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磺化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188.36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三章磺化3.1磺化概述3.1.1简介在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上引入磺基(-SO3H)的反应称作“磺化”,生成的产物是磺酸(R -SO3H,R表示烃基)、磺酸盐(R-SO3M;M表示NH4或金属离子)或磺酰氯(R-SO2Cl)。
在有机分子中的氧原子上引入-SO3H或在碳原子上引入-OSO3H的反应叫作“硫酸化”。
生成的产物可以是单烷基硫酸酯(Alk-O-SO2-O-H)也可以是二烷基硫酸酯(Alk -O-SO2-O-Alk;Alk表示烷基)。
本章主要介绍芳环上的取代磺化。
在芳环上引入磺基的主要目的有:(1)使产品具有水溶性、酸性、表面活性或对纤维素具有亲和力。
(2)将磺基转化为-OH、-NH2、-CN或-Cl等取代基。
(3)先在芳环上引入磺基,完成特定反应后,再将磺基水解掉。
芳环上取代磺化的主要方法有:(1)过量硫酸磺化法;(2)共沸去水磺化法;(3)芳伯胺的烘焙磺化法;(4)氯磺酸磺化法;(5)三氧化硫磺化法。
3.1.2磺化剂芳环上取代磺化的主要磺化剂是浓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和三氧化硫等。
工业硫酸有两种规格,一种含H2SO4约92.5%(质量分数,以下同,熔点-27~-3.5℃),另一种含H2SO4约98%(熔点7~1.8℃)。
工业发烟硫酸也有两种规格,一种含游离SO3约20%(熔点-10~2.5℃),另一种含游离SO3约65%(熔点0.35~5℃)。
这四种规格的硫酸在常温下都是液体,运输、储存和使用都比较方便。
发烟硫酸的含量可以用游离SO3含量w(SO3)(质量分数,下同)表示,但是为了酸碱滴定分析计算上的方便,常常折算成H2SO4的含量w(H2SO4)来表示。
两种表示方法的换算公式如下:其它磺化剂在相应的磺化方法中介绍。
3.2磺化反应历程以过量硫酸磺化法为例介绍磺化反应历程。
3.2.1硫酸的离解性质从发烟硫酸的联合散射光谱可看出,除SO3以外,还含有H2S2O7、H2S3O10和H2S4O13等质点,它们分别相当于含SO345%、62%和71%(质量分数)的发烟硫酸。
磺化工艺作业(一)概念磺化反应(Sulfonation Reaction)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SO3H),磺酸盐基(如—SO3Na)或磺酰卤基(—SO2X)的化学反应。
引入磺酰卤基的化学反应又可称为卤磺化反应。
根据引入的基团不同,生成的产品可以是磺酸(R-SO3H,R代表烃基)、磺酸盐(R-SO3M,M代表NH4或金属离子)或磺酰卤(R-SO2X,X代表卤素)。
根据磺酸基中S原子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相连的原子不同得到的产物可以是,与C原子相连的产物为磺酸化合物(R-SO3H);与O原子相连的产物为硫酸酯(R-OSO3H);与N原子相连的产物为磺胺化合物(R-NHSO3H)。
重点讨论芳环上的磺化反应。
二、常用磺化剂•磺化剂的选择是重要的磺化反应技术之一。
常用的磺化剂: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氯磺酸、硫酰氯、亚硫酸盐等。
硫酸是最温和的磺化剂,用于大多数芳香化合物的磺化;氯磺酸是较剧烈的磺化剂,用于磺胺药中间体的制备;三氧化硫是最强的磺化剂,常伴有副产物砜的生成。
磺化剂强弱取决于所提供的三氧化硫的有效浓度。
•(一)硫酸和发烟硫酸•1.规格与组成•(1)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凝固点为10.01℃,沸点为337.85℃(98.3﹪H2SO4) 。
•(2)工业硫酸:通常有两种规格,即92﹪~93%和98%~100%三氧化硫的一水合物。
•(3)发烟硫酸:是三氧化硫溶于浓硫酸的产物(H2SO4·xSO3)。
•(4)工业发烟硫酸:通常也制成两种规格,即含游离•S O3为20%~25%和60%~65%。
•3.发烟硫酸作磺化剂的特点•(1)反应速度快且稳定,温度较低,同时具有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低、易操作等优点;适用于反应活性较低的芳香化合物磺化和多磺酸物的制备。
•(2)缺点是其对有机物作用剧烈,常伴有氧化、成砜的副产品。
磺化时仍有水产生,生成的水使硫酸浓度下降,当达到95%时反应停止,产生大量的废酸。
第一章工艺空气干燥单元空气一般都有一定的湿度,在SO3磺化中,空气中的水份与转化后的SO3结合形成酸雾,附着在钒催化剂上影响其寿命,而且腐蚀设备及管道。
另外酸雾在磺化时会造成局部过磺化,影响工艺控制,所以空气干燥是SO3磺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本工艺的空气干燥采用的是冷却-吸附法。
一、工艺流程图二、工艺流程大气经过过滤器11F1过滤并由罗茨风机11K1加压后,送入空气冷却器11V2。
空气首先经过水冷却器11E3冷却,再经过乙二醇冷却器11E4冷却,除去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和部分水质,从而达到冷却脱水的目的。
11E3采用循环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11E4采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冷却介质,并使用冷冻压缩机11K3对乙二醇溶液制冷,经过11E4换热后的乙二醇溶液和11E3制冷后的乙二醇溶液在自动控制下配比,保持恒定的制冷温度,循环泵11P1、11P2完成对乙二醇溶液的循环。
空气冷凝水由11E4底部排出。
冷却脱水后的空气进入硅胶干燥器11C1进一步脱水,得到满足工艺要求的干燥空气。
三、基本原理及控制要点空气中绝对含水量与空气的温度及相对湿度有关,如果把一定相对湿度的空气进行冷却,则空气的相对湿度要提高,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开始“结露”,称为露点。
继续冷却,空气中就有水份析出,绝对含水量将减少,这就是冷却脱水的原理。
当空气中绝对含水量较高时冷却脱水的效果显著,脱水量大,但深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吸附脱水。
本工艺采用硅胶作为吸附剂。
经过两次脱水后就能达到空气干燥的要求。
1.两级冷却脱水干燥空气经罗茨风机加压会升到100度左右,因此必须先除去热量,故第一级冷却用常温水进行冷却,以减少能耗。
再用乙二醇水溶液进行第二级冷却,使空气降温,以脱去大部分的水份,减少吸附干燥剂硅胶的负荷,两级冷却使干燥效果提高。
2.硅胶吸附脱水硅胶是人造含硅石,是用硅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硅酸凝胶,再经脱水制成,是坚硬的玻璃状颗粒,本身呈中性,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第3章磺化反应§3-1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一、磺化反应的作用1.表面活性2.水溶性和酸性3.分离异构体:二甲苯4.阻塞占位二、磺化反应机理1.芳烃的磺化机理——亲电取代反应*芳基磺酸易水解,异构化:ArSO3H + H2O = ArH + H2SO42.烯烃的磺化机理——亲电加成反应*混合物3.芳烃的磺化机理——自由基链式反应*氯磺化和氧磺化三、影响磺化反应的主要因素1.被磺化物的性质(1)饱和烷烃较难磺化,芳烃较易磺化(2)芳烃取代基:电子效应:苯>氯苯>溴苯>对硝基苯甲醚>对硝基甲苯>硝基苯空间效应:邻二甲苯>甲苯>乙苯>异丙苯>叔丁苯2.反应温度(1)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T↑—r↑—t↓(低温长时)(2)对磺酸基引入位置的影响甲苯:低温——对位,邻位;升高温度——间位产物增多萘:低温——α位;高温——β位(动力学-热力学:水解-再磺化-异构化)(3)对多磺化的影响T↑——利于多磺化3.磺化催化剂和磺化助剂(1)促使反应易于进行——吡啶,邻氯苯甲醛(2)改变磺酸基引入位置(3)抑止副反应HAc、Na2SO4——抑止砜的生成硼酸(与羟基形成硼酸酯)——阻止氧化反应§3-2常用磺化剂及其磺化方法一、硫酸:稀硫酸、浓硫酸,发烟硫酸1.使用高浓度过量的酸∴ C ↑则X↓2.脱水物理脱水法:(1)共沸(2)高温β-萘磺酸:160℃,过量40%化学脱水法:BF3, SOCl2: H2O+ SOCl2→2HCl ↑+ SO2↑3.硫酸的浓度与其它物理性质的关系(熔点,密度,比热,溶解度,电阻)20~25%,60~65%4.操作方法:向被磺化物仲缓慢加入磺化剂优点:平稳,易于传质、传热,副反应少缺点:残渣,后处理困难二、三氧化硫——优点:不生成水,反应速度快,活性高,理论量即可完成反应缺点:物料粘度高,传质困难,副反应多1.SO3在室温下易聚合——γ型加稳定剂:0.1%硼酐,二苯砜,(CH3)2SO42.SO3具有强氧化性——控制温度,加入稀释剂SO3(气):N2, SO2; SO3(液): SO2(液),CCl4 (防止爆炸-强放热)三、氯磺酸ClSO3H (SO3·HCl )活性强,价格高,HCl腐蚀:制备芳磺酸或磺酰氯,N-磺化(甜蜜素)(1)分批加料:将有机物加入氯磺酸中(减少砜的生成)(2)稀释剂:二氯苯,四氯乙烷,硝基苯四、氯磺化和氧磺化氯磺化:Cl2+SO2氧磺化: O2+SO2注意:(1)仲碳磺酸盐(2)氯磺化:采用SO2过量(SO2:Cl2=3:1),低转化率(50~70%)的方法控制副反应(氯化,多磺化)五、烘焙磺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