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族三月三习俗

黎族三月三习俗

黎族三月三习俗
黎族三月三习俗

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习俗

农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198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报告,正式将三月初三定为海南黎族传统节日。

这天人们都要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

相传三月三民间集会的活动地点曾有几次迁移。第一次是在猕猴岭下的高滩坡,此处有一个宽敞的岩洞,洞中石头千姿百态,流水清澈,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聚会于此,欢歌曼舞,喜气洋洋。有一次,正当青年们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云聚电闪,滚雷震天地,石洞崩塌,洞口被堵。尔后,三月三活动地点就迁到昌化江与南谣河汇聚处的长沙滩。第三个地点是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迁来此处的说法有二:一说是因雷电劈断了长沙滩的一棵木棉树,一说是为了纪念黎族祖先。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岛时,三月三的活动就搬迁到离东方乡4公里的波单坡。

三亚、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节,人们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甘什岭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赐平安。通什地区黎族于农历三月的牛日,在亩头家杀猪摆酒席,聚众敲锣打鼓,欢跳祭祖舞蹈,庆贺春天带来的福气,同时为未怀孕的妇女招福魂,祝愿来日生男育女。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继承传统活动内容的三月三对歌,黎族传统体育竞赛如弓箭射击、顶杠、打陀螺、爬杆、拉乌龟等,各种文艺汇演以及骑牛赛跑、荡秋千、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娱乐活动外,还增加了现代歌舞、游园、书画等文艺娱乐性内容和棋类、球类、田径等体育节目,使三月三节庆活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游观光文化活动。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2020-03-28

黎族三月三习俗

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习俗 农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198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报告,正式将三月初三定为海南黎族传统节日。 这天人们都要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节。 相传三月三民间集会的活动地点曾有几次迁移。第一次是在猕猴岭下的高滩坡,此处有一个宽敞的岩洞,洞中石头千姿百态,流水清澈,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聚会于此,欢歌曼舞,喜气洋洋。有一次,正当青年们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云聚电闪,滚雷震天地,石洞崩塌,洞口被堵。尔后,三月三活动地点就迁到昌化江与南谣河汇聚处的长沙滩。第三个地点是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迁来此处的说法有二:一说是因雷电劈断了长沙滩的一棵木棉树,一说是为了纪念黎族祖先。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岛时,三月三的活动就搬迁到离东方乡4公里的波单坡。 三亚、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节,人们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甘什岭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赐平安。通什地区黎族于农历三月的牛日,在亩头家杀猪摆酒席,聚众敲锣打鼓,欢跳祭祖舞蹈,庆贺春天带来的福气,同时为未怀孕的妇女招福魂,祝愿来日生男育女。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继承传统活动内容的三月三对歌,黎族传统体育竞赛如弓箭射击、顶杠、打陀螺、爬杆、拉乌龟等,各种文艺汇演以及骑牛赛跑、荡秋千、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娱乐活动外,还增加了现代歌舞、游园、书画等文艺娱乐性内容和棋类、球类、田径等体育节目,使三月三节庆活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游观光文化活动。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2020-03-28

农历三月三的传统习俗介绍

农历三月三的传统习俗介绍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所以三月三也可以说是中华圣诞节。 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中去,感受节日的喜悦,享受大好春光。 而现如今,这个节日也被流传了下来,最为著名的要属壮族三月三了,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 这么有趣的节日,都有哪些习俗庆典呢?三月三放风筝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 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壮族歌圩节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 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

息。 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 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黎族爱情节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 这是黎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 据说远古时代,人类遭受大洪灾,一对男女躲进葫芦瓜里,随洪水漂流到寥无人烟的海南岛。 为了繁衍人类,在三月三日那一天,俩人对歌表衷情结成夫妻,繁衍了黎族的后代。 黎族后人每逢三月三日都以各种方式纪念始祖的美满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绩。 畲族乌饭节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又称乌饭节,传说这天为谷米的生日,家家要吃乌米饭。 乌饭是用一种叫乌稔子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饭染黑制成。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布依族地蚕会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 古时称为地蚕会,适逢冬去春来、春耕播种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带着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间地头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

海南基本概况导游词

海南基本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没有,现在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早晨起来大家感觉空气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个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阳都是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 海口的得名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没有加油的钱。 多年来烂尾楼一直是海南政府心中的伤痛,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发展为政治问题、治安问题:搞传销的,搞地下加工厂的、捡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员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传销人员经常激励自己:"今天我们睡地铺就是为了明天住别墅,今天我们吃南瓜就是为了明天吃王八"。地下加工厂更是肆无忌惮,生产劣质食品和潲水油,扰乱市场,十块钱买十几包椰子糖,我带团不能让你们吃,吃出甲肝乙肝怎么办?吃出口蹄疫来怎么办?不过这些人也高兴不了多久了,因为海口市、三亚市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烂尾楼问题了,能拆的就拆,能续建的就续建,所以想在海南买房的朋友现在正是时候,现在房价一平米才一千二三,很多游客第一次来旅游,第二次来度假,第三次就买房了。现在海南的房60%就是外地人买的。 (过五公祠)朋友们,这是海南一处人文景观--五公祠,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略),有人说来海南是看海玩海听海吃海,我们就没必要进去参观了。说句实在话,海南的人文历史景观是比较少,但是不是就说说海南是个文化沙漠呢?并非如此,海南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开拓进取精神,例如说过去华侨孤身一人出外闯海,需要多大的勇气;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从古代被贬的官员到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当地人从不排外,以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介绍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节庆活动 1)海南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2)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

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6篇

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6篇 Regul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ingshui Li Autonomous County

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6篇 前言: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第一章总则模板(实用版) 2、篇章2:第二章抢救与管理模板(通用版) 3、篇章3:第三章传承与命名模板(实用版) 4、篇章4:第四章开发与利用样本通用版 5、篇章5:第五章奖励与处罚范文(基础版) 6、篇章6:第六章附则例文(实用版) 篇章1:第一章总则模板(实用版)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自治县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本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艺、雕塑等; (三)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四)纺、染、织、绣、藤竹编、制陶、茅屋建筑等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 (五)体现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民居、服饰、器具、用具、工具等; (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标识和特定的自然场所; (七)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民间手稿、经卷、典籍、文献、契约、谱牒、碑碣、楹联等; (八)传统工艺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 没有,现在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早晨起来大家感觉空气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个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 阳都是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 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海口的得名是怎么 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 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 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 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 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 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 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 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 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 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 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 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 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 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 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 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 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 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 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 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 没有加油的钱。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

黎族民俗文化探究报告 黎族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已形成本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东部和中南部,如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其中我省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黎族文化丰富多彩,在此,我们主要探讨黎族中生活的特有风俗习惯。 先谈黎族的饮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黎族的饮食大体上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一日三餐,以米饭为主食,但又有别与我们平时的饮食,有自己特有的、带有民族风味的食品。譬如有名的“竹筒饭”,筒饭是一种颇具有民族特色的野炊方法。即砍一节竹筒,从一端开口,加入适量的米、水和盐,然后用芭蕉叶封口,放在火堆里烤熟。用山兰糯米混以山间野味和少量盐巴烧制的竹筒饭味道更佳。竹筒饭一般在山上狩猎或下天劳动时烧制。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便异香扑鼻,这就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另外,黎族还有各式各样的风味佳肴如雷公根、祥等。“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还有,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黎族同胞好喝酒和嚼槟榔,成年男女都嚼槟榔,男子吸水烟筒,年长的妇女也有吸烟的习惯。其中他们的山兰米酿酒也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至于嚼槟榔,则早已被海南人民所熟悉,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黎族的婚俗和节庆(在此,我们主要考察了饱亭一带的黎族村寨,以介绍这一带的婚俗和与节庆为主)。保亭地区的婚姻制度基本上一夫一妻制。解放前,青年男女在13—14岁时便可结交异性朋友。父但婚姻都是由母作主。通婚范围多在同一方言区里,而且还受到一定程度宗族关系的限制,如同村姓、不同村但同一个祖宗者不通婚。解放后,黎、汉联姻已不少见,但黎族之间同一祖宗的仍不能通婚。 黎族男女成年后和父母分开,自搭1间小茅屋居住,这种面积小、陈设简陋的小茅屋黎语称为“隆闺”。夜晚,青年男女们便三五成群到别村姑娘的隆闺中去,邀请姑娘到村庄附近的树木或空地上对歌,特色意中情侣。通过对歌认识后,有意者继续交往,恋爱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两个月,长的一两年。 黎族的订婚很有自己的特色。解放前的订婚是由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说亲,每次提亲带上槟榔,开始的一两次主要是来说明来意,女方父母一般不表示什么

黎族手工艺

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求正秋风2011-8-8 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挖掘和开发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新产品,我们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传承代表人等方式,深入了解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分布、生产经营、传承发展等基本情况,寻访了黎族织锦、牛皮凳、树皮衣、制陶、藤编等手工艺人,与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手工艺可开发生产和经营前景。 一、资源品种基本情况 黎族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家具制作等。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些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些工艺品,生动体现了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1、黎锦。织锦是黎族手工艺中最为著名的技艺,包括筒裙、衣服、胸褂、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黎族村庄的群众普遍掌握织锦技术,因为黎族婚礼上,新人必须穿戴传统黎锦,所以黎族妇女都习其技能,农闲时纺织黎锦。黎族妇女每人至少要有两套,平时不穿,节日或办喜事时一般穿用。有的织锦(服装),最高价可卖到1500~2000元。 2、牛皮凳。主要以藤和牛皮制作,一张牛皮可制六张凳。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据了解,一张牛皮凳售价120元。 3、藤竹编织品。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竹子多。黎族群众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常见的藤竹制品有竹筛、竹篓、鱼篓、簸箕、篮、竹笠、箩筐、畚箕、谷围、斗笠、藤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黎族群众还用露蔸叶编织草席、草箩、斗笠、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4、陶制品。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是黎族妇女的工种,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黎族制陶的方法较为原始,全部工序皆为手制,选择粘性泥料,采用泥条盘筑或捏泥条成型,制成碗、杯、盆、缸、罐、甑、锅、盖等器物毛坯,经火烘烧陶坯,露天烧制而成陶器。据了解,制陶的原材料存量不足,不能大规模制作。由于工艺原始粗糙,群众使用铁铝制品多,导致这项技艺没有市场,后继乏人,濒临绝境。目前昌江保突村羊拜亮是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5、树皮衣。这是用难得一见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由于原材料紧缺,群众也不再穿用,该技艺失去市场开发价值,后继乏人。昌江七叉镇机构村符亚劳、符拜翁夫妇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仅存一套树皮衣。目前,一套树皮衣售价1500~2000元,且没货源,群众收藏的货源一般不出卖。2010年6月,保亭县聘请符亚劳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活动,现场表演编织树皮衣技艺。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迁移而来现今称之为黎族的黎民。探究海南神话传说的源头,我们需要追溯到黎族人民的最初文化印迹,那么就让我们从黎民的迁入说起。 据《海南岛黎族的起源》记载,海南原始居民是从我国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的,与“百越”中的一支—“骆越”有密切关系,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我国东南和局部沿海地区,广泛地居住着相互间有密切族属关系而又有各种“种姓”的越人。由于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因而史称“百越”。其中居住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又据《汉书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再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考察,海南习俗中承继了古越的“断发纹身”和“巢居”(“干栏式”茅屋)以及放寮(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玩耍)等。此外海南先民语言的结构例署特征也与壮、侗大致相同,可见海南先民与古越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而海南的移民于历史上分四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到高峰。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海,也从广东移民很多知识分子过来,尤其顺德那边的,他们和当地居民融合,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 黎族纹身 黎族干栏建筑生态自然村 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 黎族树皮布 黎族织贝精品-龙被 黎族著名民歌手王不大民歌 黎族骨器制作 缬染工艺 昌江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

黎族麻纺织工艺 黎族民间打柴舞 黎族民间打柴舞 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 苗族招龙舞 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黎族民歌 黎族传统器乐 黎族共同舞 海南苗族盘皇舞 黎族面具舞 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 黎族传统服饰 黎族文身 黎族船型屋居住习俗 黎族传统婚礼 黎族渡水腰舟 海南三亚回族婚礼 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民间故事

黎族方言长调 黎族老古舞 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活动 黎族絣染技艺 黎族双面绣技艺 黎族泥片贴筑制陶技艺 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 海南苗族传统刺绣腊染工艺 黎族织锦纺染工具制作技艺 黎族藤竹编技艺 黎族传医药骨伤疗法 黎族医药蛇伤疗法 海南苗族传统三月三节 自2005年起,海南省先后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三月三、黎族钻木取火、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等二十一项目进入全国第一、二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容亚美、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传承人黄运英、等十一人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专家宋兆麟用了三个“最”字评价我省:最具原生态、最为古朴、最为精美。 钻木取火记录着曾经的生存状态,但是目前全省懂此技术的不足10人;黎族的骨簪不但是精美的饰品,而且反映了黎族一段历史,记录黎族一位英雄,可是懂得制作的人只有3个;打柴舞的原生态全省只有三亚的一个村庄还保存

海南各地民俗或文化庆典

一.海南特色的著名传统节日 1.军坡节(屯昌、万宁、海口) 军坡节,也称“公期”(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军坡节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军坡",以海口最为隆重。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和屯昌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军坡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2.换花节(海口)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换花节原是海口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3.三月三(五指山)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电子教案

中华各民族简介—— 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黎族概况 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 图腾:

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否则犯者会生病,

黎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黎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黎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们是黎族人民习俗的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的一个侧面。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自己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春节” “春节”,在黎族地区一般从正月初一过到十五日。届时,各家各户清扫庭院,修整“船形屋”,贴红对联,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门、藤箩、耕牛角等处贴上红纸,以示吉祥。大人们为小孩备鞭炮,买烟花,男女老幼个个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喜气洋洋,一片节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见面相互道贺“恭喜恭喜,年年丰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兴异常,蹦蹦跳跳,他们争着向大人拜贺新年,获得糖果、糕点、粽子和压岁铜钱。大人们

整日饮酒对歌,通宵达旦。有的则仍按照传统习惯,从大年初一开始,男人集体狩猎,猎获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通过“三月三”的传统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现在纪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对歌题材广泛,除了情歌,还有农事歌、神话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说今论古歌等。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节目。 “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

民俗文化-海南饮食文化

支教小学:执教者:课目: 教学时间:2013.7.24 年级:五年级执教者:张三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课目民俗文化——海南饮食文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学习海南饮食民俗的历史,掌握饮食的基本知识,了解海南饮食文化的点滴精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联想,增强对海南饮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 3、情感与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激起学生对家乡文 化的热爱,提高文化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欣赏饮食图片,把握图片中对海南饮食文化的情感,从不同角度去学习体会 海南饮食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教学难点 1.注重学生自身对老师授课内容所体现的真、善、美的感受,切身体验海南饮食文化的魅力。 2.通过联系的方法(具体表现为学生和老师对授课内容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校 迁移能力,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过程中会展示的图片,条件许可采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另外也在个人的mp4上准备图片 学生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没有系统的了解海南饮食民俗,要耐心的教学、解答,让他们充分调动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让他们掌握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三个维度,人文科学注重情感性、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学要求 1.通过欣赏、学习海南饮食民俗的历史,掌握饮食的基本知识,了解海南饮食文化的点滴精华。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联想,增强对海南饮 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激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必须要呈现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是笼统的介绍首先要做什么,接着要怎么做,最后怎么着,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要把做什么这部分完整呈现出来) 课程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海南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海南风味菜肴属于粤 1 / 4

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的文化多资多彩,如三月三,每年的三月三,海南人民都会举办歌唱会,或其他节目。海南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土人情浓厚。如今海南已成为国际旅游岛,来岛旅游的游客更多了,从经济方面看,海南经济好转,然而,岛外旅客的游玩,也会使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富有更多生机。海南有诸多市县及地区,每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的,而且海南又是一节日比较多的省份,有不少地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都是鲜为人知的。这里就介绍几个海南人民的民风习俗。 一、三月三盛会 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的历史已久,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互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凑一处,即定配偶”。有关“三月三”的传说民间曾有两种,一种是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鲜花烂漫红棉争艳的时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在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就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但在海南都是说黎苗族三月三。 静谧夜晚,篝火熊熊,黎家、苗家阿哥阿妹深情对望。突然间,远处传来嘹亮悦耳的莺啼声,黎家歌后王(女不)大、苗家老阿公盘

德招燃起手中的火把,传递给年轻的黎家、苗家阿哥阿妹们,顿时,无数熊熊火把星星点点般照亮山区上空……“火光熊熊象征黎苗同胞日子越过越红火,火光冲天象征黎苗同胞生生不息”。其实,现在在海南每年都会举行三月三盛会,全省人民都可以一起狂欢。 二、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为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棒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一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木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木偶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唱腔来源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公仔戏艺人的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