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急性胰腺炎最新
- 格式:pptx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40
急性胰腺炎的护理常规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病因为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骤然增高、和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碍等引起胰腺消化酶对其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症。
分急性单纯性(水肿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性(重型)胰腺炎,后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
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症状除上述情况外,又因胰腺有出血、坏死和自溶,故又可出现休克、高烧、黄疸、腹胀以至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现淤血斑等。
非手术护理1 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向病人解释休息有助于减轻胰腺负担,促进组织和体力的恢复。
指导病人采取正确的卧位,无休克者取低半卧位。
指导病人勤翻身、深呼吸及有效地咳嗽,预防褥疮和肺部并发症,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休克者取头低脚高仰卧位,以保证脑部血液供应,剧痛而辗转不安者要防止坠床。
2 禁食和胃肠减压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述因为食物中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能促使胰腺的分泌,使肠管内压力增高,加重胰腺的病变。
通过禁食并行胃肠减压可避免呕吐,同时也可避免食物和胃酸刺激十二指肠分泌大量肠激素而增加肠液的分泌,从而降低酶对胰腺的自溶作用,减轻腹胀,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3 观察观察腹痛、腹胀情况和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
休克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致死原因,往往是突发性的,随时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医生反映,并协助医生积极抢救。
4 抗生素的应用对病情重和胆源性胰腺炎发病早期即可应用抗生素,目的是预防性用药和防止肠道细菌移位感染,对后期感染治疗有利。
5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重症病人早期应用胰酶抑制剂有效,可减轻胰腺负担。
应用输液泵将生长抑素(善宁)0.2g入生理盐水80ml持续静脉泵入,能有效抑制胰液分泌。
6 支持疗法因病人禁食时间较长,应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增加抵抗力,促使早日康复。
在输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心、肺、肾功能。
手术护理(一)术前护理1、缓解疼痛,遵医嘱给于解痉止痛药物及胃肠减压和抗胰酶药物。
急性胰腺炎分类新标准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包括胆道结石、酒精性肝病、高脂血症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急性胰腺炎的分类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急性胰腺炎的新分类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轻型急性胰腺
炎的临床表现为轻度腹痛、发热、轻度腹胀等,通常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和并发症。
中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病情较重,常出现持续性腹痛、明显的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的全身症状。
而重型急性胰腺炎则是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患者常出现剧烈的持续性腹痛、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高热、休克等),并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在临床实践中,对急性胰腺炎的分类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型急性胰腺炎,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静脉输液、镇痛等,预后良好。
而中、重型急性胰腺炎则需要及时入院治疗,可能需要行胰腺外科手术干预,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临床治疗外,对于急性胰腺炎的分类还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
不同类型
的急性胰腺炎可能存在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后,因此对其进行精准分类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病因研究、病理生理学研究以及新治疗方法的探索。
总之,急性胰腺炎的新分类标准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和
治疗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方向和基础。
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有所帮助,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最新: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解读摘要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在诊治理念、方式和策略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革,对其诊断和治疗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此,2020年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7)》和《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的基础上,更新并制定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
新版指南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表述方式,重点阐释了AP的诊断与分类标准,AP早期的液体治疗、镇痛与营养支持治疗及后期感染性并发症的处理,同时提出了AP的随访策略。
201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发布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推动了我国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疗的规范化进程,对改善病人的诊治疗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近年来,AP在诊治理念、方式和策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对其诊断和治疗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进行了修订,在参阅以往指南及专家共识的基础上,2020年底草拟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初稿。
在同期广泛征集国内专家同道的意见后,并经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全体委员的多次讨论后,于2021年初撰写完成《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以下简称新版指南)。
新版指南首次采用问题为导向的表述方式,基于目前国内外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形成了29条推荐意见,并采用GRADE分级系统,详细标注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从AP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三部分进行系统性阐释,修订后的内容既与国际上重要指南和共识保持一致,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相信会对我国AP 的标准化诊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
为便于读者了解指南更新背景,现将新版指南中修订的重要内容作如下解读。
1 AP的诊断1.1 严重程度分级1992年发布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和2007年发布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7)》将AP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其中将合并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局部并发症的AP 定义为SAP[3- 4]。
2024版《急性胰腺炎诊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前言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变,病程进展迅速,严重者可能导致胰腺坏死、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为了提高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国消化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最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的发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主要更新内容诊断1. 提高了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识别和分类准确性,强调了遗传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等特殊类型的识别。
2. 推荐采用淀粉酶、脂肪酶等生物标志物联合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强调了血清脂肪酶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病后48-72小时内的诊断价值。
治疗1. 推荐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及并发症风险制定治疗方案。
2. 强调了早期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3. 更新了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推荐在疑似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中使用抗生素。
4. 推荐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胰腺坏死、胰腺脓肿、胆道梗阻等。
5. 提出了急性胰腺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管理策略,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的防治1. 强调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床旁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以早期发现并干预并发症。
2. 推荐对胰腺坏死、胰腺脓肿等并发症进行早期识别和积极处理,以降低病死率。
3. 提出了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假性囊肿的处理策略,包括内镜下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随访与评估1. 推荐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评估疾病复发和慢性胰腺炎的风险。
2. 强调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饮食等,以降低急性胰腺炎的复发风险。
结语2024版《急性胰腺炎诊治最新指南》的发布,将为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理念和实践指导。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解读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 ~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死亡率为5% ~10%。
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1.病因诊断2.分级诊断3.并发症诊断.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常用术语:1.急性液体积聚: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2.胰腺坏死: 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
3.假性囊肿: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
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
4.胰腺脓肿: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强调血清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变化仅作参考。
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
病人是否开放饮食或病情程度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血清淀粉酶是否降至正常,应综合判断。
血清淀粉酶持续增高要注意:病情反复、并发假性囊肿或脓肿、疑有结石或肿瘤、肾功能不全、巨淀粉酶血症等。
推荐使用C反应蛋白(CRP),发病后72小时CRP > 150 mg/L 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
动态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推荐CT扫描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必要时行增强CT(CE-CT)或动态增强CT检查。
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为A-E级。
A级:正常胰腺。
B级:胰腺实质改变。
包括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
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
D级:除C级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
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胰腺脓肿。
A级-C级:临床上为轻型急性胰腺炎;D级-E级:临床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除Ranson指标、APACHE-Ⅱ指标外,其他有价值的判别指标有:1、体重指数超过28 kg/m2;2、胸膜渗出,尤其是双侧胸腔积液;3、72 h后CRP > 150 mg/L,并持续增高等均为临床上有价值的严重度评估指标。
急性胰腺炎指南(2024 ACG)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过去10年里,急性胰腺炎的管理取得十足的进步,使病死率不断下降。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近期就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病因、严重程度评估、急性期的处理、内镜、手术干预等内容制定了相关指南。
我们将简要呈现指南的建议,并对内镜相关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诊断重要观念1. 不建议常规使用CT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的疾病严重程度,而应将CT用于诊断不明确或在住院72小时内未出现临床改善的患者。
病因重要观念2. 如果没有胆囊结石和/或酒精使用史,应测量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如果超过1000 mg/dL,应考虑其作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3. 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如果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应考虑胰腺肿瘤作为的可能病因。
4. 对于特发性急性胰腺炎二次发作的患者,如果适合手术,建议行胆囊切除术,以降低再次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推荐意见1.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应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评估是否为胆源性胰腺炎。
如果初次检查结果不确定,应重复进行超声检查(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极低)。
2. 对于原因不明的急性胰腺炎(特发性急性胰腺炎),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多次腹部超声、MRI和/或超声内镜(EUS) (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极低)。
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是在初始实验室检查(包括脂质和钙水平)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和MRCP)后仍未发现病因的急性胰腺炎。
(1)EUS有助于确定潜在的病因,但不应常规进行ERCP,因为ERCP有增加引发胰腺炎的风险。
(2)EUS已被广泛研究用于阐明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Yusoff等人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通过EUS确定了病因。
(3)尽管EUS优于MRCP,但同时进行MRCP在评估特发性急性胰腺炎时也是有补充作用的。
初始评估和危险分层重要观念5. 应对血流动力学状态和风险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组,以确定是否需要入住监护病床或ICU。
内科急性胰腺炎ppt课件•急性胰腺炎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制定•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目录contents01急性胰腺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涉及胰液分泌增多和胰管内压力增高、胰腺微循环障碍以及胰腺自身消化等。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发病率年龄与性别分布地域与季节分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相近。
地域差异不明显,但季节变化可影响发病率,如春季和冬季为高发期。
030201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分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和重型急性胰腺炎。
轻型胰腺炎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型胰腺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02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诊断标准通常采用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诊断流程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血糖、血钙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胰腺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常用腹部超声、CT、MRI等检查方法,可直观显示胰腺形态、炎症范围和并发症情况。
鉴别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诊断需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等疾病进行鉴别,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关疾病急性胰腺炎可能并发胰腺脓肿、假性囊肿、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03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
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抑制胰液分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
镇痛、解痉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使用解痉药物减轻胰腺水肿和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