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第一、第二课时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678.00 KB
- 文档页数:7
《背影》课时练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谋.事(móu)马褂.(guà)琐屑.(xuè)) 颓.唐(tū)B.倾.斜(qīng) 擦拭.(shìC.混.入(hún) 踌躇.(chú) 妥帖.(tiē)D.栅.栏(zhà) 迂.腐(yū) 蹒.跚(pá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勾留交卸晶莹脚夫B.游逛狼藉警醒珊栏C.典质赔偿赋闲嘱咐D.熟识行李料理簌簌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用词准确规范,用典妥帖..得当,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
C.数字化销售已成为西方出版集团的重要板块,但中国的数字出版却为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而踌躇..。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了“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是他心里觉得踏实)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了父亲对社D.“进去吧,里边没人。
”(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背影课时训练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簌簌()(2)赋闲()(3)举箸()•••(4)惦记()(5)迂腐()(6)橘子()•••2.根据意思写词语。
(1)细小而繁多的事。
(2)感情积聚在心里。
( ) ()(3)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把下列的四字短语填写完整。
(1)—不单行(2)满院狼—(3)变卖—质(4)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伤怀(5)不能自(6)多不便4.下列加线成语的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姪紫嫣红,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屮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5•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儿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6.把题口改为“车站送别” “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课时训练答案1. (1) SU(2) fu (3)ZhU (4) Clidn (5) yu (6) ju2. (1) 琐屑(2)情郁于中(3)蹒跚3. (1) 祸(2)藉(3)典(4)触(5)已(6)诸4.D (D项中,“滔滔不绝” 一般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接连不断。
此处用来指来往的车辆多,显然不对。
)5.(1)开头“最不能忘记”背影一一深沉、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
(2)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一一父亲爱儿至深。
(3)父子告别“混在人群中”的背影一一依恋、伤感,催人泪下。
(4)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浮现背影一一思念不能自已,呼应开头。
6.观点一:可以改为“车站送别”,因为文章主要写这一场景,通过送别表现父子深情。
儿个橘子算不了什么,但父亲费那么大的力才买到,买橘子凝聚着父亲的爱子深情。
观点二:不能改,因为背影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初二课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初二课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题目的主题是:A. 父爱深沉B. 母爱深沉C. 父母爱深沉D. 儿女观念深沉答案:A. 父爱深沉2. 小说的背景是:A. 外婆家B. 父亲工作的单位C. 学校D. 家中答案:D. 家中3.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A. 小明和父亲B. 小明和母亲C. 父亲和母亲D. 小明和哥哥答案:A. 小明和父亲4. 小明跟父亲相处的态度是:A. 冷漠B. 温和C. 热情D. 不关心答案:A. 冷漠5. 故事中父亲离开时,小明是否表露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A. 是B. 否答案:B. 否二、简答题1. 描述故事中父亲离家的原因。
答案:故事中父亲离家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他需要外出朝朝夕夕地工作来为家庭生计而努力。
2. 为什么小明对父亲离去并不在意?答案:小明并不在意父亲离去是因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父亲产生了冷漠情感,他觉得父亲只是一个少得可怜的人,不重要。
3. 故事中父亲对小明有何期待?答案:父亲期待小明能够懂事、独立,并能明白父亲忙碌的原因,体谅他们对家庭的付出。
4. 小说最后父亲送给小明的书包暗示了什么?答案:父亲送给小明的书包暗示了他对小明的期望和关爱,并表达了他离开前想让小明读书念书的心愿。
三、综合题写一篇小短文,探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
答案(以下为展示文章):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期望和关爱是如此重要。
父母希望我们能够健康成长,有良好的教育和品德,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在《背影》这个故事中,父亲对小明的期望和关爱表现得深沉而无私。
父亲默默地工作,为家庭生计而奋斗,他为了儿女的未来操劳一切。
然而,小明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冷漠和不关心父亲,他只顾自己的小世界,对父亲的付出毫不在意。
对于这种情况,父亲并没有责怪过小明,相反,他依然默默地付出,给了小明一个温暖的背影。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是无私而深沉的。
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能从他们的经验和教育中汲取智慧。
14《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参考答案:文中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感情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满,后来,渐渐理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越来越思念父亲。
“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参考答案:父亲的这一举动突出了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儿子在他心中高于一切,他觉得,与儿子这一别,可能又要很长时间才能相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同步练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6.本文段选自朱自清的《背影》,可是本段并未写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7.父亲两番踌躇,决定送行,把父亲的矛盾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文中两次用终于一词,表明父亲,决心亲自送儿子,更显父亲爱子之心。
9.文中两次用再三一词,一写父亲,表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二写儿子劝父亲表明我独行的决心。
10.归纳本段段意。
11.指出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式,体会其表达作用。
描写方式:表达作用:12.《背影》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次的作用各不相同,请把它们对应写出来。
背影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作用: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用: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用: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用:(二)路上走着父子二人,他们在散步。
儿子约二三岁,蹒跚地走在前面,手里抱着一只红彤彤的大苹果,以至把他的小脸都映红了,两个深深的酒窝嵌在脸上。
父亲走在后面,距儿子二三步远,双手反背在身后,慈爱的目光从镜片后面透过来,落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沐浴在温馨的父爱之中了。
忽然,儿子停住了,转过身来,爸爸,削苹果。
双手举起苹果,伸向父亲,父亲的嘴角微微向上翘着,右手摸向腰间--没带水果刀。
我真粗心。
父亲心里在自责。
他弯下腰,双手捧住儿子的小手,来,爸爸给你啃掉苹果皮,好吗?儿子点点头,忽闪了一下眼睛。
于是父亲蹲下身来,开始了那个漫长而感人的动作。
八年级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背影》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4分)朱自清,字________,我国著名________。
正确答案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朱自清的了解。
2、(6分)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正确答案①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分析出两个词语的意思,结合我当时的行为和心理来看,“聪明”是反语,意思都是糊涂,不聪明,表明作者对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深情的愧疚与自责,比“不懂事”的表达效果更生动。
3、(8分)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正确答案触目伤怀;祸不单行;情郁于中;迂解析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解释,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平时注意对课文原文的正确理解和熟悉内容。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触目伤怀。
4、(12分)给加下划线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tuí 唐琐屑晶莹正确答案藉;颓;xìe;yín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背影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交卸.( ) 奔丧.( ) 狼jí( )簌簌.( ) 颓.唐( ) 举zhù( )suǒ( )屑 shì( )泪踌躇..( )蹒跚..( ) 晶莹.( ) zhà( )栏游guàng( )2.阅读道德模范曹于亚捐肾救父的壮举被拍成公益广告《孝道》的相关材料,完成后面几个小题。
材料一:材料二:在拍摄一场曹于亚跪求医生,要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的戏时,张静初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
(对应图二) 材料三:有人作诗赞扬曹于亚:惊悉病危急似焚,跪求捐肾报亲恩。
成功手术由衷喜,耽误课程补习勤。
带父读书甘苦累,打工买药更艰辛。
梦圆大学成才路,全国德模光满身。
(1)猜想情节。
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图一、图三《孝道》的情节。
图一:图三:二、提升演练1. 请你给这几段话拟写一个小标题参考答案1.xiè sānɡ藉逛 sù tuí箸琐拭 chóu chú pán shān yínɡ栅2.(1)小时候父亲背曹于亚过河。
长大后曹于亚成功捐肾救父。
(2)自己不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她父亲的生命。
(3)曹于亚虽然诠释的只是一个女儿的爱与孝,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崇高美德;她以坚韧的言行和美好的心灵,使一种让人敬佩的美好情感浸染着众人。
1.望父买橘2.反语;强调“我”那时对父亲的不理解。
3.第一次写出了对父亲爱子之心的理解,是感激之泪;第二次写出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是惜别之泪。
4.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最让“我”感动,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
5.示例一:“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朴实简洁、情真意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
初二上册《背影》课后练习题1、美丽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标准、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事已如此,不必难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簌簌()赋闲()举箸()惦记()迂腐()橘子()3、依据意思写词语。
①细小而繁多的事。
()②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③由于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4、把以下四字短语填写完整。
____不单行满院狼____ 变卖____质 ____目伤怀不能自____ ____多不便5、选出加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非常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惊讶。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铺张了大好年华。
D、高速大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语言表达训练】6、认真阅读全文,看看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7、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8、据报载,《背影》有可能落选鄂教版教材。
缘由是学生反对,理由为“父亲”翻越栏杆,不遵守交通规章。
对此,你有何看法?9、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10、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假如说母爱是母亲自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以下语段,完成11—17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
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之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慢慢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最终淡忘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痛苦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八年级语文背影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八年级语文背影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八年级语文背影这一篇课文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学生要通过多做课后练习题来把握文章的中心。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八年级语文背影课后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语文背影课后练习题含答案篇1八年级语文背影课后练习题【基础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晶莹( ) 赋闲( ) 琐屑( ) 簌簌( )亏空( ) 蹒跚( ) 妥帖( ) 典质(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狼藉——(2).颓唐——(3).东奔西走——(4).一股脑儿——3.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并改正。
(1)A.交缺 B.拭干 C.迂腐 D.浦口(2)A.踌躇 B,马褂 C.狼籍 D.嘱咐(3)A.警醒 B.勾留 C.蹒跚 D.触动(4)A.游逛 B.惨淡 C.典质 D.珊栏4.用两字词语或四字成语概括下列画线的各句的意思。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倒霉的事情一块来的日子。
( )(2)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凄惨暗淡:景气……( )(3)他犹豫不决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 )(4)我看见他……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地走到铁路边。
( )5.给下列各句句意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话的正确含义是( )A.表现父亲乐观精神B.表现父亲很坚强C.表现父亲体贴儿子,劝慰儿子D.表现父亲无可奈何的心情(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反语,恨自己太笨B.悔恨自己当时没有体会到父亲的深情C.为自己过去的聪明而自豪D.悔恨自己当时太任性(3)“我赶紧拭干了泪。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担心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B.我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C.怕父亲笑自己这么大还那么软弱D.怕周围人看见不好意思(4)“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句话含义是 ( )A.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
《背影》第2课时(分层练习)【统编八上语文精品备课】(含答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第二课时)同步练习【基础版】一、填空题1.“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4 次,请仿照示例加以概括。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2.给加点注音。
迂拭搀差使奔丧赋闲游逛颓唐晶莹惦记举箸蹒珊【能力提升版】二、回答问题下列四段话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为什么作者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写?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②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③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④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三、课外阅读父亲的背影章中林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凸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砸石头。
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背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1.交卸() 2.狼jí() 3.妥帖()4.tuí唐() 5.琐xiè() 6.晶莹()7.踌躇() 8.pán shān()二、根据所给的拼音,为下列多音字组词1.差:chāi()chā()chà()2.丧:sāng()sàng()3.禁:jīn()jìn()4.奔:bēn()bèn()5.栅:zhà()shān()三、解释加粗字的意思1.不能自已() 2.情郁于中()3.触目伤怀() 4.举箸()四、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
________2.凄惨暗淡,不景气。
________3.看到心里感到悲伤。
________4.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________5.细小而繁多(的事)。
________6.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________五、选词填空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惨淡 B.凄惨 C.暗淡2.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颇踌躇了一会。
A.牢靠 B.妥帖 C.可靠六、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
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
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
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一)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0部编版)第13课《背影》课时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阅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选出对本段所讲的主要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A.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是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典范。
B.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发现课本用字分工不明,经过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C.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
D.本段主要讲叶圣陶先生强调出版社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B.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鳄鱼、犀牛、狮子等动物常常互相挑拨,引发弱肉强食的生存大战。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网吧,荒废学业,浪费青春,真让人痛心不已。
D.做人要正派,喜欢打听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我们面对生活琐事要努力做到目不窥园。
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讨厌、担心、增加、出现,这四个词词性相同。
C.垂问、家父、寒舍、愚见,这四个都属于谦辞。
D.愉快-快乐,热忱-热情,觉察-察觉,疲倦不堪-疲惫不堪,这四组词都是同义词。
二、字词书写4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月有时就像一本深刻的回忆录,偶然间将其拾起,掸去①()落的埃尘,铺平泛黄的褶皱,心怀素念,一字一句地念完,感动之余,便会觉得即使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子,也能把寻常的风景看到泪流满襟,叫人不禁()慨叹光阴的消逝,欢愉的短促。
回眸zhù()足间,沿着来路留下的深浅印记,一路寻去,有花开鸟语,也会有雨雪风霜。
《背影》课时练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谋.事(móu)马褂.(guà)琐屑.(xuè)B.倾.斜(qīng) 擦拭.(shì) 颓.唐(tū)C.混.入(hún) 踌躇.(chú) 妥帖.(tiē)D.栅.栏(zhà) 迂.腐(yū) 蹒.跚(pá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勾留交卸晶莹脚夫B.游逛狼藉警醒珊栏C.典质赔偿赋闲嘱咐D.熟识行李料理簌簌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用词准确规范,用典妥帖..得当,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
C.数字化销售已成为西方出版集团的重要板块,但中国的数字出版却为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而踌躇..。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了“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是他心里觉得踏实)D.“进去吧,里边没人。
”(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了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14 《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参考答案:文中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采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的背影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
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
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7 背影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交卸.()奔丧.()狼jí()游guàng() 簌簌.() 颓.唐()举zhù() suǒ()屑shì()泪踌躇..() 晶莹.()..() 蹒跚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用词准确规范,用典妥帖..得当,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
C.数字化销售已成为西方出版集团的重要板块,但中国的数字出版却为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而踌躇..。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就会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B.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C.她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D.《我的老师》这类题目,同学们也许都写过。
4.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病句,并改正。
①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对敌人从不留情面。
②然而,通过阅读《背影》,又让我们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
③或许,伟大的,都如他般憎爱分明。
④憎得彻底,爱得深沉。
(1)第________句是病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________句是病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提示仿写语句。
父爱,如一座山,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察下图,说说这是什么产品的广告,并简要赏析广告语(“粽”情父爱)的妙处。
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道德模范曹于亚捐肾救父的壮举被拍成公益广告《孝道》,阅读下面的相关材料,完成后面几个小题。
材料一:材料二:在拍摄一场曹于亚跪求医生,要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的戏时,张静初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
(对应图二) 材料三:有人作诗赞扬曹于亚:惊悉病危急似焚,跪求捐肾报亲恩。
成功手术由衷喜,耽误课程补习勤。
带父读书甘苦累,打工买药更艰辛。
梦圆大学成才路,全国德模光满身。
(1)猜想情节。
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图一、图三《孝道》的情节。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扮演曹于亚的张静初为什么会放声大哭?(3)有人认为曹于亚捐肾救父,只是她一家人的事,不应该被评为道德模范,你怎样看?阅读课文选段“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完成下面的题目。
8.请你给这几段文字拟写一个小标题。
9.文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10.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1.选文中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详写第一次?12.文段中父亲的话语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分析。
(益阳中考)父亲的半瓶酒贾平凹①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
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
”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
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
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
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
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
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
小女儿斜着眼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
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
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
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
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
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
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
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
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
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
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
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
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
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
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
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
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
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
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
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
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
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
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
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节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13.文中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14.第④—⑦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慌恐”→“________”→“ ________”→“感动”的变化过程。
15.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2)从第⑤段对小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分析“我”和父亲的不同性格。
16.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文章标题“父亲的半瓶酒”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17.选出与本文主题不同类的一项()A.《背影》B.《傅雷家书》C.《再塑生命》D.《爸爸的花儿落了》18.作者所写的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铭刻在无数读者心中。
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彩的动作描写。
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课文片段在线】(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写法分析】作者运用动作描写,运用“探”“攀”“缩”“倾”等动词突出表现了父亲过月台时的艰难,简洁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动作描写的方法有:①动作拆分,慢镜头回放;②细节成就亮点;③加修饰语,丰满血肉;④善用修辞,让文字发光。
参考答案1.xièsānɡ藉逛sùtuí箸琐拭chóu chúpán shān yínɡ2.D3.D(解析:“我的老师”是作为一个主题,而不是特定作品的标题,因而不能使用书名号,应用引号。
)4.(1)②然而,通过阅读《背影》,我们又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
(2)③或许,伟大的人物,都如他般憎爱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