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跟踪强化训练4
- 格式:doc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8
跟踪强化训练(二)一、选择题下图中甲港口所在国家是海运大国,海运业是该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据此完成1~2题。
1.甲港口号称该国所在大洲的“南大门”,得益于( )A.经济腹地广阔B.港阔水深避风C.地理位置优越D.地形平坦开阔(解析)“南大门”强调的是位置优势,故C正确。
从经纬度可看出,该国是巴尔干半岛的希腊,A、D明显不符合事实,B项表述正确但与本题无关。
(答案) C2.我国商品运达该港口,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A.麦哲伦海峡B.霍尔木兹海峡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解析)我国商品运达该港口,最近的路线经过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
(答案) C读某区域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乳畜业发达B.河流乙从P到Q河段水量不断增加C.图中大型水库丙,北半球冬季水位最高D.丁海域可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4.该区域发展工业,应侧重发展( )A.原料导向型工业B.市场导向型工业C.技术导向型工业D.资金导向型工业(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主要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的经济活动。
第3题,甲处为沙漠,因此不能发展乳畜业;乙从P到Q由草原过渡到沙漠,因此河流水量不断减少;丙处夏季西南季风势力强,降水多,因此夏季水位最高;丁海域为离岸寒流区,海水上泛,营养物质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故选D。
第4题,该区域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应侧重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
故选A。
(答案) 3.D 4.A读国际空间站拍摄的某地区航拍照片,据此完成5~6题。
5.有关本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小B.丙沿岸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C.丁河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丰富D.戊地为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6.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低—高—低B.高—低—高C.低—低—低D.高—高—低(解析)本题组考查西亚北非地区的区域特征。
第5题,该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自然景观差异小,A正确;丙为红海沿岸,石油资源并不十分丰富,B错误;丁河下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丰富,C错误;戊地是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D错误。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跟踪强化训练12月18日,、刘从北京一所学校来到莫斯科一所学校进行为期7天的国际交流。
刘发现,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上课时间都是当地时间8: 00 ~ 17: 00。
下图显示了世界时区阅读图片并回答问题1至2。
1。
北京两所学校的学生同时上学的时间是()a . 8:00 ~ 12:00 c . 12:00 ~ 16:002。
在刘先生参与国际交流期间,莫斯科(一)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一天的长度先增加后减少b。
日落时间被延迟。
正午太阳的高度降低。
b . 10:00 ~ 14:00d . 13:00 ~ 17:00[分析]这个专题组主要研究地球运动的知识问题1:北京时间是东部第八区的时间,莫斯科时间是东部第三区的时间,两地的时差是5小时。
两所学校的学生上课时间都是当地时间8点到17点。
莫斯科时间是8: 00,北京时间是13:00;莫斯科时间是12点,北京时间是17点两所学校的学生同时上学的北京时间是13: 00 ~ 17: 00选项d是正确的第二个问题,刘参与国际交流的时间是12月18日至25日,当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在北半球各地向东南方向升起。
白天短,夜晚长,日落时间更早。
此时,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长度继续缩短。
中午,太阳的高度先降低后升高。
正确选择[答案]1 . d 2 . a(xxxx年11月30日,“24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一年一度的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符号被列入世界遗产。
相应地完成5 ~ 6个问题5。
我国的下列法定假日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清明节d中秋节[决议]清明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中没有春节、端午节或中秋节。
[答] b6。
周公在周代曾在河南登封“铺土为杖,立树为表,量日影,定四时”。
他可以通过观察一年中每天中午投射在地面上的阴影长度的变化来测量24年的节日。
正确的观测结果是()a .冬至日最短的极影是b .春分日的极影等于极高c .每个太阳时影的长度跨度等于d .最长的极影周期是最短的当地日[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越小,极影越长,最长的极影出现在冬至日,最短的一天出现在这一天。
跟踪强化训练(三)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湖泊等深线图,图中等深距为10米。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上比例尺中X代表的数值为( )A.1 B.10C.100 D.1000(解析)本题考查比例尺。
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图示纬度大约位于30°N~31°N,X线段的经度间隔大约为0.1°,根据同纬线上两点的实际距离为cos30°×0.1×110千米,约等于9.526千米,所以B正确。
(答案) B2.该湖泊最大深度可能为( )A.55米B.65米C.75米D.85米(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的数值变化。
该湖泊深度较浅,图中等深距为10米,根据等深线的条数可以判断该湖泊最大深度(西北侧闭合处)为60~70米,结合四个选项,可能为65米,所以B正确。
(答案) B冈仁波齐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第二高峰,为世界上著名的藏传佛教神山,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转山活动(步行速度约为4千米/时,磕长头行进速度约为0.5千米/时)。
读冈仁波齐及其周边区域等高线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转山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磕长头绕神山l圈至少需要1个月B.多于冬季举行C.全程均在山谷中行走D.需准备御寒衣物(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的计算及地形特征判读。
磕长头行进速度约为每小时0.5千米,若按照每天行进12小时计算,每天行进约6千米,1个月行进约180千米,显然,根据比例尺,转山的线路肯定达不到180千米,因此时间应该在1个月以内,A错;冬季气温较低且多大风,转山的可能性较小,夏季气候适宜,但昼夜温差大,夜间需要保暖,因此应准备御寒衣物,故B错,D对;转山线路从e到f需翻越山脊,在a处附近是高原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并不位于山谷中,故C错。
(答案) D4.出发点塔尔钦与冈仁波齐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1756米B.1981米C.2256米D.2481米(解析)本题考查相对高差的计算。
旅游地理知识点一、旅游景观的类型、特点与观赏方法1.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特别提醒】(1)判断旅游资源的类型时,关键是看吸引旅游者的主导要素,如华山之险在于地质地貌,吉林雾凇在于气象因素,长江三峡关键在于水,这三种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在于与民族风情相关的人文活动,属于人文旅游资源.(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不都是孤立存在的,许多景观区域范围内,两者往往相得益彰,形成自然和文化景观,如我国的黄山、杭州西湖的山水林泉、亭台楼阁.2.选择观赏位置观赏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变化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
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3.把握观赏时机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美感,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4。
把握特点,情景交融(1)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
①形象美。
②色彩美。
③动态美。
④听觉美。
(2)体验景错误!观的意境(3)以情观景。
步骤:直觉感受→心理感受→情景交融、精神升华知识点二、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方法。
游览价值的评价要从资源本身状况入手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重在语言的规范性.①要考虑资源的质量,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评价性语言为审美价值高(低)、历史文化价值高(低)、非凡性强(弱)。
②要考虑资源的集群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
③考虑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通常考虑以下几方面:①资源的质量与价值:质量越好、价值越高.②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则开发条件优越。
③市场距离: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条件越优越。
④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⑤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知识点三、旅游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主要步骤知识点四、发展旅游的意义及旅游环境保护1.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2.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跟踪强化训练(十五)1.雅丹地貌是一种位于干旱地区,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群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荒漠地带,人迹罕至,是世界最神秘的雅丹地貌。
下图为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分布图。
说明罗布泊地区地貌旅游开发的劣势。
(解析) 可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角度分析。
罗布泊位于干旱的沙漠中,水资源短缺、风沙大,环境承载力小;远离东部城市,则交通、市场等条件差。
(答案) 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差;位于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多风沙;开发时间短,旅游产品种类少;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距离客源市场较远。
2.某在线旅游企业的大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已成为旅游过年史上最热的一年,整体出游人次是2016年的2~7倍。
与传统过年方式不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的方式度过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今年春节期间,中远程旅游持续升温,海南省三亚市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其主要目的地。
简析春节期间中远程旅游升温,且其主要目的地选择在三亚和哈尔滨的原因。
(解析) 春节期间中远程旅游升温的原因主要是交通运输的发展,我国航空、高铁发展迅速,为中远程旅游节省了时间;春节假期时间长,为中远程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
目的地选择在三亚和哈尔滨的原因可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三亚地处热带地区,到三亚旅游既能够躲避冬季的寒冷,又能够欣赏热带风光;哈尔滨因纬度较高,冰雪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大。
(答案) 我国航空、高铁发展迅速,为中远程旅游节省了时间;春节假期时间长,为中远程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北寒南暖,气候迥异;三亚地处热带地区,到三亚旅游既能够躲避冬季的寒冷,又能够欣赏热带风光;哈尔滨因纬度较高,冰雪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大。
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五一小长假,人们纷纷走出户外……假日旅游十分兴旺,各条高速公路车水马龙,各大旅游景区游人如织,重点旅游区频频出现“井喷”现象。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等压线图的判读一、选择题1、读某区域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近地面气温a点<b点B.近地面气压a点>点bC.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D.从冬夏季上说,一般是在冬季出现下图是某地气压年变化状况图,读图判断2—5题。
2.该图所示地区可能是A、亚速尔群岛B、蒙古高原C、夏威夷群岛D、东非高原3.形成该地区年气压变化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C、洋流D、海陆分布4.该地区主要自然带是A、温带草原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5.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是A、水稻种植B、热带经济作物C、畜牧业D、亚热带水果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判断6~7题。
6.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丁>丙C、甲>乙>丁>丙D、乙>甲>丙>丁7.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甲→乙→丁→丙→甲B、丁→丙→甲→乙→丁C、乙→甲,丙→丁D、乙→甲→丙→丁→乙8、若此曲线为某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示意图,其中横坐标表示日期,纵坐标表示气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表示寒潮过境B、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C、该天气系统控制地区日温差较大D、台风是该天气系统控制的结果读图回答9—11题(2019年文综高考题)9、M处的气压值可能为A、1012、1012.5B、1017.5、1020C、1017.5、1015D、1015、1012.510、N处的盛行风向不可能是A、南风B、西风C、西南风D、东北风11、图示地区4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A、①B、②C、③D、④12、下图为某地热力原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①<②<③B、气温:甲地<乙地C、气流:乙地流向甲地D、天气:乙地比甲地更易形成阴雨天气13、如下图所示,是某地区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某一天气系统24小时之内的气压、风速的变化曲线图,判断该天气系统是A.冷锋B.暖锋C.台风D.反气旋读等压线图,回答14—17题。
备战2022年新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强化专项训练自然类(雾)专项训练【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雾的形成条件。
2、了解不同地区分析雾的形成差异。
3、理解雾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一、近年来“雾”的考法和出现的频率。
二、雾是什么?(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三、雾的形成条件①水汽充足:湿度大;②降温:遇冷凝结;③凝结核:尘埃物质多;④扩散难:地形封闭(盆地、谷地风力小不易扩散);大气稳定(出现逆温,无风)无风。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
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
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
(6分)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分析思路:结合雾的形成条件,要有充足水汽、凝结核、大气稳定、降温等因素分析,采取对应措施。
可以对工业生产和采暖锅炉做好除尘工作。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
北部地区做好固沙工作,减少大气中的凝结核。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加强空气四、雾的分布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答案】1.D 2.D【解析】1.根据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并结合图例可知,选项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应该是柴达木盆地,D正确。
福建沿海年平均雾日≥ 50天,黄海沿岸年平均雾日20-49天,准噶尔盆地年平均雾日约为5-19天,ABC错误。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描述地理特征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本类试题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从而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考查内容:从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特征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对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农业生产特征、工业生产特征等的描述。
(一)地理位置特征【考例导悟】例1 下图为阿根廷地理简图。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答题技巧】地理位置的描述,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1.读下图,简述乍得湖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地形特征【考例导悟】例2 右图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
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答题技巧】地形特征主要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剖面或河流的流向来描述。
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2.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描述图中区域的地形特征。
(三)气候特征【考例导悟】例3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2)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答题技巧】某地气候特征的描述,或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比较,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3.下图为我国福建泉州与台湾基隆两地气候资料图。
填写下表,对比两地气候特征。
(四)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考例导悟】例4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
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答题技巧】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的描述,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4.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
下图为斯里兰卡地形图及P地气候资料图。
描述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五)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考例导悟】例5 据下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题技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常用答题模板为:描述角度包含内容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状况(植被类型)、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强化训练】5.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
跟踪强化训练(六)一、选择题(2017·某某和家口市第一中学月考)“地表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的差值,通常用“地表有效辐射通量密度”表示,通量密度越大,代表有效辐射越大。
下图示意我国三个地区地表有效辐射通量密度的不同月份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地分别是( )A.腾冲、乌鲁木齐、某某B.某某、乌鲁木齐、腾冲C.乌鲁木齐、腾冲、某某D.腾冲、某某、乌鲁木齐[解析]腾冲位于我国某某,夏季降水多,云雾多,大气逆辐射强,有效辐射最低,所以a代表腾冲;乌鲁木齐深居内陆,夏季降水最少,地面有效辐射最强,所以b代表乌鲁木齐;某某纬度高,晴天多,属温带季风气候,7月为雨季,地表有效辐射低,所以c代表某某,故选A。
[答案] A2.导致图中三地1月和7月地表有效辐射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太阳辐射、植被状况 B.大气成分、海陆分布C.地势高低、大气环流 D.纬度差异、天气状况[解析]腾冲1月比7月地表有效辐射通量密度大,主要是纬度低,属热带季风气候,1月夏季风没有登陆,雨水少,地表有效辐射大;乌鲁木齐和某某纬度高,7月比1月地表有效辐射通量密度大,相比腾冲7月的雨天较少,且太阳辐射时间长,故选D。
[答案] D(2017·某某某某周练)某某岛地处某某东部,四面环海,北回归线横贯主岛,下图是1975~2009年某某岛气象观测站(测站位置:117.02°E、23.26°N,海拔7.2 m)的大雾日数等气候资料。
结合图表完成3~4题。
雾日前后24小时变温概率(%)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气温高低与大雾天气出现的概率呈反比B.大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且季节变化大C.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常形成大雾天气D.气温20 ℃最适合大雾天气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雾出现的次数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大雾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且季节变化大,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秋季大雾天气较少,C错误;最适合形成大雾天气的气温是20 ℃以上,D错误。
跟踪强化训练(五)一、选择题2016年12月18日,北京某校刘老师赴莫斯科某校参加为期七天的国际交流。
刘老师发现两校学生在校时间均是当地时间8:00~17:00。
下图为世界时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两校学生同时在校的北京时间为( )A.8:00~12:00 B.10:00~14:00C.12:00~16:00 D.13:00~17:002.刘老师参加国际交流期间,莫斯科( )A.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日落时间推迟C.昼长先变长后变短D.正午太阳高度减小(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
第1题,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莫斯科时间是东3区区时,两地时差是5小时;两校学生在校时间均是当地时间8:00~17:00;当莫斯科时间是8:00时,北京时间是13:00;当莫斯科时间是12:00时,北京时间是17:00。
两校学生同时在校的北京时间为13:00~17:00。
选项D正确。
第2题,刘老师参加国际交流期间,是12月18日~25日,此时段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日出东南;昼短夜长,日落时间较早;此时太阳直射点还在继续南移,北半球的昼长还在继续变短;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选A正确。
(答案) 1.D 2.A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20分和5时4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此完成3~4题。
3.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解析)当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甲日出晚于地方时6点,甲位于南半球;乙日出时间早于地方时6点,乙位于北半球,甲位于乙的南方;甲乙两地同时看到日出,说明当甲6时20分时,乙为5时40分,甲在乙的东方,甲位于乙的东南方向,C 正确。
(答案) C4.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C.旧金山附近温和多雨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解析)当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北半球夏季,欧洲北部不可能有暴风雪;澳大利亚东南部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不易发森林火灾;旧金山附近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亚欧大陆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D正确。
跟踪强化训练(四)
一、选择题
(2017·山西临汾三模)下图为我国某月7日21时某种天气系统向东推进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剖面图。
天气系统推进速度为110千米/日。
据此完成1~2题。
1.与7日比较,8日水库的气温变化情况是( )
A.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小
B.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大
C.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不变
D.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变小[解析]图示天气系统为冷锋,7日水库位于锋前而气温较高,天气晴朗;8日冷锋向东移动,水库位于锋后而多阴雨天气,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变小。
故D正确。
[答案] D
2.图中城市7日比6日大气污染重,其主要原因是7日( )
B.空气上升受到抑制
A.空气下沉受到抑制
D.空气辐合,静风
C.空气辐散,静风
[解析]由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可判断,6日该地还没有受到冷锋影响,气温较高而空气对流较强;7日受冷锋影响,出现了逆温层,阻碍了近地面污染物扩散,故大气污染严重。
[答案] B (2017·山西名校联考)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
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
下图是流域型城市示意图,读
图回答3~4题。
3.图中上游城市( )
A.资源的集聚效应强
B.彼此联系能力强
D.与海洋联系密切
C.多分布在沿边地区
[解析]从图中可知,“上游城市”城市潜能小,城市间联系强度弱,应该是经济发展水
平较低的城市,因此多分布在沿边地区,故选C。
[答案] C
4.从要素流动和产业链来看,中游城市( )
A.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工业制成品
B.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工业制成品
C.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初级原材料
D.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初级原材料[解析]要素的流动多从城市潜能较小的上游城市向城市潜能较大的下游城市汇集,中游城市处在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故选B。
[答案] B (2017·陕西西安月考)读图,a、b、c分别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
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