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总6页)
- 格式:doc
- 大小:324.50 KB
- 文档页数:7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概述
2.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工作原理
3.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应用领域
4.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优势与不足
5.我国在射频消融压力导管领域的发展
正文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高端医疗器械。
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利用射频能量对心脏组织进行消融,以达到治疗目的。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导管头端的射频能量发生器,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组织,使其温度升高,最终导致心脏组织的损伤和消融。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主要应用于心脏射频消融术,该手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压力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包括心脏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等。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具有许多优势,如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操作难度较高、可能导致心脏组织损伤等。
因此,在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我国在射频消融压力导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多种类型的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射频消融压力导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射频消融压力导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脏疾病治疗手段,已经在
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射频消融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肿瘤和心脏疾病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射频能量,该技术可以摧毁异常组织或心脏病灶,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和心脏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将导管引入体内,通过电极释放高频的射频能量。
这种能量主要通过组织中的离子摩擦来产生高温,高温可以破坏异常的细胞结构并杀死病灶。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法,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等优点。
射频消融术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首先,医生会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和位置等。
然后,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中,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
在实施射频消融术时,需要把导管引入患者体内,并通过导向设备将导管引导到目标病灶的位置。
随后,医生会控制导管释放高频的射频能量,破坏病灶组织。
最后,医生会进行术后的观察和处理,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已在各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肿瘤治疗方面,它可以用于减轻肿瘤的症状、缓解痛苦,甚至延长患者的生命。
在心脏疾病治疗方面,它可以用于解决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等问题,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射频消融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并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射频消融术的流程。
在引言部分已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概述,本节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
2.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射频消融术概述和射频消融术流程。
2.1 射频消融术概述部分将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对射频消融术进行概述,介绍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射频消融术在不同领域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脏病学、肿瘤学和神经学等方面。
通过对射频消融术的整体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射频消融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到底算手术吗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术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一种微创手术。
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穿刺血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把电极导管沿着血管送入心腔,精确定位引起心动过速的关键病灶,用电极导管头端紧紧贴靠该处,在局部释放射频电流(100千赫兹~兆赫兹),在很小的范围内(约3~4毫米直径及深度)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直接摧毁关键病灶,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速。
是否每个房颤患者都能做导管射频消融李毅刚教授:房颤患者病情千差万别,而把握好房颤消融术适应证是关键。
阵发性房颤无疑是导管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持续性或者持久性房颤、心房明显增大(大于45毫米)的阵发性房颤也成为其适应证。
对于发作频率很小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优势在哪李毅刚教授: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点是微创、不留疤、不需要全身麻醉。
以下三类人选择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话,获益比较多:①吃抗心律失常药控制不了、症状比较明显、发作非常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②持续性房颤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心脏病,例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患者。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衰、高血压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的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衰发作频率越频繁越容易出现房颤,有房颤就会更容易心衰。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导管消融术能够终止这个恶性循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在心功能检查上,能够看到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BNP(脑利钠肽)降低;在症状上,患者能感受到心衰症状的明显缓解,过去稍微活动一下就累,手术后活动量增加或者能够正常活动。
走进导管射频消融
严重心律失常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而射频消融手术是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疗过程中,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射频消融导管和体表参考电极须配套使用,同时,心脏射频消融系统提供射频能量。
射频消融术作为唯一可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在国内开展了30余年,目前年手术量超过13万例。
射频消融术后会出现譬如穿刺血管部位的血肿、伤口的感染等的并发症。
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
大多数人会认为射频消融是个手术,其实射频消融其实只是个有创的操作,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手术,而且是通过导管操作完成的,所以进行这个操作的地方正式的学名是“导管室”,同样我们平常所谓的“放支架”也是在这里进行的,所以大家就知道在医院看到的导管室是做什么的了。
导管分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作用。
其中的主角就是消融导管消融导管的头端会产生一定的温度,造成局部心肌的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也就是说,消融导管就像是我们用来打坏人的“枪”。
一种导管叫做环肺静脉电极,它的头端呈一个环状,可以环绕肺静脉口部一周,标测肺静脉的电位,从而验证消融治疗是不是成功。
所以这个导管就像是“质控官”,作用就是评价消融是否成功。
还有一种导管叫做冠状静脉窦电极,X线就是它被放置在心脏中的位置,可以看到它的远端有10个电极,这个导管就像是“标尺”
和“灯塔”一般,为整个手术提供心脏相关的电活动信息,从而让我们更好的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坏人”所在的位置。
301-2被用于射频消融导管与P E E B A X®的结构粘接。
射频消融知识点总结图一、射频消融的基本原理射频消融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在局部组织内产生热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射频消融系统一般由射频发生器、导管及探头组成。
射频发生器产生高频电流,导管将电流传导至探头,探头在体内产生热能,从而破坏组织。
射频消融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热能的传递,以达到破坏病变组织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目的。
二、射频消融的临床应用射频消融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心脏介入、神经外科、整形美容等领域。
在肿瘤治疗中,射频消融被用于治疗肝癌、肺癌、肾癌等固实肿瘤。
在心脏介入中,射频消融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
在神经外科领域,射频消融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在整形美容中,射频消融可用于塑造身形、瘦脸、除皱等美容项目。
三、射频消融的操作步骤射频消融的操作流程一般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
术前准备包括病史调查、术前评估、术前检查等。
术中操作包括局部麻醉、导管插入、探头定位、射频能量传递等。
术后处理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处理并发症、术后护理等。
四、射频消融的并发症射频消融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组织破裂、腹膜炎、肝(或其他脏器)损伤、伤及胆道、腹膜后血肿,导管梗阻、胆管损伤等等。
五、射频消融的禁忌症射频消融的禁忌症包括妊娠、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大锥体束病变等。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具有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在应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射频消融技术有所帮助。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到底算手术吗?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术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一种微创手术。
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穿刺血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 )引导下,把电极导管沿着血管送入心腔,精确定位引起心动过速的关键病灶,用电极导管头端紧紧贴靠该处,在局部释放射频电流(100千赫兹〜1.5兆赫兹),在很小的范围内(约3〜4毫米直径及深度)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直接摧毁关键病灶,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速。
是否每个房颤患者都能做导管射频消融?差万别,而把握好房颤消融术适应证是关键。
阵发性房颤无疑是导管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随李毅刚教授:房颤患者病情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持续性或者持久性房颤、心房明显增大(大于45毫米)的阵发性房颤也成为其适应证。
对于发作频率很小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优势在哪?李毅刚教授: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点是微创、不留疤、不需要全身麻醉。
以下三类人选择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话,获益比较多:①吃抗心律失常药控制不了、症状比较明显、发作非常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②持续性房颤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心脏病,例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患者。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衰、高血压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的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衰发作频率越频繁越容易出现房颤,有房颤就会更容易心衰。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导管消融术能够终止这个性循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在心功能检查上,能够看到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BNP (脑利钠肽)降低;在症状上,患者能感受到心衰症状的明显缓解,过去稍微活动一下就累,手术后活动量增加或者能够正常活动。
年龄大的患者能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术吗?李毅刚教授:所有打算进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首先要预防左心房血栓形成,规范有效地进行抗凝治疗,选择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
导管射频消融医学名词解释
导管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技术,用于治疗一些心脏疾病。
本文将对导管射频消融的相关医学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技术。
首先,导管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患者体内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
导管是一种细长的管状物,可以通过血管或其他通道进入患者体内。
射频能量是一种高频电能,可以产生热能,用于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
导管射频消融的目的是治疗心脏疾病,特别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脏节律紊乱。
通过导管射频消融,医生可以破坏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组织,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在导管射频消融过程中,医生通常使用电生理导管来定位和测量心脏电活动。
电生理导管是一种可以测量心脏电活动的细长导管。
医生可以根据电生理导管的测量结果确定需要进行消融治疗的部位。
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
常见的方法包括经静脉导管射频消融和经动脉导管射频消融。
具体的方法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
导管射频消融术通常需要在体外进行放射学引导下进行。
放射学引导是一种通过X射线等影像技术来引导导管进入患者体内的方法。
这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操作导管,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导管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特别是心律失常。
它是一项复杂的医学技术,需要医生准确地定位和操作导管,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改善生活质量。
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电活动异常,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送到心脏组织,使异常电活动源无法正常传导。
导管射频消融术广泛应用于心内电生理学领域,可有效治疗心房颤动、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损伤异常电活动源。
该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和先进设备的支持,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师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血管中,引导它到心脏部位。
然后,医师通过导管传送射频能量到异常电活动源,使其被消融、破坏,从而阻断异常的电信号传导。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非手术、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技术所需的切口较小,减少了手术创伤。
其次,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此外,由于手术创伤小,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重复进行,使医生能够更好地调整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心脏电生理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治疗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不协调地收缩,增加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风险。
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医生可以找到并消灭心房颤动的异常电活动源,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种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除了治疗心房颤动外,导管射频消融术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此外,导管射频消融术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律失常,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
尽管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心电生理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治疗效果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心包穿孔、食管搏动等并发症。
因此,医生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和益处,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心脏电活动异常的介入性医疗技术。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
(最新版)
目录
1.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定义与作用
2.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结构与原理
3.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应用领域
4.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优势与局限性
5.我国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正文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是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的医疗设备,通过射频能量产生热量,使组织蛋白凝固,形成瘢痕,达到治疗目的。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主要由导管、射频发生器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导管通过患者的血管或直接进入病变组织,射频发生器产生高频电流,通过导管传入病变组织,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快速振动,产生热量。
这种热量可使组织蛋白凝固,形成瘢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显示器则用于实时显示治疗过程,便于医生观察和控制。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房颤等疾病。
此外,射频消融压力导管还可用于治疗肿瘤、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射频消融压力导管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并发症,如血管损伤、感染等。
此外,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我国在射频消融压力导管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我国已
经研发出多种类型的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并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到底算手术吗
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术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一种微创手术。
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穿刺血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把电极导管沿着血管送入心腔,精确定位引起心动过速的关键病灶,用电极导管头端紧紧贴靠该处,在局部释放射频电流(100千赫兹~1.5兆赫兹),在很小的范围内(约3~4毫米直径及深度)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直接摧毁关键病灶,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速。
是否每个房颤患者都能做导管射频消融李毅刚教授:房颤患者病情千差万别,而把握好房颤消融术适应证是关键。
阵发性房颤无疑是导管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持续性或者持久性房颤、心房明显增大(大于45毫米)的阵发性房颤也成为其适应证。
对于发作频率很小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优势在哪
李毅刚教授: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点是微创、不留疤、不需要全身麻醉。
以下三类人选择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话,获益比较多:①吃抗心律失常药控
制不了、症状比较明显、发作非常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②持续性房颤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心脏病,例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患者。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衰、高血压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的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衰发作频率越频繁越容易出现房颤,有房颤就会更容易心衰。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导管消融术能够终止这个恶性循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在心功能检查上,能够看到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BNP(脑利钠肽)降低;在症状上,患者能感受到心衰症状的明显缓解,过去稍微活动一下就累,手术后活动量增加或者能够正常活动。
年龄大的患者能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术吗
李毅刚教授:所有打算进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首先要预防左心房血栓形成,规范有效地进行抗凝治疗,选择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
其次需要进行详细检查,来评估心房内是否有血栓。
如果发现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则不能进行导管消融术,需要接受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抗凝,待血栓消失后才可进行消融手术。
有的老年患者体质较弱,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冠心病等,不少人认为采用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风险较高。
但现今导管射频消融术在不断革新,安全性提高了,适应证增多了,因此在有经验的心脏治疗中心,一些80岁以上的高龄房颤患者也接受了导管消融术治疗,告别了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能彻底治愈吗
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心脏介入性诊治技术之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其创伤轻微、安全有效,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治疗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房速、房扑、特发性室早、室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成功率高达80%~95%。
单次房颤消融3个月后,约有70%阵发性房颤和60%持续性房颤可痊愈,而部分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成功率可达90%以上。
如何看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要做2~3次
李毅刚教授:首先,目前治疗房颤的主流术式是针对肺静脉前庭的,而小部分患者其房颤起源可能并不仅是肺静脉。
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等心脏其他部位都可能触发房颤,首次消融不一定能发现此种来源病灶,二次消融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其次,虽然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相当高,但术后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电传导恢复十分常见,这也是房颤复发最常见原因。
针对这部分患者,就有必要进行二次消融,拾遗补阙。
再次,一般二次消融须在3个月或半年以后才能做。
因为部分患者消融后1个月内房颤复发,甚至出现发作频繁的“房颤风暴”现象,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房颤逐渐消失。
这种术后有早期复发,尔后不再发作的称为延期治愈。
据统计,肺静脉电隔离术后20%~30%的患者会出现延期治愈,通常会在术后3个月内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3~6个月仍存在房颤发作的才考虑再次消融,以避免延期治愈的患者经受二次手术的风险及痛苦。
最后,对于慢性房颤患者来讲,二次消融是比较常见的。
因为慢性房颤机制十分复杂,肺静脉只是其触发以及维持的一部分,防治慢性房颤常需更大范围的消融以改良房颤的电学机制及触发灶。
手术后还需要继续服药吗
李毅刚教授:射频能量对左心房的损伤需要一定时间修复,所以消融3个月内,有近50%患者出现房速、房扑、房颤和房早等心律失常,因此g后要服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使用胺碘酮或心律平。
如
果射频消融术后由于心房肌顿抑的存在,心房功能不能立即恢复,仍有形成血栓的可能,还是需要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另外,术后是不是继续进行药物治疗,要根据患者本身疾病情况综合考虑。
一方面,房颤的发生与心房的老化有关;另一方面,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的老年病会促进房颤的发生和进展,即使是房颤消融的效果良好,但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若不能得到良好控制,也可能导致房颤的复发。
有什么方法能减少抗凝药的使用
李毅刚教授:高龄患者消融手术不能做,栓塞的风险又存在,就需要服用法华林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但高龄患者服用华法林后反而更容易导致出血,造成左右为难的局面。
这时左心耳封堵术就成为很有必要的治疗手段,这是一种通过封堵左心耳来控制血栓源头,达到预防中风的创新技术。
术后经过4~8周的恢复,封堵器完全内皮化,就将左心耳和左心房完全分隔开,隔绝心耳内血栓的脱落,降低出血风险,就不需要再长期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可根据患者的术前情况分析,由医生判定是否同步施行消融术与左心耳封堵术,既能提升消融术治疗房颤、
术后防血栓的效果,又可减轻患者再次手术所要经受的皮肉之苦。
(编辑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