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课丝绸之路
- 格式:docx
- 大小:11.78 KB
- 文档页数:4
2022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第2课《丝绸之路》课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method!2022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第2课《丝绸之路》课文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解读一、教材基本结构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
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本册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
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
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十册语文复习资料(一)《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传家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三)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四)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千里迢迢肝胆相照风雨无阻坚贞不屈赤胆忠心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扶危济困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程门立雪(五)*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徐庶(shù)进曹营——一言不发*梁山泊的军师——无(吴)*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七)关于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行动、说话情态的词语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虎背熊腰身强力壮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目瞪口呆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点头哈腰低声细语巧舌如簧娓娓动听语重心长(八)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德国)歌德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印度)泰戈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俄国)普希金九、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杨氏之子》: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晏子使楚》: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小学语文-有答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丝绸之路》同步练习填空题1. 我能写词语。
2. 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广阔壮大。
________②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________③高而险峻的山岭。
________3. 填上合适的词语。
古朴________________饱满栩栩________浩浩________ 五彩________ 崇山________4.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________首________(bǐ bì)________立________(chùzhù)________麻________(zī zhī)包________(fu fū)________装________(róng yóng)栩________如生________(xúxǔ)5.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飘忽飘荡①校园里________着欢乐的歌声。
②望着这座群雕,人们仿佛听到了________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欢呼欢腾③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________。
④“来了!来了”安息国土士兵________起来。
6. 课文内容我知道①文中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________朝。
我国的________第二次出使西域,走的就是这条路。
②“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语言表达按要求写句子。
①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
(缩句)②一条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扩句)③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大道。
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
(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体会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丝绸之路》,就是讲述了这条古老而神秘的通道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丝绸之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分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交流的精神?”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丰富课堂内容。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感想或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丝绸之路》一、历史背景二、历史意义1.商贸往来2.文化交流三、文化价值1.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2.传承和发扬文化交流精神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同时,我也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分享资料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丝绸之路》课文原文及赏析《丝绸之路》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我国的汉朝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使者。
他带着一批人,骑着骆驼,翻过高山,越过沙漠,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在那条路上,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一路向西,穿越沙漠,翻过高山,经过草原,到达中亚、西亚,甚至远至欧洲。
而回来的时候,他们又带来了葡萄、石榴、胡萝卜、玻璃器皿等外国的特产。
这条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了西方,而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纽带,把东方和西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赏析:《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其在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同时,这也揭示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艰难过程。
其次,课文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
商人们携带的中国商品和带回的外国特产,展示了丝绸之路作为贸易之路的繁荣景象。
而四大发明和外来文化的传播,则体现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之路的重要作用。
最后,课文将丝绸之路比喻为一条闪闪发光的纽带,形象地表达了丝绸之路对于连接东西方、促进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意义。
这一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刻的哲理。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小学生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同时,课文也寓教于乐,激发了小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十册练习册答案————————————————————————————————作者:————————————————————————————————日期:2小学语文第十册练习册答案(1-25课)2012-06-18 11:07:58| 分类:日常教学|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1 草原我会读xuàn shuāi méng shùbōyū我会写羞涩勾勒翠色欲流礼貌天涯襟飘带舞我理解 1、(1)一碧千里(2)渲染(3)勾勒(4)翠色欲流2、(1)③ (2)①我会找 1、草原羊群 2、河清澈明亮我判断 1、对 2、对我诊断 1、去掉“送进了” 2、把“柔软”改成“柔美” 3、把“尽管”改成“只要” 4、把“不但”改成“既”2、丝绸之路我会读xiá níng róng bó mó qiān yù chù bǐ我会补栩栩计数富彩崇峻彩纷轮奂丝绸饱满我会填 1、矗立 2、屹立 3、挺立我会改 1、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欧亚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而且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
3、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情况。
我判断 1、错 2、对 3、对我概括 1、栩栩如生 2、不计其数 3、崇山峻岭我理解 2、B3、白杨我会写边疆抚摸陷入清晰介绍我会填介意中介简介介词新疆边疆疆界我会做 1、深思清楚挺拔 2、出现脆弱坚定我会换 1、浑黄一体 2、分辩 3、抚摸 4、挺拔秀丽我会选 1、挺秀 2、挺拔 3、分辨 4、分辩 5、坚强 6、顽强我会改 1、旅客望着卫士出神。
2、爸爸的思路被小小的争论打断了。
3、把“、鸡、鹅的”去掉。
4、没有这么大的伞。
5、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我阅读 1、(1)不管不管总是(2)3 直随处都能生长坚强(3)表达自己要像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的愿望 2(1)由小树联想到自己即将到边疆生活、学习的孩子,心中感到欣慰。
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1、草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草原的风光美,摘录写得美的句子。
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美│└人情美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探寻丝绸之路》评课稿湖州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朱爱艳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来到湖中第四中学教育集团聆听了年轻的张老师的《探寻丝绸之路》这一探究课,感到受益匪浅,特总结如下:一、二、从教师本身的素质来看:语言亲切、教态自然,永远的微笑像暖暖春日,为胆怯的学生鼓起学习探究的勇气和信心,好几个学生在怯生生地站起来,腼腆地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是老师的微笑感染了羞涩于回答的学生,我听到学生的回答因此变得响亮了,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手臂升得又高了一点,越上到后面,孩子们的笑脸越灿烂,就像看到了丰收在望的红石榴一样喜悦,课堂气氛因此活跃轻松,水到渠成,体现了一个年轻老师沉稳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令我这个老教师感慨,后生可敬!从教学过程来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紧凑。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凯撒大帝为何穿得上中国的丝绸衣服?”提问,紧扣本节课的中心和主题,又巧妙地链接上同时代的汉朝中国,即丝路开创的那个年代,可谓构思精巧,缜密之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了解的兴趣,又有效地复习了学生已有的关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可谓一举两得。
开头费思量,巧把课来导!紧接着从丝路之远-----丝路之通------丝路之盛,三大版块入手,用演绎的手法,富有逻辑的设计,将三大版块顺理成章地一一呈现出来,既符合历史事件认知的规律,是怎样?怎么会这样?会怎么发展?又综合了各种历史学习的多种教学资源,即历史地理地图、古籍摘录、文物图片、现代历史专家的研究成果,使学习过程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最后用简单明了的板书加以小结,化繁为简,匠心独到!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注重学法指导,各有侧重。
丝路之远版块侧重读图学史的方法指导,从图的整体到局部,从方位到图例,耐心细致地教学生一一关注,自然得出学习成果,如从地形图和丝路图的对比中,得出丝路漫长艰难,从丝路图和亚洲政区图的对比中,发现丝路和今天哪些国家相关;在丝路之通中,注重引经据典,但不忘从学生实际出发,即时加括号内注释,让学生在现有水平下轻松读懂,理解得出问题的答案;在第三版块中,偏重文物悟史,用墓砖壁画,形象生动展示丝路沿线古时百姓的生活、生产场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加强对丝路之盛的理性思考,而且不时提醒学生如何观察,怎么发现历史信息,一堂课讲三种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可见张老师的用心之至。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意义。
1.2学习课文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词语。
1.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讲述、展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友好交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意义。
1.2学习课文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词语。
2.教学难点2.1把握课文结构,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谁知道这张地图上的路线代表什么?2.学习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2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a.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b.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课堂讨论3.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丝绸之路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3.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4.活动环节4.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丝绸路上的商人、使者等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4.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6.作业布置6.1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和景点。
6.2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短文,介绍其历史背景、路线及意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课堂讨论、活动环节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意义。
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课文。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认识“矗”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前提示和课后注释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看了这个文题《丝绸之路》,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讨论交流:(1)什么是丝绸之路?(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解决。
(二)读后交流。
(1)认真读词,读准字音。
(2)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三、感悟课文品系语言(一)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
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幻灯出示探究问题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
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