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5.44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4篇《中国古代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学习目标:1.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丰满寓言的故事情节。
2.学习“续写”和“扩写”两种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悠悠五千年,寓言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寓言》一书,去捡拾那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吧!1.同学们,读完此书,你印象最深刻的寓言故事有哪些?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2.从这些故事中,你发现“寓言”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生说)师出示:寓言是一种文学作品体裁,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它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二、读中感悟,合理补白1.看到大家交流的这么热烈,老师也想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请看《更渡一遭》。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捉到甲鱼想吃掉甲鱼,却又不想承担杀生罪名的人,他烧了一锅沸腾的水,并在锅顶架起一根细细的竹桥,让甲鱼两次从上面爬过的事,讽刺了那些面目伪善口蜜腹剑的小人。
2.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甲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由说)师:这是一只可怜、悲哀的甲鱼。
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把它整理一下,大致有这几个:(1)甲鱼第二次听到主人让它爬过细竹条时,它会怎样想?会怎样说?又会怎么做?(2)甲鱼第二次到底有没有爬过去?3.是啊,故事的结局甲鱼第二次有没有爬过去,我们不得而知。
这正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巧妙之处:故事言简意赅,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4.同桌两人合作学习,说一说甲鱼在第二次过细竹桥时它是怎么想的,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5.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吧!6.交流,评价师总结:同学们的想象都很丰富,但有一点要注意,无论怎样想象都不能背离寓言的寓意,不能违背事实。
三、深思熟读,丰满情节过渡: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幽默深刻。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寓言,学习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几则中国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学会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学会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几则中国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3.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文:选择几则中国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狼来了》等。
2.板书:《寓言》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寓言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寓言故事,如《捉迷藏的孔雀》等。
提问:你们还记得寓言故事是什么吗?2. 学习寓言的定义和特点•呈现板书《寓言》,让学生读音和认识字义。
•解释寓言的定义:寓言是一种通过动物、植物或虚构的其他事物的行为和语言来反映人们行为道德准则和价值理念的文学体裁。
•引导学生分析寓言的特点:故事简洁明了、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有寓意和道理。
3. 梳理寓言故事的结构和特点•选择一则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让学生一起读一遍,再让学生分析故事的结构和特点。
可以提问: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的结尾有什么寓意和道理?4. 小结•让学生总结寓言的含义、特点和故事结构。
第二课时:学习几则中国寓言故事1. 导入新知•利用图片或故事简介引入几则中国寓言故事,如《狼来了》等。
2. 学习中国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选择一则中国寓言故事,如《狼来了》,让学生一起阅读,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指导学生思考:这则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学习其他几则中国寓言故事•选取一两则中国寓言故事,如《乌龟比赛》、《破镜重圆》等。
•让学生分组阅读故事,在小组内讨论故事的内容和寓意。
4. 分享和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故事,让其他同学猜测故事的寓意和道理。
第三课时:运用寓言的道理解决问题1. 导入新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 学生活动•给学生几个生活场景的问题,如:如果你在玩耍时遇到朋友被排斥,你会怎么办?请你以寓言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寓言两则》。
本单元包括《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个寓言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
2. 学习寓言故事中的重要词语,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寓言故事理解道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学会寓言故事中的重要词语。
难点: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寓言故事理解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勾画出寓言故事中的重要词语,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并通过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5. 实践演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进行表演。
教师在旁听并进行点评,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寓言两则2. 板书内容: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个寓言故事。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寓言故事的书籍,了解寓言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并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寓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课题:《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
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走进寓言故事》指导阅读教学设计指导目标:1.通过学生互相推荐寓言故事,从活动中认识更多的寓言课外书。
2.调动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并进一步形成寓言的阅读习惯。
3.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寓言阅读能力。
指导重点:调动学生阅读寓言兴趣,并形成寓言阅读习惯。
指导难点: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寓言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1.寓言故事课件。
2.学生各自准备最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记熟。
3.课外阅读小册子。
指导过程。
一、导入激趣,激起学习欲望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上课外阅读课,主要是交流我们所阅读过的寓言,开展一次寓言故事交流会。
(师板书课题:寓言故事交流会)二、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1.复习《寓言两则》寓意,介绍出处。
什么是寓言呢?我们学过了几篇寓言,它们都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名篇。
其实,我们的世界还拥有很多的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看过不少。
2.班内互相推荐寓言故事交流活动。
课前,同学们都已经把你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收集到了,今天我们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吧。
(1)提出小组交流要求。
(出示要求)小组交流要求:A小推荐,讲一讲:把你想说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自己说出故事中的道理,或者考考同组同学你的故事说明的道理。
B.演一演,评一评:同组同学可以帮帮忙,演一演故事,提一提意见,为全班汇报表演做好准备。
(2)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让孩子更完整地发言。
(指导方向:推荐的时候还要具体说明书的来源、作者等资料,而评论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一点。
)(3)提出班内交流要求,激发求知欲望。
老师刚才在你们中间巡视了一周,听了部分同学的推介发言。
发现同学们口才越来越棒了,课外书帮了你不少的忙;而且大家都作了很充分的准备,所以都把故事讲得十分生动。
接下来,我们全班交流分享吧。
先看看我们的分享目标吧:全班分享目标:A小推荐:每组派一名同学当代表讲故事,注意要把寓言故事说清楚,有准备的小组,同组同学还可以帮忙演一演;B小评论:代表讲完之后,其他同学来评一评;C小评选:其他同学要当评委,评出你心目中的最佳推荐员,谁的推荐令你心动,想立刻阅读那本书。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蕴含的中华灿烂文明,领略寓言独具特色的形式。
2.初步掌握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方法理解寓言,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4.制定阅读计划表。
教学重难点:带领学生走进寓言故事,初步归纳运用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进一步感受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寓言特点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从一年级至今所有学过的寓言故事都请来了,你能找到其对应的道理吗?活动:故事、道理连一连。
2.这些寓言故事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近代的,大家发现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预设1: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小故事,大道理3.魔袋4.镜子)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爷爷,他对寓言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这个魔袋,装进去的是故事,抖出来的是道理。
二、初识书本,激发兴趣1.看封面,做名片老师还带来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其中精选了76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每一个都有趣味、有意义、有智慧。
文字虽简,含义却丰。
你能看着封面给它做个名片吗?2.看目录,说说哪个寓言故事你读过?最想看哪些寓言?从目录中,我们知道这些寓言故事被分为6个篇章。
每个篇章前面都有一篇阅读指导。
3.看阅读指导,说说它能给我们哪些方面的指导?(预设1:阅读方法2.道理)三、归纳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1.回顾以前学习寓言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了那么多篇寓言故事,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才能读出故事中藏的道理呢?(预设1:了解故事内容2.分析出人物形象3.联系生活经验)还有两个方法:看题目猜一猜;看图画想一想。
我们来试试吧!2.学习《姜从树生》(1)猜题目:看了题目,你猜到什么?(2)想图画:想一想,图画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这本书里每一篇故事都附有一幅或两幅生动形象的插图,它是故事精华的浓缩,猜想图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把握故事内容。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二、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能
够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品德等概念,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个关于寓言故事的教学设计,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首先,选择适合的寓言故事非常重要。
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可以
选择一些简短、富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乌鸦和狐狸》等。
这些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适合小学生的接
受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引入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播放动画片、漫画等形式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接触到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
事的寓意。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品德等方
面的含义,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寓言故事相关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
情节进行绘画创作,制作寓言故事的道具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好地利用寓言故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思维能力。
希望这个教学设计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让寓言故事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茁壮成长。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寓言,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二则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掌握寓言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寓言的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2)让学生能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引出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2、新授(1)展示第一则寓言《龟兔赛跑》①让学生自主阅读寓言,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②教师讲解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③引导学生思考:兔子为什么会输掉比赛?乌龟为什么能赢?(2)小组讨论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寓言所传达的道理。
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3)展示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①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寓言,学生认真倾听。
②让学生复述寓言的故事内容。
③提问:牧民丢羊后,他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3、深入探究(1)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①组织学生讨论两则寓言在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方面的异同。
②引导学生总结寓言的一般写作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①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寓言中的情况。
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如何从寓言中汲取智慧。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则简单的寓言故事。
(2)进行寓言故事的分享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5、课堂总结(1)回顾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强调学习寓言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6、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把这两则寓言讲给家人听。
(2)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寓言故事》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寓言故事的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道德思考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寓言故事,学生将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研究寓言故事,学生将能够研究并运用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故事情节和寓意。
-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通过讨论寓言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冲突,学生将能够发展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思考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通过研究不同寓言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将能够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基本寓言故事介绍:对寓言故事的定义进行简要叙述,并列举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
2. 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讲解寓言故事的经典特点,如故事角色是动物或拟人化的物体,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寓意等。
3. 选取一至两个经典寓言故事进行讲解:选择一至两个寓言故事,如《青蛙和牛蛙》、《狐假虎威》等,通过阅读故事并深入讲解故事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学生讨论和解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冲突以及寓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5. 创作小寓言故事:要求学生在课后创作自己的小寓言故事,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鼓励他们在故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故事讲解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
- 讨论引导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 创作实践法:通过创作小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并进行评价。
-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小寓言故事创作水平、寓意表达能力和道德思考能力。
扩展活动- 寓言故事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寓言故事创作比赛,以展示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思维培养成果。
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走进寓言故事
实验小学焦冬梅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横向的比较阅读中,发现寓言写作的对比手法,感知寓意的深远和丰富。
3.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4. 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寓意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寓言好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咱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挑生回答)(预设: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师:记得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做了什么傻事吗?(挑生说)
师:我们一起再来来读一则《汉人煮箦》的寓言,看看这个人又干了一件什么傻事吧。
(出示寓言《汉人煮箦》)这个人干了一件什么傻事?(预设:那个人觉得竹子好吃,回家把竹席煮了吃。
)师:你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预设:遇到事情不动脑子,就莽撞行事,往往会闹出笑话。
)师(小结):是啊,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行为之后,知道他傻在哪儿,故事的道理就知道了,还能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二、比较阅读,发现对比手法突显寓意
1.师:《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大家还记得吧?(出示《龟兔赛跑》阅读单)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则故事?(挑生读)
师:乌龟和兔子赛跑,人人都以为兔子会赢,因为兔子跑得很快,而乌龟呢,只能慢慢爬着前进。
但结果却是兔子输了,乌龟赢了。
原因就在于兔子在半路上睡大觉了,乌龟虽然爬得慢,但一刻不停地向终点前进。
从故事中我们得出:虽然慢,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就会赢得胜利的道理。
(出示阅读单)师:这是老师做的阅读单,你能根据《龟兔赛跑》的阅读单,也做一做《丑妇效颦》的阅读单吗?(生自由读故事,做阅读单。
)师巡视。
2交流阅读单内容(挑生回答,屏幕出示阅读单)
师小结:西施和丑妇,一个美,一个丑,一个自然,一个做作,她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后人为这个丑妇起了个正好和“西施”相反的名字,猜猜她叫什么?———“东施”。
因此,这则寓言也叫“东施效颦”。
3.师:从这两份阅读单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出示两个阅读单,挑生回答。
(预设:人物的性格或品格往往对立)
师(小结):你发现了吗?寓言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常常是对立的。
比如说,美丽对丑陋,勤劳对懒惰,老实对狡猾,强大对弱小,聪明对愚笨等。
正是运用了这样对比的手法,使寓言要讲的道理,我们一读就懂。
三、小组共读,探索中感知寓意的意味深远
1.师:刚才我们读了《丑妇效颦》,知道这个丑姑娘觉得西施皱眉很美就去模仿,结果显得更丑了。
接下来我们再读三则寓言,看看你又知道些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请看大屏幕,齐读阅读提示。
3.请以小组为单位,快速浏览阅读材料二、三、四三则寓言,填好阅读单。
4.交流,相机完成大屏幕上的阅读单
5.请比较这四则寓言,你又发现了什么?
挑生回答。
(预设:寓意相同,不同的是人物和情节。
)
师(小结):虽然寓言的海洋浩瀚,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古今中外通行的。
刚才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同一个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来表达,这就说明寓言的寓意深远。
【板书:寓意深远】
6.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不顾自身条件而去模仿他人的人或事呢?(挑生回答)
是啊,我们做事的时候可不要向这些人学习,不要盲目模仿,不要人云亦云,要量力而行,做最好的自己!
四、故事补白,体会寓意的丰富性和启发性
1.下面我们来玩故事猜猜猜怎么样?现在请大家根据情节,推测一下寓言的发展,好吗。
请注意,你的推测要合理、有依据。
师: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大屏幕出示《磨坊主、儿子和驴》)第一次:听到这话,磨坊主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结果
2.你觉得磨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3.师(过渡):那让我们接下来看看还会发生些什么事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二次~ 第四次:听到这话,磨坊主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师:现在你还觉得磨坊主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没有主见)师:这则寓言读到这儿,你觉得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预设: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能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
5.师: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尾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者直接把寓意告诉了我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师:和咱们理解得不一样,难道我们理解错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小结:对于一则寓言,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我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
)
【板书:寓意丰富】
7.师(小结):我们在推理中完善了故事情节,读完故事,我们受到了启发。
然后,我们又对比了作者的本意,使得我们对这则寓言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8.师:同学们,我们阅读寓言故事,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教训,但是不能仅局限于此,我们还应延伸出去思考,联系生活去思考。
就比如学过这则寓言故事后,我们明白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对于有益的建议要善于听取,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对不对?所以,寓言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
(板书:启发思考)
五、激趣拓展,引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1.师:关于寓言,老师还读到过这样几句话,今天想和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2.出示小诗
3.齐读。
4.总结:其实,寓言来自于普通人的言谈,有心的诗人和哲学家听见了,就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并广为流传。
六:推荐读物
师:老师想把这几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增智,在阅读中成长吧!(《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
)
板书设计:走进寓言故事
寓意深远
寓意丰富
启发思考
附:
寓言是一个魔袋
寓言是一个魔袋,
袋子很小,
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甚至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
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
分明是一个故事,
生动活泼,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
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
通过它,
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
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
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