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一节胃癌的中西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癌变的恶性疾患,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主要症状特征有胃脘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腹块、黑便、腹部积块等。
胃癌好发于胃幽门区,其次是胃小弯及贲门部。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
男女发病之比为 2.3~3.6: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然而大多发生于中年后。
以50~60岁最多,30岁以前较少见。
胃癌属中医“胃痛”、“反胃”、“疤积”等范畴。
二、诊断(一).中医辩证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疾病诊疗常规及相关教材制定中医胃癌的辩证标准。
1.肝胃不合:胄脘胀满,两胁隐痛,气郁不舒,疼痛则重,纳后疼痛,嗳气陈腐,舌质红,脉弦,苔薄黄。
2.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恶心欲呕,或朝食暮吐,大便溏,神疲乏力,四肢厥冷,面色胱白,脉细缓或沉细舌质淡,苔白或滑润。
3.瘀毒内阻:胃脘可触及肿块,硬如顽石,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心下痞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呕吐污血,大便发黑,舌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涩。
4.胃热伤阴:胃脘灼热,胃脘嘈杂,纳后痛剧,口干欲饮,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弦细或细数,舌质红,舌苔黄少津或少苔。
5.痰湿凝结: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进食发噎,面色虚肿,四肢乏力,痰核累累,脉细滑,舌质淡经或有齿痕,苔白腻或灰腻。
6.气血双亏:心悸气短,头目晕眩,自汗、盗汗虚汗不眠,面色萎黄,肌肤洧瘦,下肢浮肿,或有腹水,大便溏或秘结,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苔薄少。
7. 气阴两虚: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阴虚表现为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
(二)、西医诊断标准按中国抗癌协会编制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诊断,利用胃镜或手术病理学明确诊断为胃癌。
三.中西医治疗(一).手术治疗(需手术者先转至我院普外科行手术切除):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1.Ⅰ期与Ⅰ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的各型早期胃癌及未侵及浆膜层的中期胃癌,可行R1式手术(完全切除N1站淋巴结),切除距肿瘤肉眼边缘距离不少于3~4cm,防止残留;已出现N1淋巴结转移,行R2式手术(完全切除N1、N2站淋巴结)。
门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范文一、感冒(外感病)# (一)病因。
你知道吗?感冒这小毛病啊,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老是在我们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来捣乱。
比如说天气突然变冷或者变热,咱没及时增减衣物,或者劳累过度了,正气不足,风邪啊、寒邪啊、热邪啊就趁机入侵我们的身体啦。
# (二)辩证分型及诊疗。
1. 风寒感冒。
症状:那得了风寒感冒的人啊,就像被冷空气包裹着。
怕冷得厉害,还一个劲儿地打喷嚏、流清鼻涕,就像水龙头没关紧似的。
脑袋也疼,脖子发紧,有时候还咳嗽,咳痰也是白色稀痰。
治法:咱中医就得来个“驱寒散邪”的策略。
可以用麻黄汤或者荆防败毒散加减。
麻黄汤里麻黄就像个冲锋的小战士,能把毛孔打开,让寒邪从体表散出去;桂枝呢,就像个后勤保障员,帮助麻黄发挥作用。
要是觉得麻黄汤太猛了,荆防败毒散就比较温和,荆芥、防风就像两个把门的卫士,把风邪挡在外面。
食疗建议:这时候喝碗热乎乎的生姜红糖水就特别好。
生姜就像个小火炉,能让身体暖和起来,红糖呢,给身体补充点能量。
2. 风热感冒。
症状:风热感冒就不一样喽,就像身体里着了小火苗。
发热比较明显,体温可能一下子就上去了,还不怕冷,反而有点怕热。
喉咙疼得像被火烧一样,流的是黄鼻涕,咳嗽起来也是黄痰,舌尖红红的,就像小草莓。
治法:得用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方法。
银翘散就是个好方子。
金银花和连翘就像灭火的消防员,把身体里的热邪给扑灭。
薄荷呢,清清凉凉的,能让你感觉脑袋一下子清爽起来。
食疗建议:可以煮点薄荷粥。
薄荷的清凉加上大米的滋养,吃了会舒服很多。
二、胃脘痛(胃痛)# (一)病因。
胃脘痛啊,好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作”出来的呢。
像饮食不规律啊,有时候暴饮暴食,吃了一堆油腻的、辛辣的、生冷的东西,把胃折腾得够呛。
还有啊,情绪不好也会影响胃,老生气、焦虑、压力大的时候,胃也跟着闹别扭。
# (二)辩证分型及诊疗。
1. 饮食停滞型。
症状:这种情况呢,胃里就像塞了个大石头,胀满得难受,打个嗝儿都有一股酸腐的味道,就像食物在胃里发酵了一样。
优势病种治疗:疗效的深度解读在优势病种治疗领域,我们始终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对疗法的研究与创新,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深入解读我们优势病种治疗的疗效,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以肺癌为例,我们的治疗方案结合了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
在手术治疗方面,我们致力于提高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通过精准的术前评估和精湛的手术技巧,我们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
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我们还会采取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措施,以消灭潜在的微小病灶,降低复发风险。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们紧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优化用药方案。
针对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我们采用了EGFR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还积极探索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在胃癌治疗方面,我们强调术前精准评估和术后综合治疗。
通过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我们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努力提高生存率。
在化疗方面,我们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的优势病种治疗还体现在对罕见病的救治上。
针对罕见病,我们积极开展病因研究,探寻有效的治疗手段。
通过多学科合作,我们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了全面的诊疗方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疗效的深度解读,离不开我们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与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共享研究成果,不断推动医学进步。
在疗效的背后,是我们精湛的医疗技术。
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医疗团队,他们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们紧跟医学发展,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为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优势病种治疗的研究与创新,进一步提高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针灸推拿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
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
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 〈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
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
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
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特色病种中西诊疗规范第一节尿石症(石淋病)诊疗规范尿路结石是泌尿系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的统称。
本病属于中医淋证中的“砂淋、石淋、血淋”等范畴。
[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标准: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
其诊断需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尿液检查、血液化验、肾功能测定、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超声波检查及同位素肾图检查等。
(1)病史和症状:有典型突然发作的肾或输尿管绞痛,伴肉眼或镜下血尿;或仅有腰腹部钝痛,酸胀不适或有排石史;膀胱,尿道结石则有排尿困难,尿流中断,尿潴留及终末血尿症状。
(2)体征:急性发作时肾区或输尿管部位有叩击痛或压痛;严重肾积水,肾脓肿病人可扪及包块;大的膀胱结石常可经直肠指诊触得,后尿道结石直肠指诊可摸到;阴茎检查可触得前尿道结石。
(3)X线检查:95%的尿路结石在平片上显形,故平片可以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数目,并可初步估计结石成分。
平片阴性,尚不能完全排除尿路结石者,需作排泄性尿路造影或逆行性尿路造影,以了解结石的有无及位置,并能进一步了解肾盂、肾盏、输尿管解剖形态,有无肾积水及其程度,肾实质厚薄、肾功能好坏,上尿路有无先天性异常和其他器质性病变。
(4)尿液检查:尿液镜检查红细胞常增多,尤其是绞痛发作后或运动后,有时可出现盐类晶体,并发感染时可见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
(5)同位素肾图检查:能反映肾功能和上尿路梗阻的存在及其程度。
(6)超声波检查:辅助诊断结石的存在及其大小,位置,肾积水的程度。
(7)其它:尚需作血液、尿液的有关生化检查,必要时需行膀胱镜检查,包括逆行造影。
(二)辨证论治:尿中央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2012年文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一、颈椎病(痹症)[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⑤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分类:主证:①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②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③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④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⑤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活动不利等症状,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不足,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则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门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范文一、感冒。
1. 病症特点。
咱都知道感冒这事儿太常见啦。
一般就是突然感觉鼻子不得劲儿,要么流鼻涕,要么堵得慌;喉咙也开始痒痒的,还可能疼;再加上脑袋晕乎乎的,浑身没劲儿,就像被抽走了精气神儿一样。
有时候还怕冷或者怕热呢,体温也可能跟着凑热闹,一下子就升高了。
2. 中医辩证分型。
风寒感冒:这种就像是被冷风吹了,身体打了个冷战然后就感冒了。
主要表现是怕冷特别明显,流清鼻涕,就像清水似的,而且痰也是白色稀的,舌头颜色淡,舌苔薄白。
风热感冒:这就好比身体里着了小火苗。
人会感觉发热比较厉害,怕风,流黄鼻涕,痰也是黄色黏稠的,舌尖红,舌苔薄黄。
3. 中医诊疗方法。
中药治疗。
风寒感冒:咱就用点麻黄汤或者荆防败毒散之类的方剂。
麻黄汤就像给身体派去一群小战士,麻黄把毛孔打开,让寒气出去;桂枝来给身体加把劲儿,让气血流通起来;杏仁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药性。
荆防败毒散也是个好东西,荆芥、防风就像防风墙一样,挡住外来的风寒邪气,其他的药一起把体内的邪气赶走。
风热感冒:银翘散就特别合适。
金银花、连翘就像灭火队,专门扑灭身体里的那股热邪。
薄荷清凉解热,牛蒡子、桔梗清热利咽,让喉咙舒服点儿,再加上竹叶、芦根清热生津,防止热邪把身体里的水分都烤干了。
针灸推拿。
针灸: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在大椎穴、风池穴、合谷穴这些地方扎针。
大椎穴就像身体的一个小开关,扎一下能把阳气激发出来,驱赶寒气;风池穴是风邪爱聚集的地方,扎针能把风邪赶跑;合谷穴是个万能穴,对缓解感冒的各种不舒服都有帮助。
风热感冒的话,可以加上曲池穴,这个穴能清热泻火。
推拿:用手指在太阳穴、印堂穴这些地方轻轻按摩。
从印堂往上推到发际线,反复做几次,能让脑袋轻松不少。
再揉揉风池穴,捏捏肩井穴,让身体放松放松,促进气血循环,这样感冒也好得快些。
4. 饮食起居调护。
饮食方面:风寒感冒的时候,喝点热乎乎的生姜红糖水,就像给身体内部点了个小火炉,暖呼呼的。
风热感冒就喝点绿豆汤、吃点梨,清清火。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勉县中医医院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施治1、内治(1)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红藤10g 甘草6g腹痛较重者加丹参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脘腹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理气消胀。
(2)湿热内蕴证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佐以行气活血。
方药:阑尾清化汤加减。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牡丹皮10g 大黄(后下)10g赤芍12g 川楝子10g 桃仁10g 甘草6g薏苡仁10g 石膏(先煎)30g热毒症状重者加黄连、黄芩,恶心呕吐者加佩兰。
(3)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大或弦数。
治法: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佐以行气凉血。
方药:阑尾清解汤加减。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冬瓜仁 30g 牡丹皮10g大黄(后下)10g 川楝子10g 木香6g 甘草6g 若热毒伤阴,症见心烦口渴者,加生地、玄参、天花粉清热养阴,热毒伤阴损阳,见四肢发冷,腹痛绵绵,加熟附片、干姜温阳散寒。
2、外治法: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
(二)特色疗法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术后辅以中药辨证论治。
术后具体辨证施治如下:(1)瘀滞内结证治法:宽肠理气,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大黄(后下)10g 厚朴10g 木香6g 川芎15g,红藤 10g 败酱草15g 冬瓜仁15g 甘草 6g用法: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服;(2)湿热内蕴证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6g 枳实6g 厚朴6g 丹皮10g当归 10g 丹参10g 木香6g 白术10g茯苓10g 莱菔子10g (包煎)败酱草15g(3)热毒炽盛证治法:宽肠理气,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 10g 枳实6g 厚朴10g 丹皮10g当归 10g 丹参9g 木香6g 蒲公英20g莱菔子(包煎)10g 败酱草20g2中医药适用技术:毫针刺足三里止痛,亦可针刺膝回,大横穴。
拔罐疗法:主穴:神阙膈腧配穴:天枢中脘关元阑尾穴3、中成药:视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如四磨汤:顺气降逆,消积止痛;麻仁润肠丸:润肠通便)。
4中医调护:(1)汤剂宜温服(2)呕吐频繁时忌服(3)忌食生冷饮食(4)恢复期进食高蛋白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难点分析: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
对病情较重患者急诊手术后再使用宽肠理气汤等加减,连用时间因人而异。
四、疗效评估: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按积分法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
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石淋是指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
相当于西医的泌尿道结石。
其特点是:腰腹疼痛,尿血,小便涩痛,或尿出砂石,或经检测发现结石。
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输尿管结石一般来自肾脏,结石易停留在输尿管的生理性狭窄部,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输尿管跨髂血管处及输尿管膀胱壁段。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石淋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体征:患侧腰部叩击痛或患侧腹部有压痛。
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作泌尿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泌尿系CT、静脉尿路造影、肾盂造影等可明确结石部位。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中药医排石治疗:适用于直径小于0.6 cm、外形光滑无尿路梗阻和感染且肾功能良好者。
按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分型论治,旨在促进排石,控制感染,改善症状,保护肾功能。
1、湿热下注腰腹绞痛,小便频急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解时刺痛难忍,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细。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或八正散合石韦散加减三金排石汤加减:金钱草30g 鸡内金10g 海金沙(包煎)10g 石苇15g篇蓄l0g 车前子(包煎)15g 瞿麦10g 滑石10g木通l0g八正散合石韦散加减:金钱草30g 海金沙(包煎)15g 石韦15g 瞿麦15g车前子(包煎)15g萹蓄15g 鸡内金10g 栀子10g木通10g 滑石20g 大黄(后下)10g 甘草6g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桃仁祛瘀止痛;尿血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
2、气滞血瘀腰痛发胀,少腹刺痛,尿中夹血块或尿色暗红,解时不畅,舌质暗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涩。
治法:理气活血,通淋排石方药:金铃子散合石苇散金铃子10g 玄胡10g 石韦15g 车前子(包煎)15g瞿麦9g 滑石15g 冬葵子10g 金钱草 30g甘草 6g腰腹绞痛难忍者,可加桃仁、牛膝祛瘀止痛;尿血甚者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3、肾气亏虚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少腹坠胀,神倦乏力,甚则颜面虚浮,畏寒肢冷,舌体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扶正,通淋排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 10g 山药 15g 山茱萸 10g 茯苓 10g泽泻 10g 牡丹皮 10g 桂枝 6g 制附片 6g牛膝 10g 车前子(包煎)15g金钱草30g 海金沙(包煎)15g若面部浮肿,有肾积水者加桑寄生温肾利水。
(二)中医适宜技术1、针灸:取穴肾俞、京门、阴陵泉、三阴交、委阳、天枢、中极采用泻法。
2、刮痧疗法:背部:肾俞、三焦俞、膀胱俞,腹部:中极、气海、关元,下肢部:足三里、支路、阴陵泉、太冲。
3、穴位注射:疼痛剧烈时可予“654-2”3mg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缓解疼痛。
(三)特色疗法对于结石较大者给予体外冲击波碎石或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予以辨证使用中药巩固治疗,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虽然微创治疗以后结石清除率明显提高,但因为上尿路结石复杂多样,肾盂积水各不相同,而且部分患者对中药耐受性差,故仍然存在难以清除的残余结石。
为此术后加强辩证施治,口服中药时间因人而异,复查X线片时间做出相应调整。
四、疗效评价及评估疗效评定标准(术后复查X线片残余结石情况与服药后复查X线片结石残余情况对比)治愈:残余结石消失;好转:残余结石明显减少;无效:残余结石无减少。
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在急性腹痛中发病率仅次于肠痈而居第二位。
属西医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范畴。
其特点是:右上腹疼痛、发冷、发热和黄疸,慢性过程则多出现上腹胀闷,嗳气恶心、厌食油腻及大便不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