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9陕西西安二模)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2.(2019辽宁铁岭一模)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3.(2019山东莱芜月考)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5.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
该技术有助于()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6.(2019江西吉安段考)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二、非选择题7.(2019山西太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政府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第一部分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课时2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时冲关练1.(2016·四川宜宾调研)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解析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 D2.(2016·重庆调研)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说明当时( )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解析按材料上下文,其中“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制陶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周边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涌向景德镇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制陶业的发展,没有表明是从此时“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占领整个市场”,故B项错误; C项“全员”材料没体现。
答案 D3.(2016·湖北武昌调研)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解析明初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民间,影响到政府的经济政策,最终政府通过颁布法律确立了白银货币化,故A项正确;贵重金属被政府禁止流通,而非短缺,导致宝钞贬值,故B项错误;民间推动是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 项错误;货币改革是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2024 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明清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危机一、明清时期阶段特征(1368~1840 年)明清时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
在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
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
手工业上,专业化发展:市镇兴起:民营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上,长途贩运;商帮出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白银货币化。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清经略边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使中国日益落后世界发展潮流选官: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
思想: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 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启蒙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与近代自然科学。
文化:明清小说(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书法、绘画艺术星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
外交:明清辉煌与社会停滞。
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西学东渐带来冲击;受到西方的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
民族关系: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总体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专制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弊端进一步暴露;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强化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社会转型因素进一步发展,但总体已落后于西方。
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2讲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 . 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B .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 . 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 .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2. (2分) (2017高三上·屯溪月考) “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
”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A . 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B . 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C . 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D . 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3. (2分) (2017高二上·合肥开学考)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 .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 .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 . 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D . 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4. (2分) (2018高一下·河南开学考)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 .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 .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 . 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 . 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5. (2分)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 . 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 . 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 . 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 . 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6. (2分) (2017高二下·福州期中)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2讲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9高一下·蚌埠期中) 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A .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B . 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C . 引发了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D . 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2. (2分) (2017高三上·铜仁月考)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 .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 .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 .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3. (2分) (2018高二下·宁波期末) 清代陶旭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儔,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 . 有利于巩固统治D .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 (2分) (2019高二下·淄川期中) 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
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 .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B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C .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D .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5. (2分) (2017高二下·临沂期中) “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要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2课时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1.(2018·潍坊期中)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道:“(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可知强调的是物质生产,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故选C项。
2.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占GDP 比重为3%—9%,平均为5%。
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 )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B.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最高,故选A项。
材料无法说明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故B项错误;古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D项错误。
3.(2017·株洲模拟)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
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
这会导致( )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举人缙绅及其子孙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小户农民为逃避政府的赋税投靠缙绅府下,因而会壮大缙绅的实力,也会加剧土地兼并,故选A项。
4.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际地位与奴婢差不多。
在清代,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明朝的法律为雇主服务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解析:选D。
第12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明清时期的思想1.阳明心学(1)背景①明朝中期以后,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归纳总结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科技2.文学:明清小说 (1)演变过程①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
③宋代出现话本。
④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图示构史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3.绘画和书法(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4.戏剧:京剧(1)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2)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出现。
(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六十六中期中)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集市)”。
这反映出( )A.市镇的繁荣兴旺B.小农经济的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2015北京丰台期末)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形态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2018北京丰台期末)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唐代诸道重税商贾以充军、清初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其共同影响是( )A.阻碍对外经济往来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推动手工业的发展4.(2016北京西城(南片)期末)1415年,东非麻林国遣使献麒麟于中国皇帝,轰动京师。
这件外交佳话的背景是( )A.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B.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交流C.戚继光肃清东南沿海倭寇D.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5.(2018北京海淀期中)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2016北京怀柔查漏补缺)中国古代某时期曾“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以上相关政令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A.宋太祖时B.清朝初期C.清乾隆时D.收复台湾后二、非选择题7.(2016北京东城模拟)北京自古代就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其发展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材料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十分兴旺,当时的一些笔记著述中多有记载。
《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草桥惟冬花,支(意:剪)尽三季之种,坏(意:埋)土窖藏之,蕴火坑烜之。
”《燕市负贩琐记》:“卖鲜花,种类不一,有卖细花,为妇女插戴之品有卖栽花者,春天可养有卖堂花者,为厅堂陈设之品。
”《金鳌退食笔记》:“南花园,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浇灌培植。
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指元宵节)赐宴之时,安放乾清宫,陈列筵前。
”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8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朝阳期中)下列关于我国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的解释,合理的是( )①相对稳定的局面②高产作物的推广③土地利用率提升④海外市场的拓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8北京西城期末)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官员颁发的开荒文件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田,俱经垦辟无余……嗣后滇省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著听民耕种。
”此材料反映出(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B.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3.(2017北京西城二模)读下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①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B.②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C.元朝时③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D.清政府在④处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4.(2017北京东城一模)《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
”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5.(2016北京石景山一模)下面是清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从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农业税相对较稳定B.工商杂税增长说明商品经济发展C.工商业占主导地位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6.(2017北京四中期中)1757年,乾隆下令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政府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二、非选择题7.(2017北京海淀3月)古人曾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称为塞外,塞外的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城是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
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
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
“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
”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10分)答案精解精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C 依据材料可知,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
2.C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可用排除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以及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故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选C项。
3.B 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商业发展的限制,这些措施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4.B 1415年,处于明朝时期,排除A项1415年,处于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该历史时期,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A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发展情况,可用排除法。
④不利于明清经济的发展,因此与材料主题“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不符。
排除含④的选项,故A项为正确答案。
6.B 根据材料中“申饬沿海……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7.答案商品化、专业化生产栽培技术较高引进了各地花卉品种宫廷以及民间对花卉有很大的需求。
(8分)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中的一些笔记著述记载了北京花卉种植业的专业化种植区域、技术、花卉的种类、引进的品种等繁荣状况依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来分析概括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主要原因即可。
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A 本题可用排除法。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
2.B 政府通过颁布开荒执照来鼓励人们开垦荒地,这体现了政府对开荒的重视,故B项正确。
A、C、D 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3.D 首先进行空间定位,根据地理知识可判断图中的①是洛阳,②是南京,③是重庆,④是广州。
汉武帝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排除B项元朝时著名瓷都是江西景德镇,排除C项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因此D项符合题意。
4.B 题干材料提到的时间是“晚明”,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说明这一变局的发生是与世界变化紧密相连的。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美国家掠夺来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当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因此B项符合题意。
A项发生在北宋,C项不符合“世界背景”,D项发生在晚清鸦片战争后。
5.C 根据图表可知,农业税一直处于较稳定状态,到后期工商杂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正确的表述是A、B、D三项。
在清代时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
6.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A项中的“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应为1839年的虎门销烟,均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757年”,故排除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心理的具体体现,它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7.答案变化:中原人民大量迁入北方边疆地区,北方边疆的一些游牧区变为农牧业混合区。
(4分)影响:政府在汉民聚居地建立与内地类似的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中原文化向北方地区传播,促进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变化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分)解析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小二问要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