致园林风格渐渐与中国产生了差异。
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灵囿”至19世纪末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已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发展。
如:因山构室、朴素典雅的避暑山庄。
西方造园技艺与复层山水结合形成的圆明园等。
皇家园林最大特色在于规模宏大、建筑按等级划分、无不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设计上轴线关系明确且功能多样化,如:狩猎、祭祀、政务、居住、看戏等。
私家园林则多在江南地区,整体面积小、气质清高风雅。
中日古典园林异同的比较作者:张芷瑜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均属于东方古典园林体系,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自然环境,园林类型特点差异的对比,分析造成两国园林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园林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对比一、环境差异中日两国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在自然环境上却大相径庭。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西北为山,东南为海,地形地貌较为丰富。
日本为海岛国家,四面环海,国土面积较小,山地、水面多,平原少。
早期中日园林均以山水为骨架,发展后期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气候方面,日本地处太平洋,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雨充沛,温暖且潮湿。
植被种类丰富,甚至连苔藓和蕨类植物都可作为元素参与到造园活动中。
温暖的气候使得日本的建筑均不采用实墙,而以柱,围栏,拉门拉窗等形式来分割空间。
通过拉门拉窗的开合来连通室内外空间。
中国气候情况较为复杂,主要以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且南北跨度大,使得南北方园林之间还存在差异。
北方园林以防寒为目的形成厚重,庄严的风格。
南方园林则以通风,采光为主。
北方园林植被较少,分布稀疏,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
南方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均多余北方。
二、中日不同类型园林的特点差异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日本园林的早期设计主要借鉴了中国样式,其分类与中国几乎一致。
而后由于日本本土“和风”文化盛行以致园林风格渐渐与中国产生了差异。
自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灵囿”至19世纪末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已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发展。
如:因山构室、朴素典雅的避暑山庄。
西方造园技艺与复层山水结合形成的圆明园等。
皇家园林最大特色在于规模宏大、建筑按等级划分、无不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
设计上轴线关系明确且功能多样化,如:狩猎、祭祀、政务、居住、看戏等。
私家园林则多在江南地区,整体面积小、气质清高风雅。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研究居春莹(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200062)摘要:中日园林同属亚洲,两个之间位置也接近,所以日本园林的早期发展是在大量参考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结合自身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乡土人文等等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二者已经在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立意审美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造园风格与园林特色。
本文从对比的角度探讨中日两国园林的历史发展,造园手法等,通过对中日两国鼎盛时期园林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和对比,总结两国园林造园手法的异同性,以及各自造园的特点与影响。
关键词:中日园林;造园要素;中日园林分类及特征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158-03一、研究背景中国园林的发展阶段基本可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成熟时期、以及高潮鼎盛时期。
中国园林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这期间中国的造园活动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园林的布局结构,园林内部建筑,植物,景观小品的选择,分布和设计都逐步趋于精致,整体,并出现一些有关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更进一步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而日本园林的历史发展发展大致包括四个时期,第一古代园林,第二中世园林、第三近代园林、第四现代园林。
此外由于宋代时禅宗思想传入日本,日本的古典园林逐渐出现了枯山水的形式,通过白沙与竹耙营造出写意山水的自然景象。
与之相应地追求主观象征意义的抽象表现的写意式山水园开始发展成为了枯山水的形式。
另外,江户时代也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随着文学艺术与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园林也开始将日本园林里的造景要素,宝库建筑,植物,理水,叠石设计等等都结合到了一起,使得这段时期的园林结构更为完整。
中日历史园林景观比较
作者:马强张凯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
摘要:中日景观都属于东亚园林体系中的一员,两者相互交融,后期又各有特色。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景观在中国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
中日初期的园林景观在结构、意境理念等方式方法上,如出一辙。
例如以岛池为中心布置景观,以散石构成石组,积土成山等造景手法,这些由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保存极少,大部分被现在明清时期园林景观所代替,但可在古籍中查询到踪迹。
但在日本园林景观中这些造景手法和风格大部分都得到了延续和创新。
本文将着力比较两国园林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中日园林;历史;比较
一、中国园林景观历史演变
早在商周时期景观园林就已经萌芽。
当时的帝王开辟大自然中的丛林山水,主要用于狩猎,同时起到玩赏的作用,多依托湿地等生产力较高的自然环境,其物产主要供给祭祀活动及宾客宴请,是中国园林的初始形态被称作囿。
我国园林景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l、秦汉“一池三山”的造园理念。
2、魏晋、南北朝走向自然山水园发展方向。
这时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对日本园林的产生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隋唐至明清时期从山水园林到文人写意园林。
中国的园林景观大批建造,走向兴盛。
中国园林起源于“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
源于对汰池和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岛山的崇拜,对神话、仙人的向往。
景观意境的体现是对神的敬意而不是面向生活,标志统治地位的高台成为人向神明朝拜、沟通的神圣之地。
中国园林经过几代的持续发展到秦汉时期,尽管人文性得到加强,但景观园林作为崇拜神明、狩猎和处理政务的功能却始终如一。
我国园林景观第一次重要转折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域间的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从对神仙宫阙的向往和模仿转向自然的再现,由娱神到乐人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山水画也飞速发展,在园林景观中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例如谢赫在《古画名录》中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对今后的园林景观的结构、布局、手法等。
这期间由于文人厌烦战争、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出现,寄情于文人心中的精神世界,把自然山水浓缩于自家园林之中贵族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诞生了私家园林景观。
这期间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有浓重的文人气质,在园林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从单纯的模仿转向对自然意境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共
鸣。
建筑也不再是一味的宏大壮阔,出现了亭、台、楼、榭等构筑物串联在园林景观之中,曲折幽静,空间多变。
唐宋时期中国园林景观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走过了从质朴的自然山水到诗情画意的写意园林景观的跨越。
同时皇家园林自西汉后又以恢弘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颜色;官僚和文人墨客更大程度的参与到园林的景观的设计中。
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的成熟,园林设计和文学、书法、绘画在形式和艺术特点上相互融合,形成具有诗情画意的写意意境。
随着文人士大夫的世界观、宇宙观和园林审美的更加成熟最终形成了“壶中天地”的园林格局。
同时园林技艺日益精悍造就了中国园林的文学性象征性的特点。
唐朝之后至民国前期,我国的园林景观的探索更多的是局限在了设计手法与技术的应用上,而在布局和结构上一直没有转变。
中国古代园林的最后的辉煌期出现在明清时期,技巧手法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由于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大批文人、官僚希望在城市中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自然和富有文化气质的园林景观并加入进园林设计之中,因而造就了这一时期的造园高峰,同时由于技巧的成熟运用因此形成了程式化的造园,因此我觉得就园林的意境和氛围渲染,明清时期未得到发展,难及唐宋时期。
二、日本园林景观历史演变
日本的园林在中国的影响下,经过了和中国园林基本相近的发展历程。
日本上古园林以岩坐和神池的石崇拜为代表,原始道教和多神教的自然崇拜成为园林的主导思想。
直到飞鸟、奈良时代时期后受到中国以及佛教影响出现了池岛和须弥石祖。
从飞鸟时代开始日本与中国开始了直接的联系,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技术形成了以三国时期为蓝本的飞鸟佛教艺术和唐风盛行的奈良风格。
飞鸟时期的佛教艺术和奈良风格为平安时代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寝殿造园和净土庭院两园林形式。
寝殿造园以池岛为基础与寝殿结合形成。
而净土庭院是在佛教理念的影响下形成。
寝殿式庭园主要是在佛教禅宗思想和的配置主要建立在四神及阴阳五行思想基础之上,其有蓬莱样式的特征,铺满白砂的庭园成为贵族们举行仪式及各种社交活动场所。
此外,早期佛教净土思想是造就平安园林独特意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造园史上的黄金时代,是日本园林展现独特民族风格的时代。
禅宗文化和武家政治成为园林文化的主旋律。
先后出现了融合净土和禅祭两种风格的新型池泉回游式园林以及枯山水庭园和书院茶亭等多种园林形式。
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期为镰仓、南北朝时代,园林主要形式仍然是以筑山和池泉为主,有相当一批杰出的园林是通过对原有的净土庭园改造而来。
如西芳寺、金阁寺园林等。
后期以室盯时代枯山水和书院园林为代表。
日本园林走向综合和完善的时代。
出现了将池泉、枯山水、茶庭等多种园林景观集中于一体大型综合回游园,如桂离宫、修学院等。
影响园林风格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上的锁国政策和经
济上町人地位的上升。
前者促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高度完善。
日本传统的歌道、剑道、茶道、能艺、狂言等民族艺术形式都是在锁国的两个多世纪中最终完形的,而后者对园林艺术的发展更起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町人文化、市民艺术的上升,日本艺术包括园林风格从中世纪的清冷、孤寂,走向近代的丰富多姿,其世俗化趣味明显上升。
三、总结
中国文化对日本园林的主要影响是在飞鸟、奈良时代和镰仓、南北朝、室町两个阶段,即古代和中世园林阶段。
前者以唐文化输入为代表,主要园林形式为以须弥石组的池泉园,这种园林形式在后期逐步演化为自由格局的寝殿造园林和更为自由的书院造园林样式,中世纪园林风格的形成与镰仓初期禅宗文化的输入有很大关系。
日本园林从枯山水到茶庭,从舟游到坐观式园林,都无不体现出禅宗特有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