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咳嗽的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4.81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内科咳嗽专长综述一、引言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是疾病的表现,也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综述中医内科在咳嗽方面的专长,并探讨其诊疗原则和常用方法。
二、中医内科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内科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引起,常伴有鼻塞、咽痛等症状。
内伤咳嗽则与脾肺湿热、肺虚、肺燥等内在因素有关,常伴有咳痰、气短等症状。
中医内科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三、中医内科咳嗽的诊疗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内科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来确定病机,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风寒咳嗽多用辛温解表药,肺燥咳嗽多用润肺化痰药。
2. 调整情志:中医内科认为情志与内脏功能紧密相关,情志不调可导致气机郁滞,引发咳嗽等症状。
因此,中医内科在治疗咳嗽时,注重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如通过情志调摄术来缓解咳嗽。
3. 综合调理:中医内科治疗咳嗽不仅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身体整体的调理。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
四、中医内科咳嗽的常用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常用的中药治疗咳嗽包括方剂和单味药物。
常用方剂有川贝止咳糖浆、杏仁止咳糖浆等,常用单味药物有川贝、杏仁、百部等。
中药治疗咳嗽的优点是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内科治疗咳嗽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穴位有肺俞穴、膈俞穴、百会穴等。
针灸可以调整气机,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止咳的效果。
3. 推拿按摩:中医内科常用推拿按摩来治疗咳嗽。
常用的手法有拍打、揉捏、搓动等。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机,缓解咳嗽。
4. 饮食调理:中医内科注重饮食调理,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缓解咳嗽。
如风寒咳嗽可适当食用辛温食物,肺燥咳嗽可多吃润肺食物。
五、中医内科咳嗽专长的价值中医内科在咳嗽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中医内科咳嗽的分型及方剂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治疗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以祛邪止咳、补虚为主。
1.外伤咳嗽证主要有
(1)风寒袭肺证:患者出现咳嗽、咽痒、咳白痰,伴有流清涕、恶寒(怕冷)发热、头痛、无汗等症状时,可选用三拗汤合止嗽散进行治疗。
(2)风热犯肺(风热邪气侵犯肺脏)证:患者出现咽喉肿痛、咯痰不爽、痰黄质黏稠的症状,伴有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等症状,可选用桑菊饮甲减治疗。
(3)风燥伤肺证:患者出现咽喉发痒、鼻唇干燥、痰中带血等症状时,可选用桑杏汤进行对症治疗。
2.内伤咳嗽证
(1)痰湿蕴肺证:患者出现反复咳嗽、脘痞腹胀、大便溏薄等症状时,可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
(2)痰热郁肺证:患者出现咳痰黄稠、口干欲饮等症状时,可选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
(3)肺阴亏耗证:患者出现干咳气短、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肺阴虚的症状时,可选用沙参麦冬汤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内伤咳嗽七法内伤咳嗽是指由内脏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引起的咳嗽症状。
中医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包括肺虚型、肺热型、肺阴亏损型等,肺虚型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少量白色稀痰,声音低微,容易感到乏力、气喘等,中医认为肺气虚弱导致阳气不足,治疗重点在于补益肺气。
肺热型主要表现为干咳或少量黄色稠痰,可能伴有口渴、发热等,中医认为体内有火邪扰动肺部,治疗重点在于清退火邪并滋养阴液。
肺阴亏损型主要表现为干咳少或无痰,声音低微,可能伴有口干、盗汗等,中医认为肺阴不足导致肺部失养,治疗重点在于滋养肺阴。
中医辩证治疗内伤咳嗽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辩证治疗内伤咳嗽的七种常用法则,具体如下。
一、补肺法补肺法主要适用于肺虚型的咳嗽,即由于肺气不足导致的咳嗽症状,例如咳嗽干燥无痰或少痰,声音低哑,咳嗽时间较长,反复发作,咳嗽伴有气促、乏力、易出汗等肺气不足的表现,针对治疗方法如下:(1)补肺气:在治疗肺虚型内伤咳嗽时,重点是补益肺气,常用的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等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中药,此外适当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宜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枸杞等。
(2)滋养阴液:对于肺阴亏损型内伤咳嗽,治疗重点在于滋养肺阴,可使用滋阴润燥的中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等,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过度吸烟和暴露在干燥环境中也是有助于滋养阴液的方法。
(3)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内伤咳嗽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用的穴位包括肺经相关穴位如太渊、太白等,以及其他具有补益肺气、滋养阴液或清退火邪作用的穴位。
二、清肺法清肺法主要适用于肺热型的咳嗽,即由于肺内火盛引起的咳嗽症状,例如咳嗽干燥或有少量黄稠痰,咳嗽声音粗重,口渴、便秘等表现,咳嗽伴有发热、腹胀、口苦等火盛的表现;针对治疗方法如下:(1)清退火邪: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银柴胡、黄芩、生地黄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积聚的火邪,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别外感和内伤引起的咳嗽,外感咳嗽通常是新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表面证象。
内伤咳嗽则多为慢性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能伴有其他脏器的证象。
2、辨别虚实证型,外感咳嗽多与风寒、风热、风燥有关,属于实证。
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阴津亏耗引发的咳嗽属于虚证,或者虚证中夹杂有实证。
另外,咳嗽声音响亮者多为实证,咳嗽声音低弱者多为虚证;脉搏有力者属实证,脉搏无力者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根据邪正虚实的区分进行。
外感性咳嗽多由邪气阻滞肺脏引起,通常为实证,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促进肺部功能,具体根据不同的邪气类型如风寒、风热、风燥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内伤性咳嗽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同时扶正,同时考虑病因中的"痰"和"火",采用破痰、清火的治疗方法,对于正气虚弱的情况则需要滋养阴液或益气为宜,同时也要区分虚实的主次进行处理。
在咳嗽的治疗过程中,除了直接治疗肺部病变外,还应从整体角度考虑,重视脾胃、肝脏、肾脏等的调理。
对于外感性咳嗽一般不宜过于收敛阻止邪气,而应根据肺气通畅的情况来处理,等待肺气宣畅则咳嗽自然停止。
对于内伤性咳嗽,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散发邪气伤害正气,注重调理脏腑,保护正气的平衡。
咳嗽是身体排除邪气的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简单地止咳,而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侵袭肺脏症状:咳嗽声音沉重,呼吸急促,喉咙发痒,咳出的痰液稀薄且颜色苍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外在表证,舌苔薄白,脉搏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散风寒,宣通肺气,止咳。
方药:使用三拗汤合并止嗽散。
方剂中使用麻黄、荆芥来疏散风寒,结合杏仁来宣通肺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来理肺、祛痰;桔梗、甘草来滋润喉咙、止咳。
如果咳嗽较为严重,可以加入矮地茶、金沸草来祛痰止咳;如果瘙痒感严重,可以加入牛蒡子、蝉蜕来祛风止痒;如果出现鼻塞和声音沉重,可以加入辛夷花、苍耳子来通畅鼻窍;如果携带痰湿,咳嗽时痰液粘稠,胸闷,舌苔厚腻,可以加入半夏、茯苓、厚朴来燥湿化痰;如果外在表证较为明显,可以加入防风、苏叶来疏散风邪、解表;如果外寒未解,内部有郁热,热与寒相互阻遏,咳嗽声音嘎哑,呼吸急促类似喘息,痰液粘稠,口渴心烦,或出现身体发热,可以加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来解表清里。
内伤咳嗽的症状,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关于《内伤咳嗽的症状,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咳嗽在临床医学上实际上是分成很多种类的,在其中,内伤咳嗽便是最普遍的一大病症。
那麼,影响咳嗽的症状都有哪些?该怎么治疗呢?影响咳嗽的症状:临床医学以反复咳嗽、咳嗽有痰为具体表现,现病史较长,也可由外感风寒而引起。
不一样的证型咳嗽有不一样的特性:有晨起咳嗽,阵发加重,咳嗽一声声重浊,痰出咳减者;有下午、傍晚咳嗽加剧,或晚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度短暂者;有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己,少气或伴喘气者,为咳嗽痰多致喘者;有咳而声低气怯者,有嘹亮强有力者;有饮食搭配高脂多油,生冷食物加剧者;有情绪抑郁症加剧者。
次之痰的色、质、量、味:有咳而痰少时;有咳而痰多则;喉咙有痰白而较稀者;喉咙有痰白质黏者;喉咙有痰白清稀,全透明呈粘状者;有咯吐血痰者;有浓血相兼者;有咳嗽、咯淡粉色泡沫痰,咳而喘气,呼吸不畅者;有咳嗽有痰有热腥味儿或腥臭者等。
内伤咳嗽若失治误治,反复病久,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发展趋势变成喘证、肺胀。
中医学辨证施治的方式:1.痰湿咳嗽(1)症状咳嗽多痰,痰白而黏,每于早上或食后咳甚咳嗽痰多,或进餐香甜高热量食物加剧,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诊濡滑。
(2)论治化湿止咳化痰,行气止咳化痰。
(3)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交互。
常备药:法夏、茯苓、薏苡仁、赤芍、姜厚朴化湿止咳化痰;炙麻黄、甜杏仁、紫菀、款冬花宣肺止咳化痰。
如湿痰较重,咳嗽痰多,脘闷显著,加桔红、苡仁、甜杏仁这类,以提高化湿止咳化痰之手;证属寒痰者,加炮姜、细辛以温化;属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袪风止咳化痰;痰滞食阻,而见咳嗽痰多胸痞,食欲不佳,苔腻脉滑者,可加莱菔子、苏子疏肝理气降逆、止咳化痰助消化。
2.痰热咳嗽(1)症状咳嗽,痰微黄稠而难排出来,甚或痰里有血,胸闷气短,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咽喉痛,舌苔黄厚或白黄相兼,脉滑数。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咳嗽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之一,中医如何辨证施治咳嗽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希望大家喜欢!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一、风寒咳嗽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治法:温肺止咳。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化痰解痉,必要时加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差,大便次数多者加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三、风热咳嗽症状:多发于春季及初秋,咳嗽,痰色黄稠,咳痰不畅,发热恶风、汗出,鼻流浊涕,咽喉干痛,口渴欲饮。
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蓝。
治法:疏宣止咳。
方药:桑叶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瓜蒌皮8克、桔梗6克、薄荷4克、甘草3克、前胡6克、杏仁6克、、菊花8克、枇杷叶8克。
热盛舌红加黄芩6克。
痰稠多者加川贝6克,鱼腥草9克。
口渴加芦根9克,天花粉6克。
咽喉红痛加板蓝根9克,岗梅9克。
四、肺热咳嗽症状:平素多食辛温厚味或油炸煎炒,嗜吃朱古力。
咳声高亢,咳嗽时面红,剧时掣引胸胁痛,咳痰带血,痰粘难咯,喉痛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宣宁咳。
方药:桑白皮9克、瓜蒌皮6克、桔梗6克、杏仁6克、牛蒡子6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茯苓9克、白芍6克。
内伤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症。
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同时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1.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紫苏子〔沉水者〕、白芥子、莱菔子)加减。
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
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
两方同治痰湿,二陈平胃散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三子养亲汤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
咳逆气急,痰多胸闷,加白前、苏子、莱菔子化痰降气;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
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浙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中医关于“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类。
外感咳嗽因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而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一、病因1.外感六淫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郁闭肺气,肺失宜肃,而致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
多因起居不慎、气候失常、冷暖失宜,或过度疲劳,正气不足,以致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邪从外而入,内舍于肺,导致咳嗽。
《河间六书·咳嗽论》言:“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
”风为六淫之首,易夹其他外邪侵袭人体,因此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等相合为病,但以风寒袭肺者居多。
《景岳全书·咳嗽》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饮食不节因嗜好烟酒等辛温燥烈之品,熏灼肺胃,酿生痰热,或因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痰浊内生,或因平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痰邪干肺,肺气上逆,乃生咳嗽。
3.情志内伤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
4.肺脏自病肺系疾病反复迁延不愈,伤阴耗气,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
二、病机1.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宜肃,肺气上逆。
因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
肺为邪干,肺失宜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医学心悟》谓:“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2.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塞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宜,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咳嗽外感内伤辩证治疗法中医辨证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 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内伤咳嗽辨治八法(一)□河南省中医院王禄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病,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临床上以内伤咳嗽较为多见,病因复杂,往往涉及多个脏腑。
本人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表里同治、脏腑同调、标本兼顾之法,每每取得较好的疗效,赘述如下,以期同道指正:1.表里同治法肺与大肠相表里,不但脏腑相关、经络相连,而且功能相应、病变相关,所以治疗咳嗽应肺与大肠同治。
①宣肺通腑法。
用于咳嗽气喘、痰多或痰黏稠难咯、口渴烦躁、胸满气粗、大便干燥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等。
方用麻杏石甘汤或宣白承气汤加减,方药:麻黄、杏仁、石膏、栝楼、大黄、葶苈子、浙贝、代赭石、旋复花、地龙、鱼腥草、甘草等。
②肃肺缓下法。
用于咳嗽气喘、痰阻气机、气逆不降、大便不畅者。
方用小陷胸汤加味,方药:全栝楼、杏仁、枳壳、橘红、半夏、黄连、郁李仁、竹茹、煎送礞石滚痰丸。
③表里双解法。
用于咳嗽气喘、呼吸不利、憎寒壮热、鼻寒头痛、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而有力者。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④补肺涩肠法。
对于久咳不已、小腹不温、咳而遗屎者,属肺虚肠寒不固,方用玉屏风散合桃花汤加五味子、诃子、炙米壳等治之,共凑补肺温涩止咳之效。
2.和胃降肺法《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环循胃口,上行而达肺中。
表明肺胃密切关系。
就其生理特点而言,肺胃之气,同司下降,其气以降为和为顺。
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肺气不利而随之上逆,咳嗽喘息遂作。
正如《素问·咳论》谓:“胃咳之状,咳而呕……”痰热停滞于胃,胃气不和,必沿手太阴肺经上逆,波及气道,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伴有腹胀、嗳气、舌苔黄腻、脉滑等。
治疗应以和胃降逆为大法,辅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之品。
方用旋覆代赭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并佐以清热肃肺止咳之品,常选用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前胡、桔梗、浙贝母、百部、紫菀、款冬花、黄芩、枳实、生竹茹、竹沥等。
若咳嗽痰少,胃脘痞闷,恶心欲呕,腹胀,便溏并伴口腔溃疡者,属寒热错杂,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
中医咳嗽辩证要点一、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因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湿内阻或气火内炽,灼伤肺金所致。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内伤咳嗽则多见痰湿、痰热、肝火等证候。
二、辨咳嗽与其他症状咳嗽常伴有其他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
若咳嗽伴有高热、恶寒等表证,多为外感咳嗽;若咳嗽伴有痰多、胸闷等里证,多为内伤咳嗽。
三、辨痰与质痰的性状、量、色、质等对于判断咳嗽的病因病机具有重要意义。
痰白清稀者多属风寒或肺寒;痰黄稠粘者多属风热或肺热;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热或阴虚;痰白滑量多者多属脾虚或肺虚;痰少而粘者多属阴虚或燥邪犯肺。
四、辨咳嗽之虚实虚实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外感咳嗽多实证,内伤咳嗽虚实夹杂。
实证咳嗽声音较大,痰多质稀;虚证咳嗽声音较低,痰少质粘或痰中带血。
五、辨寒热属性寒热属性是判断病因病机的重要依据。
寒证咳嗽多见于外感风寒或肺寒;热证咳嗽多见于外感风热或肺热。
六、辨咳嗽部位及经脉根据咳嗽的部位及经脉走向,可以判断病因病机。
咳嗽部位在胸部多与心肺有关,下呼吸道则与肺脾肾有关。
咳嗽经脉走向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寒热虚实,如手太阴肺经经脉所过之处出现疼痛或有肿块,可能是肺经有热或阴虚火旺。
七、辨肺与脏腑之关联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影响肺的生理功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如脾虚生痰,痰湿内阻可引起咳嗽;肝火犯肺,气火内炽可引起咳嗽;肾虚不纳气,气逆而咳可引起咳嗽。
因此,在治疗咳嗽时需要兼顾脏腑功能调理。
八、辨新久咳嗽新久咳嗽对于治疗用药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新感咳嗽一般采用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方法治疗;久咳则需分虚实,实热者宜清热化痰止咳,虚寒者宜温阳散寒止咳。
同时需要关注有无肺部慢性疾病,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时需注意预防感冒和加强调理。
九、辨咳声高低咳声高低也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咳声高亢有力者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者多属虚证。
另外,若咳声不扬,浊音绵绵,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咽喉疾病或其他部位炎症等问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内伤咳嗽的症状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导语:咳嗽在临床上其实是分为许多类型的,其中,内伤咳嗽就是最常见的一大症状。
那么,内伤咳嗽的症状都有哪些?该如何治疗呢?内伤咳嗽的症状
咳嗽在临床上其实是分为许多类型的,其中,内伤咳嗽就是最常见的一大症状。
那么,内伤咳嗽的症状都有哪些?该如何治疗呢?
内伤咳嗽的症状:
临床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也可由外感而诱发。
不同的证型咳嗽有不同的特点:有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有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有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者;有咳而声低气怯者,有洪亮有力者;有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有情志抑郁加重者。
其次痰的色、质、量、味:有咳而痰少者;有咳而痰多者;有痰白而稀薄者;有痰白质黏者;有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状者;有咯吐血痰者;有脓血相兼者;有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有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味者等。
内伤咳嗽若失治误治,反复病久,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发展成为喘证、肺胀。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1.痰湿咳嗽
(1)证候咳嗽多痰,痰白而黏,每于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或进食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治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3)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夏、陈皮、茯苓、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