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诊治指南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41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尤其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什么表现?得了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会怎样?以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并发病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症状:指或趾甲下裂片状出血、弛张热、盗汗、感染性赘生物*一、症状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低热、乏力、疲倦,少数起病急,有寒战、高热或栓塞现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术,呼吸道感染,流产或分娩的病史。
SIE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1、全身性感染发热最常见,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不规则低热,也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晚期可有杵状指。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多在37.5 ℃-39℃之间,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
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关。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多汗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多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IE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
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肝、脾肿大亦明显减少。
2、心脏表现取决于原有心脏病的种类、病原体种类以及瓣膜或内膜损毁程度。
由于赘生物的增长或脱落,瓣膜、腱索的破坏,杂音多变,或出现新的杂音。
若无杂音时也不能除外心内膜炎存在,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当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间隔,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可有早搏或心房纤颤。
心律失常在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不少见,多数为室性期前收缩,其次为房颤和P-R间期延长,4%病例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已成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7期副主任医师周芳(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⒈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继发性贫血是本病的特点。
几乎所有患者血沉加快,常有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上升。
⒉血培养。
这是诊断IE的重要方法,也是药敏试验和抗生素选择应用的基础。
血样本应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采集。
如血培养阴性,IE的发生率为2.5%~31%,因此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并对预后造成重大影响。
最常见原因是血培养前应用抗生素,建议停用抗生素并复查血培养;另一类常见的原因是病原体为非典型病原体,易见于人工瓣膜、留置静脉导管、置入起搏器、肾功能衰竭或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
血培养阴性时应调整检测方法。
为了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此项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①未用过抗生素者于第1日至少每间隔1小时采不同部位的静脉血3次做血培养;次日未见病原微生物生长而临床仍被疑为IE,应再取2次以上静脉血和1次动脉血做培养,而后应用抗生素;②已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如非急性起病且病情允许,应在停药后1周内取3次以上静脉血做培养,培养基应作相应处理;③病情急重者,应立即每隔30~60分钟采4~6次静脉血做培养,而后开始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④取血要充足,每次抽血10~20毫升,同时做需氧、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培养基至少保留3周,并定期做革兰染色和次代培养;疑为少见微生物感染时,应确定培养基内是否需补充特殊营养或采用特殊培养技术。
⒊尿液分析。
约半数患者有蛋白尿和镜检血尿,系肾脏微栓塞所致;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和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
⒋心电图。
可检出各种心律失常。
如心肌受累发生心肌炎,心电图上可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
⒌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对IE的早期诊断、明确并发症、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均有重要价值。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IE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40%~63%和90%~100%,主要诊断依据为赘生物、脓肿及新出现的瓣膜损害、人工瓣膜周漏等。
随着置入式心脏电装置( ICED )置入率逐渐增加, ICED 感染风险也随之增加。
目前针对 ICED 感染的诊治和预防策略证据支持有限,近期,英国多个学科协会发布相关指南,进一步标准化 ICED 感染管理,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 Sandoe 博士等对多部指南进行要旨总结,全文发表于 Heart 杂志上。
ICED 包括永久起搏器( PPM )、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 ICD )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装置,英国 ICED 置入率正在增加,随着指征的放宽,置入率将进一步增加,但 ICED 感染及其伴有的致残和致死率也随着增加。
ICED 感染诊断和管理非常具有挑战性,感染可累及囊袋、导线和心内膜结构,心内膜感染明显增加死亡率,装置移除同样显著增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拯救感染装置也往往以失败告终。
预防和管理 ICED 感染的策稍不少,但支持证据有限。
目前为止,惟一针对该领域发布的指南为 2022 年美国心脏协会 ICED 感染指南。
近期,英国心脏节律协会、英国心血管协会和英国心脏瓣膜协会等发布的指南进一步推动了 ICED 感染的标准化诊断和管理方案。
本文主要总结其中要旨。
全球范围内, ICED 感染率约为 0.5%-2.2% ,置入 ICD/CRT 感染率高于 PPM ,再次置入感染率高于初次置入。
肾功能受损、心衰和糖尿病患者 ICED 置入率处于增长趋势。
三、诊断:指南将 ICED 分为 5 类,分别为早期置入后炎症、非复杂性囊袋感染、复杂性囊袋感染、 ICED 感染性心内膜炎( ICED-IE )和 ICED 导线感染(ICED-LI)(表1)。
囊袋感染以局部蜂窝组织炎、肿胀、放电、开裂或者疼痛为特征。
伤口炎症很快发生于装置置入后,其可以是囊袋感染的早期症状,也可能由非感染性疾病导致。
当皮肤因侵蚀浮现裂口时,应考虑装置感染,囊状感染往往同时合并 ICED-IE/ICED-LI ,浮现发热、寒颤、盗汗、精神委靡和厌食等症状。
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心功能受限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策略1. 高危患者的预防策略:- 人工瓣膜植入术前预防:在人工瓣膜植入术前2小时内,静脉给予适当剂量的抗生素。
- 其他高危患者的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手术后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操作或检查前给予适当剂量的抗生素。
2. 低危患者的预防策略:- 低危患者指无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无先天性心脏病、无心脏瓣膜病、无心脏手术史等。
对于这类患者,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性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 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体征,常见于心瓣膜受累患者。
- 其他症状:体重下降、关节痛、皮疹等。
2.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到引起感染的细菌,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检查。
-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心脏瓣膜的异常情况。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1. 抗生素治疗:-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给药途径和剂量:静脉给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首选,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手术治疗:- 心脏手术指征: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破坏、心室壁脓肿等情况时,考虑进行心脏手术。
- 手术后抗生素治疗:手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预防感染的复发。
《ESC201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管理指南》解读发表时间:2016-06-08T16:00:29.2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陈炎1 陈亚蓓1 陶荣芳2 [导读] 当地时间2015年8月29日-9月2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全球2.7万余名医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推出了5部指南。
陈炎1 陈亚蓓1 陶荣芳21.安徽省明光市中医院心内科 239400;2.安徽省明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239400 【摘要】本文介绍了2015ESC《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管理指南》。
【关键词】心内膜炎;瓣膜疾病;超声心动图;预后;指南;人工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The interpretation of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1).CHEN Yan,CHEN Yabei,TAO Rongfa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Mingguang Hospital of TCM,Mingguang,Anhui,2394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Yan.Email:mgyc2394@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Key words:Endocarditis;Valve disease;Echocardiography;Prognosis;Guidelines;Prosthetic heart valves;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当地时间2015年8月29日-9月2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全球2.7万余名医生参加了会议。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近年来,治疗心血管病的体内植入装置的种类逐渐增多,并分成两类。
一类与心律诊断与治疗相关,包括起搏器,ICD,CRT,植入式Holter 等,因其内部都装备了复杂的电路系统而属于电子装置,国外称其为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
另一类为非心律方面的心血管植入装置,包括治疗瓣膜病的“人造瓣膜”,治疗心衰的心脏辅助装置等,被称为心血管非电子植入装置。
根据国内专业名词的习惯,我们将“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改称为“心律植入装置”,该名称与其功能和应用更靠近,并易懂易记。
随着植入数量的剧增,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成为临床并非少见的新问题。
针对植入装置的感染问题,国际心律学会(NASPE、HRS)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分别制定了各自学会的专家共识。
NASPE 于1999年第18届学术年会上启动了“电极导线拔除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并耗时3年于2000年4月正式颁布。
10年后,HRS(NASPE 的新名称)在第29届学术年会(2009)进行了修订与修订版的颁布。
AHA 在2003年制定并发表了“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专家共识”,7年后(2010)原专家共识的修定版发表。
显然,与1958年第一台起搏器首次植入人体相比,植入装置感染的专家共识的制定滞后了40年(1997)。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该领域的关注又推后近10年。
1 感染的发生率及危害日趋严重尽管心律植入装置的设计、制造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一直都在迅速发展,使各种植入装置的体积逐渐缩小,植入技术日趋简化、省时和方便,而植入装置(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各种绝缘材料等)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尽管心律植入装置的围术期几乎都预防性应用了抗生素,但令人忧心忡忡的感染发生率不是在下降,反而在升高,造成的临床危害日趋增多,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电极导线管理及拔除专家共识解读随着心律植入装置(CIEDs)应用的增多,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愈发受到重视,新发布了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电极导线管理及拔除专家共识,本文对其重点和要点进行解读。
一、多个协会联合制定本共识以2009年经静脉电极拔除专家共识为基础,在CIED感染、电极导线拔除相关定义方面,相比2009年版共识,无大的变动。
本次共识声明的重点在于为电极处理的多种情况提供实用的临床建议。
本共识声明是由10个专业机构跨国合作完成,包括美国心律协会(HRS)、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亚太心律协会(APHR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欧洲心律联盟(EHRA)、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拉丁美洲心律协会(LAHRS)、小儿和遗传性电生理协会(PACES)、胸外科医师协会(STS)。
多学科联合制定,既说明了CIED 电极导线拔除及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多个学科和协会的关注,也说明了其复杂性,常常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诊治。
二、电极寿命仍是巨大挑战CIEDs电极导线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装置正常运转和发放维持生命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电极必须可承受人体宿主的生物学环境,并在每年数百万次心动周期带来的机械应力的反复刺激中保持电学完整性和化学惰性。
因此,改善电极导线的设计和性能成为近数十年来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的重要努力目标,但是CIED电极导线依然会偶尔发生故障,并可能导致不利的临床后果。
现有的关于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的大量数据来源于真实世界的注册数据和产品性能报告,基于大量的远程监测数据和包含数个5-10年电极随访数据,证实ICD电极导线的目标年失效率约为0.4%,起搏电极导线约为0.2%。
大多数成人的CIED电极在植入5年后的完整率约为92%至99%。
但上述数据可能因部分电极故障未报告、缺乏统一的电极故障定义、自我报告的可靠程度不同、以及随访不充分而受到影响。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诊疗进展50多年来,心律植入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包括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包括CRT-P/D)等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然而,随着植入数量的激增,CIED感染问题日渐明显,特别是感染后不恰当的处理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一、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发生率全球心律植入装置植入数量在不断的增长,一项涉及全球61个国家的调查研究显示[1],2009年永久起搏器植入数量为1,002,664台,同期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Defibrillator, ICD) 植入数量为328,027台。
另有研究表明[2],在美国每年CIED植入数量超过40万台,大于300万人已经植入CIED。
如此巨大的植入数量,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植入不可避免的感染问题。
国际研究发现,早年起搏器感染率为0.13~19.9%,大多数感染局限于囊袋,感染性心内膜炎占起搏器系统感染的10%左右[3]。
但最近几年,由于CIED植入率增加,高龄及合并多种疾病患者比例增高,使CIED感染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美国1996~2003年调查显示,CIED感染的住院率增加了3.1倍(起搏器为2.8倍,ICD为 6.0倍),住院死亡风险增加了2倍多,CIED感染的增加超过新装置植入的增长。
2004~2006年美国NHDS显示[4],3年期间美国CIED的年感染率(台)分别为4.1%(8273)、4.8%(10004)和5.8%(12979),与2004年相比,2006年CIED感染增加了57%。
荷兰一项单中心研究中[5],2000~2006年期间,3410例 CIED植入患者,75例(起搏器36例,ICD 28例,CRT 1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2.2%。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感染的诊断、预防和处理指南(全文)英国抗感染治疗学会(BSAC),英国心律学会(BHRS),英国心血管学会(BCS),英国心脏瓣膜学会(BHVS)及英国心脏超声学会联合发布近年来随着心脏植入器械的植入数量的不断增长,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包括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CRT-D)的感染发生率在美国及英国都在不断上升。
CIED感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与心腔内感染相关的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具有致命危险。
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全因死亡率可能高达35%。
因此CIED感染具有难以诊断、难以管理的特点。
本指南的目的在于:(1)提高CIED植入患者的护理质量;(2)为相关医疗从业人员提供教育资源,(3)鼓励多学科协作共同应对CIED感染;(4)通过临床证据相关建议提出对CIED感染诊断、治疗、管控和预防的标准方法;(5)为未来研究和监控提供建议。
本指南旨在协助对于英国疑似或确定CIED感染患者的临床处理,并用于未来相关专业学会的教育发展。
本指南中涉及的问题将在每一章节的开始提出。
目录1. 简介2. 方法2.1 研究方向及目的2.2 利益相关方阐述2.3 文献综述2.4 意见达成及指南制定3. 流行病学3.1 英国CIED感染的发生率3.2 CIED感染是否可以衡量并报道3.3 CIED感染的危险因素有3.4 与CIED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为3.5 CIED感染的死亡风险3.6 CIED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3.7 最敏感的抗感染物质为3.8 植入后不同时期感染的病因是否相同4.发病机理5. 临床诊断5.1 CIED感染的临床特点5.2 血液感染的CIED感染患者风险如何6. CIED感染的心脏超声及其他影像表现6.1 胸部放射影像的作用6.2 心脏超声的诊断准确性6.3 如何进行心脏超声检查6.4 FDG-PET/CT扫描的作用7. 微生物采样及处理7.1 确定CIED感染需要收集那些样品7.2 何时进行血液培养7.3 移除时如何进行囊袋培养7.4 处理时该使用何种实验室方法8. 定义8.1 植入早期感染8.2 简单囊袋感染8.3 复杂囊袋感染8.4 CIED导线感染(CIED-LI)8.5 CIED相关自身或异体瓣膜心内膜炎9. CIED感染的处理9.1 如何处理感染器械9.1.1 植入后早期感染9.1.2 囊袋感染、导线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9.1.3 何时倾向于器械移除9.1.4 不建议或拒绝移除CIED患者的比例9.1.5 若不能移除,CIED感染患者如何处理9.1.6 如何处理移除的CIEDs9.1.7 囊袋皮肤破溃后如何处理9.1.8 何时进行再植入9.1.9 如何进行临时起搏9.2 抗感染处理原则9.2.1 生物膜与CIED感染9.2.2 早期感染选择何种抗生素9.2.3 简单囊袋感染推荐使用何种抗菌药9.2.4 复杂囊袋感染推荐使用何种抗菌药9.2.5 CIED-LI或CIED-IE推荐使用何种抗菌药9.2.6 CIED挽救尝试后的生活方式9.2.7 CIED感染抗菌治疗的最佳途径9.2.8 CIED感染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9.2.9 CIED无法移除时,应如何治疗10.感染预防10.1 CIED植入的手术场所10.2 术者经验是否影响感染概率10.3 是否应该减少临时起搏以减少感染10.4 有感染征象的患者是否应该进行CIED手术10.5 患者在植入CIED前是否应该排除葡萄球菌感染10.6 CIED植入术如何进行抗凝治疗10.7 CIED植入前需要进行哪些感染防控措施10.8 CIED植入术前如何进行备皮10.9 抗生素应用10.9.1 CIED植入术是否应该进行系统性抗生素预防10.9.2 何时进行预防抗生素治疗10.9.3 内容包括哪些10.9.4 植入后囊袋是否应该进行抗生素冲洗10.10 哪些手术因素会影响感染风险10.11 术后伤口的处理1.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CIEDs问世以来,心脏永久起搏器(PPMs)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CRTD)就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
器械植入后感染的处理原则-指南推荐植入性心脏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发生率迅速增长。
美国的资料显示,CIED感染自2004年的1.53%上升为2008年的2.41%。
新近Mittal S等的研究(Heart Rhythm. 2014 Apr;11(4):595-601)显示,1651例患者术后6月感染发病率为1.5%,器械类型与手术方式对感染发病率具有明显影响,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组合是CRT-D术后1月内再行导线重置或囊袋血肿清除者,高达33%,其次是ICD升级治疗,为18%。
感染率增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CRT/CRTD及ICD的广泛应用:患者多为心衰,需要植入多根导线,手术时间长,再次手术可能性大(脱位等)等;②.长寿:一方面高龄伴发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高龄致更换次数增加,而更换感染率高于初装3倍;③.患者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增加,如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致囊袋积血可能性增加等。
1 感染的表现形式及诊断感染表现形式有四种:①.囊袋浅表皮肤感染:仅限于皮肤或切口,少见。
②.单纯囊袋感染:无全身反应,最常见。
③.血行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少见,可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
④.IE:可有全身反应,多为囊袋感染沿着导线累及到心腔内,也可能为血行播散所致。
IE明显恶化预后。
CIED感染的诊断并不困难。
大部分囊袋呈局部炎症反应或皮肤破溃暴露出脉冲发生器和/或电极导线。
全身发热或中毒症状少见。
血培养可阳性,白细胞可增多。
在局限囊袋内感染时心脏超声检查多为正常。
心脏超声不能区分异常团块为血栓还是赘生物,应结合临床及血培养结果。
经食管超声(TEE)更确切,但TEE未观察到附着物并不能排除感染累及电极导线。
2 感染的常见原因及危害囊袋感染常见的原因包括:①.消毒不严格,如腋下未消毒、多种原因需转移至对侧手术时;②.手术操作不谨慎,如术者手套碰到助手后背、指引钢丝的更换过程中碰到其他非消毒物体等;③.导管室空气消毒不严格;④.术中出现紧急临床事件时,如CRT/CRTD术中发生左心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