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1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及赏析《我要的是葫芦》原文: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
那个人后悔极了。
《我要的是葫芦》赏析: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人种植葫芦的故事,寓言性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
首先,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葫芦的生长过程,从藤的细长、叶子的繁茂、花朵的洁白到小葫芦的可爱,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其次,故事中的人物对于葫芦的期待和对待蚜虫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只关注葫芦的长大,而忽视了叶子上蚜虫的危害,这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这提醒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或局部,而忽视了整体和深层次的联系。
最后,故事的结局让人深思。
那个人因为忽视了蚜虫的危害,最终失去了他心爱的葫芦。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平衡和协调,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总的来说,《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以简单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14.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胡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学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刘仲元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内心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专门惊奇,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六个生字“葫、芦、怪、治”等,从中体会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
正确书写“怪”“慢”,把握竖心旁的写法。
2.积存语言,会用“多么……哇!”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到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的意思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感受到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3.朗读课文,明白只有叶子长得好,葫芦才能结得好的道理,从而明白事物之间有联系。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落实分散识字同学们,每当夏季来临,在专门多农家小院里会显现葫芦的身影。
瞧,它们多么可爱。
让我们读词语——葫芦。
那个“芦”字单独读是二声,放在词语后面是轻声。
齐读“葫芦”那个词语,明白这两个字什么缘故是草字头吗?从前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喜爱葫芦,甚至比我们还要喜爱葫芦。
让我们打开书读读课文,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生字1.提示读书方法: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遇到可不能的字如何办呢?能够问同学,问老师,更好的方法是看书上的小树叶里的注音。
2.教师巡视,关心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三交流讨论,互动识记字词1.出示:“葫芦藤”“蚜虫”“治一治”“惊奇”“盯着”“慢慢的”“自言自语”。
2.学生读词语,在师生互动中认识事物,识记字词。
看图片了解“葫芦藤”,认识“蚜虫”。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偏旁字义识字和语境表演等方式,认读5个生字“葫、芦、藤、盯、哇”,会写“挂、哇、言、每”。
2、正确读准全文,感知故事梗概。
3、感受句子中修饰词语的作用,并尝试着运用修饰词语说话。
4、句式练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感受句子中修饰词语的作用,并尝试着运用修饰词语说话。
课前准备:课件词卡:葫芦藤盯着教学流程一、导入1、出示葫芦图片认识它吗?厉害认识它们俩吗?认读“葫芦”,注意轻声。
看着这2个字,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形声字)是呀,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真是又快又准。
2、葫芦不仅可以吃,可以做容器,做乐器,还有一个故事,一起来读读这个题目——《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感知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看课文动画视频,听课文朗读录音)2、下面轮到你们来读课文了。
自己读课文和生字,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读完课文想一想老师屏幕上的问题。
3、交流。
谁来说一说。
三、精读第1、2节1、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他的这棵宝贝葫芦。
请你在课文第一小节找到描写这一大棵葫芦的句子。
并用横线画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葫芦生长的顺序。
(1)正音句子: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葫芦藤:你真了不起,这个词语发音特别准。
开火车读词语。
哇:这儿也有个生词,你来读一读。
把生字放进句子,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课堂练习:给句子排顺序。
这几个句子很调皮,站错了队伍,请你们给它们排排队。
(3)你们怎么那么聪明,一下子就排对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排的吗?是呀,葫芦是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出小葫芦。
它们的生长是有顺序的。
3、认识句子中的修饰语,体会其作用。
(1)我也按照这个顺序写了几句话。
老师请男生读课文的句子,女生读我写的句子。
葫芦藤上长绿叶,开出了几朵小花。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后附课文分析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课文分析教材解析: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
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
文章开篇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
透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呼之欲出。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第二至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
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
他只期盼小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
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种葫芦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
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
如,“长满了绿叶”中,“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有“吊”的意思。
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原文《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参考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参考《我要的是葫芦》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葫、芦、挂、些、盯、邻、居、奇、怪、怕、治,这十一个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会认读藤、哇、蚜,这三个二类字.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叶子和果实的关系,从而受到事物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思想的教育.3:练习用每天、可爱,造句能力训练点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洞察事物变化的能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疑点叶子和葫芦的关系解决办法提前让学生查找叶子的作用的资料,在理解课文时,着重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变化,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学习听课之前查找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
2、通过各种读书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本课重、难点。
4、学生自学字,对识记有困难的生字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手拿小葫芦)(生说小葫芦)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7 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
14 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
14 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刘仲元,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
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
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
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
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
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
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
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
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
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
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
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创设法:1、想象法创设情境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爱”“挂”等词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生:我看到了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芦。
生:我看到了藤上长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小葫芦很可爱?生:我从“挂”字看出小葫芦很可爱,因为“挂”字让我感觉葫芦好像在风中摇动,一蹦一跳,十分可爱。
通过想象,把孩子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葫芦就在他们眼前,那个人就在他们的身边。
2、角色体验创设情境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师:(拿出一个小葫芦)那个人是怎样看着他的小葫芦的?生:(做出一动不动的样子)看着小葫芦。
师:你为什么这样看呢?生:书上说那个人盯着小葫芦,所以要一动不动地看。
“盯”就是一动不动地看。
师:是啊,上课时,同学们都盯着黑板。
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葫芦,谁来表演一下?生:(盯着小葫芦)说……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生:我很急,希望我的小葫芦快快长大。
师:那么你会怎样读这句话?(指导朗读)……师: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对谁说的?生:对葫芦说的。
生:对自己说的。
师:你从哪知道的呢?……师: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我们称为“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么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这样,我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五、培养几种能力——以学定教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的思想。
只有首先端正教育思想,才能赢得改革的深层次的突破。
语文课堂实践中的一环一节,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实际都是教者为学者的能力培养而独具匠心的科学设计。
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最终目的。
在《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朗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言语交际能力。
【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片断(一)发挥想象品析词句《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自然段语言优美,描写细腻。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层次体会、理解重点词句,进而有感情有目的地朗读,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比较句式的方法,有意识地进行了语感的培养。
师:老师这儿有两句话,同学们更喜欢哪句?自己先读一读。
(出示:1、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几朵小花。
2、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生:我更喜欢第2句。
生:我也觉得第2句更好听。
师:同学们找一找,第2句比第1句多了哪些词语?用▲在书上标划出来。
生:第2句多出了三个词:细长的、满、雪白的师:同学们再读一读,你最喜欢哪个词?为什么?生:我更喜欢“雪白的”这个词。
因为“雪白的”这个词让我想起了下雪,我喜欢下雪,下雪很美,可以打雪仗。
另外“雪白的”这个词很好听,它写出了小花的颜色很美。
师:是啊,雪白的东西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好的,你会说“雪白的”什么?生:雪白的衣服。
生:雪白的牙齿。
生:雪白的羽毛。
生:我更喜欢“长满”这个词。
“满”的意思是“很多”。
“长满”是说小葫芦的叶子长得很多。
生:我更喜欢“满”这个词,“满”字是说叶子长得很茂密,说明叶子长得很可爱。
生:我觉得“细长的”这个词很好,写出了葫芦藤又细又长的样子。
生:我觉得“细长的”这个词会让我想起毛线,还会想起绳子,我喜欢用毛线做手工,所以我喜欢“细长”这个词。
师:那么你会说“细长的”什么?生:细长的头发。
生:细长的树根。
生:细长的彩带。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各有所爱,而且体会得很好。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二)联系生活巧解词语《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课文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语:师:(采访扮演种葫芦的人)你刚才盯着葫芦在对谁说话呢?生:我在对葫芦说话。
生:我在对自己说话。
生:我既是对葫芦说,也是对自己说话。
师:周围没有人,他把自己的话说了出来。
这就叫做——生:(齐说)自言自语。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出现象种葫芦的人一样自言自语的行为。
我就有过这样的体会。
有一次,我放在桌上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咦,明明放在桌上的,怎么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生:(纷纷举手)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第二天,书不见,我很吃惊,一个人在书房里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书会在哪儿呢?快出来吧,都急死我了。
”生:我有一次就听见表哥在书房里自言自语,他说:“哇!我多厉害。
又闯了一关。
原来他正在打游戏呢。
”(三)抛砖引玉训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了提高朗读效果,在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范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训练。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我一反常规,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朗读进行评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读得很好听,很在感情。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读。
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朗读课文中的第四段。
(教师读课文中的第四段: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老师读得还可以吧?生:老师读得很好。
生:(鼓足勇气)老师读得不好听。
师:哪儿不好听呢?生:没有感情,没有表情。
应该是这样读(生示范读)师:确实比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不好,没有轻重。
应该这样读(生示范读)生:我也觉得老师没有读好。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应该读得慢些。
老师却读得太快,应该这样读。
(示范读)生:“一个一个都落了”要读得慢。
老师读得不是很好。
小葫芦落了,那个人肯定很难过,所以还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生:“更多了”要读得重一些。
师:同学们真是高明,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老师虚心接受。
现在我重读一遍。
(四)入情入境开启心智师:(手捂双眼,哽咽道)我可爱的小葫芦就这么一个一个都落了,我真伤心,真难过。
同学们,你们难道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生:都怪你,不听邻居的劝告,才会有这样的下场。
生:你不要伤心,明年再种一棵葫芦,你一定会得到你喜爱的葫芦。
生:你这么喜爱葫芦,却不懂得种葫芦的知识,以后可要多看书啊。
生:你这个人呀,应该种两棵葫芦,这样,一棵生了蚜虫,另一棵就可以结出葫芦了。
生:你以为有几个虫子不用治。
你不知道叶子生了蚜虫,小葫芦就得不到营养,当然就会落下来的。
师:(以种葫芦人的口气)听了同学们的话,我心里好受多了,我回家种葫芦去。
(启发式地)那个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棵葫芦(出示练习题: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刚开始,葫芦长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