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QHSE管理方案计划体系文件

QHSE管理方案计划体系文件

QHSE管理方案计划体系文件
QHSE管理方案计划体系文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四川省海程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文件控制程序

HC/CX 1——11A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2、适用范围

公司、项目部及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场所。

3、术语和定义

引用GB/T19001—2000idt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4001—1996 idt IS0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及定义。4、职责

4.1办公室主控本程序,并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管理公司颁发的管理类文件,组织、编制受控文件总清单。

4.2总经理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的批准与发布。

4.3管理者代表组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方案的制定,负责组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写,负责管理手册的审核、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4.4公司质量技术处负责质量技术文件的控制和管理,编制技术文件清单。

4.5公司其它责任部门和项目部设专职或兼职文件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5、工作程序

5.1文件的分类

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目标;

②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③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④公司管理标准、公司技术标准;

⑤其它文件,包括管理性作业文件、技术性作业文件、记录样表等;

⑥外来文件。

5.1.1技术性作业文件包括:图纸标准规范、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措施、方案及顾客提供的图样资料等。

5.1.2管理性作业文件包括:与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行政文件、质量计划、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工程合同、设备管理资料、质量记录等。

5.1.3外来文件包括:法律法规、国家、行业管理与技术标准,上级下发的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顾客提供的文件等。

5.2文件的状态

文件分为受控和非受控文件。受控文件需在文件上加盖“受控文件”印章,并注明分发号。过期和失效文件加盖“作废”印章。

5.3文件的编号

①公司管理体系方针目标的编号按公文编号的形式编号,发文编号为单位代号、年份、序号;

②管理手册:质量手册编号为:HC/SC一** 如:HC/SC一11A

HC一代表四川省海程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SC一代表手册 11一发布年份A一手册版本

⑧程序文件:程序文件的编号为:SC/CX*一** 如:SC/CX l一11A

HC一代表四川省海程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一代表程序文件 l一程序文件序号

11一发布年份 A一程序文件版本

④支持性文件:支持性文件编号为:HC/ZHCH-XX-,-**

HC一代表四川省海程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ZHCH一代表支持性文件 XX代表编制部门名称

拼音字母缩写如 ZHJ代表质量技术处 *一文件序号¨———代表发布年份如 HC/ZHCH—ZHJ—01—11代表质量技术处11年编制的0l号支持性文件。

5.4文件的编写、审核与批准

5.4.1体系文件的编写与审批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方针和目标,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编制,各部门提出方针和目标草案,由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草案的编制,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发布。

a)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编写,

管理者代表对手册进行审核,总经理确认后批准发布。

b)程序文件由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组成编写小组进行编写,由管理者代表批准。

5.4.2技术性文件的编制与审批

a)公司内部文件由主管职能部门起草行文,总工程师审批;

b)上级下达的技术规定、文件需要转发的由主管部门起草行文,总工程师签发;

c)二类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由质量技术处批准,一类工程由总工程师批准。

5.4.3管理性文件的编制与审批

管理性文件由职能部门负责编制,报主管领导审批。

5.6.4各部门每半年编制一次部门管理性、技术性有效文件清单,分别报办公室和质量技术处。质量技术处汇总后,每年编制一次公司技术性有效文件清单,报办公室。办公室汇总所有管理性和技术性有效文件后,编制公司有效文件总清单,一般每年发布一次。

5.5文件的发放

5.5.1经批准的文件,由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按发放范围和分发号发放,文件领取人在“文件发放及领用记录表”上签字。受控文件填分发号:非受控文件的发放,不作标识。

5.5.2文件破损需要更换时,更换部门或人员应将原破损文件交回原发放单位,发放单位按照文件的发放手续补发新文件。新文件的分发号仍沿用原件分发号。

5.5.3文件丢失需补发时,丢失单位或人员应向原发放单位说明原因,发放单位按文件的发放手续重新办理发放手续补发新文件。补发的新文件编制新的分发号。在原文件发放记录中注明原文件丢失作废。必要时将作废文件的分发号通知各部门,防止误用。

5.6文件的更改与更新

5.6.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需要更改时,由总经理组织召开管理评审会议讨论决定更新内容。并重新批准与发布,办公室对其进行换版更新。

5.6.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的更改。由单位或人员填写“文件修改申请表”,注明更改内容、更改原因。由办公室收集整理,组织有关人员评审后。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放到原文件持有单位或人员。各文件管理人员在原件上进行更改。

5.6.3其他文件的更改,任何单位或人员可对现行体系文件提出更改意见,由文件归口管理部门调查、评审后,有必要更改时,由文件归口管理部门填写“文件修改申请表”,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发放到原文件持有单位,更改内容在原件更改。

5.7文件的换版与作废

5.7.l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手册和程序遇到下列情况由总经理决定换版。

a)国家及上级政策、标准、法规发生重大变化时,方针和目标、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

已不适应;

b)体系运行中发生较大问题;

c)公司组织机构、各部门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5.7.2其它管理文件、技术文件经多次更改后,由各归口管理部门决定是否换版。

5.8文件的作废

作废的文件由发放部门收回并销毁,需保留的资料加盖“作废”印章,与有效文件分别存放。

5.9文件的管理

5.9.1对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必须使用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5.9.2公司各部门和项目部要建立“受控文件清单”。

5.9.3受控文件未经允许,不得提供给公司以外的人使用。如必要时,可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方可提供给公司以外人员使用。

5.9.4手册和程序文件不得随意复制和随意涂改。需要使用文件的人员应到文件发放部门办理领用手续,公司内不得使用复制文件,一经发现立即由文件管理人员收回销毁。

5.9.5需临时借阅文件的人员,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方可借阅。

5.10外来文件的控制

办公室负责外来文件的接收登记。在收到外来文件后,填写“收文处理专用纸”,并按文件来源渠道进行编号,并报请主管领导批阅,按批示办理。

6、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7、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7.1文件发放及领用登记表

7.2文件修改申请表

7.3收文处理专用纸

7.4受控文件清单

记录控制程序

HC/CX 2——11A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记录进行控制和管理,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及项目部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记录。

3、术语和定义

引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和定义。

4、职责

4.1办公室主控本程序,并负责编制本程序,负责公司各种记录的编号、管理并对各部门的记录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2生产安全处负责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和不符合的运行控制记录并监督检查。

4.3经营预算处负责合同评审、招标文件评审以及合同履约和开工前办理有关手续的记录的整理、保管和监督检查。

4.4物资设备处负责对物资管理、设备使用与管理及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工作记录的监督检查。

4.5劳动人事处负责对人力资源的能力、意识与培训及上岗、转岗、待岗的记录并收集、整理、保管和监督检查。

4.6质量技术处负责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和纠正、预防措施、统计技术应用等工作记录的监督检查。

4.7公司下属各项目部负责本部门范围内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的填写、收集、整理和保管。

5、工作内容

5.1记录的内容

应包括对产品检验和试验结果的记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填写和来自供方的记录。

5.2记录的编号

5.2.l管理体系文件涉及的记录,代码为:JL*/*一*

如:JL XX / XXX-- 01

章节内记录表顺序号

环境、安全管理标准条款号

质量管理标准条款号

代表记录

5.2.2其它记录按公司主管部门规定的表格使用。

5.3记录表格的设计、审批和更改

5.3.l记录表格的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和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5.3.2记录格式由各要素主控部门制定,由各部门领导审核,报管理者代表。

5.3.3记录表格的标题应直接体现记录内容,以便于正确填写、识别和查阅。

5.3.4管理体系文件涉及的记录表格需更改时,经本单位领导审核后报管理者代表批准。5.4记录的管理

5.4.1记录的填写

a)填写记录要及时,做到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可靠、数据准确、语言简练、字迹清晰、签字完整;

b)填写时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填写。

5.4.2施工记录由项目部资料员依据《四川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填写。

5.4.3记录的方式以文字图表为主,必要时可采用磁带、磁盘、照片、胶片、录像带等媒体方式。

5.5记录的保管

5.5.1各部门及项目部应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记录的收集、整理、编目、移交。

5.5.2记录应在适宜的环境中保存,要做到防火、防潮、防虫蛀、防盗、防损坏、变质和丢失。特殊媒体方式的记录也应有适宜的保存条件,必要时保存备份,记录的保存方式要便于检索。

5.5.3需移交的记录在整理完毕后归口管理部门。

5.6记录的保存期:详见“记录清单”

5.7记录的借阅

5.7.1查阅各部门的记录需该部门负责人同意,方可查阅。

5.7.2借阅归档的记录应执行档案管理制度。

5.8记录的销毁

记录保存期满销毁时,经原存档单位或部门领导批准后销毁。

6、相关文件

《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文件控制程序》

《四川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

7、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7.1目录

7.2记录清单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HC/CX 3——11A

1、目的

对公司在建筑施工活动、建筑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建筑施工活动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控制。

3、术语和定义

引用IS0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及定义。

4、职责

4.1生产安全处主控本程序,负责汇总各部门的环境因素,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价,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报公司生产安全处汇总。

4.3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工作程序

5.7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环境因素的识别应覆盖公司场所、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及相关方的影响。

5.1.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5.1.3识别环境因素时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土地污染、废物管理、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其他社区问题和当地环境问题。

5.1.4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调查法、问卷法、现场观察法、排查法。

5.1.5公司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报公司生产安全处。

5.1.6生产安全处汇总各部门的“部门环境因素清单”,编制“公司环境因素清单”。

5.2环境因素的评价

5.2.1评价方法

5.2.1.1是非判断法,已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1)不符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2)有较大节约潜力的能源、资源消耗:

(3)当地政府、相关方高度关注并有明确要求的。

5.2.1.2评分法,本法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影响范围 (2)影响程度

分数值影响范围

6 超出社区

4 周围社区

1 场界内

分数值影响程度

6 较严重

4 一般

1 轻微

(3)发生频率 (4)社区关注程度

分数值发生频率

6 持续发生

4 间歇发生

1 偶然发生

分数值社区关注程度

6 强

4 一般

1 弱

(5)可改进程度

分数值可改进程度

6 加强管理可明显见效

4 改进工艺可明显见效

1 较难改进

上述5项取值之和大于21的环境因素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2.2生产安全处组织有关人员利用是非判断法和评分法对识别出的所有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填入“环境因素评价表”。

5.2.3生产安全处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放到各部门。

5.3环境因素的更新

5.3.l公司每年第四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更新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

5.3.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重新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a当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b当本组织活动、产品、服务场所发生较大变化时;

c当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d当公司环境方针有变化时;e新建项目施工或施工项目变化时。

6、相关记录

6.1环境因素清单

6.2环境因素评价表

6.3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HC/CX 4——11A

1、目的

对公司在建筑施工活动、建筑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辩识和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有效控制,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建筑施工活动和服务中危险源的辩识和风险评价的控制。

3、术语和定义

引用GB门28001—2001及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及定义。

4、职责

4.1生产安全处主控本程序,负责汇总各部门的危险源清单,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价,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

4.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危险源的辩识,形成本部门的“危险源清单”。

4.3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重大危险源清单”。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的识别

5.1.1危险源分类

5.1.1.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1)物理性(2)化学性(3)生物性(4)心理性(5)行为性 (6)其它因素

5.l.l.2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分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触电 (5)淹溺 (6)灼伤 (7)火灾

(8)高处坠落 (9)坍塌 (10)放炮 09爆炸 (13)中毒、窒息(14)其它伤害

5.1.2危险源辩识方法

(1)询问和交流:与作业人员交流,获取信息 (2)现场观察:通过观察现状,进行辩识 (3)查阅记录:包括事故、事件、健康安全检查、设备检修记录 (4)向外部有关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咨询 (5)安全检查表法:参考JGJ55—99中的内容进行辩识。

5.1.3危险源辩识应全面,重点放在主体危害物质和影响因素上,要考虑以下范围:

①常规活动(正常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 ②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

⑧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

5.1.4危险源辩识实施

5.1.4.l公司各部门对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辩识,填写“危险源清单”,报生产安全处。

5.1.4.2识别危险源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5.1.4.3生产安全处汇总各部门的“危险源清单”,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5.2风险评价

5.2.l对已选择确定的危险源,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将危险源分为以下的类别:①高处坠落②物体打击③触电④坍塌⑤机械伤害⑥起重伤害⑦中毒和窒息⑧火灾和爆炸⑨车辆伤害⑩烫伤⑩其他

5.2.2事故的后果及严重后果

(1)轻微,如:

①表面损伤;轻微的割伤和擦伤;粉尘对眼睛的刺激。

②烦燥和刺激(如头疼);导致暂时性不适的疾病。

(2)一般,如:

①划伤;烧伤;脑震荡;严重扭伤;轻微骨折;

②耳聋;皮炎;哮喘:与工作相关的上肢损伤;导致永久性轻微功能丧失的疾病。

(3)严重,如:

①截肢;严重骨折;中毒;复合伤害;致命伤害;

②职业病、急性不治之症;一人以上(含一人)人员死亡。

5.2.3事故的可能性应考虑如下问题:

a、暴露人数;

b、持续暴露时间和频率;

c、供应(如电、水)中断;

d、设备和机械部位以及安全装置失灵或失控;

e、暴露于恶劣气候;

f、个体防护用品所能提供的保护及其使用率;

g、人的不安全行为(不经意的错误或故意违反操作程序)

事故的可能性分为:

(1) 可能:相当可能或完全可以预料

(2) 有可能:可能(但不经常)或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3) 可能:实际不可能或很不可能

5.2.4风险的评估分级和控制

根据风险的严重后果和可能性将风险因素分为5级,分级的原则见《风险的评估分级

确定表》

《风险的评估分级确定表》

轻微伤害一般伤害严重伤害

不可能 5级4级3级

有可能 4级3级2级

可能3级2级1级

5.2.5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a、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直接判断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b、风险等级为l、2级的为公司重大危险源,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

5.2.6生产安全处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各部门。

5.2.7风险信息的更新

5.2.7.1公司每年第四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更新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5.2.7.2在下列情况下需进行重新辩识和评价,并更新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1)有关法规和其它要求更新时;(2)公司采用新的工艺、设备、材料时;

(3)新建项目施工时;(4)有伤亡事故发生时。

5.3风险控制

5.3.1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目标和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计划、培训、监视和测量等。

5.3.2对应风险评价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1)5级时:不需采取措施,不必保留记录;

(2)4级时:可保持现有的控制措施,但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方案和措施,需要检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3)3级时:应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4)2级时:直到风险降低时才能工作。

(5)l级时:只有当风险已降低到目标后才能开始工作。

5.3.3生产安全处针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公司的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5.3.4各部门针对本部门的危险源采取响应控制错措施,确保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改进管理绩效。

5.4生产安全处每半年对各部门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控制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检查,并保存相应记录。

6、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6.1危险源清单

6.2重大危险源清单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管理程序

HC/CX 5——11A

1、目的

为了及时识别、获得、更新适用于本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以保证公司尘产、经营、管理活动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对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识别、获取、传达的控制。

3、术语和定义

引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及定义。

4、职责

4.1生产安全处为本程序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程序。负责汇总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评价其适用性,负责保存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原件,负责向各职能部门发放“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文件,并负责组织公司范围内对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4.2各职能部门负责收集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有关的法规、规范、标准及其他要求,确认其适用性,传递到生产安全处,纳入总清单。

4.3各部门负责保管使用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要求传达给员工并遵照执行。

5、工作程序

5.1与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活动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颁布的法规、条例、规章、制度、标准等;

b)产品规范、官方机构的协定;

c)非法规性指南(如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规定通知标准、行业规范)及相关执法部门的通知公告等。

5.2信息的获取

5.2.1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最新版本的信息,由质量技术部建立信息渠道,负责追踪获取。

5.2.2有关特种设备方面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信息由物资设备处获取,并传递到生产安全处。

5.2.3有关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劳动保护用品及消防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信息,由生产安全处负责获取。

5.2.4有关劳动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信息,由公司办公室负责获取,并传递到尘产安全处。

5.2.5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报纸、标准书店、标准出版;过、网上索取等。获取方式采用走访或电话等形式,随时获取以确保公司能够得到最新的:有效版本。

5.3识别、评价、更新

5.3.1公司各部门对各自获取或更新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规和其他要求,报生产安全处。

5.3.2生产安全处组织各部门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编制公司《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发放给体系所覆盖的各部门,由此涉及到的其他文件的修改和调整见《文件控制程序》。

5.3.3对过期或作废的法律法规、文件要及时标注(或收回),并换发最新版本。

5.4保存、查阅

5.4.1生产安全处将最新的公司适用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文本或电子版)备案,需要时各部门可到生产安全处查阅。

5.5各部门和项目部建立法律法规清单,经常使用的法律法规文本由生产安全处统一购买发放,各部门保存。

5.6各部门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各项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检测,由各职能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6、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6.l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清单

6.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适用性评价记录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HC/CX 6———11A

1、目的

为提高员工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和能力,确保公司方针、目标的实观及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有关人员。

3、术语和定义

引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朋?》中相关术语和定义。

4、职责

4.1劳动人事处

4.1.1负责本程序的归口管理,组织编制“公司各岗位任职资格标准”。

4.1.2编制员工教育、培训年度计划。

4.1.3组织、落实公司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并做好职工教育、培训的协调工作。

4.1.4指导、帮助公司所属各部门为满足生产、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安全的需要而组织的短期培训。

4.2公司其他部门、项目部

4.2.1认真贯彻落实年度培训计划。

4.2.2掌握本单位、部门在岗人员情况,制定培训需求。

5、工作程序

5.7岗位能力需求

5.1.1劳动人事处负责组织对从事影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各级人员的能力从教育、培训、技能、经验等方面做出规定,形成《公司各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报总经理批准。

5.2人力资源的管理

5.2.1对公司岗位缺岗部门,根据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补充:

a面向社会招聘人才; b其它岗位人员转岗; c其它。

通过对补充人员的基本条件、工作经验、操作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考核合格后,经总以理批准后方可上岗。

5.2.2项目部特殊岗位为:架子工、焊工、电工、起重工、锅炉工、机械工、场内机动车辆驾驶员等,应建立清单。

5.3培训计划

5.3.l培训需求

领导层根据公司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各部门根据公司各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工作计划、当前任务以及各主管领导对人员关注的需求,填写“培训需求报表”。

5.3.2劳动人事处每年年初根据培训需求结合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需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

5.3.3各相关单位、部门根据公司“年度培训计划”,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做好培训记录并予以保存:。

5.4培训的实施

5.4.1培训的内容

a)公司领导层应了解公司质量、环境与环境健康安全方针及管理手册、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职责:

b)公司管理人员应了解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及体系的内容。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职责;

c)一般员工了解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内容,提高员工的质量、环保及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d)劳动人事处会同相关科室对公司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公司概况、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公司管理规定、职业道德等基础知识;

e)专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f)特殊工种的培训。架子工、焊工、电工、起重工、锅炉工、场内机动车辆驾驶员等特种作业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特殊作业人员操作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g)现场工作人员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教育。

通过培训等措施,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在应急准备和响应中的作用、职责:意识到符合方针、程序和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的工作改进所带来的效益,不按规定程序运行和违章操作的潜在后果;为实现岗位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做贡献。

5.4.2培训的形式

a)内培:为满足生产需要而组织适应性短期培训和为提高管理水平进行的内部培训,由各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并保存培训记录,培训计划报劳动人事处一份;

b)外培:根据工作需要参加本部门外组织的培训时,公司各部门、项目部填写“培训需求报表”,经劳动人事处审核,报主管培训领导批准后,组织有关-人员参加。

5.4.3劳动人事处依据年度培训计划,组织配合各职能部门实施培训及培训效果有效性评价工作,填写“培训及考核记录”。

5.4.4有效评价的内容包括试卷、证书、工作表现及领导的评价。

5.4.5劳动人事处填写公司“现有管理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特殊作业人员基本状况登记表”,并保存有关证书或复印件。

6、相关文件

《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7.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7.1公司各岗位任职资格标准

7.2公司现有管理人员基本状况登记表

7.3公司特殊作业人员基本:状况登记表

7.4培训需求报表

7.5年度培训计划

7.6培训及考核记录

信息交流与协商控制程序

HC/CX 7———11A

1、目的

为确保公司领导层与员工之间、各部门、员工之间,以及公司与顾客及相关方之间,在产品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交流沟通渠道的畅通。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并增加改进的机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运行的内部之间,公司与顾客及相关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以及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3、术语和定义

引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环境管理体系:砚范及使用指南》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和定义。

4、职责

4.1办公室是信息交流与协商的主控部门,负责有关信息的接受、记录和传递。

4.2质量技术处负责制订年度回访计划,组织并主持工程回访与顾客沟通。

4.3经营预算处负责与顾客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配合工作。

4.4办公室负责职业健康安全信息的协商管理工作。

4.5各职能部门、项目经理部负责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顾客及相关方的信息的接收、传递及处理结果的反馈。

5、工作程序

5.1总则

5.1.1信息交流、沟通与协商的途径以书面文件为主,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通讯和宣传的工具。

5.l.2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5.1.3信息交流应及时,内容要准确、可靠。

5.1.4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协商做好交流记录。

5.2内部信息的内容

a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b重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

c重大环境因素及重大危险源的信息; d职责和权限的信息;e培训信息;

f监视与测量信息;g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h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评审信息、:i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合同传达::j紧急状态及应急

响应信息;k员工的抱怨信息等。

5.3外部信息的内容

a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通告相关方;b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执法部门的联系:c监测与测量结果的信息;d认证与监督检查信息:

c建设单立、相关方的投诉信息;f相关法律、法规变更信息等。

5.4内部信息交流及协商

5.4.1以文件形式任命公司管理者代表和员工代表,并传达至员工。

5.4.2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指标、管理体系的有关要求的制定要有员工代表参加,方针、目标、内容由办公室和劳动人事处以文件、会议、培训、简报等形式向有关单位、部门、人员进行宣传。

5 4.3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信息由其产生的部门及时传递到有关部门,各部门应做好记录。

5.4.4紧急状态下的信息执行《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5.4..5实施不合格、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单位必须在整改过程中将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

5.4.6员工有权参与事故、事件的调查和职业健康安全调查,有权参与对影响工作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商讨。

5.4.7员工代表征求员工对体系运行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报管理者代表。

5.5外部信息交流

5.5.1公司质量技术处每年初制定公司范围内的工程回访计划,并根据工程回访计划内容及时进行工程回访,经营预算处、项目部要积极配合。每年由经营预算处组织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填写“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5.5.2公司接到相关方要求提供信息时,各相关部门将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及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方。

5.5.3公司各部门在收到有关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时,执行《法律、法规给其他要求的管理程序》。

5.5.4公司各部门接收到的顾客和相关方的抱怨、建议等信息后,及时向办公室传递,并收集处理意见后,向顾客和相关方反馈信息。

5.6对内部外部信息的结果要填写“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交流记录”。

6、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管理程序》

7、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7.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交流记录

物资采购控制程序

HC/CX 8——11A

1、目的

通过对采购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所采购的物资包括材料、半成品、设备及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用品更等符合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公司全范围施工生产中所需的物资包括材料、半成品、设备及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用品的采购控制。

3、术语和定义

引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及定义:

3.1根据使用的物资对工程质量影响程度,将物资分为三类:

A类物资:包括钢材、水泥、商品砼及外加剂、防水材半:l、焊接材料及其它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材料,劳动安全防护用品。

B类物资:包括砖、砌块、瓦、砂、石、门窗、电缆、电线、各种构件、涂料、散热器、水暖电管材/管件、装饰材料、工程设备等。

C类物资:除A类、B类以外的所有物资。

3.2物资供方:以合同或协议形式向建筑企业提供材料、半成品或I程设备及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的公司或单位,是标准中供方的一种,它包括物资的生产厂家和中间商。

4、职责

4.1物资设备处负责本程序的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对物资供方的评选工作和对本程序运行的监督、检查以及负责对项目部上报的A类(劳保用品除外)和B类物资供方进行审查,批准合格物资供方名录。

4.2生产安全处负责对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用品采购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3项目部负责c类物资及劳保用品的采夕沟及所有进场物资(包括顾客财产)的验收、送检、标识和保管、防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5、工作程序

5.1物资供方的选择和评价

5.1.l选择和评定物资供方

5.1.1.l进行评价前采用现场调查、搜集同行信息或提供证实材料的形式,调查物资供方的生产或供应能力、供货质量状况、供应的历史业绩信誉、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金状况等,按公司所需物资的具体要求,评价物资供方提供产品的能力。

5.1.1.2评价物资供方的标准

根据采购合同或其它采购文件的要求,评价供方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合格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物资供方的生产能力或供应能力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b) 必要时提供IS09001:2000或IS014001:1996或GB/1'28001—2001管理体系认证;

c)供方所供物资需要经过第三方检验的,要进行抽样复验,并提供检测报告、证明书、准用证、合格证及相关质量、环保、健康安全的证明文件:

d)供方应信誉良好,有合法的营业执照或所售产品在其经营范围之内;

e)若是经销商,其贮存、运输能力应满足工程需要;

对于C类物资可不进行评价,以进货验证合格就可直接采购;

5.1.l.3对物资供方的选择与评价

项目部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对物资供方进行评价,填写“物资供方评价表”,将评价合格的供方报物资设备处批准后,列入“合格物资供方名册”。A类和 B类物资采购时,应选用“合格物资供方名册”范围内的物资供方。当供方超出“名册”范围时,需按上述方法进行评价和审批,合格后方可采购。

5.1.1.4对合格物资供方每年重新评价一次,重新评价标准为:

a在年度供货中,其物资的质量、环保、健康安全要求经公司验证合格,在使用过程中状况稳定;

b在年度供货中,供方的履约情况能够满足采购要求。c若同一供方物资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则由公司物资设备处从“合格物资供方名册”上删除且一年内不得选用。

d重新评价’合格的,继续列入“合格物资供方名册”,否则予以注销:

5.2采购信息

5.2.1项目部施工员根据施工图纸、施工图预算和工程进度结合项目部材料员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报项目经理批准后方可采购。

5.2.2采购合同要合法有效、条款齐全,其内容包括:物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方式、交货时间、运输方式与责任、包装、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

5.3采购计划的实施

5.3.1物资采购,由各项目部负责:劳保用品由物资设备处采购。物资采购要在“合格物资供方名册”中选择供方。

5.3.2所采购的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砼外加剂、焊接材料等要向物资供应商索要相关质量证明文件。

5.3.3所采购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用品要向供应商索要相关的安全证明文件。

5.4采购物资的验证

5.4.1采购物资(包括顾客购?产)的检验和试验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5.4.2如果公司或顾客需要在供方的现场对物资进行验证时,应在采购合同中刘‘验证的安排及物资的交付方式做出规定,项目部材料员和安全员应协同顾客依据有关质量标准及安全、规范或合同要求对物资进行严格的验证,并填写验证记录。

5.4.3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物资(包括顾客财产)经验收后,填写《物资进场验收记录表》(顾客财产单独记录)。

5.4.4公司在工程施工期间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物资进行防护:

a)标识:注意保护物资自身标识和有关检验:状态的记录(顾客财产要单独标识);

b)搬运:物资的搬运应根据物资性能特点及要求,配备必要的设施。采取适宜的措施,必要时规定操作方法,防止物资损坏、变质;

c)包装:所购物资需要时应进行适当的包装,设备类物资在安装使用前要保护好原有包装;

d)贮存:选择适宜的贮存场所,贮存条件应符合物资的要求,做到防火、防潮、防盗等要求,防止损坏变质(顾客财产要单独存放)。贮存物资在管理中做到数量、规格清楚准确,帐、卡、物相符,定期检查库存物资的质量状况,发现变质、损坏要及时标识并进行处置,同时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

e)保护:在产品的整个形成和最终完交付过程中,所有物资、半成品都应采取妥善、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持续到产交付日期;对发放的劳动防护用品和施工观场安全防护用品、设备要注意保管、保养和维护。

5.5不合格的控制

发现采购材料不合格时,通知相关人员和物资设备处,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相关文件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程序》

7、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7.1物资供方评价表

7.2合格物资供方名册

7.3物资供方重新评价表

7.4物资采购计划

7.5物资进货验证记录

劳务/工程分包供方控制程序

HC/CX 9--11A

1、目的

选择具有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保证能力的劳务/工程分包供方,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总包建设工程后,分包给公司以外的施工单位承担的工程。

3、定义

引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职业

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及定义。

4、职责

4.l劳动人事处主控本程序,负责组织有关处室对劳务、工程分包队伍进行评审和选择,建立公司范围内劳务、工程供方名单及档案,向项目部推荐合格分包队伍,并负责全公司范围内的劳务、工程分包供方的管理工作。

4.2主管经理批准“劳务/工程分,包供方名单”,批准工程或劳务分包队伍。

4.3项目部根据施工需要,提前向公司劳动人事处提出用工申请。劳动人事处根据申请向项目部委派合格的劳务/工程供方队伍。

5、工作程序

5.7管理原则

凡是我公司承包顾客的建设工程,其主体工程一律不准分包。其它分部、分项工程或技术性较强的部分辅助工程在公司内部无力承担的情况下,由项目部提出书面申请,经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同意后,方可分包给符合要求的分包方。

5.2评价方法

5.2.1资质核查

5.2.1.1凡欲在我公司范围内进行施工的劳务/,工程供方(包括顾客和设计单位指定的劳务/工程供方),必须先到劳动人事处交验有关的资质证明文件。

a)营业执照;

b)资质等级证书或安全证书;

c)必要时提供IS09001:2000或IS014001:1996或GB/T2800l一200l标准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d)供方近几年来未发生任何重大的环境污染、安全伤亡事故;

e)按施工所在地规定应出具的其它证件。

5.2.2对劳务/工程供方的评价

5.2.2.1对劳务/工程供方的评价、选择工作,由劳动人事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填写“劳务/工程供方评价表”

5.2.2.2评价准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合法经营,有合法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许可证、进省(市)许可证:

b质量保证组织健全; c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工种充足: d有过从事类似工程的经验和业绩; e未出过质量、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

5.3评价资料

5.3.1劳动人事处对经评价合格的劳务/工程供方,经主管经理批准后列入公司“合格劳务/工程供方名册”,有关评价资料由劳动人事处保存。

5.4队伍的选择

项目部选用的队伍必须是公司“合格劳务/工程供方名册’’中列出的队伍,选定前要经劳动人事处同意。

5.5施工合同签订

5.5.1纯劳务分包合同的签定:项目部选定劳务供方后,由项目经理与劳务供方商定合同条款,双方同意后签定,报劳动人事处审核、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

5.5.2包工包料工程分包合同的签订:项目部选定工程供方后,项目经理结合本项目部有关人员(必要时有公司生产、技术、质量生产安全处门参加)与工程供方商定合同条款后初签,报劳动人事处审核、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

5.5.3在外地施工的工程,特殊情况下,项目部可依据公司的委托自行选择合格劳务/工程供方队伍,签订分包合同,但必须履行对供方的评价、选择程序。

5.5.4无论何种承包方式,合同中必须明确质量标准、工期、材料使用、安全、文明施工、环保及管理职责、违约责任等基本内容。

5.6施工过程中对分包方的管理

5.6.1凡与我方签订分承包合同的队伍,均应纳入我方管理体系,其质量活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同样执行公司的相关程序文件及第三层次文件。

5.6.2对劳务/工程供方的控制

a)由项目经理将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关要求向分承包方介绍,必要时,对其进行培训,执行《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b)质检员按质量检验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检验;

c)统计员按施工作业计划对工期进度进行监控并及时统计实物量:

d)材料员按照材料标准和设计要求对进场材料规格、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并对设备:状况进行监控检查:要求其尽量采购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建筑材料,特别是装饰、装修阶段的油漆、涂料、面砖、地板砖、卫生洁具、电气器具等:

e)安全员按照操作规程及有关规定对其施行监控。

f)无论是工程供方还是纯劳务供方,在其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和记录在竣工时要由项目部统一整理、装订后进行移交。不包括与建设单位直接签订合同的工程供方或纯劳务供方的资料和记录。

5.6.3进场施工的分包供方如不断出现质量、进度、安全和环保等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对难以满足质量、进度、安全和环保等要求的分包供方应解除合同。

5.7顾客对工程分承包方验证

项目部技术员协助顾客对分承包方承建的工程进行观场验证,但这种验证不能作为公司对分承包方进行的效控制的依据,也不能减轻公司交付合格工程的责任。

6、相关文件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7、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7.l劳务/工程分包供方评价表

7.2劳务/工程分包供方定期评价表

7.2合格劳务/工程分包供方名册

环境管理程序

HC/CX 10——11A

1、目的

为了有效控制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活动,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程序。

2、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建筑工程施工和日常工作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的运行控制。

3、术语和定义

引用《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定义。

4、职责

4.1生产安全处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制订、修订和贯彻实施本程序,监督、指导各项目部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施工现场的噪声、废水、固体废弃物、现场扬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并进行检查,以实现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

4.2办公室负责办公区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水电消耗等控制并进行检查,以实现节能降耗和厂保护环境。

4.3物资设备处负责指导项目部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监督、指导、检查,以实现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

4.4项目部负责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情况控制、治理、处置和实施。

4.5公司各级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施工安全和环境控制的监督、指导检查工作。

5、工作程序

5.1环境保护

51.1废水的管理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对水体的污染,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都必须对施工现场的水体污染进行有效预防和实施治理工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5.1.l.l雨水管网的管理

a)雨水管与其他污水管分开使用,雨水可以直接向外排放;

b)雨水管网口周围严禁放置化学品、油品、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

c)严禁倾倒各种污染物及污水于管网中,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严禁擅自将生产废水、

生活废水管接到雨水管网中。

5.1.1.2污水的管理

a)新开项目:项目部应到所在地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办理排污手续:

b)有条件的施工项目建立的污水管网,并入所在地的市政管网;

c)含泥沙的污水,应在污水出口处设立沉淀池,经沉淀后的污水可排入污水管网,沉淀池内的泥沙应定期清理;

d)施工现场经沉淀处理的污水尽量循环?使用。

5.1.1.3生活废水的管理

a)提倡节约用水,尽量减少生活废水的产生:

b)食堂污水排放应设隔油池或其它隔油设施,以便搜集残油,污水应先排入污水井,严禁将残油、剩饭、剩菜直按倒入下水道,应搜集在容器中。

5.2废弃物的管理

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和办公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办公废弃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必须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防止或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5.2.1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负责管理和处置本部门产生的废弃物,其中包括对无毒无害废弃物的保管和处理,对危险废弃物的贮存和委托处置事项。

5.2.3废弃物的分类

1)按形状分为: a固体废弃物; b液体废弃物; c气体废弃物。

2)按性质分为: a危险废弃物(按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确认); b可回收废

弃物(旧纸、旧书刊、旧报纸等); c一般性废弃物(包括可回收的和生活垃圾)。

5.2.4废弃物的标识

按照废弃物的分类,对各类废弃物要进行标识。标明各类废弃物的名称和必要的警示标志,尤其是危险废弃物的标识一定要醒目。

5.2.5废弃物存放地的管理

产生废弃物区域均应设置废弃物临时置放点,并在临时存放场地配备有标识的废弃物容器。

5.2.6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均应设置废弃物临时存放场地。

5.2.7危险废弃物要与其它废弃物区分开,单独封闭存放,防止再次污染,另外对于废弃电池还要与其它危险废弃物分开存放。

5.2.8对固体废弃物贮存的设施、设备、容器和场所、场地要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的使用性能。

5.2.9废弃物必须按特性分类进行收集、对不相融而未经处理的危险废弃物禁止混入到非危险废弃物中。

5.2.10废弃物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覆盖严密,不得出观飘洒,对已产生的废弃物应尽量采取无害化处置。

5.2.11对废弃物的委托管理

a)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产生的废弃物,在分清一般或危险废弃物之后再由本单位负责铲理和委托处理;

b)对危险废弃物的委托处理,被委托的单位必须是当地政府部门批准的废弃物处

理单位,并要求处理单位出示资质证明或经营许可证等相关文件-。办理委托时,应与废弃物处理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确保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

5.3噪声的管理

5.3.1新开工项目在施工前,项目部应到工程项目所在辖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环保部门进行噪声排放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5.3.2施工生产过程中执行四川省人民政府规定,尽量在每门22时至次日6时不进行施工,若因工程要求(包括技术、工艺、进度及顾客要求等)需于每日22时至次日6时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前得到工程项目所在辖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5.3.3施工生产中的噪声源;

a)施工机械主要有: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空气压缩机等:

b)电动工具主要有:木工电锯、电刨、切割机、混凝土振捣棒/器等;

c)模板的支拆、修复与清理及非标准设备制作。

5.3.4噪声控制措施

a)施工生产前,施工场界围挡或围墙建造完毕:

b)项目部合理的进行施工观场平面布置以降低场界噪声值:

c)施工机械、电动工具噪声的控制,尽量采购噪声小的机械、工具,在使用中注意维护、保养,严格安操作规程操作:

d)模板支拆、钢筋、脚手架的装卸、搬运、堆放等都要轻拿轻放,严禁抛掷、捧打,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模板在修复或清理时禁止用大锤敲打;

e)非标准设备制作或修复或清理时,各零部件应轻轻拿轻放,避免重物撞击产生噪声;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建议稿

xxx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概念 1.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应该以“一案三制”(完备的应急预案、高效的运作机制、健全的应急体质、成熟的社会法制)为核心,平战结合,依托信息平台,帮助监狱管理者做好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工作。 2.监狱突发事件有哪些? 依据《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13分类、近50种类。 监狱突发事件包括:

3.项目建设依据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 《xxx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网上没找到,客户应该有) 二、应急指挥中心总体架构 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显示终端大屏幕PDA 手机 电话传真互联网应急 网站 指挥大厅:指挥调度相关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处置的场所,指挥大厅主 要包括显示系统、会议音响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综合保障系统。效果图如下: 基础支撑系统:包括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集群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

系统、IP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图像视频接入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库、突发事件库、地理信息库、监管信息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文档库等。 应急应用系统:依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xxx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应该包括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风险隐患管理、预测预警、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应急模拟演练等功能。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文件————————————————————★———————————————————— 应急救援分级指挥职责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事故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应急响应的不同,将突发事故分为三个等级:一般事故、一级事故、二级事故,按照不同的等级,成立相应的分级指挥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指挥地点:事故发生所在部门、车间 指挥:车间主任全权负责进行指挥调度、车间副主任协助,主要职责如下: 1、按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程序,积极组织本车间抢救力量开展抢救工作; 2、抢救时要合理安排人员配置,确保事态在可控状态下进行; 3、事故信息的上传下达; 4、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2)一级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总指挥部地点:设在生产调度室 总指挥:生产部长全权负责、安全部长协助,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实施事故紧急救援预案; 2、负责现场的人员配备、物资供应、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的岗位部署; 4、事故信息的上传下达; 5、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成员:各车间主任,负责落实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令,具体如下: 1、积极实施指挥部下达的应急指令; 2、积极提供本车间可利用的救援物资; 3、积极组织本车间抢救力量展开救援工作; 4、抢救时要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避免人员伤亡、事态进一步蔓延。

维修、电工:为现场突击力量,要确保救援工作有效展开。 1、负责保障救护所需设备的及时到位; 2、负责切断尚有危险隐患区域的电气设施; 3、救援工作结束后,及时抢修损坏,尽快使之恢复使用; 各车间救援小组:由车间主任根据指挥部意见,抽调各自车间的骨干力量,积极执行车间主任发布的救援指令; 医疗组:负责现场伤员的转移及紧急救治工作。 (3)二级重大事故处理人员职责: 总指挥:董事长全权负责、总经理协助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6、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 7、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8、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统计; 9、确定事故现场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山东齐鲁漆业有限公司 2012.12.01

应急管理工作措施措施方案

应急管理工作措施措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履行行政职能,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应急体系,全面加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 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 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以及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 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编制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出台我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 类应急资源,统一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本部

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要符合预 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根据 《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编制、修订、完善各类应 急预案,推进镇处(街道)村(社区)学校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逐级监督” 原则,制订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不 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制度,有计划、有 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不断提升应急队伍实 战水平,结合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完善。涉及重点领域的应急预案要求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五)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 常规应急办事机构都应设在本单位的办公室。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是全市处置突发事件的 决策指挥机构,下设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明确为市政府办公室内 设机构。市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 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各地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年,各地人民政府要组织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编号:AQ-BH-07117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 描 Sc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troCh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 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 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 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 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 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 范、保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 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03年就成

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工作。2008年3月,中国石油在安全环保部成立应急管理处,作为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 在企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中国石油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达2800多人,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 形成“1+18”预案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结合同行业事故教训和多年工作实践,中国石油重点针对井喷失控、油气管

浅谈如何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牢固树立未雨绸缪、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以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构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应急办协调、各部门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我认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 侧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程序。构建覆盖政府各方面的预案体系,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明确专项预案的操作规程,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明确预案修订、备案、评审、升级与更新制度。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二、机制建设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

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联系工作机制,研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三、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度、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认真研究和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总结、完善和推广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新经验,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应对能力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加快制订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并分步实施,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内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息、电话等各种载体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和预警工作,完善基层信息员,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认真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上报和妥善处置。三是加强应急处置工作能力。依托应急救援队伍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

关于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 加强应急管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各地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提供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省正处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我省应急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不够健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做好常态与非常态管理有机结合,兼顾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着力解决应急准备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促进应急管理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为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地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相关应急管理工作,各企事业和基层组织认真履行安全防范与处置的主体责任。二是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保障下倾,

强化风险管理、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做好常态下的风险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和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优化信息直报体系,健全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强化应急救援协调配合,提升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水平。三是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的全方位协同联动,促进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不断提升应急基础能力。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围绕打造贵州应急管理升级版,进一步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扎实有效,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法规日趋完善,应急平台全面建成,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加强,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公众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有力保障。 二、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四)加强领导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履行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准备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应急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地政府是本级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行政领导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健全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相关类别

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自治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准东经济 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州应急委成员单位: 《自治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经自治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 , 现印发你们,认真贯彻落实。 附: 《自治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试点建设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最大 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造成的损害,保障公 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州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州基层应急管 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昌州政办发, 2007? 124 号)要求,现 就自治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 念,紧紧围绕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以贯彻落实《自治区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为主线,将组织编制自治州“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作为规范、提升应急管理 工作的载体,全方位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体系建 设,加快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基础设施,健全应急保障体 系,推动基层工作深入开展,扩大宣传培训覆盖面,提高全社会风 险防范和灾害应对能力,为促进自治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基层单位有完善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建立公示应急值守、 信息报送、应急处置、档案管理等制度。基层各试点单位应急预 案体系健全,每年至少举行1— 2 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开展 2 次

以上应急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开办应急知识宣传栏,档案资料齐全。试点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干部每年集中进行 1 次应急管理培训。试点学校每学期开展应急教育培训不少于 2 次;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栏,并设立避难场所。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组织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建立各级组织体系。各县(市)人民政府政府、乡镇、 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企事 业单位 , 要层层成立领导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 , 建立工作制度 , 形 成工作机制 , 构建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架构。 2.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健全全州各县(市)突发事 件综合预警系统,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 全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多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 判。各县(市)加大资金的投入,尽早完成乡镇政府、街道办事 处应急平台建设,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早日实现自治州、县市 园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政府主导、部门 协调、军 ( 兵) 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专业和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1.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各县(市)驻军部 队、武警部队、消防部队、公安干警为骨干突击力量,以专兼职 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加强以消防、武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二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林区、进景区、进企业、进学校,全面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结合井冈山实际,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重要性和工作原则 (一)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井冈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扎实工作、狠抓落实,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乡镇、社区、企业、学校、林区、景区以及其它基层组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总体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本文由管理资料下载提供。但随着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带来不可预见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增多,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始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的以地域和血缘为主的自发应急能力逐步减弱,造成基层组织的应急管理责任和负担增大;二是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基层应急管理的力度不一,造成区域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不平衡;三是一些基层单位应急组织机构还没有落实到位,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队伍不够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不够规范,应急资源准备不足,先期处置能力不强,科普宣教工作滞后,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在乡镇、社区、企业、学校、林区、景区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其隐患监控、信息发布、科普宣教、应急救援、先期处置等必要功能,筑牢基层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对于加强全山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原则。按“属地为主、条块结合、分类实施”原则推进建设。各乡镇政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各林场是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第一责任主体要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构建基层“大应急"工作体系,夯实基层应急组织基础、壮大基层应急力量、整合基层应急资源,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应急部门要充当总协调和总调度角色,对辖区内的各基层组织单位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督查指导。教育部门要牵头负责组织学校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部门及各下属林场要牵头负责组织辖区村(社区)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民政部门要加强村(社区)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督促落实。 二、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为加强领导,顺利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成立井冈山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陈克龙井冈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应急管理工作措施

应急管理工作措施 一、抓紧抓好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重要先决条件。当前,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抓紧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搞好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修,推动各县(市、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尽快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集科学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应急预案体系。 (一)加快完成市级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年月日前。认真完成总体应急预案的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对总体应急预案进行评审,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按照省、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组织、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完成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编修工作;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我市实际,对照省里部门应急预案,完成市级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 (二)加紧编制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切实抓好重点单位和重要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市内招商引资企业、重点工程、重点企业、大中专院校编制应急预案。年月日前完成,并报市应急办备案。 (三)推进县(市、区)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市应急办在做好市级预案制定工作的同时。年月底前完成预案的编制工作。 二、注重搞好应急预案发布及宣传工作 搞好应急预案的发布与宣传工作,遵循“内容合法、程序规范、政务公开”原则。加强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为应急预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环境。

(一)严格按程序公布各项应急预案。全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各部门应急预案以部门文件印发,并报市应急办备案。市政府适时将全市总体预案的制定情况、主要内容等,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二)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围绕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政府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及措施;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和预案编制方面所做的工作;宣传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主要内容以及处置程序等。同时,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性,编写预案简本和操作手册。 (三)抓好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要把典型案例宣传作为预案宣传的重要内容。介绍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加深对应急预案的理解。 三、着力加强应急机构及队伍建设 抓紧市级和各县(市、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和“四个一”即应急管理工作要有1名分管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笔工作经费、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和目标)要求。加强各类应急队伍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一)加快应急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参照国务院和省机构设置模式。确定相应的编制和级别,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培训指导、综合协调等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项应急预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工作职责,承担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抓好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我市应急管理的各类工作机构。各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或其他咨询

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 建设的启示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启示[摘要]美国政府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注重顶层设计,有关文件和方法工具实用性强,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扎实,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有关规程和实际做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应急管理规程体系;顶层设计;设想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或规范文件体系,是政府颁布的战略、框架、指南、手册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完善的规程体系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911事件以后,为了推进国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美国政府启动了以开发《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全国响应框架》等为核心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开发了大量工作指南、手册和应用工具,建设了信息化的规程及其应用工具共享平台,并通过财政支持等激励手段推动全国各地采用上述规程和应用工具。2011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其主旨是以全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重新梳理有关规程(有400多人直接参与这项工作),力图建设一个更加整合、规范、有效的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美国政府的上述工作的长处是注重顶层设计,有关文件和方法工具实用性强,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扎实,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有关规程和实际做法;其不足是有关文件过于繁琐,有的文件变化过于频繁,使得

地方难以适应。本文将重点探讨其规程体系建设的长处,并借鉴其做法,提出我国建设应急管理规程体系的思路。 一、美国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以政治要求为起点 无论是911后的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还是2011年开始的新一轮规程体系建设,都是以总统政策令为起点的。 2003年,小布什总统签署《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要求开发《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全国响应框架》。紧接着,《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对于加强全国应急准备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这两个总统令为规范和整合全美应急管理规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2011年,鉴于美国安全形势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奥巴马总统颁布《第8号总统政策令》,明确提出要重构全国应急准备规程体系。在这一政策令中,较以往更加突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 (二)以能力建设为目标 美国注重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在《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的指导下,国土安全部于2007年颁布了《目标能力表》。表中提出37项核心能力,供风险评估、计划、培训、演练、工作评估等使用。这些能力分为5类。 通用能力:规划、沟通、社区备灾和参与、风险管理、情报和信息共享与传播;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课程背景 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的发生,暴露出由于应急处置预案的缺失,造成事故升级及291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再次唤醒公众及企业管理者对应急处置体系的关注度。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可以充分识别企业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并针对性的、及时的对应急事态做出科学有效的响应与处置,防止事件扩大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系统化的管理应急预案体系,能确保应急设备设施管理的有效性,并提高员工应急处置的能力。 然而,不少企业编制预案时,未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风险、设施设备的状况、人员能力等因素,内容可操作性比较差。预案的逻辑和实施流程混乱,不易理解。而在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也是以应付、作秀、演示为目的,未得到企业各级管理者及员工的重视与认真参与。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收效甚微。 本课程将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实际企业状况,手把手教你应急预案体系的再造和指导后期的预案培训与演练工作。 课程设计 1.培训对象:EHS分管领导、EHS管理人员、总经理等 2.授课形式:知识讲授、视频分析、案例展示、角色扮演、实操演练等 3.课程时间:1天 课程大纲 课题一:应急预案基本知识 1.研讨:设置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什么?在我们公司中又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2.案例:小偷入室盗窃,进屋以后最先干什么? 3.案例:韩国2.18大丘地铁纵火案启示 4.案例:韩国4.16“岁月号”沉船事故启示 5.案例:某企业员工扑灭电器柜初起火灾启示

6.预案的必要性 7.预案的组成及架构 8.图片案例:不推荐的应急预案 主题二:预案编写 1.案例讨论:根据提供信息,讨论如何建立预案系统 2.预案编写前准备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预案相关法律规、事故等资料收集 ●风险评估 ●风险等级的确认 ●应急能力的二种评估方式 3.确定事故响应级别 4.编写预案 ●事故发展五步模型 ●安全预案与环境预案的关系 ●现场处置方案目的和框架编写要点 ●演练:根据提供信息编写现场处置方案 ●专项应急预案目的和框架编写要点 ●综合应急预案目的和框架编写要点 ●企业需要考虑编写安全预案的应急事态 ●企业需要考虑编写环境预案的应急事态 主题三:预案物资及ERT组成 ●应急救援设备、物资储备与管理 ●应急救援组织(ERT)结构和功能模块 ●预案训练与员工问询 ●ERT训练与期望达到的目标 ●预案定期演习频次 ●预案的评估与改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提出“一案三制?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 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9 2004年?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 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 二、发展历程: 预案建设?第一阶段:2004---- 体制建设?第二阶段:2005---- 2006----?第 三阶段: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2003在 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2003年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年102003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2003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2004 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一部文明史.确实是人类不断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危机的历史。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难和5月汶川大地震等专门重大突发事件,使我国应急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应急治理工作步入有力、有序、有效的轨道认真总结中国特色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体会,充分估量、充分确信、充分运用这一体系。进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关于进一步提高应急治理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历程 应急治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治理体系.才能保证在预防、推测、预警、指挥、和谐、处置、救援、评估、复原等应急治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阻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应急治理工作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作为一个完整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治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体会和教训.进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高于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实践,把应急治理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形成了应急治理“点”与常态行政治理“面”的结合,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进展。 2002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定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面对专门不安静的多地点,乡镇和县级领导选任实行“公推公选”的方式。让更多的一般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干部选任过程中。与此同时,党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了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在有着数亿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实行全体村民的直截了当民主.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政治动荡,而且大大提升了宽敞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没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保证是难以想象的。党领导和驾驭民主政治的本领也因此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的进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充满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辩.执政党也曾面临着十分严肃的考查.然而,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教训,一方面通过进展党内民主.让党员的意见能够得到表达,另一方面关于党内的问题尽可能依照党章,依照民主程序加以处理.而不是借助社会运动的方式处理党内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体会教训而在政治上不断成熟的重要表达。 实践证明,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进展党内民主,提高民主执政能力,是十一届三中全

贵州大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贵州大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试行)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履行安全防范与处置的主体责任能力,全面开展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到2020年打造贵州应急管理升级版的目标,结合贵州大学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做好常态与非常态管理有机结合,兼顾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着力解决应急准备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促进应急管理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为全校师生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为建设高水平领军型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领导小组下设不同类别的专业工作组。校直各部门、学院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相关应急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安全防范与处置的主体责任。二是预

防为主、防救结合。学校作为安全防范与处置的主体责任单位,要做好常态下的风险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和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工作;健全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强化应急救援协调水平。三是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强与贵阳市、花溪区及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促进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加强学校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预案不健全、安全责任不明确、防范机制不健全、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保障机制不充分等薄弱环节开展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不断提升应急基础能力。 (三)目标任务 进一步健全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扎实有效,应急管理体系和制度法规日趋完善,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学校师生公共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 成立贵州大学应急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王红蕾 副组长:骆长江 杨 未 赵德刚 李军旗 张 覃 成 员:罗 勇 张大林 周乐成 郭林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