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 格式:pptx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70
地震抗震设计要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地震抗震设计的要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 地震的基本知识在深入探讨地震抗震设计要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
地震波可以分为P 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纵波,S波是次快传播的横波,而表面波是最慢传播的波动。
地震的强度可以通过震级来衡量,常用的震级指标有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2. 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地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抗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结构的刚度、强度和耐震性能。
3. 结构刚度的设计要点结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形能力。
在地震抗震设计中,结构的刚度是一个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结构的刚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增加结构的截面尺寸和材料的强度;- 在结构中设置合适的剪力墙和支撑系统;- 使用刚性连接件和连接材料。
4. 结构强度的设计要点结构强度是指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外力的能力。
在地震抗震设计中,结构的强度设计要点包括:- 确保结构的荷载传递路径畅通无阻;- 采用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避免出现弱部位;- 使用高强度材料和合适的结构连接方式。
5. 结构耐震性能的设计要点结构耐震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从而减轻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为了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在结构中设置适当的阻尼器和减震装置;- 设计合理的结构抗震措施,如加固和加筋;- 采用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和技术指标。
6. 抗震设计的综合考虑地震抗震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耐震性能。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震区域和建筑物类型,结合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要求和指导,进行合理的设计。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总结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地震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地质现象,它是由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或者岩石夹在地表以下的应力超过了其强度而破裂,使地表产生振动。
地震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破坏,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
2. 弹性设计原则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形式主要是弯曲、剪切、轴力和扭转,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应变和弹性位移,以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弹性变形而不致破坏。
3. 原则性和实用性抗震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保持合理性和实用性。
4. 分级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地震烈度等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设计,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防护措施。
5. 效用和经济的原则设计应适用于所能预见的地震力,既能保证结构的安全,又能保证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6. 效果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抗震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后能够保持稳定和可维修。
二、抗震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1. 地震勘察在进行抗震设计前,需要对地震烈度、地震波、地基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2. 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结构构件的选择等。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确定地震设计激励、结构的周期、结构的阻尼比等参数,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地震防护设计地震防护设计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地震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应用等。
5. 抗震设防措施抗震设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固设计、剪力墙、抗震支撑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6.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技术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液体减震器、摩擦减震器等。
7.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波的传递,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了弹簧隔震器、滑动隔震器等。
关于抗震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震的基本知识:
1.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2.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表示。
3.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形式,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4.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和人员伤亡。
5.建筑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基础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深基础、浅基础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
7.隔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如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等,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8.抗震加固: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9.地震预警:利用地震监测系统和预警技术,提前向人们发出地震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个人准备:个人应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储备应急物资等。
这些是关于抗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单元2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学习⽬标】1、能够对抗震的基本概念、抗震设防⽬标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知识点掌握。
2、能够具备砌体结构房屋和钢筋混凝⼟框架房屋、框架剪⼒墙结构、剪⼒墙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从⽽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结构施⼯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
【知识点】构造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钢筋混凝⼟框架房屋的抗震规定。
【⼯作任务】任务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教学设计】通过带领学⽣观看地震灾害照⽚,让学⽣对抗震设计的必要性有⼀个清楚的认识,从⽽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结构施⼯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为今后识读结构施⼯图、胜任施⼯员岗位打下基础。
21.1地震基本知识21.1.1 地震21.1.1.1构造地震地震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强烈运动(见图21-1)。
是⼀种⾃然现象,依其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地震、塌陷地震、构造地震。
由于⽕⼭爆发,地下岩浆迅猛冲出地⾯时引起的地⾯运动,称为⽕⼭地震。
此类地震释放能量⼩,相对⽽⾔,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较⼩;由于⽯灰岩层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的⼤规模崩塌引起的地⾯震动,称为塌陷地震。
此类地震不仅能量⼩,数量也⼩,震源极浅,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较⼩;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推挤岩层,使某处地下岩层的薄弱部位突然发⽣断裂、错动⽽引起地⾯运动,称为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破坏性强影响⾯⼴,⽽且频繁发⽣,约占破坏性地震总量度的95%以上。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限于讨论在构造地震作⽤下建筑的设防问题(见图21-2)。
地壳深处发⽣岩层断裂、错动的部位称为震源(见图21-3)。
这个部位不是⼀个点,⽽是有⼀定深度和围的体。
震源正上⽅的地⾯位置叫震中。
震中附近地⾯震动最厉害,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震中区。
地⾯某处⾄震中的⽔平距离称为震中距。
把地⾯上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成的曲线叫做等震线。
震中⾄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抗震设计的知识点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个良好的抗震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抗震设计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一、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引起的地壳震动在地面上的传播。
地震波由紧缩波、剪切波和面波组成。
紧缩波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剪切波传播速度次于紧缩波,具有较大的横向位移能力;面波传播速度最慢,但破坏力最大。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波的特点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波的冲击。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用于描述地震的破坏性程度。
常用的地震烈度表是中国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分为12度,从Ⅰ度到Ⅻ度递增,每一度的烈度对应不同的地震影响和破坏情况。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地震烈度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以及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所在地区地震的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制定的用于指导抗震设计的设计地震力的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分为不同等级,如8度、9度等。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目标。
四、抗震结构体系抗震结构体系是指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形式和布置。
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不同的抗震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抗震结构体系。
五、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采取的用于提高抗震性能的技术手段。
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增加墙体、加固柱子、设置剪力墙等。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受力形式来选择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
六、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指通过采取土体改良等措施,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加固土地基、钻孔桩等。
抗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地震作用对地基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七、非结构抗震措施非结构抗震措施是指建筑物非承重构件的抗震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点结构抗震设计是指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耐久性,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地震分析、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和抗震设计方法。
一、地震分析地震分析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用于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性和抗震需求。
地震分析主要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方法。
1. 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通过将地震作用等效为静力载荷,利用静力平衡原理计算结构的响应。
静力分析适用于高度较低、刚度较大的建筑物,计算简单、速度快,但只能得到结构的近似响应。
2. 动力分析动力分析考虑了地震的时程特性,通过基于动力学原理的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地震荷载对结构的作用,并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
动力分析适用于高度较高、柔度较大的建筑物,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结构抗震设计原则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预定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基本设计原则(1)坚持合理的结构布置,避免出现明显的结构软弱层。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3)合理选择结构的材料和构造,确保材料的性能和构造的可靠性。
(4)进行全面的地震安全评价,对于重要建筑物应进行地震烈度评估和抗震设防烈度确定。
2. 设计响应谱原则设计响应谱是地震动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结构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选择适当的设计响应谱进行地震动分析和设计。
3. 抗震设计等级原则按照建筑物所处烈度区划和重要性等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抗震设计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为最高等级。
三、抗震设计方法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结构抗震设计采用多种方法和措施,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 提高结构刚度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降低结构的变形和加速度响应,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些基本认识李颖(青岛银河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71)工程技术l}i奄要】只靠提高地震作用采提高抗震能力,结构的各构件将需全面增加材料,增加投资,不符和我国国情;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脒薯着嚣司建筑;抗震设计1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是房屋建筑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指的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岩层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面振动称为构造地震,简称地震。
2)震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地震的震级M,—般称为里氏震级。
3)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的地面及建筑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用J表示。
相对震源而言,地震烈度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地震场的强度。
4)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1)结构丧失整体性;2)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3)地基失效。
4)次生灾害。
3建筑抗震设计相关的措施唐山地震让我们对抗震有了重视,编制了健筑抗震设计规}苗,规定了建筑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准抗震设防目标。
地震作用计算是依据当地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对应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设计取值来计算的,要想在地震时不会发生像2008年5.12地震的震害,设计时就要考虑相关措施。
如果只靠提高地震作用来提高抗震能力,结构的各构件将需全面增加材料,增加投资,不符和我国国情;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3.1结构体系合理健筑抗震设计规≠苗第352条3.53条规定,不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砌体结构,均要求结构体系完整,传力路径明确,但在设计中,为满足建筑师的创新突破,结构设计以拆柱子、开大洞、砌体结构中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承重、转角开门窗、楼梯间凹凸于建筑转角等作为代价,结果破坏了结构整体性及传力路径,在地震中率先破坏导至结构失稳坍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围护墙和隔墙(不包括轻质隔墙)不合理布置,可使结构形成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薄弱部位而引起倒塌,(上下楼层的数量相差很大导致E网9下柔;墙不到柱顶,形成短柱剪切破坏)。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尽量减少损坏和崩塌的设计措施。
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中,刚度是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建筑物承受外力的能力。
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物的刚度要求高,以减小地震力的作用。
(2)建筑物的强度要求高,以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3)建筑物的变形能力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时能够发生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以释放地震能量。
(4)建筑物的稳定性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倒塌的可能性。
3.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1)静力设计方法:将地震力转化为静力效应,通过设计刚度和强度来抵抗这些静力效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小的建筑物。
(2)动力设计方法:通过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建筑物的动力响应,然后进行刚性和强度的设计。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大的建筑物。
4.抗震设计的常用技术措施(1)增加建筑物的重力刚度和强度,如采用加强柱、墙体和梁的截面、增加混凝土墙的厚度等。
(2)采用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约束墙、框架等。
(3)采用抗震连接技术,如采用粘结钢板、加固节点等。
(4)采用减震技术,如装置液体阻尼器、摩擦式减震器等。
(5)采用消能技术,如装置阻尼器、附加质量等。
(6)选择合适的地基,如采用加固地基、选择土质好的地段等。
5.抗震设计的设计步骤(1)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
(2)进行地震建筑物的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3)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目标,包括刚度要求、强度要求等。
(4)进行结构的刚性设计,包括选择结构形式、选择结构材料、选择结构尺寸等。
(5)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包括计算结构的强度要求、安全系数等。
(6)进行结构的细部设计,包括节点设计、支座设计等。
(7)进行结构的验算和优化,包括进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验算,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