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陈情表一、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亲..抚养躬亲:亲自。
B.慈父见背..见背:弃我而死去,婉指长辈去世。
C .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
D .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项脊轩志一、基础夯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周:围绕B.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顾:回顾D.其制.稍异于前制:制度解析:D 制:规制,格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 A项,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B项,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介词,用。
C项,介词,在;介词,与,跟。
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前.辟四窗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B 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C.往往..而是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解析:D “狼狈”指困顿窘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
A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或道观中住持的居室,借指寺院或道观的住持。
B项,古义,不离开;今义,不到(某个地方)。
C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其制稍异于前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解析:B B项,判断句。
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即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试题苏教必修5苏教项脊轩志一、根底夯实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周:围绕B.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顾:回忆D.其制.稍异于前制:制度解析:D 制:规制,格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B.C.D.解析:A A项,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B项,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介词,用。
C项,介词,在;介词,与,跟。
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3.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前.辟四窗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B 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室仅方丈..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C.往往..而是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解析:D “狼狈〞指困顿窘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
A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或道观中住持的居室,借指寺院或道观的住持。
B项,古义,不离开;今义,不到(某个地方)。
C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出现。
5.以下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其制稍异于前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解析:B B项,判断句。
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即介词结构后置句)。
6.以下对课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9 长亭送别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筵.席( ) ②斜晖.( ) ③玉骢.( ) ④迍.迍( ) ⑤金钏.( ) ⑥笑靥.( ) ⑦揾.泪( ) ⑧余荫.( ) ⑨谂.知( ) ⑩罗帏.( ) ⑪口占.( ) ⑫谨赓.( ) ⑬痴.情( ) ⑭弃掷.( ) ⑮香衾.( ) (2)给多音字注音①⎩⎪⎨⎪⎧挣揣.( )怀揣.( )揣.摩( ) ②⎩⎪⎨⎪⎧ 挣.揣( )挣.扎( ) ③⎩⎪⎨⎪⎧ 狼藉.( )慰藉.( ) ④⎩⎪⎨⎪⎧ 载.得起( )刊载.( ) ⑤⎩⎪⎨⎪⎧宿.怨( )星宿.( )半宿.( ) ⑥⎩⎪⎨⎪⎧ 煞.笔( )煞.气( ) 2.辨形组词(1)⎩⎪⎨⎪⎧ 谂 稔捻 (2)⎩⎪⎨⎪⎧醅 掊 涪(3)⎩⎪⎨⎪⎧倩 腈 (4)⎩⎪⎨⎪⎧ 宵 霄 3.词语释义(1)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凄惶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蜗角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__。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陈情表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文句式。
2. 理解李密对祖母至孝的真情,理解文章曲折表达情感的方法。
3. 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掌握并能准确运用这些成语。
资料卡片1. 人物简介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三国时犍为(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东)人。
西晋文学家。
初仕蜀汉,后仕西晋。
李密《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2. 人物生平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蜀国朱提(地名)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父死母嫁,他在祖母刘氏抚养下长大成人。
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
《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官名),李密因此写了《陈情表》请辞。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
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
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
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仍苛求如故。
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64岁。
3. 文章评价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知识梳理1. 重点字、词注音。
险衅(xìn)夙遭闵凶(sù)(mǐn)愍臣孤弱(mǐn)终鲜兄弟(xiǎn)祚薄(zuò) 期功强近(jī)(qiǎng)床蓐(rù) 茕茕独立(qióng)猥以微贱(wěi)陨首(yǔn)逋慢(bū)日笃(dǔ)矜育(jīn)宦达(huàn)拔擢(zhuó) 优渥(wò)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高中语文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第8课项脊轩志练习(含解析)苏教必修5苏教第8课 项脊轩志一、语基扩展1.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顾.视无可置者 顾:环视 B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奏效,获取功名 C .先.妣尝一至 先:已去世的 D .大母过.余 过:经过 解析:选D 过:看望。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鸡栖于.厅而母立于.兹 C.⎩⎪⎨⎪⎧ 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而.母立于兹余扃牖而.居解析:选D D 项代词,你; 连词,表修饰。
A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B 项,均为介词,在。
C 项,均为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3.以下对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译文: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昏暗。
B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译文:农历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
C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文:院内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D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习古书。
解析:选DD 项应译为“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
4.春韭秋菘代表的是清贫之士的人品之清高,以下文句所表现的精神品格与“春韭秋菘〞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空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D.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项脊轩志》)解析:选D 此处动作情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在项脊轩修葺之后喜不自胜的情态。
5.(XXXX·盐城高三模拟)以下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项脊轩志》课后作业第一课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内外..多置小门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周杰伦对自己的电影作品《头文字D》在第25届金马奖评选中能够获奖早已充满了信心,这次真的获奖了,面对这不虞之誉....,他仍激动万分。
B.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很,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隙一般......。
C.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经这家医院精心治疗,这位遭遇了车祸的青年在昏迷40多天后竟然起死回生....,苏醒过来并能开口说话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5、将下面文言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天机,聪明)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语境组合下面备选文句,并从句式运用角度作调整,使文段意思连贯、音节和谐。
项脊轩志(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26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顾.视无可置者 顾:环视 B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奏效,获取功名 C .先.妣尝一至 先:已去世的 D .大母过.余 过:经过 解析:选D 。
过,看望。
2.对应一课一考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解析:选D 。
A 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B 项,已而,不久/已经;C 项,介词,在/介词,跟、和;D 项,一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D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选B 。
A 、C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 项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A .往往..而是 B .桂影斑驳..C.室仅方丈D.凡再.变矣..解析:选B。
A项,“往往”,古义指到处,处处;今义指时常、经常。
C项,“方丈”,古义指一丈见方;今义指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
D项,“再”,古义指两次或第二次;今义指又。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A.其制稍异于前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解析:选B。
B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三讲”之后,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指日可待....B.他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望着丰收在即的庄稼,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1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陈情表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文句式。
2. 理解李密对祖母至孝的真情,理解文章曲折表达情感的方法。
3. 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掌握并能准确运用这些成语。
资料卡片1. 人物简介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三国时犍为(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东)人。
西晋文学家。
初仕蜀汉,后仕西晋。
李密《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2. 人物生平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蜀国朱提(地名)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父死母嫁,他在祖母刘氏抚养下长大成人。
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
《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官名),李密因此写了《陈情表》请辞。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
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
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
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仍苛求如故。
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64岁。
3. 文章评价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知识梳理1. 重点字、词注音。
险衅(xìn)夙遭闵凶(sù)(mǐn)愍臣孤弱(mǐn)终鲜兄弟(xiǎn)祚薄(zuò) 期功强近(jī)(qiǎng)床蓐(rù) 茕茕独立(qióng)猥以微贱(wěi)陨首(yǔn)逋慢(bū)日笃(dǔ)矜育(jīn)宦达(huàn)拔擢(zhuó) 优渥(wò)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长亭送别一、类文阅读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
望前程万里!”(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霎时间月缺花飞....(古人以“花好月圆”喻男女美满相聚,此处指悲痛分离)B.《[.双调..].沉醉东风....》(“双调”指曲牌名,“沉醉东风”指此曲的题目)C.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形容旋转舞动姿态)D.眼阁着..别离泪(“阁着”即含着,“阁”通“搁”)解析B项,双调,宫调名;沉醉东风,曲牌名。
答案 B(2)下列语句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A.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B.拂苔痕满砌榆钱C.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D.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解析A、B、C三项皆用了比喻。
答案 D(3)请说出“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一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天南地北”是说从此天各一方,相见无期;“花好月圆”比喻男女美满相聚,这里用“月缺花飞”则写出别离的悲痛。
整句话的大意是眼下虽然近在咫尺,但马上就要分别,让人悲痛不已。
(4)本曲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离别的主题?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动作描写,如“执着饯行杯”;神态描写,如“眼阁着别离泪”;语言描写,如“道得声保重将息”;心理描写,如“痛煞煞教人舍不得”与“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的矛盾心理。
项脊轩志
一、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
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
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为治②。
每听讼
..,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
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
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
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
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⑤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
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
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
排.,目为妄庸
..巨子。
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
久而.自伤
..。
”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⑥,卓然成大家。
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 【注】①昆山,今属江苏。
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
治,治理。
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
④击断,即争执。
⑤迁悴,指晋升副职。
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
谌,造诣。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听讼..
,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
B .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C .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D .目为妄庸..
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解析 B 项,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狱”不是“监狱”,“具狱”应是“写判决书”。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吏多恶之.作《师说》以贻之.
B.⎩⎪⎨⎪⎧进士为令无迁悴者.今者.
项庄拔剑舞 C.⎩⎪⎨⎪⎧为.之赞曰为.
之奈何 D.⎩⎪⎨⎪⎧久而.自伤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解析 A 项,两个都是代词,译为“他”;B 项,都是助词,“……的人”/时间词后,表停顿;C 项,都是介词,“给”“替”/“对”“对待”;D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而”代词,“你的”。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 .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C .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
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解析 C 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
的事。
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答案 C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
答案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2)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此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
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
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
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
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
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
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
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
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
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
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
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
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二、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7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②不服。
’此之谓也。
”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赡:足。
②思:语助词,无实义。
6.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们不是真心归顺;“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们真心归顺。
7.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中所体现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施行仁政,才能让人们真心归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为政以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单纯依靠强制和威吓是无法保证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只有以“仁”为基础,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的拥戴。
【参考译文】
孟子说:“倚仗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依靠德治,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家。
商汤凭借的是七十里国土,周文王凭借的是百里国土。
倚仗武力使人们服从,并不能使人们心服,只不过是因为武力不能相敌罢了;依靠道德使人们服从,人们心中喜悦而诚心归服,就像七十多个弟子服从孔子一样。
《诗经》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无不心悦诚服。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