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之风
- 格式:ppt
- 大小:500.50 KB
- 文档页数:4
君子之风十大名言
1.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味着君子不会在危险或卑劣的环境中屈服,而是保持尊严和坚定的态度。
2. 仁者爱人:君子应该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对他人有深切的关心和关注。
3. 以德报怨:君子不会以同样的恶意回应对方的恶意,而是用善良和宽容来回应。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应该首先修身养性,然后规范家庭,以此来治理国家和平天下。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关注的是道义和正义,而不是短视的私利。
6. 以诚待人,以信取友:君子应该诚实守信,以此来建立长期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7.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应该坦诚、开放、诚实,在行为和言辞上保持真实。
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并积极地帮助他人成长。
9. 君子无所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君子具备淡泊名利的品质,不为物质所迷惑,也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心态,从他人身上不断学习和进步。
- 1 -。
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的含义
"君子之风其清穆如"是一句出自《论语·子罕第十一》的经典句子,是儒家思想中对于君子风度的描述。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君子的风度应该庄重而端庄,举止言谈之间应当流露出高尚和庄重的气质。
在儒家文化中,君子被视为有道德修养和高贵品质的典范。
君子之风要求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上,严守规矩和道德准则,使人感受到他们的高尚气质。
"清穆如"这个描述意味着君子的风度清雅庄重,不张扬也不妄自尊大,内外的修养表现出谦逊和宽宏大度。
君子之风的清穆如特征反映了儒家对于人格修养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的自律和道德约束,认为只有经过不懈的修养和实践才能达到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不仅在个人品质上有重要的作用,还在社会和家庭关系中具有影响力。
君子之风的传承能够助力社会和谐和家族和睦,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在今天的社会中,君子之风的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君子之风的传统价值观,如诚实、正直、宽容、谦虚等,仍然被认为是人们追求的品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君子之风的表现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声誉。
君子之风也是我们培养自己内在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指引。
总而言之,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的含义是指君子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高尚、庄重和清雅的风度。
这个概念代表了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追求和个人修养的重要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君子之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个人、社会和家庭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六课 君子之风引人入胜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
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在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范围更广。
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孙.以出之(x ùn ) 一箪.食(d ān ) 曲肱.而枕之(g ōng ) 虎豹之鞟.(ku ò) (二)通假字1.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谦逊。
)2.女奚不曰(“女”通“汝”,你。
)3.知者不惑(“知”通“智”,智慧。
)4.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与”通“欤”,语气词。
)(三)一词多义①志于道.,据于德(正道)②夫子自道.也(说)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⑤任重而道.远(道路) 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主张,思想) ①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诚信) 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确实)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任,相信) ④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副词,诚然)①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庸俗浅薄)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③子路性鄙.,好勇力(粗野)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轻视) ①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 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本质)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底子)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副词,刚刚) ①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②礼以.行之(介词,按照) ③孙以.出之(介词,用) ④有杀身以.成仁(目的连词,来) ⑤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于“而”) 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介词,把) ①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转这关系) ③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关系)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作为)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语气助词,呢)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饭.疏食,饮水(吃) 不义.而富且贵(守道义) (2)名词的意动用法曲肱而枕.之(以……为枕) 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为乐) 耻.恶衣恶食者(以……为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曲.肱而枕之(使……弯曲) (五)古今异义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六)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何以文为2.状语后置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叶公问孔子于子路3.主谓倒装句贤哉,回也!4.省略句未足与议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七)成语积累1.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论语〉选读》复习五:“君子之风”一、文化思想1.“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理想人格。
2.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
“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3.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二、专题训练1.《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分)(2)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分)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1分)(2)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分)。
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五:君子之风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二、【课文梳理】1.君子之风:君子的修养——质与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
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15.18)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义以为质)、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2.“质”的具体体现⑴讲究诚信,坚守道义—-仁义与生命,孔子的生死观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
⑵见利思义--义与利,孔子的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是指“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⑶安贫乐道,乐以忘忧-—乐与忧,孔子的富贵观、苦乐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
16)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
19)孔子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有着乐以忘忧的心境.看重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
“忘食”“忘忧"“忘老”,完美体现了孔子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⑷动静相宜——仁与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⑸心胸广阔,意志坚毅——君子的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7)君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3。
“文”的具体体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4.“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兼美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内涵解读]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礼”“义”“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用“浮云”来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们凭借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3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以正当手段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排斥个人私利,会打消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4.“仁者”和“知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知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知”与“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注译析【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注释】(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5•18)【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论语君子之风作文演讲稿
论语君子之风。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论语君子之风》。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之风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要求,这对我们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风的内涵。
他认为,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
信等品德。
仁者爱人,义者行义,礼者有礼,智者明理,信者守信。
这些品德是君子之风的基础,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准则。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以这些品德为指导,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了君子之风的外在表现。
他认为,君子应当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不言而信,不行而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言行中要保持一致,言出必行,行动果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之风的修养方式。
他认为,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修身,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齐家,就是要和睦家庭关系,治国,就是要有担当和责任心,平天下,就是要关心社会大局。
这些修养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弘扬君子之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话题链接——知行合一形神俱佳1.教材赏悟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2.名句赏记◆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阮子◆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刘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吴兢◆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郊◆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资治通鉴》◆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胡宏◆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方孝孺◆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薛萱◆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
——金缨3.典例赏析曾参不受鲁君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