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综合征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33
《肩手综合征名词解释康复护理学》肩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也被称为肩周炎或冻结肩。
它通常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学即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方法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
1. 认识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一种以肩部持续性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它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往往无法抬高手臂、梳头、穿衣等日常动作。
在医学上,肩手综合征又可分为炎性期、冻结期和解冻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2. 康复护理学的重要性康复护理学在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包括物理治疗、按摩、牵引等专业手段,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的改善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康复护理学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缓解炎症、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最终实现功能的恢复。
3. 康复护理学的方法在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热敷、冷敷、功能训练、按摩、牵引、针灸等。
这些方法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促进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松弛和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作息、姿势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加快康复的进程。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学,我个人认为除了专业的护理方法外,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意识也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护理指导,同时注意生活作息的规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走出疾病的困境。
在以上的文章中,我对肩手综合征的认识和康复护理学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康复护理方法。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肩手综合综合征的康复护理学,为你的学习和康复带来一定的帮助。
肩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疾病,康复护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对肩手综合征进行康复护理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按摩、牵引、功能训练等,以及患者自我管理和饮食调整。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将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干预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VAS评分、肢体痉挛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VAS评分、肢体痉挛评分对比未见显著差异,护理5d后观察组VAS评分、肢体痉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肢体痉挛情况,降低VAS评分和肢体痉挛评分,适宜在此类患者的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火熨术;白脉软膏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在脑卒中后 1~3 个月内发生。
临床发病率高达12.5%~74.1%。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肩痛、手肿、皮肤潮红、皮温高、手指活动受限[1]。
如不予适当治疗,将导致肩、手、指的永久性畸形。
本研究主要就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中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2023年1月-202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将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火熨术联合白脉软膏干预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9.81±4.12)岁;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8.99±5.01)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可比性条件。
1.2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运动调护:被动训练+主动训练,每天2到3次。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772020年 第28期解和引导民众心理,促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06):75-79.[2]赵玉枝,谢玉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3(5):44-48.[3]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境遇与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7):106-107.[4]唐金权.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35(003):16-19,46.[5]孙洲.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与进路[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020(002):148-152.患者在发生脑卒中问题之后,肩手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此类问题发生于患者脑卒中发病之后3个月之内,发病率约为30%,在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的情况之下,患者的疾病会进一步严重,除了肩关节畸形的问题之外,患者还会同时出现手关节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出现肢体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进而增加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负担。
一、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问题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肩手综合症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现阶段临床上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很多学者都认为,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肩手综合征的问题与他们患肢部位发生损伤的关节结构有关,同时也与患者自身存在的肌肉痉挛以及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不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从患者的发病机制的角度来讲,大脑的传导束以及大脑的皮质在发生损伤之后,血管的运动神经会出现麻痹的情况,进而引发疼痛以及水肿的问题。
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手腕部位长期受到压迫,同时处于屈曲的状态之中,导致手关节长时间被过度牵拉,液体在进入到手背之后,肌肉泵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导致发生损伤,且这种损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导至上肢以及交感神经,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随机将30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的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进行综合康复护理。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应提倡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缩短病程和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综合康复护理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经ct和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6~85岁;肩手综合征于脑卒中发病后5~30天出现。
同时排除关节原有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
临床表现:在脑卒中后出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尤其在肩关节外展屈曲和外旋时疼痛明显并伴局限性压痛点,腕部、手掌部水肿,手指呈梭形水肿、屈曲掌指和指间关节剧烈疼痛,逐渐出现皮肤萎缩,手部肌肉萎缩加重,手指关节的活动明显受限,严重致手指完全挛缩,患手的运动功能永久丧失。
护理干预方法早期良肢位摆放:定时更换体位,预防患肢受压。
陈氏[3]等认为患侧卧位会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应该减少患侧卧位的时间。
如患侧卧位每次时间为1小时,而不是2小时。
患侧卧位时,避免患肩受压和后缩,使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开。
健侧卧位时患肢在上,肩胛肌处于前伸位,前臂微屈至胸前,胸前放枕头。
软垫支撑患肢使其垫高20°~30°,掌心向健侧,下肢屈曲呈行走摆动相。
仰卧位时,患肢呈敬礼位,患肢下垫软枕,其高度稍高于心脏位,以防水肿。
坐位时面前可置1个小桌,同理在轮椅上也置1个小桌,将患手放于上面。
翻身时禁止牵拉患肢。
正确体位的摆放,不仅能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防止肩痛,还能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同时能促进患肢的静脉回流,减轻患肢水肿,这是护理干预训练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