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成矿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53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热液矿床(1)成矿溶液的来源:成矿溶液或称成矿气液、成矿热液是在一定深度(几至几十千米)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温度(一般为50-600℃)和一定压力(一般为n-250MPa)的气态、液态和超临界流体。
其成分以H2O为主,有时CO2占很大比例,常含有CH4、H2S、CO、SO2等挥发性气体成分和K+、Na+、Ca2+、Mg2+、F-、Cl-、SO42-、HCO3-等离子成分。
成矿溶液中还有W、Sn、Mo、Au、Ag、Cu、Pb、Zn等多种成矿元素。
成矿溶液和成矿物质来源是矿床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目前认识一般有四种:a.岩浆热液:岩浆在侵入和喷发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下降,硅酸盐熔体不断地结晶,H2O等挥发分就从岩浆中分离出来,形成高温气液。
一些成矿元素倾向富集于气液中,这种含矿气液在岩体边缘和围岩的裂隙中运移,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就可在有利的地段形成矿床。
b.地下水热液:从地表渗透到地下深处的大气降水,可在地下环流中受热并与流经的岩石发生相互作用,溶解岩石中的有用成矿元素,运移至有利的地质环境中沉淀形成各种热液矿床。
c.海水热液:在海洋扩张中心、火山岛弧、大陆边缘及海洋岛屿地区,下渗的海水可沿裂隙到达地壳深部受热形成环流。
环流过程中也可萃取流经围岩中大量的成矿物质,然后通过断裂、火山口或海底扩张脊再流入海中,与海水作用形成热液矿床。
第一章绪论矿床地质预测实际上是以成矿理论预测为基础,成矿理论自16世纪以前的矿床成因猜想到现代矿床成矿理论已有400余年发展历史,其未来发展方向仍在探索,特别是在跨学科界限引入新鲜血液以来,成矿理论空前活跃,但是在应用任何成矿理论预测均不能超脱类比学的方法,所以80年代以来把成矿理论模式化(modeling)进行成矿预测和找矿,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类型矿床上取得了较大的找矿成果,如Sillitoe&Guibet模式对寻找斑岩铜矿方面的应用。
但矿床模式受其特殊性的限制,不能发挥更大的求同类比效应,特别是特大型矿床的对比因素独特,应用一个矿床的成矿模式很难预测另外一个相同的矿床。
矿源、水源和热源是形成热液矿床的基本必需条件,以上三种源的规模和相互间的距离为主要依据的热液矿床预测方法是我国独创。
热液矿床预测是世界上尚未解决的难题,现有的各种热液成矿理论和观点均没有把他们的理论核心转化为预测准则,故到目前为止,热液矿床的预测实际上都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所以,三源热液成矿预测是当前提出的新的理论预测方法。
该方法在找矿实践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预测效果,并已在国内有些地勘单位开始应用。
通过对矿床学教程的学习以及对三源成矿理论研读,我觉得,就目前来说三源成矿理论在成矿模式是比较先进的、前沿的,它在成矿预测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二章交代热液矿床三源成矿理论第一节热液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热液是含矿质的高温的和以水为主的溶液。
因此矿质、水合成矿热液组成的三个要素。
关于热液成因的争论历史悠久,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有关热液来源的推理以假设为主,自60年代起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热液来源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并在热液的矿质和水的来源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热液铁矿床中(包括矽卡岩型、火山型、脉型等)常见铁矿体与褪色蚀变密切联系,经分析对比,褪色蚀变岩的铁含量比未蚀变的原岩减少了3-5%,蚀变与矿化的关系清楚表明,褪色蚀变岩中释放的铁进入了矿体。
热液矿床中成矿热液的来源、运移以及沉淀摘要:气水热液广泛存在于各类成矿作用中,在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是岩浆矿床和伟晶岩矿床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接触交代矿床和热液矿床的主要含矿介质,对矿质携带、搬运和沉淀起主要作用。
同时成矿热液对火山成因矿床和某些沉积矿床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也对变质矿床形成中矿质的迁移、沉淀具重要作用。
因此,弄明白热液矿床中成矿热液的来源、运移以及沉淀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气水热液是指地一定深度(几十~几十公里)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温度(几十~几百度)和前文:一定压力(几十~几百~几千巴)的气态和液态的溶液,其成分以H2O为主,并含有F 、Cl、Br、S、C等多种挥发成分,以及W 、Sn 、Mo、Nb、Ta、TR、Cu、Pb、Zn 、Ag、Hg等成矿元素,因此成分以H2O为主,并主要呈液态,故称为气水热液或简称为热液。
成矿作用过程中,热液能把深部的矿质以及分散在岩石中的成矿元素萃取出来,搬运到一定部位,以充填、交代等方式使矿质沉淀,形成矿床。
正文:一。
热液矿床中成矿热液的来源:1.岩浆热液:各种岩浆均含一定量的水,如:P=9.7Kb, T=1080C时,出现上临界点,水在SiO2熔体中的溶解度达25%(重量),高于此临界点,水在硅酸熔体中可以无限溶解,只存在一个统一的熔体相;低于上临界点时,含水硅酸盐熔体可分为一个富水相和一个富硅酸盐相,最终都可分出热液。
2.地下水热液:1)下渗:在大陆区,一定的水文条件下(主要是构造裂隙带),地下水可下渗到地下几百米~几公里深处。
2)升温:地下水深循环的过程中会升温。
其热源有:a.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0.6―0.150C/m, 500m处形成3000C。
b.岩浆烘烤。
c.放射性元素蜕变。
d.与高温火成热液的混合。
3)盐度增加:地下水循环过程中,水-岩作用及其他因素导致其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
流经含盐类沉积物较多的地层时,可溶解盐类,形成地下热卤水。
成矿作用类型成矿作用是指地质作用过程中,导致矿物聚集形成矿石的作用。
根据成矿作用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1. 热液成矿作用:热液成矿作用是指地壳中含有热液流体的作用。
热液成矿作用可分为热液脉石型和热液储存型。
热液脉石型成矿作用是通过热液流体充填岩石裂隙,使其中的矿物沉淀而形成的;热液储存型则是热液流体在岩石中重新负责沉淀矿物,形成矿床。
热液成矿作用常见的矿石有金、银、铜、锌、铅等。
2. 火山喷发成矿作用:火山喷发成矿作用是指火山活动中所释放的气体、溶解性物质等通过喷发作用在地表或地下沉积形成矿床的作用。
火山喷发约存在于5500多万年至2000多万年前,也存在于其他地质时期。
火山喷发成矿作用常见的矿石有火山岩、蛇纹岩、斑岩、角岩等。
3. 流体包裹体成矿作用:流体包裹体成矿作用是指研究地球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地热流体,从地壳回归地幔,通过成矿作用控制成矿作用。
在成矿作用的过程中,地热流体中的各种元素、矿物进入包裹体,形成流体包裹体成矿作用的基础。
流体包裹体成矿作用常见的矿石有金、银、铜、锡、锑等。
4. 断裂成矿作用:断裂成矿作用是指研究地壳中的断裂构造,通过断裂作用造成地壳崩塌或地壳旋转,形成断裂带,进而形成断裂带上的矿床。
断裂成矿作用通常与构造运动相关,常见的矿石有金、铜、铅、锌等。
5. 碰撞成矿作用:碰撞成矿作用是指两块大陆板块碰撞后形成的变形带上的地质作用,通常在造山带形成。
碰撞成矿作用可分为褶皱变形型和逆冲变形型。
碰撞成矿作用常见的矿石有黄铁矿、铁锰矿、磁铁矿等。
6. 侵入成矿作用:侵入成矿作用是指岩浆在地下运动过程中,通过向周围岩石渗透,从而使周围岩石中的某些元素、矿物质沉淀并聚集形成矿床的作用。
侵入成矿作用常见的矿石有火山岩、花岗岩、斑岩等。
这些成矿作用类型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类型、构造特征、热液流体、地球大气圈变迁等。
深入研究成矿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找矿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热液成矿作用机制及矿床成因研究矿产资源是地球所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热液成矿作用作为一种常见的矿床形成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热液成矿作用机制和矿床成因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热液成矿作用机制热液成矿作用是指由于热液对岩石的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形成矿石的过程。
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溶解-沉淀作用,二是渗流-替代作用。
在热液成矿作用中,热液通过与地壳中的岩石发生接触,使得岩石中的矿物发生溶解。
当热液中的成分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引发矿物的沉淀,形成矿床。
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解-沉淀作用。
另一种机制是渗流-替代作用。
热液通过脉管或岩石的裂隙渗入到固体岩石中,从而使岩石中的矿物发生变质和替代。
这个过程被称为渗流-替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实际成矿过程中,溶解-沉淀作用和渗流-替代作用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促进。
研究者们通过对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还能为寻找和探测矿产资源提供重要参考。
二、矿床成因研究矿床成因研究是研究矿床形成的过程及其相关因素,旨在揭示矿床的起源和演化。
通过深入研究矿床的成因,可以为矿床资源的勘探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热液成矿作用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成矿机制。
研究者通过分析矿床中的矿物组成、地质构造以及热液流体特征等来探讨矿床的形成过程。
以金矿床为例,热液成矿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中,热液成矿作用主要通过高温、高压的热液流体对岩石的化学作用以及渗透作用发挥作用。
热液中富集的金属元素在流体的携带下进入到固体岩石中,发生溶解、沉淀和替代作用,最终形成金矿床。
矿床成因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还能为找矿者提供重要的勘探指导。
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探索不同类型矿床成因,不断提高矿床勘探效率,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热液成矿作用及其矿石(一)概述高温热液成矿作用系指成矿温度约在500~300℃范围内的成矿作用,它们成矿深度大多在4.5~1.5km左右,系深成和中深成矿床,少数可形成于1km左右的深度,构成所谓高温浅成矿床。
矿体产于或直接与其有关的岩浆岩岩体内部,或其附近的外接触带围岩中(主要为非碳酸盐类岩石),矿体分布距岩浆岩岩体很少超过1~1.5km。
由于高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较深,压力较大,因而围岩的破碎方式以压扭性裂隙为主,角砾化破碎现象不发育,气化高温热液活动性强,细小裂隙均能进入,成矿物质的沉淀系通过通过充填裂隙和空隙的方式成矿,即成矿方式以充填为主。
同时由于深处开口裂隙不发育,地下水流动困难,温度变化不大,降温极其缓慢,所以矿物结晶速度慢,能生成粗大完好的晶体。
(二)本类矿床的基本特点:1、矿物共生组合是典型的高温矿物构成。
矿物成分主要为氧化物,含氧盐类,其次为硫化物。
典型的高温矿石矿物有磁铁矿、锡石、白钨矿、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磁黄铁矿、毒砂、赤铁矿和自然金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锂云母、角闪石和石榴石等。
由于温度高,挥发组分起作用,有较多含挥发组分的矿物,如电气石、黄玉、白云母、金云母、绿柱石、磷灰石和萤石等。
2、由于成矿温度高,矿液中富含挥发组分,因此,在成矿过程中使围岩发生强烈的蚀变特别发育为本类矿床特征之一,典型的高温热液蚀变主要有云英岩化、黄玉化、电气石化、钠长石化、阳起石化、钠闪石化等。
3、成矿方式以充填作用为主。
矿体形状多呈脉状、管状,有的沿层面呈扁豆状、似层状。
矿石构造有块状、浸染状和对称带状。
矿石结构对为粗粒结构,如在石英脉中的黑钨矿矿晶体一般长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个别晶体长可达40cm。
(三)主要矿石实例高温热液矿床的矿产种类较多,一般为中小型,也有大型(如黑钨矿矿床)。
常见的矿产有钨、锡、钼、铋、铁、金、铍、锂、铌、钽、稀土元素、砷、水晶、石墨和宝石。
限于篇幅,仅介绍如下两种:黑钨矿矿石(含锡石矿石)大多数产于黑云母花岗岩类小侵入体的上部边缘及其附近非钙质的围岩中。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是指地幔或地壳中的热熔物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岩石和流体发生作用,形成矿床。
这种成矿作用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地质事件。
成矿规律是指矿床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征和规律。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成矿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它们多分布在构造活跃区:在构造活跃区,岩石变形和断裂产生的裂隙带可以提供热液通过的通道和空间。
2. 它们与岩浆的关系密切: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以及周围的固体和液体是成矿的重要来源。
3. 它们通常与金属的运移和沉积相伴随:在热液运移过程中,金属离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各种沉淀物,从而形成矿床。
4. 它们的成因复杂: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如地质构造、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影响成矿的各种因素不断变化,会影响热液成矿的进程和结果。
软锰矿成矿作用类型软锰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锰矿石,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子、环保等领域。
了解软锰矿的成矿作用类型对锰矿石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软锰矿的成矿作用类型。
一、热液成矿作用1. 热液活动与软锰矿的形成热液成矿作用是指由热液在地下活动引起的矿物沉淀作用。
在地壳中,地热能的释放经常伴随着热液的产生,并随着热液运移、改变及沉淀等作用而成为矿床。
热液成矿对软锰矿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 热液成矿作用的特点热液成矿作用具有高温、高压、流体活动等特点,是矿产资源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软锰矿的形成过程中,热液成矿作用通过水蚀、脱铁、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使锰元素从母岩中溶解、迁移并沉淀下来,形成软锰矿。
二、沉积成矿作用1. 沉积成矿作用与软锰矿沉积成矿作用是指由于地质作用使沉积物或含矿元素的流体沉积下来而形成的矿床。
软锰矿的形成与沉积成矿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沉积成矿作用的过程沉积成矿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矿化物源床、运移沉积、分化后期等过程。
在软锰矿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具备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如富含锰的水体、低氧环境等。
三、岩浆成矿作用1. 岩浆活动与软锰矿的生成岩浆成矿作用是指由岩浆的生成、混合和演化过程中,矿物沉淀作用形成的矿床。
软锰矿的形成与岩浆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2. 岩浆成矿作用的机制岩浆成矿过程包括岩浆上升、分异、结晶、混熔等过程。
在软锰矿的形成过程中,岩浆成矿作用通过岩浆中锰元素的活动迁移和沉淀作用,形成软锰矿。
四、变质成矿作用1. 变质活动与软锰矿的形成过程变质成矿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化学活动等条件下发生的成矿作用。
软锰矿的形成与变质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2. 变质成矿作用的特点变质成矿过程包括矿物相变、物相组分的调整和溶蚀等作用。
在软锰矿的形成过程中,变质成矿作用通过岩石中锰元素的释放、迁移和沉淀作用,形成软锰矿。
五、总结软锰矿的成矿作用类型包括热液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岩浆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
热液矿床热液及成矿物质来源1含矿热液的种类与来源含矿热液的来源是矿床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之一。
虽然争论一直存在,但根据多种数据和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已经接受含矿热液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1. 岩浆成因热液(magmatic fluid )指在岩浆结晶过程中从岩浆中释放出来的热水溶液,最初是岩浆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于岩浆热液中常含有 H 2S 、HCl 、HF 、SO 2、CO 、CO 2、H 2、N 2等挥发组分,故具有很强的形成金属络合物并使其迁移活动的能力。
很多证据表明岩浆水的存在有多方面的证据,如:快速冷却的火山岩含水量一般为0.2%~5%,最高可达12%(如某些松脂岩);另外岩浆岩大量的含水硅酸盐矿物也是岩浆含水的最好证明。
按Holland 的实验,只有当与硅酸盐熔浆共存的蒸气相中H 2O 分压超过4.94×107Pa 时,黑云母和角闪石才可从英安质熔体中析出,形成斑晶。
在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和角闪石的含量为10%~30%(体积),水分压应在4.94×107~9.87×108Pa ,含水量约为2%~4%;若新鲜的中酸性岩含水4%左右,则在其结晶时可失水1%~3%,这些水可以构成岩浆流体的主要来源。
对热液矿床中矿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成分的分析结果,也证实部分热液矿床形成的早期,确有岩浆流体存在。
岩浆流体从岩浆析出的过程和数量,与岩浆结晶的深度、温度、初始含水量、成分和流体相的组成有关,也受到围岩渗透性和裂隙系统发育程度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侵位深度和岩浆的初始含水量。
Burnham (1979)实验表明,岩浆中溶解的H 2O 重量百分比随压力的升高而加大(图5-l )。
如果深处形成的岩浆水含量未达到饱和,那么只有当这种岩浆上升到近地表处,或在岩浆结晶的晚期或末期,当无水的硅酸盐矿物(如辉石、长石等)部分或大部分结晶以后,在构造活动或水热爆发作用打开裂隙时,才有较少的岩浆气液析出;相反,初始含水量很高,在深处就已成为水和其他挥发分饱和的硅酸盐熔浆,在较深处或在岩浆结晶较早阶段,即可有岩浆流体相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