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考点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授课班级:902班授课老师:翁秀荣【学习目标】一、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熟悉中考记叙文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分析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跟大家做一个游戏:猜猜他是谁?(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师:请同学来说说他是谁?你是从哪一点猜出来的?生:他是一名小偷。
我是从第4点的“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中看出来的。
师:非常好,那也就是说某某同学能猜出这个人物的身份,得益于句子中对这个人物的什么描写?生:神态和动作描写。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讲的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人物形象分析二、新课讲解。
(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师:那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今天老师教给大家四个方法,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四步分析法:第一步,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步,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第三步,赏析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第四步,把握关键词语,彰显人物性格。
(二)分析突破方法1、第一步,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分析第一步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大家一起回忆描写方法有几种?生: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师:对,这些描写一般用于对人物的正面描写,而文章中的正面描写常用于主要人物。
例1:“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教学·策略理解人物形象深化阅读体验———以《穷人》一课为例文|沈宝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人物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阅读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深化阅读体验:从赏析语言入手,借助“读”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从赏析动作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人物形象;从分析人物心理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结合生活经验品味人物形象。
一、从赏析语言入手,借助“读”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为主要内容,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中深入了解文本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桑娜和渔夫的语言分析,深刻感受桑娜善良、渔夫勤劳的性格特点。
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桑娜自言自语的片段,全文虽然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对话是桑娜的自问自答,教师可播放该片段,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桑娜在自问自答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桑娜自问自答的话语时可以结合小说文本中其他人物对桑娜这句话的评价来理解桑娜的话所表达出的情感。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桑娜善良、勤劳、乐观等性格特点。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种精读的方法,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感受桑娜这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善良、勤劳等性格特点。
比如,小说开头就写了桑娜自言自语的话:“他现在在哪儿……”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桑娜对丈夫的担心,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即便是这样,孩子们也只能勉强吃饱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实际上寄托着桑娜比较丰富的情感,一个夜晚迫切等待丈夫回家的妇女,祈求丈夫平安归来的妻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中最直接、最生动、最具体的创作对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作品的整体呈现和情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人物的外在形象首先,人物的外在形象是通过对其外貌特征的描写呈现出来的。
例如,通过描绘人物的身材高矮、相貌是否端庄等来表达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
同时,外在形象也可以通过服饰、言谈举止等多种方式来展现。
例如,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穿着简朴的衣物,与身边的其他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地位和独特的个性特点。
二、人物的内在世界其次,人物的内在世界是通过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现的。
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
例如,某文学作品中的女主角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个悲伤的故事,通过对其内心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人物、感同身受。
三、人物的成长与变化第三,人物的成长与变化是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通过观察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和成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和人生意义。
有些角色在作品开始时可能是一个稚嫩无知的少年,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逐渐成熟并体验到人生的磨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样的人物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读者对人生、成长的思考。
四、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最后,人物的形象还可以具有象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一些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代表一定的社会群体、历史背景或者某种特定的思想意义。
例如,某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可以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总结而言,在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世界、成长与变化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
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文学类文本中,分析人物形象往往是解读作品的核心。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也是中学阶段常考题型之一。
一、常见提问方式1.文中的XXX是一个怎样的人?2.请简要说说文中的XXX身上有怎样的特点。
3.通读全文/结合某一部分内容,简要概括XXX的形象。
4.文中塑造了XXX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梳理解题思路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1)如果题目只要求“概括”,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提炼描述人物特点的词语即可。
如果题目要求“分析”,则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解答。
(2)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性格特点”,那直接把描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写出来即可。
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形象”,一般要多角度总结,如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注:前面提到的四种常见提问方式,就体现了不同的考查内容。
示例:问题:文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分)(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答案:①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
说汽车在等自己,马上去参加音乐会等;②自欺欺人(装腔作势,故作矜持)。
假装爱读书,故意把书掉在地上,以便同男子交谈,谈话中又说自己讨厌金钱,掩饰真实身份等;③年轻漂亮,社会地位不高,餐馆出纳;④细心但不切实际。
一方面,这道题要求“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
另一方面,这道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第③点“年轻漂亮”体现的是外貌特征,“社会地位不高”体现的是人物地位,“餐馆出纳”体现的是职业,这提醒我们,遇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时,不仅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考虑人物的外貌、身份等信息。
2.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梳理文本中人物所做的事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
反之,解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其所作所为来推断其性格特征。
(2)分析文本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文本中的描写是对人物着重刻画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点关注。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剖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构建故事情节和传递主题的重要元素。
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探索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下面将从几个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一、外貌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外貌形象通常是作者用以展示其个性特点和情感状态的重要方式。
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黛玉外貌的描写——黛玉的容貌好似“冰雪聪明”,黑发如云,眼若秋水——展现了她的聪明伶俐、善感柔情的一面。
二、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构建人物形象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矛盾的。
他聪明、机智,但也忧郁、犹豫不决。
通过对哈姆雷特性格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冲突。
三、行为举止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对性格特点的直接呈现。
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
比如,在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充满了魅力和神秘感,不仅展示了她的个性特点,还引发了读者对她内心情感的思考。
四、言谈举止人物的言谈举止是通过对对话和独白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与他人的交流方式。
比如,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卡尔托ン律师的幽默风趣和智慧洞察力体现在他的演讲和与他人的对话中,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数的快乐和智慧。
五、背景环境人物的背景环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比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昂·罗斯季科夫斯基的形象既受到了个人心理的影响,也受到了贫穷和社会不公的压力所引发的犯罪倾向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涉及到外貌形象、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谈举止和背景环境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也是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广州市协和中学粟嘉【教学设想】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而小说鉴赏的着眼点正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小说必考的考点之一,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考纲对于人物形象有着明确的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根据考纲的要求,就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准备从人物形象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文本分析,规范答题。
【学情分析】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能明确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
但在高三的综合测试中,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不知道在文本的什么地方去寻找答案,并且在答题中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2、规范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3、提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紧扣主题,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复习《备考指南》P203 内容提要、P206 复习指引,梳理小说的考点,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根据已复习的小说鉴赏基本知识,完成学案上文本研读1-3。
二、导入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叙事写人,以塑造人物形象观照人生世相。
因此小说鉴赏的着眼点要摆在人物形象上,要看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方法塑造的,人物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着哪些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
而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历年来都是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附:近年高考考题中人物形象分析题的命题方式【2008广东卷】《河的第三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其中人物形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形象类型。
人物形象是指作家通过艺术手法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内涵的文学形象。
人物形象解读,就是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内涵、特点、创作手法等。
一、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1.典型性典型性是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
典型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体现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2.个性鲜明个性鲜明是人物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人物形象应该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记住并区分不同的人物。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叛逆、多情、矛盾,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内在一致性人物形象的内在一致性是指人物的性格、言行、思想等各个方面应该保持一致,符合其性格逻辑。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其内在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应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
二、人物形象的创造手法1.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是作家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如《水浒传》中对武松的描写:“生得面黑眼大,身材高大,打扮得十分威武。
”2.侧面烘托侧面烘托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反应、互动等,来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如《红楼梦》中,通过其他人物的 eyes to see 和 mouth tospeak,展现了贾宝玉的叛逆和多情。
3.对比映衬对比映衬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衬托,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猪八戒的贪吃懒惰形成鲜明对比。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矛盾等,来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如《红与黑》中,深入揭示了主人公于连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人物形象解读的方法1.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法是指读者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对话、行为等,从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重难点0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形象(二)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
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形象手法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法,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烘托)。
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题型二形象概括分析(一)塑造人物形象的六个着眼点题型三形象作用分析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
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常涉及这三个方面。
考法一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五考虑”:从“自身作用”考虑;从“衬托主要人物作用”考虑;从“情节作用”考虑;从“主题作用”考虑;从“‘我’的作用”考虑考法二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三考虑”:情节、主题、读者……考法三物象的意蕴及作用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就其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穿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
1.物象的意蕴“三发掘”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
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
如果有,找出来既准又快;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要靠读者品读、感悟。
一、【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物形象解读教学探析作者:李素玲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2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等特质。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探索:一是人物敢于开拓创新的性格,二是人物勇于求真务实的精神,三是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这三方面的深挖详解,达到对袁隆平形象的充分解读,理解人物形象的伟岸高耸。
一、敢于开拓创新的性格文本阅读时带着对人物性格的探索需求去阅读,会让阅读更加仔细专注,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也有帮助作用。
在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帶着探索人物“敢于开拓创新的性格”的目的阅读。
本文是写袁隆平院士的一篇人物通讯,它通过人物事迹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
赞颂了人物的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在水稻杂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
通过袁隆平院士的努力推广,实现了粮食的高质高产。
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是要付出常人所不知的努力,都是敢于迈出那开拓创新的第一步。
文中不止一处对袁隆平院士敢于开拓创新的性格进行了描写。
文章的第一段就介绍了袁隆平院士的履历,他于1953年被分配到了湖南安江的一所普通农校任教。
他是怎么从一名农校教师,逐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农业科学家的呢?这要就要归功于他有敢于开拓创新的性格。
文中写道:“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年轻的袁隆平在选择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已经下了决定,迈出这一步,肩上的担子注定是沉重而艰巨的,可是他义无反顾,勇敢地去选择开拓,选择创新,这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倔强性格。
如果说年轻时的袁隆平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文章的另一处描写则体现了袁隆平院士在开拓创新这件事上从来没有退缩过。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解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赏析
孙晓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会去鉴赏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尽可以让学生开展个性阅读,但在完成阅读题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这一类题型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统一的思维方式、方法的引导和训练了。
那么如何让同学们从这纷纷扰扰的众生相中脱身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完成人物形象鉴赏这一类习题呢?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的课堂完美的把个性阅读和一类习题的归一强化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得头筹。
下面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为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人物鉴赏课堂。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在学这一篇小说之前,通过必修一、必修二小说的学习,同学们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已有了较充分的理解,明确了小说的三要素和小说鉴赏的要点,及小说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小说中分析人物形象的通用工具——“点、线、面”(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线:理清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面:揭示环境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所以除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感受认识“老贝尔曼”、“苏艾”“琼珊”这些人物之外,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再次验证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的通用工具。
先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有关“贝尔曼”的“点”的描写:
点一:(课文p35)外貌描写: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
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年老、身体瘦弱、邋遢、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点二:(课文p36)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点三:侧面描写:结尾医生和苏艾对“贝尔曼”的事迹叙述。
——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甚至舍己为人。
再次关注人物性格的“线”性发展,随着对课文的情节逐步了解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实现了形象的逆转、人格的升华,贝尔曼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学生对于人物的“线”型梳理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了人物形象。
最后从“面”上考虑,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们就能把“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全面准确的概括出来——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平凡而伟大的人。
我们可以把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类文章用字母a来代替,不管是课本内的课文还是课外阅读的文本,在理解文本内的人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运用我们的通用——“点、线、面”解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不论a怎么变化,文本里分析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不变的,我们能用这一通用工具解决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运用这一通工具解决高考阅读题的人物形象分析也就没有任何问题,通过对通用工具的不断强化,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问题上就会得心应手,甚至可以站在出题者的高度去命制这一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