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之垓下之围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2
项王军壁垓下(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注释】:①壁:原为营垒,此作驻扎解,名作动词。
②垓:地名,今安徽灵壁县南。
③汉军:刘邦的军队。
④是何:为什么,怎么。
/是,这,代词。
/⑤幸从:受宠跟随。
⑥骓(zhuí):毛色青白相杂的好马。
▲解释加点字:①逝:行走,跑步。
②阕:歌或词一首。
指“遍”。
▲翻译句子: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把楚地都已占领了吗?怎么楚人这么多呢)▲项羽此时处境如何?(原文句子回答)(“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文中性格特点?(把战败归咎于“时不利”、“天之亡我”、“骓不逝”,却没看到自己致命的败因——狂妄、轻敌。
/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史记》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
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作者、背景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垓下之围一、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
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
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
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
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2、课文分析1)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作者:赵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9期摘要:《垓下之围》中,司马迁细节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
在充分展现项羽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霸王的悲剧形象,如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东城快战的匹夫之勇;乌江自刎的自暴自弃,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形象。
关键词:垓下之围项羽悲剧性格作者简介:赵宇(1977—),男,江苏仪征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讲师,文学学士《垓下之围》是很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之一,其节选部分出自《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垓下之围》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1.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霸王别姬是全剧的序幕,司马迁细腻描叙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点亮灯烛,夜起帐饮,慷慨悲歌的场景。
项羽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但此时此刻他最最割舍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爱妃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上空飘荡……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说明】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其中的一个场景结合原文句子分析描写手法典型题垓下之围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细节描写有几处?【答案】《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
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这三个场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
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突围快战,高潮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给予了惋惜与同情。
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
《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垓下之围①司马迁项王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⑥,美人和之⑦。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⑧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⑨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⑩,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⑪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⑫,迷失道,问一田父⑬,田父绐⑭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⑮,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⑯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⑰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⑱,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⑲。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⑳。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21,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22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23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24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25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26。
乌江亭长○27檥船○28待,谓项王曰:“江东○29虽小,地方○30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32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3,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34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35,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垓下之围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项王军壁①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④;骏马名骓⑤,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⑥,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⑦!”歌数阕⑧,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⑨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⑩,麾下⑪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⑫溃围⑬南出,驰走。
平明⑭,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⑮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⑯,迷失道,问一田父⑰,田父绐⑱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⑲,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⑳不得脱㉑,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㉒七十余战,所当者㉓破,所击者服,未尝㉔败北㉕,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㉖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㉗决死,愿为诸君快战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㉙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㉚。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㉛山东㉜为三处㉝。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㉞,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㉟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㊱而叱㊲之,赤泉侯㊳人马俱惊,辟易㊴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作者/沙海艳《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
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在垓下之围这一场景中,先写项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立见项羽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接着写项羽的种种表现,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后“大惊”,并且“夜起”、饮酒。
一位力能拔山、豪气盖世的英雄竟然有这些惶惶不安的举动,也反衬出气氛的高度紧张。
这时的项羽已经意识到他的战败已经不可挽回,想到自己力能举鼎、纵横天下,现在却连自己心爱的美姬和宝马都不能保护,项王禁不住慷慨悲歌,潜然泪下。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性格的另一面。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项羽是一位天下皆知的大英雄,但那时那地的项羽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项羽本是一个勇猛豪爽,甚至有点冷血的大丈夫,但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位铁血英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手下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这悲歌与流泪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场景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虽然明知不免一死,然而面对越来越近的死神的阴影,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而起,神勇倍增。
他告别了心爱的美姬,抹干了死别的泪水,仅带了八百壮士,竟然奇迹般地冲破数重包围,向南撤退。
在五千汉军的追击下,他手下的勇士越来越少,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至东城时锐减至“二十八”人,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是田夫的欺骗,这也是项羽为以往的残暴付出的代价,揭示了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在这时,他决定不再奔走逃避,他向部下许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