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外交关系和成就
- 格式:pptx
- 大小:103.89 KB
- 文档页数:2
新中国初期外交上取得的成就(1949-1956)
背景时间外交成就意义(特点)
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1949
年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同苏联等17国建交
特点:“一边倒”
作用: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迎
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3年朝鲜停战,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对中国军事威胁;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创造和平环境,需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
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
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差异;包容性和开放性作用:标
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
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
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
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
的身份参加。
作用:达成《关于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
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
成功
1955
年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
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
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作
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
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形成“万
隆精神”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毛泽东时期(1949-1976),这个阶段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是面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封锁和压力。
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原则。
在外交上,中国先后同苏联、朝鲜、越南、缅甸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互助合作,提出了“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步转向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
这个阶段的中国重视保持国际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思想,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先后加入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并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了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阶段是习近平时期(2013至今),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外交政策重点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提出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思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重塑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独自面对封锁压力到与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升。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着独立自主的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履行好大国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转变,但始终贯穿着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合作的主线。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外交成就:1. 参加联合国:1955年10月,中国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为保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做出贡献。
2. 恢复与美国正常关系:1972年,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美国,该访问打破了两国间的长期隔阂,恢复了美国与中国的正常关系。
3. 与欧美国家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针对西方国家的高压压力和封锁,开始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借助国外资本和技术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多个欧美国家建立了正常关系。
4. 加入WTO: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扩大了中国的国际经贸合作范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5. 推动地区合作: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合作,推动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日韩合作等多个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和平与稳定,提高了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6. 推动和平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中国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归属问题,与菲律宾、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就领土和海洋争端进行对话和谈判,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8.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世界经济、反恐、气候变化、人权等全球问题上,中国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贡献,参与国际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倡议和政策。
总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中极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更多的国家看到了中国在全球议程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借此与中国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抗争与奋斗,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新政府废除了过去的满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同时拒绝承认以前的一切屈辱外交,按照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扫清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中国的外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制定。
1、背景(1)、国内形势:中国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解决国内问题。
(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2)、国际环境:特点:社会主义阵营pk资本主义阵营○1西方发达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
○2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和帮助新中国。
○3亚非拉新兴国家:客观上和新中国相互配合。
(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部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来处理本国事务和国际事务。
从而达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世界和平的目标。
这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过渡]建国初期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哪些基本的方针呢?这些方针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呢?3、基本方针:]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
“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 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
对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究竟应当走什么外交路线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一边倒,也有人认为应当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走中间路线,你同意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1)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企图扼杀新中国。
(2)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列举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
1.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建立,联合国承认新中国为正式成员;
2. 1950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接受1951年4月27日签订的《中苏新缔契约》,这是中国与苏联友好合作的根本文件;
3. 195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建立了中日正常外交关系;
4. 1956年2月29日,中国和印度签署《中印和平友好条约》,建立了中印正常外交关系;
5. 1958年4月30日,中国和埃及签署《中埃友好合作条约》,建立了中埃正常外交关系;
6. 1971年7月21日,中国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第五大常任理事国;
7. 1972年2月21日,中国和美国签署《中美关系正常化协议》,中美正式建交;
8. 1979年9月30日,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中澳建交公报》,中澳正式建交;
9. 1980年11月17日,中国和加拿大签署《中加关系正常化协议》,中加正式建交;
10. 2000年10月31日,中国和印尼签署《中印友好协议》,建立了中印正常外交关系。
中国的外交成就(分三个阶段:50年代、70年代、新世纪以来)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外交成就:一、建国第一年与等个国家建交。
(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是)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时间: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2、提出者:(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五项原则。
4、作用:三、万隆会议(也称亚非会议)1、时间:2、地点:的万隆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内容: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5、作用: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6、什么是“万隆精神”?答:在万隆会议上,亚非人民撇开分歧,团结一致,保卫了世界和平,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这种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第二阶段(70年代)问答题: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请你列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大事记。
答:1、中美建交:(1)1971年--- 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会谈。
(2)、年2月,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双方在上海签署《》。
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是中国的一部分。
2、年10月25日在第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作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答: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一、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1、时间:年(新世纪的第一年)2、地点:中国3、组织名称: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4、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是什么?答:“、:”。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一、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 1970年7月1日,当时的副总理陈毅正式宣布解除与美国的断交。
到2019年4月,中国已经和18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99.8%。
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1月10日,中国经126个成员国共同通过投票,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这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进程的正式开始。
3. 与台湾、港澳建立友好关系。
从1997年7月以来,我国已经在台湾建立37个商业机构,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关系。
二、推动全世界民族走向和平、友好1. 提倡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伊核危机朝着和平方向发展,将中东地区缓和矛盾推进到政治谈判阶段,推动阿富汗问题政治化。
2. 主张平等协商。
中国认为,国家间的关系应以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为原则,反对一国对他国施加压力、提出要求,更加注重在外交行为中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3. 倡导全球治理。
中国拥抱全球治理的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继续发挥主要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再平衡的全球治理模式。
三、为全世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1. 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和发展。
中国以其良好的发展成绩,秉承共同发展理念,推动并参与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把发展中国家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 努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求以各国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共同目标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同发展。
3. 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各国间治理能力的建设,加强全球治理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贡献,以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对推动世界民族走向和平、友好、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我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以下是关于新时代我国外交发展的主要阶段:
1.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外交主要集中于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
主义,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拉国家的合作,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正义。
2.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外交带来了重大变革。
中国开
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合作。
3.和平崛起(近年来):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发展,逐渐崛起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外交着重强调和平发展理念,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全球影响力提升: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崛起,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
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如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等,并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活动。
中国还坚定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
总体来说,新时代我国外交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抵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开放与合作,再到近年来的和平崛起和全球影响力提升。
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
1. 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包括苏联、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度、缅甸等邻国。
这些外交关系的建立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2. 加入联合国:1971 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
3.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4. 推动多边主义:我国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进程。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了广泛响应,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5. 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我国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决捍卫自己的立场。
例如,在台湾问题上,我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总之,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