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近场测量估计等效雷达截面的方法与设计方案

基于近场测量估计等效雷达截面的方法与设计方案

基于近场测量估计等效雷达截面的方法与设计方案
基于近场测量估计等效雷达截面的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涉及一种借助于近场测量来估计对象的等效雷达截面(RCS)的方法。该方法使用对象的远场衍射模型和近场衍射模型。这些模型使得确定对于远场和近场的适合于所述对象的相应基准成为可能。测量矢量首先投影到近场中适合的基准上并且所获得的分量被变换成远场的基准上的分量。然后,所获得的矢量缩减为RCS分析基准以提供重构矢量。然后,重构矢量的分量用于计算RCS。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实现所述估计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技术要求

1.一种基于对象的第一近场衍射模型以及所述对象的第二近场衍射模型来估计等效雷达截面的方法,所述第一近场衍射模型和所述第二近

场衍射模型能够分别由对于入射波以及衍射波观测的多(4N2)对相应方向和偏振的复数衍射波和入射波振幅比例的第一矩阵(Ab)及第二矩阵(A'b)表示,其中:

执行所述第一矩阵和所述第二矩阵的模态分解并且选择(130)这样分解的所述第一矩阵和所述第二矩阵的最重要模态矢量(V,V'),以便获得模态矢量的第一基准和第二基准;

在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和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之间建立(140)对应;

确定(150)用于从与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相关联的第二模态矢量(λ's)变换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相关联的第一模态值(λs)的算子(F);

对所述入射波以及所述衍射波观测的多对方向以及至少一对相应偏振进行(160)近场中的复数衍射波和入射波振幅比例的多个(Nμ)测量;

由这样测量的比例形成的矢量(a'μ)投影(180)到所述第二基准的所述模态矢量上,以便获得该基准上的第二模态分量(λ'μ);

在第一模态基准上的第一模态分量(λμ)通过将所述算子应用于所述第二模态分量来获得(190);

从所述第一模态分量及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产生(193)重构矢量所述重构矢量的分量代表所述多对方向和偏振的复数入

射波和衍射波振幅比例;

从所述重构矢量的至少一个分量确定(195)等效雷达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态分解是对角线化,并且:

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一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一矩阵的本征矢量及本征值;

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二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二矩阵的本征矢量及本征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态分解是到奇异值的分解,并且:

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一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一矩阵的奇异矢量及奇异值;

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二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二矩阵的奇异矢量及奇异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能够通过寻找与所述第二基准的各个模态矢量最接近的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来建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能够借助于多个连续的算子在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之间逐步建立,各个关联与中间模态矢量基准相关。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算子被定义为F=Diag(λs/λ's),其中,λs、λ's分别是第一模态值及第二模态值并且Diag(.)是秩为s的对角矩阵,s等于第一/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的数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算子被定义为对于一组对,p=1,...,P,将F(λ's)和λs之

间的距离最小化的伪逆矩阵,其中,和是通过第一衍射模型和第二衍射模型的P个相应模拟获得的第一模态值和第二模态值。

8.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λ'μ表示所述第二模态分量的矢量,(V'μ)+为V'μ的伪逆矩阵,V'μ是列是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并且行与第二多个测量的比例对应的矩阵。

9.根据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构矢量由下式产生:

其中,Vs是列是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并且行与所述第一近场衍射模型的第一多个比例对应的矩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入射波和衍射波的观测方向对以及关联的偏振对的等效雷达截

面能够随后从所述重构矢量的分量的平方的模获得。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V'μ的伪逆矩阵能够通过(V'μ)?=(V'μHV'μ)-V'μH获得,如果矩阵V'μHV'μ的条件数大于预定阈值(condT)矩阵V'μ先前是矩阵的恢复的对象。

12.一种包括软件构件的计算机程序,在通过计算机执行时,所述软件构件被适配为实施所述估计方法的步骤。

技术说明书

基于近场测量估计等效雷达截面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雷达标记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等效雷达截面的判定。

背景技术

等效雷达截面或RCS是作为目标的特征的基本量。为了区分对象(典型地如飞行器)的目的,其用于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例如,用于空中交通管制)。

雷达目标的RCS传统是根据沿目标方向发射的波的功率与由雷达接收的波的功率的比较进行定义的。在远场和接近平面波的波中,事实上,雷达方程被写为:

其中,Pe和Pr分别是雷达发射和接收的功率,Ge和Gr为发射和接收时的天线增益,d为雷达和目标之间的距离,λ为雷达使用的波长。系数σ为表面的均匀性的并仅取决于感兴趣的目标,这就是目标RCS。

在由Peninsula Publishing出版的G.T.Tuck等的题为“RadarCross-Section Handbook”的作品中将具体地找到RCS的更详细描述。

在表达式(1)中,假设用于说明目标的雷达与用于接收衍射波的雷达相同,那么称为单站雷达。通常,单站RCS依赖入射波的方向、雷达

的频率f及发射入射波并分析接收波的相应的偏振πe和πr。表示为SER(f,φ,θ,πe,πr),在此为与目标有关的参考系中的雷达的相对的方位角和倾侧角(roll angle)。各个偏振πe和πr可是水平的也可以是竖直的,也即,πe=H or V;πr=H or V。

以类似的方式,如果雷达系统是双站,这就是说如果用于分析衍射波的雷达与用作除去目标的雷达不同,那么称为双站RCS。那么这个双站RCS不再仅依赖入射波的方向而且还依赖衍射波的方向。它表示为其

中和分别是入射波以及相应衍射波的相对方位角和倾侧角。

对象的RCS可通过模拟进行测量或估计。

然而,这两种方法确实具有许多限制。

借助于单个天线或借助于相对于彼此在角度上微小偏移的两个单独天线在电波暗室中传统地测量RCS。根据情况来获得方位角或多个这种角的单站RCS或准单站RCS。可仅在在赤道面中的几个方位角进行测量,使得仅可用目标的相当简明的二维表示。通过测量获得三维RCS是非常罕见的并且经常是不可能的。

此外,测量经常由来自各种源的噪声(杂散回波、仪器噪音等)影响,这个问题在吸收效率较低的低频区域(波长大于或远远大于对象的特性维度)中被加重。

通过模拟估计RCS可备选地通过所谓的亮点方法(bright pointsmethod)来执行。根据这个方法,目标被分解成一组独立的基本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被分配一个加权系数。换言之,随后认为衍射波是多个球面波的总和,各个球面波通过亮点发射。然后,目标的RCS可以表示为:

其中,an、n=1,..,N为各种组成部分的复加权系数,为给出他们的相应位置的矢量以及为衍射波的波矢量。

然而,亮点方法确实证明了在低频区域中实现复杂目标形式是特别困难的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应用的。

在以本申请人的名义提交的专利EP-B-2132586中公开了一种从目标的衍射模型以及在多个方向中的测量来确定RCS的方法。

实质上,衍射模型通过由目标衍射的波和入射波的复数振幅的比例的矩阵来表示,各个比例与一对入射波和衍射波观测的方向有关。然后,这个矩阵是模态分解的对象,仅选择最重要模态矢量(most significant modalvector)。然后,测量矢量被投影到这些所选的模态矢量上并且从中得出重构矢量,其分量表示对于模型的方向和偏振对的入射波和衍射波的复数振幅比例。然后,从重构矢量的分量计算RCS。

这个依赖衍射模型和测量方法两者的混合方法在假设用于测量的波可近似化为平面波的情况下(就是说在远场执行测量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当发射/接收天线远离目标放置时,通常这个近似对于高频(与目标的特性维度相比较是短波长)是成立的。然而,在低频率区域中和/或在关注的天线靠近目标时,这个近似不再成立并且RCS的值可能不正确。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在确实具有前述缺点的情况下估计RCS的方法,也就是当不满足近场假设时,能够正确判定RCS的方法。

技术内容

本技术被定义为基于对象的第一近场衍射模型以及所述对象的第二近场衍射模型来估计等效雷达截面的方法,第一模型和第二模型能够分别由对于入射波以及衍射波观测的多(4N2)对相应方向和偏振的复数衍射波和入射波振幅比例的第一矩阵(Ab)及第二矩阵(A'b)表示,其中:

执行所述第一矩阵和所述第二矩阵的模态分解并且选择这样分解的所述第一矩阵和所述第二矩阵的最重要模态矢量(V,V'),以便获得模态矢量的第一基准(base)和第二基准;

在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和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之间建立对应;

确定用于从与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相关联的第二模态矢量(λ's)变换到与对应于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相关联的第一模态值(λs)的算子(F);

对所述入射波以及所述衍射波观测的多对方向以及至少一对相应偏振进行近场中的复数衍射波和入射波振幅比例的多个(Nμ)测量;

由这样测量的比例形成的矢量(a'μ)投影到所述第二基准的所述模态矢量上,以便获得该基准上的第二模态分量(λ'μ);

在第一模态基准上的第一模态分量(λμ)通过将所述算子应用于所述第二模态分量来获得;

从所述第一模态分量及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产生重构矢量所述重构矢量的分量代表所述多对方向和偏振的复数入射波和衍射波振幅比例;

从所述重构矢量的至少一个分量确定等效雷达截面。

根据第一变型,所述模态分解是对角线化,并且:

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一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一矩阵的本征矢量及本征值;

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二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二矩阵的本征矢量及本征值。

根据第三变型,所述模态分解是到奇异值的分解,并且:

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及第一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一矩阵的奇异矢量及奇异值;

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及第二模态值分别是所述第二矩阵的奇异矢量及奇异值。

所述对应能够通过寻找与所述第二基准的各个模态矢量最接近的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来建立。

备选地,所述对应能够借助于多个连续的算子在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及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之间逐步建立,各个关联与中间模态矢量基准相关。

所述算子被定义为F=Diag(λs/λ's),其中,λs、λ's分别表示第一模态值及第二模态值并且Diag(.)是秩为s的对角矩阵,s等于第一/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的数目。

备选地,所述算子被定义为对于一组对,p=1,...,P,将F(λ's)和λs之间的距离最小化的伪逆矩阵,其中,和是通过第一衍射模型和第二衍射模型的相应模拟获得的第一模态值和第二模态值。

第二模态分量通过下式被有利地确定:

其中,λ'μ表示所述第二模态分量的矢量,(V'μ)+为V'μ的伪逆矩阵,V'μ是列是所述第二基准的模态矢量并且行与第二多个测量的比例对应的矩阵。

所述重构矢量可随后由产生,其中Vs是列是所述第一基准的模态矢量并且行与所述第一模型的第一多个比例对应的矩阵。

对于入射波和衍射波的观测方向对以及关联的偏振对的等效雷达截面能够随后从所述重构矢量的分量的平方的

模获得。

如果矩阵V'μHV'μ的条件数大于预定阈值(condT),那么V'μ的伪逆矩阵能够通过(V'μ)?=(V'μHV'μ)-V'μH获得,矩阵V'μ先前是矩阵的恢复(reconditioning)的对象。

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软件构件的计算机程序,在通过计算机执行时,所述软件构件被适配为实施所述估计方法的步骤。

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势将通过阅读参照附图给出的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来显露,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从远场测量估计RCS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至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方式的矩阵恢复方法的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我们将考虑一种目标,希望不论在高频率还是在低频中,都估计其单站或双站RCS在以上定义的意思内。

一般地说,对于给定频率f,目标的双站RCS的描述可表示为以下尺寸2N×2N的矩阵形式:

其中各个元素是偏振πe=H or V的方向的入射波以及具有偏振πr=H or V的接收方向观测的RCS的值。方

向和i,j=1,..,N是有利地但是未必在立体角4π中相等分布。例如,这些方向可以以方位和倾侧角相等分布。应当理解的是,N越高,RCS的描述就越精确。将有利地选N使得在方位角度和倾侧角处的采样遵守奈奎斯特准则。

矩阵Σb是正实值型矩阵。引进具有复数的衍射矩阵Ab,其元素不是功率比,而是接收波和入射波的复数振幅比,换言

之i,j=1,..,N、πe=H or V、πr=H or V与在增殖系数内,在

此表示衍射波相对于入射波经历的相移。该元素又称作反向散射系数,相对于具有方向i和偏振πe的入射波以及在j方向中观测并根据偏振πr分析的衍射波。

如同在前述的现有技术中,根据本技术的用于估计RCS的方法从尽可能完整的矩阵Ab开始,就是说其中元素的最大可能数量是已

知的(在发射和接收的方向方面以及在偏振πe、πr的方面是已知的)。该矩阵可通过以下操作获得较大或较小的精确度并获得较大或较小的元素数量,如果它的形式不是太复杂那么可通过借助于对象的建模的计算,或者通过对减小规模的对象的模拟执行的测量活动。

当目标表面完美导电时,矩阵Ab可被写为:

Ab=WDW-1 (4)

其中,D=diag(λ1,..,λ2N)是具有作为Ab的本征值λ1,..,λ2N的元素的对角矩阵并且在此W为基准改变矩阵。

矩阵Ab可借助于模态分解进行表示:

其中,Vk=WIkW-1 (5)

其中,Ik为除其对角线的第k元素等于1之外全为零的2N×2N尺寸的矩阵。

如果目标表面不完美导电而仅是非导体,那么矩阵不再能对角化。然而,它可为分解成奇异值的主体:

Ab=UDVH (6)

其中,D=diag(λ1,..,λ2N)为对角矩阵,它的元素为Ab的λ1,..,λ2N奇异值,U和V为酉矩阵并且VH为V的共轭转置。然后,矩阵Ab可以以类似于(5)的方式被写为:

其中,Vk=UIkVH (7)

在下文中,我们将参照在模态值的更多通式下的本征值或奇异值。

在两个情况中,如果尺寸4N2的矢量ab被定义为矩阵Ab的2N列矢量的级联(concatenation),按类似方式,矢量vk被定义为矩阵vk的列矢量的级联,等式(7)矢量地写为:

或者如果λ分别将具有模态值的矢量表示为其分量并将V表示为2N×2N尺寸的矩阵,那么矩阵的列由矢量vk组成:

ab=Vλ (9)

各个矢量vk对应于目标特性电流的激励并且因此对应于特性波的产生。在下文中,矢量vk又称作远场模态矢量。选择最显著模式(model,模态),即最高能的模式。

在选择最高能模式之后,表达式(8)被简化成:

其中,S为所选模式的组。以等同方式,这相当于减少λ和V的维度:

其中,矢量λs是通过从λ消除非所选的分量而获得的,并且同样地,矩阵Vs是通过消除非所选的列矢量而从V中获得的。Vs是尺寸为4N2×s的矩阵,其中,s=Card(S)是所选模式的数量。

以这种方式得到对象的简化但相关的衍射模型。模态矢量vk,k∈S(即Vs的列矢量)产生空间Es,即通过矢量vk,k=1,..,2N度量的空间

E2N的子空间。

应注意衍射模型与在前述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衍射模型一致,并且其是在以下定义的意思内的远场衍射模型的示例。

与现有技术不同,反向散射系数的测量在目标的近场中产生影响但是借助于用作发射/接收天线的天线系统。

近场意味着一种不满足远场条件的场。如果从天线系统至目标的距离Lb(又称作基线长)大于由下式限制的瑞利距离,那么场被称为远场:

其中,D为目标的特性维度并且λ为波长。在近场中,波具有球面特性,换言之在传播方向中的非零场分量。一般地说,如果从发射天线和/或接收天线至目标的距离小于目标的距离LR,那么测量将称为在近场中进行。

以与远场衍射模型(由模态矢量vk,k∈S的基准定义的)类似的方式产生近场衍射模型。该衍射模型与前一个类似,是利用测量所必需的并且将在以下描述。

首先考虑用于测量的天线系统的模型。该模型可按照本身已知的方式通过将天线系统的表示网格化并求解网格化的网络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来获得。然后,可从天线系统的激励的复数振幅计算在目标处的场,并然后计算衍射场并且最终计算接收的复数振幅,或换言之天计算线系统加上目标的集合的参数S11。目前为止,假设基线长与实际测量的情况相同。在适用的情况下,目标的环境的其它要素(诸如电波暗室的壁、位置等)也可被建模并且在前述的模拟中考虑。备选地,天线系统可按等同基本偶极子组的形式进行建模,这样设置使得由这些偶极子分别产生的场的总计基本上等于由天线系统对目标产生的场。换言之,通过天线系统产生的给定波相当于通过讨论中的偶极子产生的的相应基本波。对称地,衍射波通过由各种偶极子接收的衍射波的多个复数振幅进行表示。然后可从这些复数振幅确定将由天线系统接收的衍射波的复数振幅。相同模拟可在双站中实现,也即对于发射天线系统以及接收天线系统,每个天线系统分解为一组基本偶极子。

最终,如前所述,通过模拟获得的近场衍射模型可通过在目标的缩小模型上测量的值进行补充。

在所有情况下,近场衍射模型通过矩阵表示,其中,为对于i和j的方向,对于πe和πr的偏振,在近场中的接收波和入射波的复数振幅的比例。矩阵A'b与矩阵Ab的尺寸相同,即2N×2N。在下文中,带撇的符号涉及近场构造而不带撇的符号涉及远场构造。根据这个惯例,矩阵A'b可按类似于(7)的方式进行分解:

其中,V'k=U'IkV'H (13)

如果尺寸4N2的矢量ab被定义为矩阵Ab的2N列矢量的级联,并且按类似方式,矢量vk被定义为矩阵vk的列矢量的级联,则等式(7)矢量地写为:

其中,λ'是分量是模态值λ'k,k=1,...,2N的矢量,并且V'是尺寸2N×2N的、列由矢量v'k形成的矩阵。当在对应于基线长度的距离的近场构造中说明时,各个矢量v'k对应于目标的特性电流的激励。在下文中,矢量v'k又称为近场模态矢量。

s个最高能模式被选择为远场构造:

其中,s=Card(S),应注意,在近场中选择与在远场中相同数量的模式。该选择相当于相应减少λ'和V'的维度:

其中,通过从λ'消除非所选分量来获得矢量λ's,并且同样地,通过从V'消除非所选列矢量来获得矩阵V's。因此,V's为尺寸4N2×s的矩阵。

获得远场(vk,k∈S)以及近场(v'k,k∈S)中的模态基准后,寻求将每个远场模态矢量与在近场中的相应模态矢量关联。例如,该对应可通过对于各个模态矢量vk,k∈S寻找使得距离||vk-v'f(k)||最小的模态矢量v'f(k)来确定:其中,f对S的一一对应(bijection)(即置换)。根据有利的变型,通过将实值的基线长度变为显著大于瑞利距离的值来逐渐建立对应。在各个步骤进行模态矢量v'k,k∈S的计算并且一一对应f仅仅是中间一一对应f1οf2ο...fL的复合。

在识别该一一对应后,出于对简单化的原因,将忽略置换f的符号。换言之,在下文中指标s表示在远场和近场中的相应模式。

随后确定将矢量λ's转化为矢量λs(即将近场模态值转化为远场模态值)的算子F。

该算子可通过以各种方式得到。根据第一变量,算子F仅通过对角矩阵表示:

F=Diag(λs/λ's) (17)

备选地,如果执行多个(P个)模拟,那么各个模拟提供模态矢量对和算子F可被确定为在所有

对p=1,...,P中,将F(λ's)和λs之间的距离最小化的伪逆矩阵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预见算子的其它版本。

在任何情况下,随后对实际目标进行近场测量。

a'μ表示衍射波和入射波的复数振幅的比例的矢量。通常,对于这个矢量非常不完整:通常将只测量某些方向和某些偏振。例如,与单站对应的元素可能遗失。Nμ表示测量数,其中Nμ<<4N2但Nμ≥s,并且V'μ表示通过从V's消除测量不可用的列而得到的矩阵。因

此,a'μ是尺寸为Nμ的矢量以及V'μ是尺寸为Nμ×s的矩阵。

根据本技术的原理,矢量a'μ被投影到由模态矢量v'k,k∈S产生的本征空间上,这相当于计算矢量:

其中,(V'μ)?=(V'μHV'μ)-V'μH用V'μ和V'μH的共轭转置表示V'μ的伪逆矩阵。例如,借助于将V'μ分解为奇异值的可获得伪逆矩阵。λ'μ的2N个分量和理论模态分量之间的差异首先是由于广义上的测量噪音(寄生回波、耦合、仪器噪音等)并且其次是由于模型和测量的实际对象之间的差异。应理解,仅投影到空间E's上的测量噪音才影响该差异。到E's上的投影可被认为是适合于对象衍射模型的滤波,使其可以增加进行的测量的信噪比。

然后,借助于算子F确定相应的远场模态分量,即:

λμ=F(λ'μ) (19)

如果重构矢量是那么现在由下式定义:

是与尺寸2N×2N的矩阵i,j=1,..,N对应的尺寸4N2的矢量矩阵的矢量该矩阵的公共矢量分别是的2N

个连续分量的2N个区。换言之,从得到矩阵的方法与从ab获得Ab的相同。

最终,RCS由其分量i,j=1,..,2N,πe=H or V,πr=H or V进行定义。

以上公开的方法可选地重复,然后矩阵用作新模型Ab。因此,随着重复修正模型,从而使其更与实际测量的对象相符。

滤波、借助于F和重构来改变相位、使aμ对应于的操作的顺序具有以下多个优势:

首先,其使得可以根据本技术的主旨通过近场测量得到RCS的值。

其还使得可以对于未被测量的方向对和/或偏振(πe,πr)对得到RCS值因此,借助于此外推法,从相对少数的测量获得对象的完整双站RCS的估计。这是由于矢量vk,k∈S形成适合于确定RCS的基准的事实。

此外,即使方向对和偏振(πe,πr)对为测量的主体,也将比直接从测量中获得的更好。如同先前阐明的,这是由于通过在空间上映射而导致的噪音滤波。

最终,使得可以获得比由衍射模型最初给出的更好的RCS估计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模型近似给出了RCS的本征并且测量使得可以精确估计感兴趣的轴上的模态分量。

可估计模态分量和因此的RCS的准确度在主要程度上取决于(18)的矩阵V'μ的条件。应回想到不可逆方矩阵Ω的条件数由下式给出:cond(Ω)=||Ω-1||·||Ω|| (21)

在此欧几里得范数被表示为||·||。

矩阵V'μ的较差条件可由于所选模式s的数量过高(然后矢量v'k,k∈S几乎被链接(link))或由于测量Nμ的不足。

然后,通过优选地消除最高能模式(在适当时可重复)来消减V'μ的(并且相应地Vμ的)列矢量,那么将可以减少所选模式的数量s,直至:

cond(V'μHV'μ)

其中,condT是预设阈值。

可选地,增加测量的数量(在必要时可重复),直至条件令人满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估计RCS的方法。

该方法开始于具有希望估计其RCS的对象的远场衍射模型以及近场衍射模型的110。

远场模式由对于多对入射波和衍射波以及多个偏振的衍射矩阵Ab定义。在这个模型中,入射波和衍射波被认为是平面波。

近场模式由也对于多对入射波和衍射波以及多个偏振获得的衍射矩阵定义。在这个模型中,入射波和/或衍射波被认为是在近场中(即在小于对象的瑞利距离的距离处)发射和/或接收。

在步骤120,实施Ab的模态分解。获得本征矢量V的矩阵和模态值λ的矢量。A'b的模态分解遵循相同的流程。得到本征矢量V'矩阵和模态值λ'的矢量。

在步骤130,确定最重要模式组S并且通过删除列矢量矩阵V被减小至仅保留S的模式的矩阵Vs。矩阵V保留相同数量s=Card(S)的最显著模式遵循相同流程,并且然后获得矩阵V's。应注意在V's中删除的列不必与在Vs中删除的列相同。

在步骤140,对于在真实基线长(用于测量)和无穷大之间(有利地在真实基线长和瑞利距离之间)分布的基准长度,直接或借助于使用近场模态基准的几个连续关联步骤在远场模态矢量和近场模态矢量之间建立匹配。

在步骤150,确定从近场模态值变为远场模态值的算子F。更确切地说,在之前步骤的意思内,算子F使得可以从与近场模态矢量有关的各个模态值变为与相应远场模态矢量有关的模态值。

在步骤160,为了获得给出a'μ的分量的Nμ个复数比在近场中,Nμ>Card(S)测量由

复数入射波幅度与衍射波幅度组成。

在步骤170,为了获得V'μ,从V's去除测量不相关的4N2-Nμ条线。

为了获得近场模态分量,矢量a'μ在180被投影到空间E's上,即

然后,在190,为了从近场测量的模态分量变为远场模态分量,使用算子F,即λμ=F(λ'μ)。

然后,在193,计算所重构矢量

同样,仅需要计算矩阵的一些元素,例如设定单站RCS的那些,以至仅需要一对方向和一对偏振的一个。在195,

从获得完整的双站RCS同样,仅需要计算矩阵的一些元素,例如给出单站RCS的那些,甚或仅需要计算一对方向和一对偏振中的一个。

估计方法有利但不是必须地包含矩阵V'μ的恢复步骤。该矩阵恢复步骤在图2至图4中详细说明。

图2示出了其第一变型。

在步骤210,模式计数器s被初始化至card(S)。

在步骤220,计算矩阵的条件数,然后在230,测试该数是否小于阈值condT。在肯定的情况下,在280退出。

另一方面,在否定的情况下,在240测试s是否等于计算出的模式的最小数smin。

如果是这种情况,则其通过在245返回错误信息来终止。在相反的情况下,在250确定最不重要模式,即λ's的具有最低模量的分量k。

在260,从V'μ去除与该分量对应的第k列因子。

在270,在矢量λ'μ中第k分量由λ's的第k分量取代,s在280减量并且然后返回至步骤220。

在图3示出了矩阵恢复方法的第二变型。

在步骤310,模拟数据计数器δNμ被初始化至零。

在步骤320,计算矩阵V'μHV'μ的条件数,然后在330,测试该数是否小于阈值condT。在肯定的情况下,在380退出。

另一方面,在否定的情况下,在340测试δNμ是否等于模拟数据的最大数

如果是这种情况,则其通过在345返回错误信息来终止。在相反的情况下,在350选择可用的模拟数据项。

在360,等于模拟数据的补充分量被加至a'μ并且然后在370重新计算V'μ。

随后返回步骤320以计算新条件数。

将理解的是根据获得的条件增益(conditioning gain)可进行模拟数据的选择。还将理解的是,如以上已经提出的,根据第二变型的矩阵恢复可遵循根据第一变型的矩阵恢复。备选地,依次从一个到另一个来追索。

图4示出了矩阵恢复方法的第三变型。

在步骤410,额外测量计数器δNμ初始化至零。

在步骤420,计算矩阵的条件数然后在430测试该数是否小于阈值condT,如果是,则在480退出。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则测试是否已经达到附加测量的最大数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在441返回溢出消息。

如果不是,那么Nμ和δNμ在443增值。在445,通过V's,在方向和偏振(πe,πr)的4N2-Nμ个可能组合中,确定能够将条件数最小化的一个。

根据在447的测试,只要条件数比阈值condT高,就重复步骤443和445。

在450,如前述进行额外的一个或多个测量并且计算复数的一个或多个比例

在450,等于这个或这些复数比例的补充的一个或多个补充分量被加至a'μ,并且在460,相应的一行或多行被加至列V'μ。矩阵恢复方法在480结束。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七年六月 一、基本情况: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德阳与中江交界处,富兴镇,富兴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形相对复杂,位于测区边缘有德中路,其中包括富兴镇,富兴镇阳平办事处,会棚办事处,三个测区面积大约2平方公里。 (二)目的任务: 为满足甲方规划设计及施工需要,需对该地区进行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三)已有资料 测区范围为各集镇新址范围,具体范围由甲方实地现场指定;二、作业技术依据 (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93)(简称“规范”) (二)《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三)经审查批准的《1:500地形测量技术方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三、控制测量 (一)根据测区情况: 1、首级控制:由于本次测图没有GPS固全站仪做首级控制测量。

(二)加密控制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按Ⅰ、Ⅱ级导线、图根点分级进行,标志采用简易标志,Ⅰ级导线点按Ⅰ01、Ⅰ02……进行编号,Ⅱ级导线点按Ⅱ01、Ⅱ02……流水编号,图根点按T1、T2……流水编号。 (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四)控制测量的观测均采用日本尼康全站仪进行(已鉴定为Ⅰ级全站仪)。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为: (五)Ⅰ、Ⅱ级导线点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按5等要求,其技术指标为

(六)Ⅰ、Ⅱ级导线的平差计算采用《平差易》专门软件进行(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平差结果以平差报告输出。图根点成果利用全站仪自动记录计算,不保留中间观测成果。 四、地形测图 (一)采用全站仪全野外数字采样、用计算机配合专门软件成图。(二)成图图幅为50cm×50cm,图名及分幅规格依照图式及规范分幅。(三)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物、地貌的测绘为原则,通视良好且地形简单平坦区可适当放稀,对居民点等房屋密集区保证有足够的点位。(四)地形图基本精度及要求 1、由于高差较大,基本等高距选用1.0米; 2、图根点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超过5cm; 3、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按“规范”4.1.5条执行。高程点对相邻图根点中的误差按“规范”条执行。 4、高程注记点图上应分布均匀,每平方分米不少于5~8点。图根、碎部点高程均取至厘米注记。铁路、公路中心线交错排列注记。沟渠底高程图上注记间隔10cm,并测注沟宽。注记以分式标注,分母为沟底高程,分子为沟宽(注至分米)。并指明测定位置。 独立地物位置、检修井盖顶、铁路轨道、道路交叉中心及转弯处、河流、沟渠、塘岸边、建筑物墙基脚、桥面、较大庭院内、土堆顶、坑穴底、坡度变化处、坎边等都应测注高程。

XX线路工程控制测量方案

中铁十七局京沪高铁土建工程一标段 项目经理部第十六工区 加密控制点测量成果报告(DK218+256.07—DK228+305) 编制: 复核: 审核: 监理工程师: 中铁十七局集团京沪高速铁路JHTJ-1标十六工区 2008年6月

目录 一、工程概述 (3) 二、施测目的及依据 (3) 三、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情况 (3) 四、外业测量方案 (4) 五、内业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及总结 (9) 附件: 加密平面控制点统计表 (11) 水准控制网平差报告 (12) 加密高程控制点统计表 (27) 平面控制网平差报告 (28) 测量人员名单 (40) 原始记录材料 测量证件复印件

加密点控制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述 京沪高速铁路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正线1318km,设计速度:350km/h,初期运营速度300km/h。跨线列车运营速度200km/h 及以上。JHTJ-1标段起止里程DK1+750~DK238+470.17,全长223.94km。主要工程:特大桥218110.58m/5座;站场3个;梁场11座;轨道板厂4座;铺轨基地1处。 本工区是JHTJ-1标第十六工区,里程范围DK218+256---DK228+305,内含有沧州西站路基站场和沧德特大桥部分,全长10049m,工作范围全部位于沧县纸房头乡包含跨过6个行政村。 其中路基站场共有CFG桩33290根,共935343延米;桥梁共有243个桥墩,一个京方桥台,有2280根钻孔桩,计109340延米;共有2个旅客地道桥和4个框构桥。 二、测量目的及技术依据 为了施工放样的方便及控制精度的要求,按照逐级布网原则在CPI的基础上加密用于线下施工控制的测量控制点,并把CPII点作为导线平差的检核条件。具体依据规范如下: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3、《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4、京沪客运专线有关会议评估纪要 5、设计院所移交的CPI,CPII坐标高程及相关资料。 三、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情况 本次测量分两组进行,每组4人,平面组采用索佳SET1130R3全站仪,精度为1mm+1ppm,测角精度为1秒;高程组采用徕卡DNA03

盾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

杭州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SG2-3标 杭发厂站—人民广场站 盾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SG2-3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一年七月

一、编制依据 1、杭州市地铁2号线工程杭发厂站~人民广场站区间施工设计图及有关说明; 2、《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2;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TB10101—99; 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8、《市政地下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GJ08-236-1999; 9、《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2008; 10、杭州地铁公司发布的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位置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其中杭发厂站-人民广场站区间为2号线全地下盾构区间,盾构从人民广场南端头井始发沿市心中路下掘进,先后旁穿北河上的泰安桥和长廊顶河上的华荣桥,抵达杭发厂站北端头后调头,再次始发掘进至人民广场南端头。盾构区间平面位置详见图1.1《工程平面位置图》。

图1.1 工程平面位置 2.2、设计情况 【杭~人】区间起讫里程为上行线SDK5+665.328~SDK6+350.666(下行线XDK5+665.328~XDK6+350.666),区间上行线长685.338m(下行线长685.863m)。区间上行线及下行线由直线段和二组缓和曲线组成,曲线半径均为1000m、1500m、。区间上行线及下行线隧道均以0坡出站后以22‰的下坡到达区间最低点后,上行线以21.6‰的上坡(下行线线以21.56‰的上坡),最后以2‰的上坡进站。线路呈节能V型。本区间竖曲线半径最大为5000m,最小为3000m。隧道拱顶埋深为10.2~15.6m。 2.3、技术标准 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2)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3)结构按7度抗震设防。 4)结构设计按6级人防验算。 5)衬砌结构变形验算:计算直径变形≤2‰D(D为隧道外径)。 6)管片结构允许裂缝开展,但裂缝宽度≤0.2mm。 7)结构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05。 8)盾构区间隧道防水等级为二级。 三、施工测量流程 仪器检测→交桩及控制点复测→测量方案及审批→机载仪器测量→人工复测→监理、建设方复测→施工过程中复测→竣工测量。 四、施工平面控制测量 4.1、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布置原则 (1)、工程测量放样的程序,遵守由总体达到局部的原则; (2)、控制点应满足整体控制要求; (3)、控制点应埋设在牢固不易破坏的位置; (4)、控制点相互之间必须通视,不能满足通视要求应合理设置工作点; (5)、控制点数据采集后需进行闭合,并进行平差计算; (6)、严格控制限界要求,满足设备安装要求,放样时需掌握“宁大勿小”

测量工程技术设计书 测量技术方案

宁波穿山至好思房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 测量技术方案 编制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穿山至好思房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目录工程概况

---------------------------------------2 测量作业任务和内容 -----------------------------2 测量作业依据 -----------------------------------3 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3 测量人员组织 -----------------------------------11 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12 测量精度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一章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宁波穿山至好思房公路工程第七合同段起讫桩号K29+100~K31+680(以左线计),路段全长580公里。本合同段起于北仑区大碶镇钱家村北侧与第六合同段终点相顺接,设置隧道穿过望娘岗、黄梅山至本合同段终点宁波枫林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垃圾填埋场东北侧。 2本合同段主要工程 本合同段主要有望娘岗隧道(长隧道) 、黄梅山隧道(中隧道)和战备路分离式立交。

1、望娘岗隧道 左线:起讫桩号K29+420~K31+050,长1630m; 右线:起讫桩号YK29+450~YK31+050,长1600m 。 2、黄梅山隧道 左线:起讫桩号K31+245~K31+680,长425m; 右线:起讫桩号YK31+330~YK31+683,长353m 。 3、战备路分离式立交 左线长80m, 右线长100m 。 第二章测量作业任务和内容 测量工作是土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为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测量数据,根据测量数据适当调整作业进度和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准确进行。

线路工程测量方案技术设计书

线路工程测量方案技术 设计书 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参与编写人: 审核人: 2011年9月16日

目录 一、前言 (2) 1、工程概况: (2) 2、线路测量目的: (2) 二、技术依据 (2) 三、线路观测的总任务及内容 (3) (1)线路工程的勘测阶段 (3) (2)线路工程的施工放样阶段 (4) (3)工程竣工运营阶段的监测 (4) 四、线路观测的具体任务及内容 (4) 1、准备工作 (4) 2、导线测量 (4) 3、中线测量 (4) 4、纵断面测量 (5) (1)基平测量 (5) (2)中平测量 (6) 5、纵断面图的绘制 (6) 6、横断面的测量 (6) 7、横断面图的绘制 (7) 8、土(石)方量的计算 (7) 9、参照以下要求设计道路的路面和竖向 (7) 五、人员设备配置 (8) 1 、仪器设备如下表 (8) 2 、人员组织 (9) 六、点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9) 七、测量成果报告 (9)

线路工程测量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前言 1、工程概况: XX位于桂林市雁山镇西南,距离市中心54公平公里,桂南公里西侧约500米,学校目前占地面积3005亩,现雁山校区第二期工程1040亩已获政府批复,其中XX占800亩,本工程属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二期工程。该路线位于XX食堂附近,是通向XX后门的主要通道。该路段长达1.5公里左右,目前是路面是黄土碎石路,其路基所在地区多为荒地,地表比较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在三度以内。路线中心一侧有学生宿舍楼和食堂,是同学们活动比较繁华的场所;另一侧则是荒地农田。现由XX测绘工程专业第七组实习小组负责该路段线路工程测量与方案设计。 2、线路测量目的: 线路测量之目的和意义在于确定线路的空间位置,在勘测设计阶段主要是为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在施工阶段主要是将线路中线(包括直线和曲线)按设计的位置进行实地测设。各种线形工程的测量工作大体相似,根据此次实习的具体要求其主要目的如下: (1)掌握进行四等和普通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 (2)掌握在选定设计方案的路线上进行中线测量、纵断面和横断面测量的作业方法和过程; (3)掌握纵横断面图的绘制方法和工程土(石)方量的计算方法,并熟悉进行路线坡度设计的依据和方法。 二、技术依据 1、《工程测量实习工作安排表》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008年修订版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001-97》1997版 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7、《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防雷检测技术设计方案

一、施工组织设计 一、检测目的 雷电放电电压高、时间短,整个过程伴随多种物理效应,如:静电感应、高温高热、电磁辐射、光辐射等,这些物理效应的共同作用已严重危害室内弱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确定一个建筑物防雷装置是否合格应进行防雷检测工作。 二、检测依据: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 《建筑物防雷工程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三、检测内容:

三、检测方法: 1、接闪器 1.1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 1.2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吴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截面是否锈蚀1/3以上。检查接闪带是否平整顺直,固定支架间距是否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固定支架间距和高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 1.3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接闪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1.4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并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应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

1.5 首次检测时,检测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和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1.6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 1.7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的防侧击雷保护措施是否符合规定。 1.8 当底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防水层内或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除底层和多层建筑物外,其他建筑物不应利用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接闪器。 2、引下线检测 2.1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记录。 2.2 检查专设引下线位置是否准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吴遗漏,焊接部分补刷的防锈漆是否完整,专设引下线截面是否腐蚀1/3以上。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整顺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引下线固定支架间距均匀,是否符合水平或垂直直线部分0.5m-1.0m,弯曲部分0.3m-0.5m的要求,每个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检查专设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油漆是否有遗漏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 2.3 首次检测时,用卷尺测量每组相邻两根专设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专设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每根专设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 2.4 首次检测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根专设引下线的规格尺寸。 2.5 检测每根专设引下线与接闪器的电器连接性能,其过期电阻不应大于0.2Ω。 2.6 检查专设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电气和电子线路。测量专设引下线与附近电气和电子线路的距离符合规定。 2.7 检查专设引下线的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专设引下线与环形接地体连

线路测量

线路测量。 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线路工程测量,简称线路测量。 二、线路测量的任务和内容 线路测量是为各等级的公路和各种管道设计及施工服务的。它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为线路工程的设计提供地形图和断面图,主要是勘测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二是按设计位置要求将线路敷设于实地,其主要是施工放样的测量工作。整个线路测量工作包括下列内容: 1.收集规划设计区域内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平面图和断面图资料,收集沿线水文、地质以及控制点等有关资料。 2.根据工程要求,利用已有地形图,结合现场勘察,在中小比例尺图上确定规划路线走向,编制比较方案等初步设计。 3.根据设计方案在实地标出线路的基本走向,沿着基本走向进行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4.结合线路工程的需要,沿着基本走向测绘带状地形图或平面图,在指定地点测绘工地地形图(例如桥位平面图)。测图比例尺根据不同工程的实际要求参考相应的设计及施工规范选定。 5.根据设计图纸把线路中心线上的各类点位测设到地面上,称为中线测量。中线测量包括线路起止点、转折点、曲线主点和线路中心里程桩、加桩等。 6.根据工程需要测绘线路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比例尺则依据不同工程的实际要求选定。 7.根据线路工程的详细设计进行施工测量。 8.工程竣工后,按照工程实际现状测绘竣工平面图和断面图。 三、线路测量的基本特点 1.全线性

测量工作贯穿于整个线路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以公路工程为例,测量工作开始于工程之初,深入于施工的各个点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测量技术工作,当工程结束后,还要进行工程的竣工测量及运营阶段的稳定监测。 2.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既是测量技术本身的特点,也是线路设计过程的需要。体现了线路设计和测量之间的阶段性关系。反映了实地勘察、平面设计、竖向设计与初测、定测、放样各阶段的对应关系。阶段性有测量工作反复进行的含义。 3.渐近性 线路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竣工经历了一个从粗到细的过程,线路工程的完美设计是逐步实现的。完美设计需要勘测与设计的完美结合,设计技术人员懂测量,测量技术人员懂设计,完美结合在线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 四、线路测量的基本过程 1.规划选线阶段 规划选线阶段是线路工程的开始阶段,一般内容包括图上选线、实地勘察和方案论证。 (1)图上选线 根据建设单位提出的工程建设基本思路,选用合适比例尺的地形图(1:5000~1:50000),在图上比较、选取线路方案。现实性好的地形图是规划选线的重要图件,为线路工程初步设计提供地形信息,可以依此测算线路长度、桥梁和涵洞数量、隧道长度等项目,估算选线方案的建设投资费用等。 (2)实地勘察 根据图上选线的多种方案,进行野外实地视察、踏勘、调查,进一步掌握线路沿途的实际情况,收集沿线的实际资料。特别注意以下信息:有关的控制点;沿途的工程地质情况;规划线路所经过的新建筑物及交叉位置;有关土、石建筑材料的来源。地形图的现势性往往跟不上经济建设的速度,地形图与实际地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实地勘察获得的实际资料是图上选线的重要补充资料。 (3)方案论证 根据图上选线和实地勘察的全部资料,结合建设单位的意见进行方案论证,经比较后确定规划线路方案。 2.线路工程的勘测阶段: 线路工程的勘测阶段通常分为初测和定测阶段。

施工控制测量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主要工程数量 (1) 2.编制依据 (2) 3.适用范围 (2) 4. 测量人员的组成及仪器设备 (2) 5.平面控制测量 (3) 5.1洞外平面控制测量 (3) 5.2隧道平面控制测量 (5) 6.高程控制测量 (6) 6.1.技术设计 (6) 6.2.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及水准点的埋设 (6) 6.3.水准仪和水准尺检校 (6) 6.4.普通水准测量实施 (7) 6.5.精密水准测量实施 (7) 7.测量资料管理及上报 (8) 8.质量保证措施 (9) 1、全站仪、水准仪应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周期检定,在测量作业前也应按《测规》要求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校正,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9) 2、作业条件和操作程序必须严格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标准执行。 (9) 3、对外业实测成果,内业计算资料、现场放样资料必须进行复核,经复核无误的成果才能采用,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9) 4、由于诸多施工因素影响,在利用已测GPS点、水准点测量前,已先检测、判明已知点是否位移、沉降,以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一旦发现控制点的稳定性有问题时,立即对原控制网进行复测。 (9) 5、导线测量中,坚持换手复测制度,减少人为误差(看错、读错、记错)的出现。 (9) 6、各种桩位、基点的埋设应严格按要求进行,并加强桩点的保护工作,避免破坏现象。 (9) 9.总结 (10) 本隧道施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通过平差计算,精度指标各项指标均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有关要求,洞内平面坐标成果和高程成果满足施工测量要求,可以采用。 (10)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摘要】本文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控制点选择﹑平面控制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进行阐述,详尽说明地形图平面控制测量过程。 【关键词】地形图测绘;控制测量;设计 平面控制测量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测绘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形图的精确度。而平面控制测量的关键是控制点测量。由已知控制点与若干个待求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通过测量闭合导线内角和距离,确定待求控制点坐标,绘制平面控制网是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依据。本文以我校郭杜校区平面控制测量为例,详细阐述经纬仪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过程。 1.测前准备工作 测前收集关于测区(郭杜校区)已有资料,对测区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进行业外踏勘。野外踏勘是野外测量之前很重要的预备阶段,踏勘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测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控制网的面积。 (2)确定控制网的点位分布﹑点的数量和密度。 (3)交通情况:校区道路分布及通行情况。 (4)水系分布情况:湖泊分布等。 (5)绿化情况:绿化地分布及面积。 (6)原有控制点的分布情况:三角点﹑水准点﹑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点位的数量及分布,点位标志的保存状况等。 2.平面控制测量 2.1 踏勘选点 根据实习场地的情况和实习的要求,由全组同学共同选点并设立标志。踏勘选点之前,搜集我校郭杜校区原有地形图和高一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然后在地形图上初步设计导线布设线路,最后按照设计方案到校区实地踏勘选点。总计选出A、B、C、D、E、1总共六个点,A、B、C、D、E五个点组成一个闭合导线,其中点1、点A为已知水准点(坐标和高程已知),点B、C、D、E为踏勘选定的控制点,现场踏勘选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土地整治项目测量技术设计方案教学内容

3 实施方案 3.1 任务概述 3.1.1 编制的目的和依据 3.1.1.1 编制的目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划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湖北省农垦土地整治项目现状图测绘工作,是为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本次测量采用最先进的测绘方法(野外全解析,内业机助制图)即数字化成图。为保证这项工作的质量,统一技术标准,特编制本《技术实施工作方案》,在测绘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技术实施工作方案》要求进行作业。 3.1.1.2 编制依据 1、《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14804-93。 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JJ73—97)。 4、《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7、《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试行) 》。 8、《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9、《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0、《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11、《湖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 年) 》。 12、《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2006-2020 年) 》。 13、土地调查、土地确权、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技术标准、规范与有关规定。 14、本项目技术方案。 3.1.2 已有资料的收集 1、本测区已有的首级控制网成果,包括首级控制网起算点及其它等级控制点成果和点之记。 2、最新的地籍图电子成果、图件。 3、本测区高清晰分辨率的影像图。 4、最新的地形图电子成果、图件。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 方案 1

施工测量方案 1.0任务来源 随着成兰铁路的开工建设,我单位承建的CLZQ-4标段也已展开施工,为满足工程施工需要,需对本标段范围内所有建(构)筑物进行精确测量放样,使工程质量达到国家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 2.0工程概况及自然地理情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 工程概况 成都至兰州铁路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起于成都,经什邡、茂县、松潘至九寨沟,向北延伸连接在建兰渝铁路的哈达铺站,正线建筑长度457.644km,四川省境内长377.80km,甘肃省境内长79.82km,成都至兰州运营总长725.549km。本线建成后,向北连通兰渝铁路,与既有宝成铁路、在建兰渝线及规划的川青线、川藏线共同构建沟通西北与西南及华南沿海的区际干线铁路通道。 新建铁路正线全线按电气化双线设计,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200公里/小时,限制坡度双机18‰,最小曲线半径一般3500m,困难2800m。成都至哈达铺全线新建三星堆、什邡西、绵竹南、安县、高川、茂县、龙塘、太平、镇江关、松潘、川主寺、黄胜关、大录、九寨沟、多儿、腊子口共计16个车站;正线路基62.812km,占全线总长13.7%;正线桥梁80座62.37公里,占全线总长13.63%;正线隧道33座332.44公里,占全线总长72.65%,全线最 2

长隧道为太平隧道,隧道全长28427m;第二长隧为岷山隧道,隧道全长25047m。 本标段内曲线半径为3500m和3504.525m两种;纵向坡度5‰、1‰、7‰、17.8‰,均为上坡;包括桥梁480.72m/2座(白溪河三线大桥137.74m,雎水河双线大桥342.98m),隧道11879m/2座(安县隧道3015m,柿子园隧道8864m),正线路基6834.28m,车站1座(安县车站),1#轨枕场,负责CLZQ-4、5、6三个标段的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 (1)本标段线路走向 本标段正线自DK64+100起点至D3K85+560,正线长19.194km 。本标段位于四川省境内,由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构造强烈、高山峡谷带过渡区行进,线路总体自东南向西北经兴隆镇、拱星镇、雎水镇、高川乡;雎水以南为成都平原,无隧道;雎水西部进入山区,桥隧相连。 (2)沿线地形、地貌 线路南起成都,过成都平原后横穿龙门山山脉中段;区内的地貌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南部的NE向龙门山山地受控于龙门山构造带,并在山前形成成都第四纪盆地。 ⑶地震动参数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及<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 一号修改单),沿线地 3

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

技术资料 附件2 向家坝水电站 引水发电系统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 (合同编号:XJB/0184) 测量控制网技术方案 水电七局向家坝项目部 二零零六年五月九日

向家坝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控制网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述 1、1向家坝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工程简介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中的最后一个梯级,位于四川省 与云南省交界处的金沙江下游河段,坝址左岸下距四川省宜宾县的安边镇4km 宜宾市33km右岸下距云南省的水富县城1.5km。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同时改善航运条件,兼顾防洪、灌溉,并具有拦沙和对溪洛渡水电站进行反调节等综合作用。工程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混凝土重力挡水坝、左岸坝后厂房、右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及左岸河中垂直升船机等组成。 本标的主要内容为右岸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右岸EL288.00m?384.00m坝基开挖与支护工程、排沙洞工程、施工支洞工程、右岸310m 混凝土生产系统工程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等。 本合同工程计划于2006年4月1日开工,要求2012年6月30 日全部完工。本合同主要工程量:土石方明挖4645075帛,土石方填筑230997用,石方洞挖1639190帛,混凝土970531^钢筋制安62030.06t.喷混凝土44867斥。 二、控制网的设计依据 2、1设计依据 2、1、1、2003年1月9日发布的《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03)。

2、1、2、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向家坝工程建设部颁发 的《向家坝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 2、1、 3、XJB/0184标段有关施工设计图。 2、1、4、施工组织设计 2、1、5、《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2、1、6、国家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有关测量规范 三、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和控制点的埋设 3、1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向家坝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测量控制网拟在三峡总公司向家坝工程建设部测量中心提供的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适合于本标段施工的三等加密控制网。共布设:三条附合导线,一条闭合导线,排沙洞附合导线。平面控制按照三等级布设,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布设;困难条件下也可以按四等级光电三角高程测距布设。其余工作面可以从此五条主干导线上引支导线进行施工放样,但尽可 能附合在主干导线上。 目前本标段的地面施工测量控制网点密度已经基本满足前期施工的需要。考虑到工程质量和以后施工放样的方便,对于引水系统工程中的进水口隧洞部分和厂房系统部分,要在业主提供三角基准网点和水准基准网点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加密的控制网的工作基点(永久工作基点)应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各布设一个单三角,中间用导线连接。采用三等精度,以边角网观测方法进行加密,每个点应进行三维坐标的观测。高程工作基点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各布设一

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平面控制测量就是为了限制误差的累积和传播,保证测图和施工的精度及速度,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 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摘要】本文从大比例尺地 形图测绘的控制点选择平面控制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进行阐述,详尽说明地形图平面控制测量过程。 【关键词】地形图测绘;控制测量;设计 平面控制测量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测绘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形图的精确度。而平面控制测量的关键是控制点测量。由已知控制点与若干个待求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通过测量闭合导线内角和距离,确定待求控制点坐标,绘制平面控制网是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依据。本文以我校郭杜校区平面控制测量为例,详细阐述经纬仪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过程。 测前收集关于测区已有资料,对测区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进行业外踏勘。野外踏勘是野外测量之前很重要的预备阶段,踏勘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测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控制网的面积。 确定控制网的点位分布点的数量和密度。 交通情况:校区道路分布及通行情况。

水系分布情况:湖泊分布等。 绿化情况:绿化地分布及面积。 原有控制点的分布情况:三角点水准点坐标系统高程系 统点位的数量及分布,点位标志的保存状况等。 踏勘选点 根据实习场地的情况和实习的要求,由全组同学共同选点并设立标志。踏勘选点之前,搜集我校郭杜校区原有地形图和高一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然后在地形图上初步设计导线布设线路,最后按照设计方案到校区实地踏勘选点。总计选出A、B、C、D、E、1总共六个点,A、B、C、D E五个点组成一个闭合导线,其中点1、点A为已知水准点,点B、C、 D、E为踏勘选定的控制点,现场踏勘选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邻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以便于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如采用钢尺量距丈量导线边长,则沿线地势应较平坦,没有丈量的障碍物。 点位应选择土质坚实并便于保存之处。 在点位上,视野应开阔,便于测绘周围的地物和地貌。 导线边长应按参照测量相关规范的规定确定,注意相邻 边长尽量不使其长短相差悬殊。 导线应均匀分布在测区,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导线点位选定后,在点位上打一木桩,桩顶钉上一小钉, 作为临时性标志;实际实习过程中,在郭杜校区的沥青路面

航测技术设计方案(范本)

精心整理 一、 项目概述 1、 项目名称 张家界东线旅游观光火车工程测绘服务 2、 项目实施地点 3、 —成图二、 29°16.5高山。地势呈北、西北高,南、东南低。 三、项目内容 1、制作1:1000地类地形图,面积约8平方公里。 四、作业依据 1、《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CH/Z 3001-2010

2、《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CH/Z 3002-2010 3、《低空数子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 3003-2010 4、《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 3005-2010 5、《数字航摄仪检定规程》CH/Z 8021-2010 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7、 8、《1 9、 10、《1); 11、《 1 2 6.1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本等高距1:1000为2米,从零米算起,每隔4条首曲线加粗一根计曲线。密集居民区可不绘等高线。接边时尽量保证等高线完整,不要随意中断。 6.2成图规格 图幅规格:

6.2.2成图格式 成果格式为DWG文件格式 6.3成图精度 内业加密点和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及图上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如表1规定 无人 采 进 软件图4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工作流程图

本测区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3°带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11度。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2.0(由于测区属于高山区,1米等高距大大增加作业难度和作业效率)米 地形图分幅按700米倾斜分幅。 6.3、控制网设计 6.4 ① 在能② 控制作业非常困难的地区,可根据用户的设计要求,敷设控制航线。 ③摄影时间 航摄季节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要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图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

平面控制测量设计方案

平面控制测量设计方案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系2012级 平面控制测量 技 术 设 计 书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2012级测绘工程 指导老师:刁建鹏 作者姓名:施向文 学号: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目录 一、任务概述 二、任务范围 三、已有测量成果及应用

四、技术指标 五、投入的人员仪器设备 六、工作流程 七、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八、仪器管理 九、外业记录规则 十、提交成果资料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任务概述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控制测量作业的全过程,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老校区控制测量,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理论水平与外业操作能力,更为了满足课程需要,对老校区采用导线控制测量实训,前期任务是线路勘察、选点、埋石和控制测量。为使该项任务顺利实施,特制订本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二、任务范围 西南林业大学老校区D栋、A栋、B栋、图书馆、林学楼、理学院。测区地势相对平坦,但楼房树木较多,通视条件较差。从D栋开始到11栋结束,全长约1km。 三、已有测量成果及应用 (以上数据是参考示例坐标,不是准确数据,实际操作时应用真实坐标) 四、技术指标 实训技术指标及作业限差按城市一级导线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同时也参照《工程测量规范》和《城市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执行。 五、投入的人员仪器设备 投入人员:5人 仪器设备:国产苏一光全站仪1台,棱镜2个,对中杆两个,水泥钉等

六、工作流程 踏勘、选点、埋石 编写技术设计书 人员分组、设备组配 导线控制测量 数据平差整理 提交结果 七、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1、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2、导线水平角均采用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注:L以km为单位 《控制测量规范》 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八、仪器管理 1、使用测量仪器规则 测量仪器是精密仪器,对仪器的正确使用,精心爱护和科学保养,是测量人员必备的素质,也是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在使用测量仪器时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遵守以下规则。 (1)、仪器的携带 携带仪器前,检查仪器箱是否扣紧,拉手和背带是否牢固。 (2)、仪器的安装安放的三脚架必须牢固,特别注意伸缩稳固 (3)、仪器使用、搬迁、安装也要注意安全,注意仪器的保养 九、外业记录规则 1、观测的数据按规定的表格现场记录。记录者听到观测数据后应复读一遍记录的数字,避免记错。 2、记录者记录完一个测站的数据后,当场应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检核,确认无误后,观测者才能搬站。 3、对错误的原始记录数据,不得涂改,应用横线划去错误数字,把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并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十、提交成果资料 1、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2、控制网网图

综合管线测量技术方案

顺德区重点建设工程现状地形、综合管线图 测量技术设计书 审核: 审查: 编写: 广东海地测绘工程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1概述 (1) 2测绘原则 (1) 3测绘技术要求 (1) 3.1采用的技术依据 (1) 3.2综合管线测量的基本精度指标 (2) 3.3测量基准 (2) 3.4综合管线测量的工作内容及基本程序 (2) 3.5控制测量 (3) 3.6 仪器检定 (4) 4作业方案 (4) 4.1作业流程 (4) 4.2外业数据的采集 (4) 4.3内业编辑成图 (6) 4.4检查与验收 (7) 4.5成果交接 (7) 5组织措施 (7) 6总结交流 (8) 7服务跟踪 (8)

1概述 顺德区重点建设工程现状地形、综合管线图测绘工作是依据顺德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2010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配套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的通知》(顺建发[2010]84号)的文件要求,在地块进行规划报建之前进行的,因此,该工作有时间紧的特性。 该项测绘的成果主要是用于地块前期规划报建时,为设计单位进行项目配套市政管线及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出具市政综合管线图提供依据,因此,重点建设工程现状地形、综合管线图测绘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且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较强的工作,其技术上要认真细致,要廉洁自律,严禁测绘人员向甲方提出不正当要求。 因现状地形的测量属常规测绘工作,在本作业方案中不再对此部分做详细说明。 2测绘原则 2.1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既要满足当前测量需要,又要兼顾今后使用方便,因地制宜地选用布网方法,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2.2 对于地物、地貌及明显管线点均应采用全站仪实测,各类管线的测量定位点均以管(沟)道中心线和附属物的几何中心为准。隐蔽地下管线应使用地下管线探测仪等专门的设备进行探测。管线属性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实地调查。 2.3严格按有关国家规范和顺德地方国土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执行。 2.4在满足有关国家规范和顺德地方国土部门规定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测绘高新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测绘效率和产品质量。 2.5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所用的各类仪器应按相应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并提交相应的仪器检定资料。 3测绘技术要求 3.1采用的技术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4)《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

公路施工测量方案

公路施工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XX高速公路路基第七合同段起始桩号为X,终点桩号为X,主线全长5公里。主要工程量包括: 1、路基挖方150万立方米,路基填方60万立方米; 2、大桥四座。 3、涵洞通道7座。5道拱涵,2道板涵; 4、隧道一座。左洞长1220米,右洞长1070米; 5、排水防护工程浆砌片石7万立方米; 二、施工控制测量等级 本标段首级控制点的等级为三等导线。 导线点编号分别为 : EA0732、 EA0731 、EA073、EA074、EA075、EA076、EA077、EA078、EA078-1、EA087、EA088、EA089、EA090、EA091、EA092,为了便于施工测量控制,我们在各大桥附近加密了3个四等导线点和 3个二等水准点。隧道进出口附近各加密3个四等导线点和1个水准点。涵洞附近设2个四等导线点和一水准点。路基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加密导线点和水准点或采用后方交会法进行三维坐标控制。 施工控制测量等级是在首级控制网下加密的,加密等级精度要求按照图纸及规范要求精密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测设。 主要控制点和水准点数据见后附《七分部导线、水准点闭合成果汇总表。 三、人员设备配置

测量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其它工作,它要求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精度高,整体横向贯通中误差控制在£ ± 25 mm,纵向贯通中误差控制在L/10000,我单位对测量工作非常重视,派遣经验丰富的测量工程师负责测量工作,并配备进口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以满足工程施工测量精度要求。 1 、仪器设备如下表 2 、人员组织 组长: 成员: 四、精密导线加密点布置方法 (一)加密导线点选点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边长平均不宜超过 350 米,个别边长不宜短于 100 米,长边与短边距离比控制在 1 : 3 。 2、点位应选在工程施工不易发生沉降变形区域以外的地方。 3、点位应避开工程施工现场 4、应充分利用控制的导线点。 5、如导线点位置不明显时,必要时设置指示桩。

(完整版)施工测量方案

施工测量方案 2008-10-21 11:20:48| 分类:测绘|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二)施工控制测量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施工控制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等以下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高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和控制点加密。使用本指导书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国家三角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图资料。 (1)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果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平高系统、施测等级和成果的精度评定。 成果精度指三角网的高程、测角、点位、最弱边、相对点位中误差; 水准路线中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和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等。 (2)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 (3)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1.2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监理)文件中有关测量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3准备相应的规范:《国家三角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PS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1.4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例如了解冻土深度,用以考虑埋石深度;最大风力,以考虑觇标的结构;雾季、雨季和风季的起止时间,封冻和解冻时间,以确定适宜的作业月份。 2.现场踏勘 携带收集到的测区地形图、控制展点图、点之记等资料到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原有的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的位置,了解觇标、标石 和标志的现状,其造标埋石的质量,以便决定有无利用价值。 2.2原有地形图是否与现有地物、地貌相一致,着重踏勘增加了哪些 建筑物,为控制网图上设计做准备。 2.3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高程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 当的交通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