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案(表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18
部编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课时1:xxxx教学目标:- 理解xxxx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学会xxxx的操作方法-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xxxx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学会xxxx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教学准备:- xxxx实验器材和材料- 黑板、粉笔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xxxx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并通过示例引起学生对xxxx的兴趣。
2. 指导学生研究xxxx的操作方法,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技巧。
3. 教师进行实践示范,让学生跟随操作,实际感受xxxx的过程和结果。
4.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5.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xxxx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课时2:xxxx教学目标:- 理解xxxx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学会xxxx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xxxx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学会xxxx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学准备:- 视频或图片资料关于xxxx的实例- 手绘说明图等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xxxx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播放相关实例视频或展示说明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xxxx的认识和应用想法,并提出问题。
3.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加深学生对xxxx的理解,并指导他们研究xxxx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5. 学生展示实践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继续按照这样的格式编写后续课时的教案内容)总结:本教案表格按照部编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的课时顺序,提供了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
2-5《椅子不简单》(表格式教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2-5课《椅子不简单》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好奇心,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椅子,他们可能对椅子的形状、颜色、材料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椅子的科学原理。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他们可能对观察和实验活动感兴趣。
他们可能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来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观察和探索椅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无法准确描述椅子的特点,或者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
此外,他们可能缺乏合作学习的经验,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观察与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椅子,引导学生思考椅子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讨论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椅子的认识和发现,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任务驱动法:设计一系列与椅子相关的任务,如设计一把椅子、模拟椅子的制作过程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类型的椅子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椅子的特点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物教学:准备各种不同材质、形状的椅子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加深对椅子的认识。
(3)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验模拟,如模拟椅子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了解椅子的制作方法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同步表格式教案(全册)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这份教案覆盖了整个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内容,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安排研究和教学活动。
教学主题和单元教案按照教材中的教学主题和单元进行了组织。
以下是本教案所涉及的教学主题和单元:1. 主题:观察实验与科学知识- 单元1:昆虫的形态和性- 单元2:内外部分化的植物生长2. 主题:物质的状态和变化- 单元3:物质的固态特征及变化- 单元4:物质的液态特征及变化3. 主题:声音和光的传播与利用- 单元5:声音的传播与利用- 单元6:光的传播与利用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附带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认识科学知识和规律。
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惯。
教学活动教案中还包括了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课前导入、知识讲解、实验设计、讨论引导、小组合作等,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全面能力。
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教案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总结本教案提供了一份全册的针对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同步表格式教案。
教案覆盖了教材中的各个教学主题和单元,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组织和安排科学学习和教学活动。
同时,教案还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内容,以全面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表格式教
案(全册)
教学目标:
-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实验
- 掌握科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工具和仪器名称
- 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第一课什么是科学实验
教学内容
- 什么是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有哪些特点
- 科学实验的步骤
- 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工具和仪器
教学重点
- 掌握科学实验的步骤和特点
- 了解常用的实验工具和仪器
教学难点
- 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实验内容
- 利用玻璃棒观察水流动的方向
第二课我们的身体构造
教学内容:
- 探究身体各部位的构造和功能
- 观察用手取水和用碗取水的差异
- 认识隐形眼镜,了解其原理
教学重点:
- 探究身体各部位的构造和功能
- 观察用手取水和用碗取水的差异
- 了解隐形眼镜的原理
教学难点:
- 探究身体各部位的构造和功能
实验内容:
- 圆珠笔芯吧应用在身体构造中
第三课生活中的科学
教学内容:
- 怎样用微笑面对困难
- 探究热敏纸变色的原理
-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教学重点:
- 怎样用微笑面对困难
- 探究热敏纸变色的原理
- 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教学难点:
- 探究热敏纸变色的原理
实验内容:
- 利用热敏纸探究颜色的变化- 利用薯片和水探究溶液的变化。
2024年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知世界1.2 观察与发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身边的科学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观察方法、分析过程和解决策略。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1.1 感知世界1.2 观察与发现3. 关键词:观察、思考、分析、创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观察家里的植物,用画笔记录下来。
写一写:描述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 答案:画一画:学生作品,展示观察到的植物。
写一写: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文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6. 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的章节内容,同时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部编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单元:磁铁课题:磁铁能吸引什么科学概念: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资源:铁钉、回形针、磁铁、铜钥匙、弹珠、纸片、铁钥匙、铝片、布条、木片、塑料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和一张纸,让学生试着让乒乓球定在纸上,引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2.揭题、板书:磁铁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一)活动一: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1.提问: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3.补充课题:有磁性三)活动二:哪些物体是铁做的?1.出示一堆硬币,让学生猜测哪个是铁制成的。
2.介绍用磁铁来检验铁制品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
3.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让学生认真阅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收获。
2.提出难题:如何将回形针从装满水的塑料杯子里取出,引导学生用磁铁紧贴着杯壁往上移动,演示解决方法。
3.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磁铁的秘密。
教学准备:教案、教具、实验器材等。
实验一:磁铁吸引物体的记录表磁铁能够吸引哪些物体?以下是实验记录表:吸铁石: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硬币:不能被磁铁吸引。
书:不能被磁铁吸引。
塑料片:不能被磁铁吸引。
布:不能被磁铁吸引。
木片:不能被磁铁吸引。
玻璃:不能被磁铁吸引。
实验二:磁铁隔着物体吸铁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磁铁科学概念:磁力可以使物体移动,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科学探究: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研究目标: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在科学研究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性质。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北纬28度
3.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
(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本活动若照书来燃烧一炷香,时间会来不及。
下水实验发现配送的线香长度约为9厘米,烧完一炷香约需要18分钟。
故建议将活动改为测量相同长度的燃香时间(见下图)
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
燃香的长度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
两量的时间
我的发现
2.下图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线香(折成2半,约4.5厘米);需自配材料:火柴、计时器、橡皮泥(插香)、红笔、直尺。
3.建议让学生用红笔给线香做标记,约5-10毫米为一格(燃烧1
格约需1-2分钟)。
实验前要注意指导秒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此外,还需提醒学生要在无风干扰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
4.下图是学生的记录单。
学生较容易发现:燃香的速度差不多均匀。
因此,古人曾用燃香来粗略估计时间。
三、材料点评
1.下图1是配送的直线香,学生很方便就能用直尺测量标记。
建议配
上 一 些橡皮泥,用来插香。
下图2是配送的蜡烛,每只可燃烧30分钟左
右,作为奖励发给学生制作蜡烛钟。
工和度于野已的时间
lam
用3单 甲告的长度 2分 免用时间
B .45
否中) 查的互面
在烧列年十包的时间 -
一 通 的 1 的g 5* 分2 厘度所 翻然烧的速度本1的。
相间
商的大面
再动支屋 2:08分 51分 然烧进度
202分 实
2 分 估 料m
140分 分之 1.0
分 1引 nm
教科版教科版。
初中生科学实验课教案模板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相关知识;2. 学会使用温度计、计时器等实验器材;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沸腾条件;2. 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特点;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什么是沸腾?沸腾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水的沸腾过程(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验任务: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记录温度变化和沸腾时间;2.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计时器、火源等;3.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5.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三、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特点;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相关知识;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提高水的沸腾速度?不同液体的沸腾特点是什么?4.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沸腾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
格式教案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
第一课:物质是各种原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
- 了解物质由各种不同的原子组成
- 能够辨别物质的不同性质
教学重点
- 物质由不同原子组成的概念
- 物质性质的辨识
教学步骤
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引导他们思考物质的组成
2. 介绍原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3. 物质的组成:解释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4. 物质性质的辨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教学生如何通过物质的性质来辨识不同物质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教学资源
- 物质样本:水、盐、铁块、糖等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
- 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 掌握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重点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的概念
- 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步骤
1. 复: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原子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大小和数量
3. 原子的组成:解释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展示
4. 物质的基本单位:通过举例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基本单位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资源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 举例:氢、氧原子的示例
单元二:生物相互关系
(以下部分省略,总共800字以上)。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材P2~4)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2.追问: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跑到空气中的水呢?(预设: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讲解:像水变成水蒸气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就叫作蒸发。
因为水蒸气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它。
4.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水的蒸发:将水滴到手上,不一会儿水就“消失”了。
探索二:生活中的蒸发现象1.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预设: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洗干净的杯子上的水珠消失;……)2.交流:出示教材P3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图中的蒸发现象。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请你们解释图中的现象。
学生1:地上的水慢慢蒸发到空气中,坑中的水较多,未蒸发完,就形成了水洼。
学生2:煮食物时,水烧开经历了水→水蒸气→白气的过程。
学生3:湿衣服上的水是液体,将衣服晾起来,待水蒸发完,衣服就变干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烧开水的图片或微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壶嘴与“白气”之间的部分。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
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在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会凝结成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非常小,悬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探索三:用实验证明水的蒸发1.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蒸发了呢?(预设:可以通过实验证明。
)跑到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预设:能。
)2.布置任务: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怎样解释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学生1: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跑到空气中去了,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拦住了。
主持人:这样解释的依据是什么?学生1:盖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没有变少,敞口的杯子里面的水变少了。
主持人:你们在实验二的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学生2:我看到了小水珠,我认为它们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液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