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
- 格式:pptx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8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Team Learning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Systems Thinking )五项修炼的整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五项修炼实际上是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五项技术。
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是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的。
这五项修炼是: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过程。
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精通“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于艺术一样,全心投入、锲而不舍,并不断追求超越自我。
有了这种精神动力,个人的学习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永无尽头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而组织学习根植于个人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也会不断学习。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 )“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是把镜子转向自己,发掘自己内心世界深处的秘密,并客观地审视,借以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更利于自己深入地学习。
壳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并成长为全球首强,主要得益于学习如何显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2500年前,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就讲到“五事七计”首要的因素就是“道”。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故“上下同欲者胜”。
千百年来,组织中的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上下同欲”枣即建立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愿景)。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对我们有何启示?P354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不在于描述组织如何获得和利用知识,而是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塑造一个学习型组织。
他说“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并能够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
” 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
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它是学习如何扩展个人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营造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组织应强化个人对于组织是真正有益的观念并提供支持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
组织与成员之间应建立“和谐、优美与均衡”的“盟约”关系。
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二、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
所谓心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每个人理解和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形成的,是以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基础的。
心智模式影响我们的认知方式,而通常人们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因此,“学习如何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于周遭世界如何动作的认知。
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三、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
共同愿景,即共同愿望的景象,是能感召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
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并激发组织成员形成不断向前超越的力量。
它要求正式组织领导和员工拥有共同的使命感,组织领导必须愿意同员工交流个人观点,鼓励员工对未来作出卓越贡献,从而取代员工对改革的抱怨,以及对领导个人愿景的被动服从。
四、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
圣吉认为,现代组织的基本单位就是工作团队,学习的基本单位也由个人变成团队。
只有会学习的团队,才有可能发展出善学习的组织。
团队学习是建立“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的修炼之上的。
但是在一个组织中,只有共同愿景和有才能的组织成员还不够,还需要团队学习来转换对话模式及集体思考的技巧,从而促使产生一种“完善的协调和一体的感觉”,使群体的能力远远超过个人才能的总和。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彼得·圣吉彼得·圣吉,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
彼得.圣吉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取得社会系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进而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师从系统动力学奠基人佛睿斯特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理念。
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彼得.圣吉一直致力于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 --在其中,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
他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透彻领悟了导师深奥理论的要义,同时着力使系统动力学的要领简单化、通俗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发展出了影响世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通过酿造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引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了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推动人们刻苦修炼,学习和掌握新的系统思维方法。
此书一出,反响强烈,使它连续3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首,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二十年来五本最有影响的管理书籍之一,他本人也被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内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
因此,《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不仅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研读,只要是从事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创造财富的人都应该了解和深入研读。
五项修炼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即汇聚五项修炼或技能: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望;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
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了“五项修炼”:(一)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自我超越是指能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
自我超越以磨练个人才能为基础,却又超乎此项目标;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却又超乎精神层面。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的现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并在此创造的基础上,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
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员工的创造力是组织生命力的不竭之源,自我超越的精要在于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力。
通过建立个人“愿景”(vi sion)、保持创造力、诚实地面对真相和运用潜意识,便可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五项修炼的基础。
(二)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心智模式是指存在与个人和群体中的描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准则。
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而且影响人们如何采取行动。
不良的心智模式会妨碍组织学习,而健全的心智模式则会帮助组织学习。
心智模式不易察觉,也就难以检视,因此它不一定总能反映事情的真相。
另外,心智模式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形成的,它具有一不定期的稳定性。
而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导致了心智模式与事实常常不一致。
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发掘人们内心的图像,使这些图像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即时修正,使其能反映事物的真相。
改善心智模式的结果是,使企业组织形成一个不断被检视、能反映客观现实的集体的心智模式。
(三)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
共同愿景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
《第五项修炼》作者简介彼得•圣吉博士(Dr.Peter M. Senge),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高级教授讲师,国际组织学习学会(SoL)和索奥中国(SoL China)的创始主席。
除《第五项修炼》之外,他还与人合著了《第五项修炼实践篇》(1994)、《变革之舞》(1999)、《学习型学校》(Schools that Learn, 2000)、《体悟当下》(Presence, 2004),以及最近出版的《必要的革命》(The Necessary Revolution, 2008)等著作。
圣吉被誉为最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管理学和领导学思想大师之一。
他早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工程专业,并获得麻省理工社会系统模型硕士和管理学博士,现家居美国马萨诸塞州。
内容简介彼得•圣吉这次重新修订畅销经典《第五项修炼》,背后是15年来把原书理念付诸实践的经验和案例。
圣吉明确指出,从长远来看,你的组织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更好更快的学习能力。
15年前,许多《第五项修炼》的核心理念都曾显得很激进。
但这些理念的许多应用方法,后来已经被融入到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也被整合到人们的管理实践中;新版书中的领导力案例故事揭示了这些经历。
《第五项修炼》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
在学习型组织中,新型的、扩展性的思考模式得到培育,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大家不断在学习如何开创自己真心向往的成就。
这本工商管理经典著作的增订扩充新版,包含了100多页新增内容,这些新内容是基于对几十家公司的实践者的访谈,这包括:BP、联合利华、英特尔、福特、惠普和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组织,如:波士顿社区组织罗卡、牛津乐施会和世界银行。
新增内容里有一篇特别的新序言,描述了圣吉自原版书出版以来在学习型组织研究方面的成果,还增加了关于“推动力”(开始起步)、“战略与策略”、“领导的新工作”、“系统的公民”和“未来的前沿”等新章节。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彼得·圣吉名言
彼失·圣凶名言
一、正在一个变迁愈来愈快、愈来愈庞大的世界面,企业应该经由过程一直教习开展本身的顺应才能。
正在未来,只要这些懂失若何引发组织内各个条理人教习殷勤战教习才能的组织,能力傲望群雄。
——彼失·圣凶
二、要念学给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方法,便没有要刻意来学,而该当给他们一种东西,经由过程运用东西造就新的思想形式。
——彼失·圣凶《第五项建炼》
三、上司藐视的指导是坏指导;上司称颂的指导是孬指导;上司说,“工作皆是咱们本人作的”。
他们的指导是伟年夜的指导。
——彼失·圣凶《第五项建炼》
四、将来实邪杰出的企业,将是可以想法使各阶级职员经心投进,并有才能一直教习的组织。
——彼失·圣凶
附件附件附件。
彼得圣吉的思想及影响伴随着人类社会有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社会财富源泉逐渐由有形资产向智力资产转移。
企业间竞争制胜的关键已不再是企业先进的设备。
厂房等有形资产,而是知识产权,信誉,员工具有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学习能力等智力资产。
与此同时,作为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基础的人性假设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在管理思想发展和实践中,不同的人性观念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论。
在管理研究中曾相继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文化人,学习人等多种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
而学习型组织理论正是在学习人人性假设理论背景下提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最大的本质在于学习,学习对于组织而说,事关其生死存亡。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带来的新要求,使管理科学重新审视传统组织管理形式,寻找新的符合新人性的组织模型。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概念,关于它的研究也有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能够通过学习不断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1)学习型组织的着力点和重点——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不断的“学习机制”。
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
(2)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团结、和谐的组织人际关系。
管理学普遍认为组织学习存在“学习智障”,因为个体自我保护心理,因此必然造成团体成员间相互猜忌和斗争,这种“办公室文化”普遍的特征就是高智商个体,但组织群体反而效率低下。
从这个意义上说,班子的团结,组织上下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3)组织学习的基础——团队学习。
团队是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
许多组织不乏就是组织现状、前景的热烈辩论,但团队学习依靠的是深度汇谈,而不是辩论。
深度汇谈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
深度汇谈的目的是一起思考,得出比个人思考更正确、更好的结论;而辩论是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同意的过程。
1990年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问题一直是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未来企业组织模式的探索研究,又是当今世界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前沿问题。
从传统的以泰勒职能制为基础,适应传统经济分工理论的层级组织到威廉大内提出的适应企业文化环境的Z 型组织,都是为了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2O世纪8O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其突出表现就是许多在历史上曾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组织寿命,成为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 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
彼得·圣吉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O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佛睿恩特(Jay Forrester)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理念;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圣吉留在斯隆,继续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从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理论。
作为他们研究成果的结晶,圣吉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0年在美国出版,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圣吉本人也于同年被美国《商业周刊》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像福特、斯隆、沃森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思想被誉为“朝向21世纪的管理圣经”、“21世纪的金矿”他被美国《商业周报》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他吉的《第五项修炼》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本人也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此后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接受了组织学习的理念。
【思想概述】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一经面世,立即引起企业界的热烈反响并得到普遍推崇,并且他所建立的学习组织的思想对管理学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所谓学习型组织思想,指的是学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个组织要建立成员的共同愿景,要学会用系统思考战略问题。
【背景故事】圣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
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佛瑞思特教授,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理念。
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圣吉继续致力于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尝试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
圣吉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0年在美国出版,该书面通知对管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至此动土吉的名字在客理学界也清晰起来。
【思想精要】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圣吉认为,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他预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的“学习型组织。
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描述它。
就本质而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拓展创造力,而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
它就像具有关生命的有机体一样,能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咒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系统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
形成“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
彼得.圣吉管理思想简介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学习型组织之父,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彼得.圣吉简介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
彼得.圣吉1947年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旋即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 )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
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十余年来,他和戴明(Edwards Deming),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雪恩(Edgar Schein)与熊恩(Donald Schon)等大师级的前辈,以及一些有崇高理想的企业家,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蓝图。
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福特、杜邦等,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和策划。
1947年,生于芝加哥。
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航天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获社会系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
1978年,在斯隆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0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创立“组织学习中心”。
1990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出版。
1992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美国商业周刊》称圣吉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1994年,出版《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第五项修炼:寓言篇》。
1997年,《第五项修炼》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中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
1999年,出版《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彼得·圣吉:科技不能驱动变革彼得·圣吉以一本《第五项修炼》而成为全球学习型组织宗师。
2003年11月21日,彼得·圣吉在Microsoft CIO Sumit 演讲,本文节选部分演讲内容。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科技是否驱动变革?这是个很重要的基本问题,反映了世界的看法与假设。
科技是否驱动变革?我的答案是NO。
我知道这听起来跟一般的看法背道而驰,而答案也绝对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可以解释的,但先让我跟你们解释为什么我会说NO。
我相信,社会大多数人的答案是YES 。
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有个同事,她在资讯科技业颇具盛名,特别擅长运用资讯科技创造组织变革。
Lotus Notes被公认为群组软件的先驱,她于是进行一系列将Lotus实行于企业的效果研究。
那些采用这项软件的公司,相信Lotus可以创造合作,促进共同学习,引发知识共享的需求,企业会产生更多有效的协同性知识工作。
可是她从研究中发现,采用Lotus Notes的公司,如果真的协同合作,是因为公司拥有学习的文化,而不是拜科技所赐。
她以一个大型的顾问公司为例。
公司有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无法共享,个人的学习也无法帮助公司学习。
合伙人觉得让公司变成学习型组织,是首要的策略性任务,解决之道就是Lotus,因为公司的主要合伙人觉得Lotus是非常重要的群组软件,而科技可以驱动变革!然而,这家有数千名顾问的公司流行的是怎样的企业文化?什么决定个人的成功?什么决定个人的升迁?什么决定个人在组织里的身分、可信度与权力?是他们能与众人分享的能力吗?错,是他们的专业。
当顾问公司贩售专业,通常是个人的专业,卖的是当你代表公司时,为客户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专业!你们觉得这家公司运用Lot us可以创造大量的协同性知识,还是没有多大改变?事实上,Lotus的确产生一些改变,因为人们会拥有非常好的e-mail 系统,但人们会送e-mail给全公司的人吗?不,他们寄e-ma il给好朋友。
读《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践》有感《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的一部得意之作,90年出版,94年译成中文,随后这本书便畅销中国。
彼得·圣吉经过十来年的不断总结反思,在2009年10月,出版了这本《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践》,这本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与修订,出版之后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印刷了6次,可见这本书是非常受中国读者的欢迎。
一、作者简介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
被称为“‘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十大管理大师之一”。
1947年,生于芝加哥。
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航天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获社会系统模型塑造硕士学位。
1978年,在斯隆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0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创立“组织学习中心”。
1990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出版。
1992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美国商业周刊》称圣吉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1994年,出版《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第五项修炼——寓言篇》。
1997年,《第五项修炼》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中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
1999年,出版《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同年,圣吉被《经营战略》评为20世纪对商业战略影响最大的24个伟大人物之一。
2000年,和他人合作出版《学习的学校》。
2001年,彼得·圣吉与彼得·德鲁克的对话《领先于变革时代》出版。
同年,圣吉被《商业周刊》评为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之一。
2002年9月,首次访问中国,其后多次到中国参加论坛和演讲。
二、主要内容:《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