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新中国外交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4
学生资料材料一:视频材料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暴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中美英苏等几十个国家结成强大的反法西斯联盟。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向那些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武器和装备,此后法案扩大到苏联、中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
1941年8月11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公布了《大西洋宪章》,声明尊重各民族的领土、主权,重建和平,放弃使用武力。
这就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9月底,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开会,美英同意对苏联提供军事援助,从而加强了三国合作。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正式签字,宣言规定,各国政府使用一切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及其仆从过作战。
完全战胜敌人,不与敌人单独媾和,以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这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在欢庆胜利之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历史画面,作为战争的主要战场,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惨遭破坏,政局动荡不安,经济恢复工作举步维艰,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由于他们各自所控制的势力范围而实际形成了面对面的军事对峙,在共同的敌人消失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针锋相对、迎头相撞,成为冷战爆发的最重要原因。
根据视频及所学知识,概况二战后大国关系变化,并分析原因及表现。
材料二:即将建立的新中国面临的问题。
毛泽东强调,中共十分缺乏懂得城市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干部。
为此,甚至不得不推迟对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进攻和占领……刘少奇谈到进入大城市初期,中共按照农村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把资本家的企业分给了工人,结果工人们把企业全部拆光卖掉了……中共不知道应该如何制止通货膨胀,也不知道如何对四大家族的资产实行国有化……——沈志华《从西柏坡到莫斯科》1948年美国又开始扶持日本、武装日本,把日本纳入“孤立”、“遏制”中国与苏联的轨道。
——胡礼忠《中共学术界关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研究述评》“我们建国以后如果外国三天不承认,就有问题了。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课标要求】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1、识记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七十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成就2、你如何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3、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课中案【预习反馈】1、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2、七十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3、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成就4、你如何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要求: 1、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小组长组织讨论,安排做好相关记录,并确定展示探究成果的同学。
)探究一: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
政治舞台上“巨人”的握手,会引起社会的“震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
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
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
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摘自《第一次握手》(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有何巨大作用?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⑵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⑶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⑵ 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新时期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截止xx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吗?深圳新闻网xx年版《中国外交》白皮书披露,截止xx年底,中国已经同世界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300个国际条约。
第27课新中国的外交主备人:使用时间:【课标解读】1、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外交的国内国际环境,准确识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识记基本史实,理解其影响。
3、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背景、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1、背景:(1)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策2、外交方针:表现:“”、“”、“”的政策。
3、成就:(1)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过程:影响:(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支持印支独立斗争,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4)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国际会议,提出了“”的方针,推动会议的圆满结束。
内容:影响: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①美国:。
②亚非拉国家:。
③中国﹙最主要﹚:(2)标志: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①美国:。
②中国:。
(2)过程:①1971年“乒乓外交”和“”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2年访华,签署,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1978年12月,中美发表《》。
④1979年1月1日,。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
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彻底打破了战后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访华,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26课新中国的外交【学习目标】通过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进一步分析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及其对国际产生的重大影响,认识中国外交的特点和体会所蕴含的智慧。
【概念阐释】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
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由于其社会存在的不同,导致双方出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意识形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
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
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
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学习指导】新中国成立后,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巩固了政权,加速了经济发展,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复习时要整体把握: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了解中美、中苏、中日等大国关系的变化,分析影响外交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1.(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1、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局势(1)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论述:版。
(2)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论述:选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3)靳德行、秦英君、李占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论述:年7月,第1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孙友葵、王玉贵《试析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论述:孙友葵、王玉贵《试析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吴慧芳、慕生懋《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论述:版),1989年,第1期。
(3)谢益显《40年国是反思丛书(折冲与共处——中国对外关系40年)》中的论述:选自谢益显《40年国是反思丛书(折冲与共处——中国对外关系4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日内瓦国际会议(1)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论述:选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2)谢益显《40年国是反思丛书(折冲与共处——中国对外关系40年)》中的论述:选自谢益显《40年国是反思丛书(折冲与共处——中国对外关系4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论述:选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4、亚非会议(1)孙颖、黄光耀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2001)》中的论述:选自孙颖、黄光耀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2001)》,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程秀龙、石锐东、杜贤松著《走向辉煌》中的论述:选自程秀龙、石锐东、杜贤松著《走向辉煌》,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3)李植枬主编《20世纪世界史(下卷)》中的论述月,第1版。
5、中美正式建交(1)选自谢益显《40年国是反思丛书(折冲与共处——中国对外关系40年)》选自谢益显《40年国是反思丛书(折冲与共处——中国对外关系4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2)张也白《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纪念中美建交10周年》中的论述:选自张也白《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纪念中美建交10周年》,《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89年,第1期。
第26课 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建国初期的外交(走向成熟)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探究】①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并且当时中国是小国,经济并不发达,要实现经济发展,在自身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依靠外来力量,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②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不矛盾,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3、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国建交;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③实践: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1955年在万隆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特点:包容性和开放性⑤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外交 2015.9.16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知识梳理及识记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背景1.国际:2.国内:(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三)成就:1、建国第一年: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3)内容:(4)意义:①国内:②国际:特点:作用;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作用:(★“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周恩来)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意义:(★“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一)国际背景:(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1、原因与条件:a.美国;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c.中国2、标志:时间、提案国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1.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
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b.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果:意义:c.1978.12 ;d.1979.12.中日邦交正常化:a.直接原因:b.时间:成果: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一)国内外形势:1. 国际形势:(1)政治上(2)经济上2.国内情况:(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1)政策、原则:(2)成就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宏观知识结构体系:高考真题感悟:1. (2014·四川文综·T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2. (2014·江苏单科·T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3. (2014·广东文综·T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放弃“一边倒”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4. (2014·福建文综·T17)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5. (2013·江苏单科·T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6. (2013·安徽文综·T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7. (2013·广东文综·T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8. (2012·北京文综·T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9. (2012·福建文综·T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10. (2012·山东文综·T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1.(2012·天津文综·T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
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2.(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13.(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14.(2010·浙江文综·T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14·浙江文综·T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9分)16.(2013·大纲全国卷·T39)(2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节选)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二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8分)(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