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异同点比较.相同点1同为风景式园林,二者都是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的态度的高度概括;➢英国园林也同样钟情于自然之美,英国学派的设计均是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
2 . 强调情感的表达➢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情感和省思的场所。
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中国的园林主人以这种方式来排解个人生活的感伤和政治理想的失意,园林成为中国文人阶层宣泄感情的对象,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向来重视情感的表达。
➢浪漫主义的出现改变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呆板面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为英国学派园林注入生命力,并成为区别于法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3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的自然山水园林曾经对英国学派有过重要的影响,的神秘及其对自然的深刻领悟,深深震撼和吸引着英国学派造园家们。
到18世纪中叶,“中国热”达到高潮,许多评论和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和图册大量出现,中国式的塔、洞,甚至中国式的假山,都广为流传,成为一时的风气区别➢从本质上看,中、英园林仍然在造园理念和创作手法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总的来说,“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即:中国园林是一种向的自然,英国自然风致式是一种外向的自然。
1.从园林具体空间组织上➢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是一种向的自然;英国园林大片的草坡沿着自然的地形起伏,这里没有围墙,显得开朗、大方和安详。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
2. 从园林功能上中国园林一向拒绝功利主义的倾向,中国园林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风格特点探析——以邱园为例刘媛媛(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山东省济南市,250000)摘要通过探讨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产生的背景和风格演变历程,以英国伦敦邱园为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特点,以为全面认识这种风格的园林提供参考,为借鉴和应用这种风格的园林提供帮助。
关键词自然风景园林;邱园;折中主义形成于18 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世界园林史上最富代表性的园林类型之一,是欧洲规则式园林和自然式园林的分水岭,是欧洲园林艺术史上的一场革命,引导并促进了现代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对以后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风景式、图画式为标志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闻名于世。
深入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探究其风格形成历程,细致分析其风格特点,对借鉴和应用这种独特的园林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现代园林中提倡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提供重要参考。
1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产生背景及风格形成历程1.1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产生的背景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下,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的。
特别是文化艺术的发展因素,当时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各种思潮,美学观点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培根等人为代表的经验哲学成为英国哲学发展的主流。
经验哲学否定理性思维的至高无上,强调感官体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反对古典主义的几何数理教条,促进了审美变革中的自然美意识,肯定了人类浪漫情怀在艺术中的价值。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迅速成长,规则式园林艺术已成为旧有社会形态的体现者,而在审美体验和生活环境中追求自然美,逐渐成了时代先进意识的体现。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走向18 世纪的英国园林艺术逐渐要求摆脱几何教条的束缚,向大自然的自由绚丽开放。
1.2英国自然风景园林风格形成历程英国自然风景园林风格的形成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
1.2.1 萌芽期。
萌芽期是英国园林逐步摆脱规则式布局束缚走向自然式布局的过程,亦称为不规则化时期,这一时期还未完全具有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特征,包括奥古斯都式(Augustine Style)和蜿蜒式(Serpentine Style)。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发展简介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发展简介世界园林一般分为三大体系:中国园林、伊斯兰园林以及欧洲园林。
一般而言,中国园林代表了一种浪漫与感性;而欧洲园林则是规整、典雅的象征,是以理性思考为造园思想的中世纪园林。
千百年来,一提起欧洲园林,人们就会想起巴黎的凡尔赛花园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的规整几何特色的规模宏大、景色壮观的宫廷式园林。
殊不知,欧洲园林中存一“异数”———英国风景式园林。
英国园林素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闻名于世。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始于18世纪,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启发,人们开始追求开朗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式园林景观。
一、英国自然式园林的特点与靳诺特式的园林完全相反,英国自然式园林抛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总体特征是自然,疏朗,色彩明快,富有浪漫情调[3]。
早期的英国园林是规则式的,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格园林和法国规则式园林的影响,这种规则式的园林景观风格在英国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
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发展的历史背景。
1、自然地理因素英国北部为山地和高原,南部为平原和丘陵,属海洋性气候。
历史上是一个农牧国家,牧场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而森林只占10%(与其它欧洲国家有较大的差别)。
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主要在南部以牧场为主的平原地区,自然缓坡牧地和孤立树构成英国独特的自然风景—这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园”在英国出现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地理人文因素。
另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而且远离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罗马,英国文化受古典主义文化影响较小,而得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2、经济因素在17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长时期里,英国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
以畜牧业为首,加上由其带动的毛纺织业,构成了英国的经济支柱。
这种经济组成是直接由盎格鲁--撒克逊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流传下来的。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历经几个世纪演进的史诗。
它起始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当理性与科学思维逐渐崭露头角,英国的园林风格也开始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在18世纪早期,规则式园林盛行于欧洲。
然而,随着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自由思潮的出现,人们开始对这种僵硬的几何形园林产生审美疲劳。
此时,一场由威廉·肯特和布朗主导的“花园革命”应运而生。
他们摒弃了传统的规则式园林,转而追求自然、流畅的景观设计。
布朗的作品,如霍华德庄园和查茨沃斯庄园,均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园林理念。
这些园林中,地形起伏,水体蜿蜒,树木丛生,无一不流露出自然之美。
与此同时,他运用地形改造和视觉欺骗的手段,使园林在保持自然外观的同时,仍然展现出精巧的设计感。
进入19世纪,奥古斯都·布朗及其追随者的作品进一步巩固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诸如哈雷园、斯陀园和布赖顿皇家植物园等杰作相继问世。
这些园林不仅在视觉上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在生态和植物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自然风景园林受到了中国园林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英中式园林风格。
这种风格的园林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不是简单地改造自然。
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观念的变革和城市化的加速,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它不仅在英国本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更在欧洲和北美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一些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如唐宁、皮特·钱伯斯等人将自然风景园林的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恰好符合这一趋势,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如今,无论是城市公园、住宅小区还是私人庭院,都能看到自然风景园林的影子。
总的来说,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它不仅见证了审美观念的变迁,更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发展历程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欧洲乃至全球著名的园林风景之一,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不断创新的发展。
从最早期的中世纪花园到现代化的公园景观,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塑造。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展开介绍,探讨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
1. 中世纪花园时期在中世纪时期,英国的园林主要以修道院的院落花园和贵族庄园花园为主。
修道院的院落花园通常布局简单,以种植一些基本的蔬菜和草药为主,旨在提供食物和药材。
而贵族庄园花园则更加精致,布局精美,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体现了当时贵族社会的财富和地位。
2.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的园艺师开始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启发,借鉴了意大利花园的设计理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国园林风格。
著名的庄园花园如汉普顿庄园、肯伯尔庄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3.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英国的自然景观遭遇了严重破坏和污染。
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园林设计也向着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公园、植物园等新型园林设施相继建成,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4. 现代化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园林设计不断创新,融合了现代科技和艺术元素,打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具有创意性的园林景观。
一些现代化的公园如伦敦的海德公园、伯明翰的考文特花园等,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总结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变革的过程。
从中世纪花园时期到现代化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展现了英国园艺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信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将会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园林之一。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钟伟强06级园林1班222006325022005英国风景式产生的历史背景:1:文学及艺术的影响自16世纪以后,以培根(1561-1626年)等人为代表的经验哲学成为英国哲学的主流。
17世纪的许多英国哲人文豪竭力讴歌自然,著名诗人弥尔顿(1608-1674年)写的《失乐园》将基督教的理想天国伊甸园描绘成风光旖旎的自然园地,集中体现了对自然美的高度崇尚和向往。
2.自然环境的影响欧洲兴起法国勒诺特尔造园热时,英国受影响极少,原因有二:1是英国人固有的保守性,2是在英国丘陵起伏的地形上,要想建造勒诺特尔式宏伟壮丽的效果,必须大动土方改造地形,从而耗资巨大。
英国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十分有利,而树木的整形修剪要花费更多的劳力。
3:经济的影响在17世纪工业革命以前,英国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
以畜牧业为首,加上由其带动的毛纺织品业,构成了英国的经济支柱。
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使英国境内有着连绵的牧场。
这种连绵的牧场郊野,形成英国人对风景,景观的最初印象。
(与法国的对比)如果我们说,文化界定了园林的内涵的话,经济运作方式的不同则直接导致了园林的基调及形式,并在客观上形成了造园界不同的思想主旨。
4: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当时英国在园林艺术领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如钱伯斯的丘园等。
起步或萌芽:17世纪前20年,是英国自然风景园的起步阶段。
它的重要开拓者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年)和约瑟夫·爱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年)非常赞赏picturesque所代表的风景构图,并探讨了风景画同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
亚历山大·蒲伯以自己主持建造的园林阙根海姆(twinkenheim)为例,论证了绘画可以作为园林设计的合理模式的观点。
艾迪生于1712年,在《旁观者》上发表文章,支持如画景观的观点。
不过,18世纪早期英国的造园实践还不具备今天通常就历史文化风格而论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异同点比较.相同点1同为风景式园林,二者都是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的态度的高度概括;➢英国园林也同样钟情于自然之美,英国学派的设计均是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
2 . 强调情感的表达➢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情感和省思的场所。
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中国的园林主人以这种方式来排解个人生活的感伤和政治理想的失意,园林成为中国文人阶层宣泄感情的对象,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向来重视情感的表达。
➢浪漫主义的出现改变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呆板面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为英国学派园林注入生命力,并成为区别于法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3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的自然山水园林曾经对英国学派有过重要的影响,东方的神秘及其对自然的深刻领悟,深深震撼和吸引着英国学派造园家们。
到18世纪中叶,“中国热”达到高潮,许多评论和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和图册大量出现,中国式的塔、洞,甚至中国式的假山,都广为流传,成为一时的风气区别➢从本质上看,中、英园林仍然在造园理念和创作手法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总的来说,“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即: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英国自然风致式是一种外向的自然。
1.从园林具体空间组织上➢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是一种内向的自然;英国园林大片的草坡沿着自然的地形起伏,这里没有围墙,显得开朗、大方和安详。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
2. 从园林功能上中国园林一向拒绝功利主义的倾向,中国园林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
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研究探析重庆交通大学 徐立摘要:在世界园林系统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中国园林、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属于一种独特的欧洲园林体系。
这类园林的出现让欧洲园林设计从规则式向不规则式发展,是欧洲园林史上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
本文以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背景、发展阶段、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欧洲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4-0100-0001欧洲园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埃及、古希腊时期。
古埃及人最早实践规则式园林设计,多以果园、畜牧园形式存在。
古希腊时期则将园林作为建筑附属,开始出现公共园林。
到古罗马时期,吸收大量古希腊人造园的理念,发展了乡村庄园。
后经文艺复兴时期,至17世纪下半叶,法国规则式园林出现,开启欧洲园林风格新局面。
进入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风靡,从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之前古老的园林建造风格。
一、历史背景(一)社会环境因素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展现方法,其出现与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
在16世纪到18世纪这个历史阶段,英国从之前的农业社会转变成近代工业社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传统约束,自然山水和浪漫自由。
他们不仅为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产生提供了丰盛的物质根本,更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前提[1]。
(二)自然环境因素英国是个岛国,其位置很独特,在欧洲的西端,有海峡也有大陆,气候特征鲜明,其气候是温带海洋性阔叶林气候,在这个岛国上,丘陵是非常普遍的,大面积的草地和孤立的树木构成了英国典型的自然景观,为自然式风景园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历程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整体发展过程包括4个时期:不规则化园林时期、庄园化园林时期、图画式园林时期、园艺派时期。
(一)不规则化园林时期不规则园林时期实际上就是英国从之前的几何型园林过渡到自然风景园林。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这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内的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
1.文学艺术的影响2.自然地理与气候的影响3.产业经济的影响4.对中国园林与文化的赞美与憧憬的影响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1.文学艺术的影响当时的诗人、画家、美学家中兴起了尊重自然的信念,他们将规则式花园看作是对自然的歪曲,而将风景园看作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
这为风景园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2.自然地理与气候的影响(1)欧洲兴起法国勒诺特尔造园热时,英国受影响极少,原因有二:1是英国人固有的保守性,2是在英国丘陵起伏的地形上,要想建造勒诺特尔式宏伟壮丽的效果,必须大动土方改造地形,从而耗资巨大。
(2)英国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十分有利,而树木的整形修剪要花费更多的劳力。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3.产业经济的影响(1)14世纪中叶,黑死病流线,1/3人口减少→农业结构改变→畜牧业发展→毛纺业发展→畜牧业发展→改变了英国的乡村景观和风貌。
(2)16世纪,产业革命的发展→燃料、建筑材料匮乏→禁止砍伐森林法令颁发→12种树必须加以保护,包括栎树→保护了英国树林景观。
(3)18世纪,牧草与农作物的轮作制→乡村风景面貌改变。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4.对中国园林与文化的赞美与憧憬的影响虽然当时英国人有不少热衷于追求中国园林的风格,却只能取其一些局部而已。
中国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不同: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对自然的高度概括,体现出诗情画意。
英国风景园为模仿自然,再现自然。
反对者认为风景园与郊野风光无异。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思想首先是在政治家、思想家和文人圈中产生,他们为风景式园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借助于他们的社会影响,使得自然风景式园林一旦形成,便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凡是高度的美在比例上都显得有点古怪。
•17世纪上半叶,培根预言自然式园林终将出现。
他还亲自造园以实现其理想,可惜未保留下来。
•培根在著作《训示》中呼吁人们抛弃对称、树木整形和一潭死水的设计手法,强调园中要有一处富有野趣的荒原,使人们得以寻觅纯粹的荒野,一些乡土植物和灌木,接近自然花园的概念。
•培根被后人誉为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预言家。
•清教徒诗人密尔顿1641年开始构思、1663年陆续出版完成的宗教叙事诗《失乐园》,被看作是最后一部伟大的史诗。
他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将伊甸园描绘成一片自然风光。
•弥尔顿有关自然和花园的认识对后世的艾迪生等人产生深刻影响,被后人看作是自然风景式造园的先驱。
影响18世纪风景园形成的人物与作品(1)•威廉·坦普儿(William Temple,1628-1699)英格兰政治家与外交家,于1685年出版了《论伊壁鳩鲁的花园》一书,其中有关于中国园林的介绍。
•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III,1671-1713),政治家,哲学家,受柏拉图主义影响较深。
•约瑟夫·爱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是一位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和政治家。
他于1712年发表《论庭园的快乐》,认为大自然的雄伟壮观是园林所难以达到的,并由此引申为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美,他认为造园应以自然为目标。
这正是风景式园林在英国兴起的理论基础。
影响18世纪风景园形成的人物与作品(2)•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是18世纪前期著名的讽刺诗人,1713年他写了一篇《论植物雕刻》的随笔,其中盛赞风景式园林,对于植物雕刻表示了深恶痛绝,被称为¡°英国风景式造园运动的最早斗士¡±。
•乔治·伦敦和亨利·怀斯1699年《完全的造园家》(Complete Gardener),1706年《退休的造园家》(The Retired Gardener)与《孤独的造园家》(The Solitary Gardener)•布里奇曼(Charles Bridgeman,-1738)完全摆脱规则式园林,是艾迪生和蒲柏的造园思想的继承者,他更是一位实干家。
他设计了白金汉郡的斯陀园,被认为是理想的风景式园林。
此外,他还首创了被称为¡°哈哈¡±(Ha-ha)的隐垣。
•艾迪生和波普思想的追随者,造园的革新者和自然式园林的实践者,不规则化园林时期的代表人物。
–1714年布里奇曼在建造斯陀园时摆脱了对称原则的束缚,运用非整齐对称的方式种植树木和线条柔和的园路,并抛弃了植物造型的运用。
他善于利用原有的植物和设施,园路设计深得称赞,在扩大空间感方面有独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布里奇曼是哈-哈的原创者,并由斯威泽尔推荐给范布勒。
–隐垣的做法很可能借鉴了法国军事工程师沃邦修筑堡垒的工程做法,从1667至88的十余年间,他把法国变成了一个堡垒之国。
影响18世纪风景园形成的人物与作品(3)•威廉·肯特(William Kent,1686-1748)是风景式园林发展盛期的先锋,先接受了蒲柏的造园思想,而后又成了布里奇曼的继承人,并从此开始完全脱离规则式园林的轨道。
他认为整个大自然都是庭园,他的座右铭是¡°自然讨厌直线¡±,这也是其造园思想的核心。
为了追求自然,他甚至在肯辛顿花园中种植了枯树。
•朗斯洛特·布朗(Lancelot Brown,1715-1783)是肯特的学生,也是继他之后英国园林的权威。
他面对所要改造的土地总是爱说¡°It had great capabilities ¡±,人们因而称他为Capability Brown(万能的布朗)。
他曾担任汉普顿宫的宫廷造园家,作品也很多,所以影响很大。
布朗既是一个创造者,又是一个改良者,对很多旧园(如伯利园)作了改建,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批评。
影响18世纪风景园形成的人物与作品(4)•雷普顿(1752¡ª1818)是风景式园林发展后期最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是布朗造园思想的继承者。
在关于美与实用的问题上,他主张:¡°实用往往比美更应受到重视,在人们的住宅附近,需要的不是绘画效果而是方便。
雷普顿市风景式造园的集大成者,使Landscape gardening一词得到普及,还发明了¡±slide法¡±,所以被称为¡°里程碑先生¡±。
•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东方庭园论》,邱园•自然派的鼻祖是布朗,因此也称布朗派(Brownist),其后继者是雷普顿和马歇尔¡¤威廉(Marshal William);•绘画派的主要人物是美术评论家普赖斯,奈特(Richard Payne Knight)及森林美学家吉尔平。
奈特提倡以法国17世纪风景画家克洛德¡¤洛兰的画为蓝本布置各种树丛;普赖斯著文攻击布朗的造园除了大片树林和人工水池等单调的景色以外,别无它物,他强调造园应体现洛兰和罗萨(Salvator Rosa,1615-1673)等艺术家的构思。
•法国风景画家克洛德¡¤洛兰的作品富有诗意,画中的树木、流水、山丘、建筑及古代遗迹、田野等是肯特造园的理想蓝本。
•洛兰后期定居罗马,成为意大利风景画大师,作品对同时代及18、19世纪英国风景画发展有很大影响。
•荷兰风景画家的风景画以空间广阔、色彩悦目著称。
•风景画家的作品,甚至成为肯特的造园兰本。
英国风景园介绍(布朗为布朗洛伯爵改建的伯利园)•雷普顿在设计文特沃尔斯园时采用了将现状图与设计图重叠比较的方法彼特沃斯(Petworth)花园中的水景是布朗早期的作品谢菲尔德(Sheffield)花园中经过布朗与雷普顿改造后的水景查德沃斯(Chatsworth)园•位于利物浦东部地区。
17世纪时,为典型的规则式园林,有明显的中轴线,侧面为坡地,布置成一片片坡地花坛。
为勒诺特尔式园林。
•18世纪中叶,布朗对此园进行了改造,其中一部分改成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景园,特别是在种植设计方面。
•在坡地升高的地方,改变了原来的道路,作成大片的草坪,林木自由的种植。
•查兹沃斯庄园是英国四个世纪园林变迁的集中体现。
157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园林艺术都在这里留下了烙印,因而成为世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1685年,在法式园林的巨大影响下,庄园开始大规模地改造工程,使规则式花园部分面积接近50公顷。
•在兴建乡村别墅的同时,河谷边的山坡上也修建花园。
•园内大量点缀着整形植物,以黄杨、紫杉造型为主。
•典雅的花园与周围荒蛮的沼泽地形成了强烈对比,令人感到十分惊奇。
•作家德福描绘这里¡°可怕的深谷和难以接近的沼泽,荒草丛生且无边无际¡±。
人们可以同时欣赏到¡°最美妙的山谷和最令人愉快的花园,总之是世上最美的地方¡±。
•每层水阶梯的高度及宽度随地形而变化,水声也富于变化。
•1703年,建筑师阿尔切尔在山丘之巅建造了一座庙宇,称为浴室。
•幸运的是那些巴洛克园林的景点,在后来布朗接手改建时没有完全遭到毁坏。
•1763年,佩纳斯在河道狭窄处建造了一座帕纳第奥式桥梁,通向经布朗改建的新城堡入口。
•1826年,23岁的帕克斯通成为庄园的总设计师,负责修复工程,直到1858年德封郡公爵第六世去世。
•帕克斯通在园中建造了一座玻璃大温室,并且因成功地引种了亚马逊百合并能够开花而闻名,现在被改成了迷园。
•1714年布里奇曼为白金汉侯爵建造斯陀园时,采用了17世纪80年代样式,既未完全摆脱法式园林的影响,但又抛弃了对称原则的束缚。
•1715年后,花园规模迅速扩大,点缀着建筑和庙宇。
•他率先运用非整型对称的种植方式及线条柔和的园路,不再使用植物雕刻艺术。
•布里奇曼在斯陀巨大的园地周围布置一道隐垣,使视线得以延伸到园外的风景之中,并因此而成为规则式向风景式造园发展的开拓者。
•1724年珀西瓦尔大臣在访问记中非常欣赏斯陀园中由布里奇曼设计的园林,认为设计之巧妙使得园子给人的感觉要比实际面积大三倍,28公顷的园子需要2个小时才能游玩一遍。
•为了形成建筑与园林相和谐的整体效果,在一个世纪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建筑师和造园师参与工作,形式与风格经历了数次改造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