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67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力:抗震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建筑所面临的地震力。
这通常通过地震地区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加速度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历史和地质情况进行评估的,而设计地震加速度是根据设计标准和建筑的使用目的来确定的。
2.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强度是指结构材料的抗震性能,而刚度是指结构的抗震变形能力。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目的和地震力的大小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3. 结构的稳定性: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
地震力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和位移,因此需要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倒塌或局部破坏。
4.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除了主体结构,建筑中的非结构构件也需要进行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包括墙壁、天花板、管道等,它们在地震中可能成为飞行物或破坏物,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固定和加固。
5. 防护层的设计: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地震时的防护层设计。
防护层是指用于保护结构和设备不受地震影响的一层建筑物外部保护结构。
防护层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和分散等因素。
6. 断层和软弱地基的处理:在地震频发地区,如果建筑位于断层带或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断层和软弱地基会增加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7. 施工质量控制:抗震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阶段进行,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的控制包括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以确保建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地震是一种非常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更是不可小觑。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们将就抗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岩石断裂、岩石变形或断层滑动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特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士兰-里氏震级等进行表示;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不同深度的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也有所不同;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建筑物的距离,距离越近,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越大。
二、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受力失衡,直接导致倒塌;其次是建筑物的结构损伤,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可能发生裂缝、位移、变形等,导致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受到影响;再次是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破坏,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如墙皮、天花板、玻璃等,也容易发生破损。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首先是防止建筑物的倒塌破坏,抗震设计要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防止倒塌;其次是减小建筑物的结构损伤,抗震设计要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案,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再次是加强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抗震设计要针对房屋的非结构部分,采取对应的加固措施,减小地震作用对非结构部分的破坏。
四、抗震设计的方法与措施抗震设计的方法与措施包括:首先是通过结构形式的选择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等;其次是通过构造方案的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抗震墙、剪力墙等;再次是通过材料选择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最后是通过加固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等。
五、抗震设计的安全性验算抗震设计的安全性验算包括:首先是进行地震力的计算,通过地震波的分析,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所受到的地震力,并确定其作用方向和作用大小;其次是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通过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判断结构是否稳定;再次是进行构件的验算,通过构件的受力分析,确定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判断构件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最后是进行整体的安全性验算,通过整体结构的受力分析,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判断建筑物是否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抗震设计是建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涉及到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免受地震灾害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抗震设计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讨论。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壳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震动。
地震的震级(Magnitude)和震源深度(Epicenter Depth)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参数。
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也越严重。
二、设计地震作用谱设计地震作用谱是根据当地地震状况和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确定的一种地震加速度的函数。
根据设计地震作用谱,我们可以分析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响应,从而确定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案和结构参数。
三、抗震设计的原则1. 强度原则: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当符合相应的强度标准,能够经受住设计地震作用下的荷载;2. 刚度原则:建筑物应具有一定的刚度,以减小地震时的变形和位移;3. 韧性原则:建筑物应具有一定的韧性,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4. 稳定性原则:建筑物应具备良好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倒塌和全面破坏。
四、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布局的优化:采用合理的平面布局和立面布置,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2. 结构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地震的结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3. 结构抗震措施:采取增加结构剪切和弯曲抗力、提高结构刚度和韧性等措施;4. 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通过预应力技术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5. 抗震支撑措施:设置合理的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框架和隔震设备等。
五、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1. 鸟巢体育馆(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其采用了大量的钢材和混凝土结构,通过刚性桁架结构和预应力技术,使其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
2.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台湾的地标性建筑,采用了互相连接的阻尼器和剪力墙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保证了大楼的抗震性能。
六、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借助传感器和数控技术等,实现对建筑物结构和地震响应的实时监测和调控;2. 多级抗震设计:采用不同级别的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3. 绿色抗震设计:结合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性。
抗震设计要求抗震设计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是否能够安全使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震设计的要求。
1. 地震烈度与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破坏力大小的代表性数值,常用于预测地震对建筑物的可能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根据地震烈度等级,需要确定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对建筑抗震设防的要求标准,包括地震作用的水平力和垂直力。
2. 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的选择和设计是重点。
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包括结构类型、材料选择、构件尺寸和布置等。
一般来说,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是常见的选择,因为这些结构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3. 设计基础抗震设计中的设计基础是确保建筑物稳定性的关键。
需要考虑地震激励、地震响应、基础设计参数等因素。
在选择基础类型时,要综合考虑地震效应、土壤条件和地质情况。
4.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设防烈度要求,进行结构参数计算和抗震设计的过程。
抗震设计要求结构能够承受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力和垂直力,减小或消除倒塌风险。
设计者需要合理确定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及选用适当的抗震措施。
5. 抗震构造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抗震构造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 增加结构刚度和强度,采用骨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 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采用阻尼装置和消能器等;- 加强连接部位,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采用预制构件或钢结构,提高施工质量和一致性。
6. 设备设施的抗震设计除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外,设备设施的抗震设计也至关重要。
如电梯、暖通空调系统、消防设施等,都需要考虑其在地震中的运行安全性以及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设计者需要合理选择设备设施的位置和安装方式,确保其抗震性能。
7. 抗震设计验收抗震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抗震设计验收。
验收包括结构计算报告、施工图纸、施工工艺文件等的审核,以确保设计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地震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现象,它是由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或者岩石夹在地表以下的应力超过了其强度而破裂,使地表产生振动。
地震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
2. 弹性设计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形式主要是弯曲、剪切、轴力和扭转,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应变和弹性位移,以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弹性变形而不致破坏。
3. 原则性和实用性抗震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保持合理性和实用性。
4. 分级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地震烈度等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设计,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防护措施。
5. 效用和经济的原则设计应适用于所能预见的地震力,既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又能保证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6. 效果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后能够保持稳定和可维修。
二、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1. 地震勘察在进行抗震设计前,需要对地震烈度、地震波、地基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2. 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结构构件的选择等。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确定地震设计激励、结构的周期、结构的阻尼比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地震防护设计地震防护设计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应用等。
5. 抗震设防措施抗震设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固设计、剪力墙、抗震支撑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6.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液体减震器、摩擦减震器等。
7.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波的传递,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了弹簧隔震器、滑动隔震器等。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结构的设计阶段,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地震作用力:抗震设计首先要确定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活动水平,并根据地震活动水平确定设计地震作用力。
根据地震震级和地震波的参数,计算建筑物所能承受的地震作用力。
2.结构安全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应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以防止结构倒塌或损坏。
因此,抗震设计要求结构能够在设计地震作用力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同时在超过设计水平时具有合理的韧性,以减小结构震害。
3.结构刚度和变形控制:抗震设计中,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变形控制能力,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可以使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小的变形,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水平和垂直荷载传递机制:抗震设计中,要求建筑物能够将地震作用力有效地传递到地基,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水平荷载主要通过墙体、框架和剪力墙等结构传递,垂直荷载主要通过柱子和梁等结构传递。
5.地基的选择和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抗震设计中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并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6.断层和地震波的影响:抗震设计中考虑了断层和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断层是地震波的震源,断层分布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都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要考虑断层的位置和影响范围,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施工质量控制:抗震设计不仅包括设计阶段的工作,还包括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取决于结构的设计水平,还取决于施工质量的好坏。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结构符合设计要求。
总之,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选用适当的材料、选择合适的地基和采取合适的施工工艺,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灾害的影响。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一、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和基础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
宜选择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的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地基和基础设计的要求是: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或桩承台)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地基有软弱粘性土、可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桩基宜采用低承台桩。
二、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为了避免地震时建筑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而形成薄弱部位,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楼层不宜错层;必要时对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可设置防震缝。
建筑的防震缝可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需要设置。
体型复杂的建筑不设防震缝时,应选用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较精细的抗震分析。
对应力集中和变形集中及受扭转影响较大的易损部位,采取加强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对形体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三、选择技术上、经济上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抗震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基础、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四、抗震结构的构件应有利于抗震抗震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因此,抗震结构构件应力求避免脆性破坏。
为改善其变形能力,加强构件的延性,抗震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体结构构件,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以加强对砌体结构的约束,使砌体在地震时发生裂缝后不致坍塌和散落,不致丧失承载力。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概念
1、抗震设防:是指采用一系列抗震设计措施,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到一定的标准,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安全的力学性能,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抗震设防主要包括:建筑设计方面的抗震设计原则、结构体系及构件及其组合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及搭接,钢筋施工技术,防撞墙施工,结构抗震附加结构间隔配置,结构抗震改造及其细部设计,建筑内装俱备。
二、基本要求
1、建筑设计方面的抗震设计原则
(1)建筑结构及其组合应采用可靠性高、抗震性能好的组合方案;
(2)应采用高弹性、低静定差的结构体系、及其优化组合;
(3)结构的构件及其组合应采用适宜的刚性,以满足设计的抗震要求;
(4)应采用有效的结构连接,使结构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5)应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结构发生局部破坏;
(6)应采用适当的抗震附加结构,以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损的程度;
(7)应对重要性较高的场所,采用符合特定设计要求的抗震附加结构及细部设计。
2、混凝土配合。
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壳运动现象,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的破坏,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抗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背景与概述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或结构具备充足的抵抗地震作用力的能力,保证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加强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等。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1. 设计地震参数设计地震参数是指用于计算抗震设计的地震力的地震参数,包括震源、震中、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等。
根据不同设计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地震参数。
2. 地震分析方法地震分析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常用的地震分析方法包括等效静力法、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频响分析法等。
3.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根据工程所在地震区划和设计要求确定的一定烈度下的设计地震力。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烈度区,不同区域的设防烈度要求也有所不同。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强度原则强度原则是指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来承受地震力的要求。
结构的强度设计应满足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层间的横向水平力传递的要求。
2. 刚度原则刚度原则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备足够的刚度来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
刚度设计包括抗侧移刚度和抗扭刚度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
3. 韧性原则韧性原则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备一定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韧性设计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四、抗震设计的常用措施1. 结构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桥梁结构等。
2. 结构材料选择结构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重要知识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旨在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减少破坏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抗震设计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理解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一、地震基本概念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球表面破坏和振动的现象。
地震的强度常用震级来表示,而对建筑物影响较大的是地震的频率、加速度和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它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地震波的作用,产生各种振动,从而引发破坏。
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安全地运行,最大程度地减少破坏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强调抗震性能,在设计中考虑地震荷载,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结构合理性原则: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要合理,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抗震能力设计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应符合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 破坏控制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发生破坏,但应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来控制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4. 材料合理性原则:选择适用于抗震设计的材料,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 施工质量控制原则:抗震设计仅仅是理论上的安全,在实际施工中,必须确保施工质量,包括材料的选用、工艺的控制和工人的素质。
四、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设计方法:根据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根据地震区划和设计要求,确定地震作用下的设计震级和地震波谱,进而确定建筑物的反应谱、周期和弹性刚度等设计参数。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的力学特性。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产生的地震力可以分为水平力和垂直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能够抵抗这些水平和垂直地震力的作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的频率特性。
地震具有不同的频率成分,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应尽量避开地震作用频率范围,以降低共振效应的发生。
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可以通过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来调整,以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地震的概率特性。
地震的发生是有一定概率的,不同地区的地震概率也不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的概率特性,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水平。
一般来说,高地震区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更高,而低地震区域的要求相对较低。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所承受的地震力和要求也不同。
例如,高层建筑、桥梁等重要建筑物需要满足更严格的抗震设计要求,以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在具体的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和构造形式。
不同材料的抗震性能不同,抗震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结构的构造形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如增加剪力墙、设置防震支撑等。
除了以上基本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地震时的动力响应分析等。
这些因素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考虑地震的力学特性、频率特性和概率特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水平,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并考虑其他因素。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尽量减少损坏和崩塌的设计措施。
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中,刚度是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建筑物承受外力的能力。
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物的刚度要求高,以减小地震力的作用。
(2)建筑物的强度要求高,以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3)建筑物的变形能力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时能够发生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以释放地震能量。
(4)建筑物的稳定性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倒塌的可能性。
3.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1)静力设计方法:将地震力转化为静力效应,通过设计刚度和强度来抵抗这些静力效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小的建筑物。
(2)动力设计方法:通过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建筑物的动力响应,然后进行刚性和强度的设计。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大的建筑物。
4.抗震设计的常用技术措施(1)增加建筑物的重力刚度和强度,如采用加强柱、墙体和梁的截面、增加混凝土墙的厚度等。
(2)采用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约束墙、框架等。
(3)采用抗震连接技术,如采用粘结钢板、加固节点等。
(4)采用减震技术,如装置液体阻尼器、摩擦式减震器等。
(5)采用消能技术,如装置阻尼器、附加质量等。
(6)选择合适的地基,如采用加固地基、选择土质好的地段等。
5.抗震设计的设计步骤(1)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
(2)进行地震建筑物的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3)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目标,包括刚度要求、强度要求等。
(4)进行结构的刚性设计,包括选择结构形式、选择结构材料、选择结构尺寸等。
(5)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包括计算结构的强度要求、安全系数等。
(6)进行结构的细部设计,包括节点设计、支座设计等。
(7)进行结构的验算和优化,包括进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验算,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
1第十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第一节、震级、烈度、设防标准2一、地球的构造1、地壳▲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一般厚度为5-40 km,平均厚度约为30km。
▲主要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32、地幔▲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
▲主要由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3、地核▲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4二、地震及其成因1、按成因分类(1)火山地震:由于火势爆发而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塌而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也很少。
(3)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震。
(4)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5▲特点: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大,是抗震结构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
▲原因:岩层发生突然断裂或猛烈错动,产生振动源,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形成构造地震。
地下岩层断裂时,往往不是沿着一个平面发生,而是形成一个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并且这个破碎地带的所有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新的平衡。
因此,每次大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是孤立的,大地震前后总有很多次中小地震发生。
6▲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地区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7▲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破坏性地震类型。
▲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