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东城快战。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他认输但不服气, 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 演“快战”,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

乌江自刎。兵退乌江,项羽因愧见江东 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的 性格特征。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 的首级送故人,表现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 的风度。 • 作者笔下的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 盖一世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有丰富感情 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 3.结合文中“太史公曰”一段评议,谈谈 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 答:太史公对项羽评价很高,虽然项羽没 有称帝,但仍然将其列入帝王的本纪之中, 可见一斑,对项羽挫败而将之归之于天命 也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项羽之所以失败 是其政不得人心,虽勇亦不能得天下。

资料: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 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垓下 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 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 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 的。 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 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 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 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 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从这几方面来看, 《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 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四、课后练习
• 课后拓展练习“第一、二题”。
谢谢
•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 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 答: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 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 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 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 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 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 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 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 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 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 虞姬和歌为
•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
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 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这三层主 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四段“太史公曰”,是作者司马迁对项羽
一生的评价。
(2)内容述评
• 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 答: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 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 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 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嗔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 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 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 “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 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 (5)评价历史人物客观、全面、公正。
• 项羽虽然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司马迁把他当作“近古以 来未尝有也”的英雄来写。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 写项羽最后败亡时,也着力表现出他是一个勇猛无比、宁 死不屈、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时,作者不因项羽有功 而掩盖其弱点,而是如实地写出了项羽失败的过程和必然 性。文中写项羽宣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 了项羽的悲剧在于他至死不醒悟,没有认识自己所以失败 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客观公正地写人叙事,对这个历史人 物作了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 •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 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 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 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 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 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 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 灭了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二是分封诸侯, 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 侯割据的Baidu Nhomakorabea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 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垓下之围
《史 记》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 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 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 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 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作者还善于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 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 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 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一、项羽简介及背景简说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 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 (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 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 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 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 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自杀。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 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 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 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 “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 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 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 刎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 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 能有一个解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 丝毫没有杂乱之感。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 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 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对突围、快战诸场面, 描摹得异常精采。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 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全文结构严谨,构思 匠心独运。
•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中别 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 气氛。由于汉军采用攻心战术,用“楚歌”来瓦 解楚军军心,这种“四面楚歌”的气氛,烘托出 了项羽此时此刻极为不宁静的心理。面对美人、 宝马,项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既哀叹宝马和 自己一样的无能为力,无法冲出汉军的重围,表 示了对爱姬的热情关切,一字一泪,使自己不禁 “泣数行下”,使左右不得不“皆泣,莫能仰 视”。气氛悲凉、沉郁。
项羽
项羽
项 羽 京 剧 脸 谱
虞姬
虞姬
虞姬
《霸王别姬》
霸 王 别 姬
• 二、司马迁及《史记》(略)
• (见《李将军列传》)
三、课文学习
• 1、阅读熟悉课文内容,正音。
• 2、疏通文意,内容讲解及大意分析、概括。
(1)层次结构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 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 曰”的一段评述。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 垓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 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 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 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 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 无敌的英姿。
•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 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 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 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 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 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 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 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 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 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 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 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 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 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 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 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 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 (4)叙事详略得当。 •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 形象鲜明突出。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 一方,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 右。如写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 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 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溃 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笔较多, 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的交代。
3、艺术特色
• (1)选择典型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 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 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悲歌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 悲歌别姬。当项羽大军被汉军围困垓下之时,项羽夜起帐 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 羽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爱虞姬,爱宝马却无可奈何的悲 情,写出了项羽作为盖世英雄身上的人情味。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 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 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 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 的主要业绩,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 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6)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 “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 “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 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 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 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 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 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 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