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 格式:docx
- 大小:19.88 KB
- 文档页数:7
各岗位工种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一、物理因素1.噪音:可以通过佩戴耳塞、设置隔音设备、加强室内隔音等方法进行控制。
2.振动:可以选择降低振动工具的振动水平、加装防振装备、更换降振措施等方法来控制。
3.温度:可以对工作场所进行通风、降温、加装空调等措施,确保温度舒适。
4.光照:可以进行合理的灯光布置,配备护眼设备,避免眩光等产生过大的光照刺激。
二、化学因素1.有毒气体:可以通过加强通风设备、佩戴呼吸保护装备、更换有毒气体替代品等方法进行控制。
2.有害粉尘:可以建立密闭排尘系统、加装防尘设备、佩戴防尘口罩等措施来控制。
3.有害液体:可以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加装排风设备等方法进行控制。
4.爆炸、火灾:可以设置防火设备、佩戴防火服装、加强火灾应对演练等控制方法。
三、生物因素1.细菌、病毒:可以进行工作场所卫生的定期清洁,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设备进行控制。
2.动物、昆虫等:可以设置防护网、加强卫生管理、佩戴防护服装等措施进行控制。
3.植物过敏原:可以进行职工健康检查,提供防护设备,加强工作场所清洁等方法进行控制。
四、人为因素1.工伤事故:可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设置安全警告标志,进行安全演习等控制措施。
2.不良工作姿势:可以进行人机工效学评价,调整工作台面、座椅等设备,教育员工正确工作姿势等方法进行控制。
3.工作场所紧张:可以进行心理危害评估,加强员工心理辅导与疏导等方法进行控制。
4.电气设备故障:可以定期检查设备安全状况,设置安全防护装备,加强维修与保养等方式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各岗位工种的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特点和工作环境来制定。
通过建立科学的危险因素辨识和控制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一、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尘、石棉尘、金属尘、有机粉尘等)。
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如机械性噪声与振动、电磁性噪声与振动、流动性噪声与振动等)、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劳动工具。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二、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可分为以下10大类:①粉尘类。
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
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③化学物质类。
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
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
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
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
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
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根据本项目工程内容、参考相近项目职业健康危害情况,按照集团公司项目管理标准要求,根据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要求,项目部安全总监督导、安质部组织施工技术部、物资设备部、综合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对本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汇总成表。
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此清单实施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及相应职业健康安全交底,确保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受控,安全目标顺利实现。
一、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____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1、识别要全面;2、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3、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2)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辨别,包括物理危害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化学危害因素(如有害气体、粉尘、毒物)、生物危害因素(如病原体、致病生物)、人因危害因素(如劳动强度、工时、工作制度)等。
通过对这些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职工受到的危害。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是根据前述辨识的结果,对危害因素的强度、频次、时间和范围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这可以通过采集样本、测量、监测等手段,获取对危害因素的准确信息,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价结果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职业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质量控制摘要:现如今,职业病的危害依然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国家对于职业病的防止工作也愈加重视,同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要求各行业的用人单位落实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定期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不过在实际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质量达不到相关要求,本文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质量控制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身心疾病。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触生产中使用或生产的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辐射、噪声、震动、低温、长期强迫体位操作,局部器官持续受压等均可引起职业病。
并且职业病往往导致劳动者身心健康终身受到影响。
所以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劳动者职业活动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并且结合检测结果对采取防护措施,保证劳动者身体健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不许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单位应是具有国家相关部门资质认可机构。
职业病因素检测工作通常分为项目竣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常规性检测。
常规性检测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范中的要求定期开展职业场所的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完善程度。
故而,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和公正,必须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控制过程,保证检测真实性。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时一般分为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完成阶段来进行。
2.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准备阶段检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委托合同,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计划书。
如何识别你身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工作场所观察:仔细观察工作场所的环境,发现潜在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
这包括对工作场所的物理条件、化学物质、生物因素、噪声和振动
等进行观察和检查。
2.职业危险源辨识:逐步地辨识和识别各种可能的职业病危害源。
可
以根据工作场所的危险源清单、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等进行初步辨识。
3.职业病调查:通过收集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的医学和职业健康信息,评估职业病的发生和危害因素。
这包括对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健康检查、职业病学资料和职业病报告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4.工作人员的职业病健康监测: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病健康监测,了解工作人员在工作环境中的暴露情况和职业病的发生情况。
可以通
过工作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等方法来评估和监测工作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5.系统评估: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
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对工作环境、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等的
评估,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病和身体健康情况的评估。
6.监测和报告:建立职业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监测和报告工作环
境和工作人员的职业病情况。
这包括建立职业病监测和报告的数据库,定
期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和报告,以及向有关部门和工人提供职
业病预防和保护的信息和建议。
总之,识别和评估身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综合
考虑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
只有全面、准确地
识别和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
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
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
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
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
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
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
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
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项目前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
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
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二)施工过程辨识:
(1)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确定防控的重点。
(2)当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或操作规程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重新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分为三级防控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同时审查、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级预防包括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要及时调离岗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包括发现职业病患者后进行及时治疗,减少伤残和死亡。
项目监督主要目的是做到一级预防。
具体控制措施有:
(1)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地方规章制度体系,编制配套的实施细则。
(2)加强和完善项目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建设,配足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及职业健康管理经费。
(3)定期为施工人员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为施工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4)加强职业健康培训,强化进行职业健康宣传,提高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
(5)根据施工现场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配备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健康损害的施工现场应设置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紧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域等。
当前,职业安全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场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
为有效控制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部科学、全面、准确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工作,为下一步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件1、项目职业健康危险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表
附件1、项目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