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偏误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越南留学生汉语语用偏误本文主要从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两方面,分析越南留学生在语用上的偏误,探讨发生语用偏误的根源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标签:偏误分析语用语言社交语用越南学生一、引言语用失误一般可分为两类(Thomas,1983):一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是对语用用意的错误理解。
二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范畴存在制约语言行为的社交规约或文化规约。
从表面上看,语用语言通过解释,学生容易理解与习得,而社交语用似乎要在目的语国家生活一段时间,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后方可理解与习得。
下面将具体分析越南学生的这两类语用失误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语用语言失误分析(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并不一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
那么,越南语和汉语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否一致呢?对话一:A:“Bạn không đi học à?”B:1.Không , mình không đi.2.Ừ, mình không đi.译:A:“你不去上课吗?”B:1.不,我不去。
2.是的,我不去。
从以上对话可看出,越南语的应答有两种情况,即1与2都行。
应答语1与英语的相同,应答语2则与汉语的相同。
也就是说,在是非问句上,越南人存在着两种思维方式,任选其中一种都可以。
因而这方面的偏误越南学生出现得较少,因为在学生母语中,两种应答方式均可,学生偶有失误但也能很快地自我修正。
对话二:A:“Bạn không thích loại hoa này à?”B:3.Không, mình không thích .4.ừ, mình không thích.5.có , mình có thích .译:A:“你不喜欢这种花吗?”B:3.不,我不喜欢4.是的,我不喜欢。
越南留学生学习“倒、而、却”的偏误分析本文对越南留学生在学习“倒、而、却”时出现的偏误情况,从误用和错序两种形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从母语干扰、目的语过度泛化、教材编写失误和教师教学失误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对对外汉语关联词语教学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标签:越南留学生“倒”“而”“却”偏误一、引言由于汉语“倒、而、却”的意义、用法相近,差别细微,留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错。
对此,我们收集了大量越南留学生“倒、而、却”的偏误语料,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越南留学生”倒、而、却”的误用和错序两种偏误,每类偏误也只列举一至二例。
二、偏误分析和数量统计(一)误用偏误分析我们收集到的“倒、而、却”误用偏误共计102例,下面对其分别加以分析:1“倒”的误用偏误这类偏误主要是该用关联词“而”或“却”的,越南留学生却误用了“倒”。
虽然“倒、而、却”都可用在转折复句,表示转折的意义,但实际上它们之间也有不同点,请看我们收集的例子,如:(1)“这篇文章论点很新,倒站不住。
”“倒”和“却”虽然都是副词,用在后分句主语之后,表示转折语气的句子中。
但“倒”多用于情况相对较好的对比项中,后面常用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却”后面的词语是没有这种限制的。
此句后一分句“站不住”是表示消极的意义,所以不能用“倒”。
而且该句前后分句只有表示转折的意思而没有对照对比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把该句“倒”改为“却”更为合适。
(2)他在旧社会没吃没穿,年年逃;倒现在呢,生活富足,还盖起了新楼。
该句所表达的意义是,“在过去社会他没有吃没有穿,年年逃难,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他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还盖起了新楼房”。
句中所表达的是过去和现在生活水平的比较。
此句前后不仅有对比,还有转折含义,虽然“倒”和“而”都能用在既表示转折又表示对比的情况的句子中,但“现在呢”是时间状语,“倒”只能放在时间状语之后不能放在时间状语之前,“而”可以放在时间状语之前,所以应把该句“倒”改为“而”更为妥当。
越南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习得偏误分析[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越南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词语色彩义方面存在很多偏误,这些偏误影响了越南学生的准确表达和交际效果。
本研究以越南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的偏误为研究视角,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所收集语料的分析,反映越南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情况。
词语的色彩义在日常汉语交际中是很常用的,相对于理性义来说,词语的附加色彩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学习者更难理解掌握,是最容易出现偏误的知识点,从而更具有教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越南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偏误分析一、汉语词语色彩义的分类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把词义分为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感性意义附着在词语理性意义之上,即一般所说的词义表达色彩或简称为词的色彩。
[1]感性意义则分为感情色彩、态度色彩、评价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格调色彩、语气色彩等。
词语的色彩义一般附加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表现为词的附加色彩意义,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评价或词的使用范围、场合及形象特点等意义。
综合以上对汉语词语色彩义的分类,我们从实用性、研究的条理性以及收集到越南学生语料这三方面来分析,并根据对外汉语词义教学和词语附加色彩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点,依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中将色彩义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三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一种文化色彩意义,因此本文将词语色彩义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文化色彩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来考察越南学生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掌握情况。
[2]二、偏误调查与分析(一)偏误调查1.问卷调查。
本文是针对越南学生使用汉语词语色彩义所产生偏误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在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高级阶段的越南留学生。
本次调查对象共计56名学生,中级水平人数为30人,高级水平人数26人。
调查问卷由四种题型组成,分别是单项选择题、选词填空题、连线题、阅读选择题,共68个小题构成。
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偏误分析一、内容综述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越南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汉语。
由于越南语和汉语在语音系统上存在显著差异,越南留学生在汉语声母发音方面往往会出现偏误。
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发音的偏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帮助越南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音,提高汉语水平。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其发音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语音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对于越南留学生来说,由于越南语辅音系统的特点,他们在发汉语声母时常常会出现替代、添加、省略等偏误现象。
一些越南留学生可能会将汉语的某些声母发音替换为与之相近的越南语辅音,或者在发音过程中不自觉地添加一些不必要的音素,或者省略某些重要的音素。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录音收集的方式,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越南语和汉语的辅音系统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发音偏误的类型和特点,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
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发音偏误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语言迁移、学习环境、个人因素等方面。
语言迁移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由于越南语和汉语在辅音发音上的差异,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母时往往会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误。
学习环境和个人因素也会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产生影响。
针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偏误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教师应加强对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发音的训练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发音习惯和语音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越南留学生了解汉语和越南语辅音系统的差异,从而减少语言迁移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为越南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音练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汉语发音水平。
本文通过对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发音偏误的分析和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助词常见偏误现象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越南学生开始学习汉语,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他们在学习汉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越南学生的表达方式也常常因汉语助词的使用而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以《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助词常见偏误现象分析》为标题,来讨论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助词时出现的常见错误,并尝试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首先,在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助词时存在的常见误用有三种,即助词的句法分类错误、助词的使用范围错误和助词的拼写错误。
首先,越南学生在使用助词时,经常出现句法分类错误,即把属于一类助词中的不同助词混用,比如“了”和“过”,或“得”和“地”。
其次,越南学生在使用助词时,经常会出现使用范围错误,也就是在句子中使用一种助词,而该助词实际上无法正确表达出句意,比如使用“过”来表示完成时态。
最后,越南学生在拼写助词时也经常会出现错误,比如“的”的读音是“de”,但他们往往会写成“d”或“te”。
此外,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助词出现偏误的原因有三点:第一,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生是从外语教学环境学习汉语,缺乏正确的教学框架;第二,越南学生缺乏充分的写作练习,导致他们在实践中犯的错误较多;第三,越南学生习惯使用本国语言,常常将本土语言的表达方式移植到汉语中,从而使汉语的用法出现偏差。
为了解决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助词时出现的常见错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确保汉语教学符合正确的教学框架,充分挖掘助词丰富的语义;第二,加强汉语写作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助词的实践应用;第三,增加文化交流机会,加深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学习汉语助词是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助词时有一些错误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汉语学习水平和减少误用现象。
只有通过正确使用汉语助词,才能更好地体现汉语的完整性,从而有效促进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进程。
汉越颜色词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案例分析一、汉越颜色词语失误1、汉语中的“红”在中国文化中,“红”这一色彩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是表示祥和,吉祥的颜色,但《墨子问政》中说“相汉之情性不及越,两分之颜色未群衅,红即越是祥也”,暗示着两国人民有共同的文化感受,但在越南文化中,“红”还代表着和谐,喜庆,因此在晚会活动中,客人们经常会穿着红色的衣服。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些场合中“红”被认为颜色有些偏邪,象征着不清,所以部分华人在类似活动中不习惯穿红衣服。
2、越南语中的“青”在越南语中,“青”一词会指代绿色,常常作为表示芬芳,希望的词语来使用,但在汉语中,“青”则指代一种蔚蓝、清新的色彩。
在宴请宾客时,越方自己穿青色衣服去接迎客人,而中方则觉得此行为不恰当,客人却以为是一种热情的接待,因而产生了误解。
二、汉越颜色文化的深层次对比1、吉祥寓意“红”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吉庆的象征,它可以表达最崇高的美好,强烈的色彩也拥有着不可抵抗的力量,正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彰显重大节日的场景,是所有的吉慶色之一。
在越南文化中,“红”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它是指令人钦佩的红梅,也是带有吉祥寓意的欺诈者。
2、负面色彩一般而言,越南人将“青”定义为一种芳香,带有吉庆的寓意,代表着希望。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青”这一色彩是一种很冷淡的色彩,它因与平淡,平凡联系在一起,而带有了悲伤或者愤怒的负面色彩,以及失败和拖延的寓意。
三、结论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越南和中国的文化对颜色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两国文化交流的时候,仅仅只是口语、说话的表达有不同,因为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连颜色也可能存在不和。
所以了解彼此文化,了解彼此语言中不同的颜色表达,才能避免在沟通上产生误差。
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语法偏误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越南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提高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随着中越两国在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越南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
然而,由于汉语与越南语在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越南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中语法偏误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越南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见的语法偏误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这些偏误的类型、特点和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这对于提高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促进中越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越南语与汉语语法特点对比分析越南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在语法特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导致语法偏误。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越南留学生掌握汉语语法,本文将对越南语和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在词序方面,越南语和汉语存在明显的不同。
越南语是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而汉语则是主语-宾语-谓语的词序。
这种词序的差异导致越南留学生在构造汉语句子时常常出现词序错误,例如将宾语置于谓语之前。
因此,在教授汉语语法时,需要特别强调汉语的词序特点,帮助越南留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时态表达上,越南语和汉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越南语通过词尾的变形来表示时态,如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
而汉语则主要通过时间状语和助词来表达时态。
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习惯于用越南语的时态表达方式,导致在汉语中出现时态错误。
因此,在教授汉语语法时,需要让越南留学生明确汉语时态的表达方式,并加强练习。
在量词使用上,越南语和汉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汉语中量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而越南语中量词的使用相对较少。
越南留学生在使用汉语量词时常常出现错误,如误用量词或省略量词等。
因此,在教授汉语语法时,需要详细介绍汉语量词的使用规则,并通过大量练习帮助越南留学生掌握正确的量词使用方法。
越南学生汉语写作中的语法偏误分析【摘要】文章主要分析越南学生汉语写作例文中的语法偏误,首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这些偏误的性质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和杂糅五大类型;其次遵循语法偏误分析的原则,归纳出现语法偏误的原因,主要是由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他们使用汉语的语法偏误规律,进而提出纠正偏误的有效方法和改进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越南学生;语法偏误;遗漏;误加;误代;错序;杂糅【作者简介】温慧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随着研究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充实、研究内容的拓宽和延伸、研究方法的日益科学化,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在最近二十多年里可谓成果颇丰,它们总体上呈现一种趋向精细、科学、深入发展的良好势态。
但是目前发表的文章主要是针对母语背景为韩语、日语、英语以及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以维吾尔族语为主),而针对小语种的语法偏误研究则是相对较少,有的仍处于空白。
对外汉语教学的写作课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实践课,在"听、说、读、写"中,"写"的要求最高,难度也最大。
而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也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人们普遍关注综合课、听力课、会话课等教学的研究,关于写作课的教学研究则相对受冷落,尤其是对越南学生汉语写作中产生的语法偏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广西的越南留学生很多,资源比较丰富,因此本文主要尝试从越南留学生汉语写作例文中语法方面的偏误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希望能以此帮助越南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更希望这些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材编写方面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中越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增强两国之间的友谊。
文章的语料主要来源于2007年至2008年在中国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的越南大学中文系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五十篇汉语习作。
越南留学生学汉语的词语偏误类型分析及解决对策本文主要针对越南留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汉语词语偏误的错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主要说明词语运用方面由于表情达意欠妥及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选用不当造成的词语选用不恰当的问题,以及音节不匀称、叠音词使用不准确造成的韵律配合上不够协调的问题,并探讨产生偏误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标签: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词语偏误;对策越南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有过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历史。
随着历届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行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越南与中国的交往就更为频繁了,越来越多的越南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许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越南人学习汉语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较为容易,因为历史上汉语与越南语有过长期的接触,还产生了“汉越音”这种汉字读书音系统。
尽管如此,汉语与越南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因此,哪怕作为中高级学习者的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中仍然存在着语音、词汇、语法上的问题,尤其是词语偏误出现的比例就更高了。
汉语是一种很注重使用修辞方式以提高表达效果的语言。
在语音方面注意谐音、叠声、平仄的使用,在词汇方面注意词语的筛选和锤炼,在语法方面力求表达的准确规范。
从汉语修辞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重在探讨他们在词语偏误方面出现的主要类型。
本文的语料来自于广西一所本科院校中学习汉语的越南留学生,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学生在国内已经有了两年左右的汉语学习经历,属于汉语的中高级学习者。
因为语料有限,因此对错误类型的分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语料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越南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共性问题。
这些越南留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词语偏误类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不够精当(一)表情达意上没有达到准确、妥帖的要求且看下面的句子:(注:句前有“*”的均为病句,下同)*1.我们立刻活跃在我家不大的房间和院子里,你藏我躲,你追我跑,玩得可真开心。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量词在现代汉语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量词的掌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对汉语有关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对母语中缺乏量词范畴的学习者来说,汉语量词是较为陌生的语言现象;即使有些学生母语中存在量词范畴,但量词系统与汉语的量词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量词教学一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目前为止,关于量词的研究仍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纯本体研究较多,应用研究较少;描写性研究较多,解释性研究较少,关于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论述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在阅读本校越南留学生的习作时发现他们在运用汉语量词上出现了较多的偏误,且偏误主要集中在名量词,于是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
本文所用的语料都来自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大学三年级越南留学生的习作,共计148篇,78144字。
在这些习作中,我们共找到量词运用错误的句子297个。
为了阅读和写作方便,本文所引用的例句,除量词方面的错误外,其它方面的错误都经过了修改。
一、错误类型分析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上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误用所谓误用,这里指在该用甲量词的地方却用了乙量词。
误用是越南留学生汉语量词运用上错误最多的一类,共找出142句,占错误总数的47.8%。
如:1.你奶奶变成一个黄莺了。
2.我很快地抱了他一个。
3.晚上儿子点火时就把那条纸拿出来烧了。
4.各个都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
5.他平时穿得很朴实,只是一件衬衫,一条布裤子和一副凉鞋。
例1应将“一个黄莺”改为“一只黄莺”,因为表示动物的个体量词一般不能用“个”,对于比较小的动物来说一般用“只”。
例2中的“一个”应改为“一下”,“下”在这里是一个临时量词,学生不会用,于是就滥用了量词“个”。
例3中的“那条纸”应改为“那张纸”,因为“条”一般用于细长形的东西或长条形的动物,而“纸”属于可以张开、闭起或卷起的东西,应该用“张”。
例4中的“各个”应改为“个个”,这里应该用量词的重叠式表示“全部,所有人”。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导语:随着中国与越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加,越南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也日益高涨。
然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越南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语音偏误。
这些偏误主要源自于越南语与汉语的语音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进行分析。
语音偏误一:舌尖升调音误用越南语中的一个特点是舌尖升调音的存在,即在发音时舌尖直接抵住牙齿发出声音。
然而,汉语中并没有舌尖升调音。
因此,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将汉语中的舌尖上音误读为升调音。
例如,将汉语中的“x”发音为越南语音调音“s”,将“sh”发音为越南语音调音“x”。
语音偏误二:浊辅音误用越南语中几乎没有浊辅音的存在,而汉语中有很多浊辅音。
因此,在学习汉语时,越南学生常常会将汉语中的浊辅音误读为清辅音。
例如,将汉语中的“b”发音为越南语中的“p”,将“d”发音为越南语中的“t”。
语音偏误三:轻声音误读汉语中有轻声音的存在,而越南语中并没有轻声音。
因此,在学习汉语时,越南学生往往会忽略轻声音的发音或者将其读作其他音。
例如,将汉语中的“一”读作越南语中的“một”。
语音偏误四:声母和韵母的交替替代越南语中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有很多,而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相对较少。
因此,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会将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方式误用为越南语中的组合方式。
例如,将汉语中的“shui”读作越南语中的“sui”。
语音偏误五:声调误用越南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而汉语的声调对于越南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越南学生往往会将汉语的声调未能正确地应用到相应的音节上。
例如,在汉语中,第一声在音高上升,第二声在音高下降,而越南学生可能会将这两个声调颠倒使用。
结语: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语音方面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些偏误主要源自越南语与汉语的语音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越南学生容易出现的语音偏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越南学生克服这些偏误,提高其汉语的语音准确性和流利度,从而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
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关联词语偏误分析汉语关联词语是连句成篇的重要语法手段,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文章通过具体的语料,归纳出关联词语错用、错位、多余、缺少四种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关联词语错用的偏误现象,并从母语干扰、学习策略使用过度、教材编写失误、教师教学失误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对对外汉语关联词语教学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标签:越南留学生关联词语偏误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来华学习汉语的越南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关联词语时出错频率较高,而且错误情况繁杂多样。
对此,我们收集了大量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关联词语的偏误语料,对各种偏误情况进行了排比分析,同时探讨了其偏误的成因。
所用例句基本保持原貌,少量的例子在保证不改变原句意思、不影响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对个别的词语做了增删或替换。
对于例子中出现的错别字,也进行了修改。
二、关联词语的偏误类型本文所使用的偏误语料全部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中级水平越南留学生①(男生37人,女生52人)的作业、作文、测验、试卷、请假条、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等。
通过分析这些偏误语料,我们把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关联词语的偏误类型概括为4种:1.关联词语错用;2.关联词语错位;3.关联词语多余;4.关联词语缺少。
(一)关联词语错用关联词语错用是指根据复句前后分句的逻辑关系,应当使用甲关联词语的,却使用了乙关联词语,使得复句语义关系不通顺,意思不明确。
该偏误类型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错用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所造成的错误,是指原本属于甲类关系的复句却用了表示乙类关系的关联词语。
例如:(括号内为错用、错位、多余、缺少的关联词语,下同)(1)他是一个很少说话的人,(再说)常常帮助别人。
(2)我不知道它是什么病,(但是)明天我带它看医生。
初级⽔平越南留学⽣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案例分析语⾔教学研究odern chinese M119XIANDAI YUWEN2009.12章,然后让学⽣模仿范⽂,将⾃⼰对问题的看法以提纲的形式写出来,但要保证全⽂必须连贯。
经过系统地强化训练,可以使学⽣在短期内减少语篇⽅⾯的偏误。
五、⼩结以上我们对⾼级班两名留学⽣⼀个阶段的作⽂偏误进⾏了分析,虽然不能代表作⽂偏误的整体性问题,但通过对学⽣⼀个⽉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证实我们所采⽤的教学⽅法是否恰当。
需要指出的是,留学⽣作⽂⽔平的提⾼与某⼀阶段内的强化训练有很⼤关系,⼀旦离开这样的环境,写作能⼒也会出现退步。
有位作⽂曾获得HSK10级的韩国留学⽣回国⽣活后,在给⽼师写来的信件中偏误明显增多,这就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因此,作⽂教学应保持其连贯性。
参考⽂献:[1]何⽴荣.浅析留学⽣写作的篇章失误[J].汉语学习,1999,(1).[2]刘俊玲.留学⽣作⽂中的篇章偏误类型[J].语⾔⽂字应⽤,2005,(S1).[3]吕⽂华,鲁健骥.外国⼈学汉语的语⽤失误[J].汉语学习,1993,(1).[4]⽥善继.⾮对⽐性偏误浅析[J].汉语学习,1995,(6).[5]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汉语写作教学[J].汉语学习,1999,(3).[6]⾟平.对11篇留学⽣作⽂中偏误的统计分析及对汉语写作课教学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1,(4).[7]赵成新.外国留学⽣汉语语篇衔接⽅式偏误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5,(2).[8]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吴丽君.⽇本学⽣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吴泓哈尔滨师范⼤学恒星学院中⽂系 150025)⼀、引⾔⽆论在学习本民族语⾔还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都经常会出现各类偏误,这是难以避免的。
以汉语为例,学习汉语的外国⼈,由于国籍、语⾔、⽂化等⽅⾯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各有不同。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的偏误分析
【摘要】在汉语学习中,越南留学生时常出现理解和使用具有色彩义词语的偏误。
本文对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的色彩义时常出现的偏误有:误代、错用、误解、搭配偏误。
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有二:一是母语的负迁移;二是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充分。
【关键词】越南留学生词语色彩义偏误
一、词语色彩义的内涵及分类
一个词语由音、形、义三部分组成,词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邵敬敏编著的《现代汉语通论》指出:“词义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概念义为基本内容,同时也含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义,例如感情义、语体义、古今义、雅俗义、语体义、修辞义、地域义、社区义、时间义等”。
这说明词义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具有理性义,同时也具有各种色彩义。
词语的色彩义主要是指词义中依附在理性意义上表示人们的主
观态度、评价或词的使用范围、场合以及形象特点等的那部分意义。
本文采用中华书局出版的兰宾汉和刑向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词汇色彩意义的分类,将词汇色彩意义分为形象色彩义、语体色彩义、感情色彩义和文化色彩义。
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留学生对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掌握
情况。
二、偏误的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
1.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调查的方式获得资料,被试是汉语水平为中高级(hsk6—9级)的越南留学生。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80份问卷,收回95份,有效率为95%。
调查方法为:向越南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不借助词典或他人的帮助独立答题。
然后收回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可知。
连线题平均正确率最高,为87.5%;改错题平均正确率最低,为47.3%;阅读理解题平均正确率为75.0%;阅读选择题平均正确率为65.2%。
有答案供选择的题目正确率要高于无答案供选择的题目。
(二)偏误分析
根据问卷题目的类型以及调查的结果,可以把被被试学习现代汉语词语色彩义所出现的偏误分为以下几类。
1.误代
这类偏误是指由于词语的词义相近而导致学习者用一个词去代
替另外一个词,这是因为学习者没有掌握词语最准确的色彩义。
学习者在学习词语的感情色彩义时容易产生这样的偏误。
在题目“我没有什么不良,但有旅行和集邮的”上,有23%的人出现了不准确
替代的偏误。
另外在本次调查中,有25%的越南学生在使用“果断”和“武断”两个词时也出现了用“武断”替代“果断”,用“果断”替代“武断”的偏误。
2.错用
这种偏误是指由于不了解词语的使用场合或语用规则,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了该词语。
在学习词语的文化色彩义时容易产生这种偏误。
问卷的最后一题为改锚题,题干均有口语与书面语混淆的错误。
这道题是问卷中正确率最低的一道,说明被试对口语体词语和书面语体词语存在着严重的混淆,不能分辨出词语所具有的语体色彩义,也就出现了错用的偏误。
3.误解
是指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或特有的文化意义而造
成的偏误。
问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考察被试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词语意义的理解情况,“小赵干起活来,跟只小老虎似的。
”这句话中的“小老虎”,大多数选错的人都受到了“小”字的干扰,选择了“力气小”这个选项,他们没能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核心在于小赵与老虎的相似之处。
4.搭配偏误
是指因没有掌握好汉语词语的搭配规则而造成的偏误。
例如选词填空题当中的几道题目,每道题都是在考搭配。
“红艳艳”、“红扑扑”和“红彤彤”三个词的搭配关系,错误率较高。
“红艳艳”是指花的颜色红得鲜艳夺目;“红扑扑”只能形容人的脸色红。
所以
“红艳艳”要与花搭配,而“红扑扑”只能与人的脸搭配。
(三)偏误原因分析
1.母语的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不同也就造成了词语色彩意义的不同。
释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们对他们的理解、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褒贬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同样是“骄傲”一词,在汉语当中有三层意思:一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二是自豪;三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而在越南语当中却只有“自以为了不起”这层意思,也就是说“骄傲”一词在越南语中是贬义词。
这种差异很容易导致越南学生在汉语交际中对“骄傲”一词的错误运用。
2.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充分
除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外,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色彩义的过程中出现偏误,还因为学习者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首先,汉语与母语中对应关系不明显的词语,也就是汉语中有而学习者的母语中没有的词语,容易由于没有掌握目的语词语色彩义而产生偏误。
问卷中连线题里出现的四个词语“梯田”、“红娘”、“科举”和“四合院”均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在其他的语言当中没有,所以学习者若不能掌握这些词的汉语意思就无法灵活地运用。
其次,词语的形象色彩义偏误也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不够充分。
这些词具体生动,具有形象感。
例如问卷中涉及“香喷喷”、“顶呱呱”这两个词的题目正确率最低,说明学习者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两个具有形象色彩义的词语,而“笑哈哈”一词正确率达到了
92.1%,这说明被调查者理解了笑的时候会发出哈哈的声音,同时也掌握了这个词所具有的声音形象色彩。
“心细:“眼高”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形象色彩,用“细”来形容“心”,说明心思细腻,用“高”来与“眼”搭配,说明眼光高,形容目标远大,具有形态上的形象色彩。
再次,词语的语体色彩义方面的偏误同样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不够充分而造成的。
问卷中的改错题主要是来自于学习者作文中的错误,基本上是在同一语句中语体前后不一致的错误。
涉及语体色彩的题目的平均正确率只有47.34%,一半以上的人不能正确地找出口语语体中用错的书面语。
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具有口语色彩义的词语和具有书面语色彩义的词语并不能进行严格的区分,同时也是由于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近义词多,意义不容易分辨,加上书面语和口语词语本身存在着交集,而且在给同义词释义时多数是区别理性意义的不同,这就使词语的语体色彩容易被忽略。
另外,学习者对使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境并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应使用具有什么样语体色彩义的词语,这也是造成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
词语的色彩义在汉语当中是非常常用的,有时只理解了词语的字面意义并不能为交际提供帮助,必须要掌握词语的色彩义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词语。
词语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义,本文只选取了四种进行调查,并对偏误进行了归类。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的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