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年月日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42
第九周年、月、日(一)年、月、日部分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大月),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小月),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11月)30整。
3、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3个月为一季度:1月、2月、3月是第一季度,4月、5月、6月是第二季度,7月、8月、9月是第三季度,10月、11月、12月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解答: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注意:题目问的是再过50天,所以这个50天里是不包括今天的)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16时:16-12=下午4时。
7、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8、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9、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有两种情况: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10、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年、月、日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
年、月、日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量,对于这方面,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为了唤醒学生的经验,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一些有意义的日子: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教师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等日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年历、月历也成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资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他们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
在人教版新修订的教材中,三年级上册之前已经学习了时、分、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大月的歌诀。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通过进一步交流进一步认识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知道大月、小月的相关知识;2.通过具体活动,经历判断大、小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3.在自主探究了解年、月、日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体验学会利用有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课例描述一、谈话导入师: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呢?生:2014年10月28日。
(板书:年、月、日)师:同学们都知道关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吧,谁来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什么?生:一年有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