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中国的外交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42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内容: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之小船创作第14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成就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阵营和□2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总原则新中国始终奉行□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4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5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6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主要成就(1)1949年10月2日,□7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
随后,保加利亚等国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8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两国签订《□9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953年□1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争取□2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3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提出(1)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4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5周恩来首次提出了“□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7领土完整、互不侵犯、□8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9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概况:□1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这是新中国□2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当代中国外交四五十年代背景国际美苏两极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特点革命性、同盟性、内向性、过渡性由革命性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转变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4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五六十年代背景亚非拉国家民族运动蓬勃发展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两个拳头出击成就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七十年代方针一条线、一大片成就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
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4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苏争霸处于劣势陷入越战的泥沼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过程1971年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芳华1979年中美建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背景国际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成就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巩固发展周边关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_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_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