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52
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知识重组权,这需要皇帝勤政,否则这一体制就会严重阻碍行政效率和国家中枢权力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政局的稳定。
(2)明朝中后期是明朝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内阁制逐渐成形;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对外政策上明朝开始执行“海禁”政策。
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这一时期的相关变化。
(3)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重点把握一个趋势,两个联系,三个核心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从而得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结论;三个核心,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误区警示1.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军机大臣都不是丞相。
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他们都不是丞相,“有丞相之责,无丞相之权”。
2.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完全禁止对外交往。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海外贸易,而是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当时,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而且外商只能与政府设立的十三行进行贸易。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故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4.明末清初反封建批判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这些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批判思想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工场主尚未从地主、官僚中分化出来,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因此这些思想家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深化提升1、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清朝军机处实际上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执行机构,两者都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受皇帝限制,都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摘要】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时代,是历史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复习心得。
通过明清时代的复习,要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同样要理解当时中国的迟滞,落后就要挨打,未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不可避免。
【关键词】高考复习;明清;辉煌;迟滞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时代,是历史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复习心得。
一、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内阁,地方三权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间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作坊,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各种封建因素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全面勃兴,并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学。
(4)在对外政策上,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天朝上国理念,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二、就其复习体系而言,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一)封建传统文明继续繁荣(1)政治上,一方面,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民族凝聚力空间加强。
复习中,结合明清的三大对外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抗击沙俄)和清代的四大统一战争(平定三藩之乱、征服台湾、平定准葛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及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等史实,分析这些成就的历史背景、取胜原因和伟大的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复习中,结合明清的中央体制(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内阁,清朝废除议政王大臣,增设南书房和军机处)的有关史实,重点分析内阁、军机处的有关内涵,特别要强调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中国近代化的负面影响;结合明清的地方管理体制(三司分权、改土归流、行省制度的发展)分析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巩固以及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伟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