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熟语
- 格式:ppt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1
常见熟语误用的十二种类型一、常见熟语误用的十二种类型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误用分析:“耳提面命”意为不但面对面教导,还提着他的耳朵叮嘱他。
后来形容恳切地教导。
命,教导。
而例句中只片面地认为是“提着耳朵当面命令”,成了一种惩罚的方式。
2.对象误用,张冠李戴成语均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的用于特定的人、物或事,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它用。
如: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误用分析:“春秋鼎盛”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它用于人,而例句却将它用于“时代”。
3.褒贬颠倒,感情失当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
如:再完美的机制都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误用分析:“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它是一个褒义词,例句将它用于“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但有两种情况应注意: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有时可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
比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真理。
”此处不能看做是误用。
二是有些词可褒可贬,如“标新立异”“登峰造极”“按部就班”“左右逢源”“如虎添翼”……对这些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辨。
4.敬谦错位,主客混淆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
张冠李戴的俗语
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哎呀,可不是真的要嫁给鸡或狗呀!就像小红找了个男朋友,虽然有些小毛病,但她也不会真的因为这句话就随便跟着啦!
2. “无毒不丈夫”,这可不能理解成男人就得狠毒呀!就好像小李,他那么善良温和,难道就不是大丈夫啦?
3. “无奸不商”,这可太冤枉商人啦!隔壁的王大叔做生意就很诚信,难道他就不是好商人啦?
4.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不是说臭皮匠就真能和诸葛亮一样厉害呀!就像我们几个朋友讨论问题,可不一定就能想出特别牛的点子呀!
5. “有眼不识泰山”,不是说真的不认识泰山这座山呀!比如说小张第一次见到大领导,没认出来,事后才发现,这就是所谓的有眼不识泰山嘛!
6.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可不是真要舍弃孩子呀!就像老赵为了做成那笔生意,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价,可不能理解成要舍弃孩子呀!
7.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也太绝对啦!难道所有乌鸦都一个样?就像人一样,各有各的不同呀!
8.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是真的到黄河呀!就像小强追求梦想,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可不能说真要到黄河才行呀!
9.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也不是真要跳进黄河呀!就像小刘被误会了,怎么解释都没用,这才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呀!
10.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不能说人就只是为了钱呀!就像老孙努力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有自我实现呢!
我觉得这些俗语虽然被大家口口相传,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结合实际情况呀,不然可就真的张冠李戴啦!。
第五讲常见易错成语(张冠李戴)方法点拨:张冠李戴: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认错了对象。
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
如:翘首西望,洱海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
而原句中的苍山洱海,都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
使用对象错误。
成语积累: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凤毛麟角:指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
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只能用来形容人。
巧夺天工:人工的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豆蔻年华:比喻少女十三四岁。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连篇累牍:指采用过多的篇幅叙述一件事。
形容篇幅多,文辞冗长。
春秋鼎盛:多指年轻有力,精力旺盛。
形容人。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
含贬义。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大家唇枪舌剑....地发表着各自的意见。
B.同学们蠢蠢欲动....,决心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
C.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这里的景色真是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经过老师的反复讲解,大家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表示听懂了。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街上的车辆比往日少多了,平常司空见惯....的堵车现象今日踪影全无。
B.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C.泰山山势峻拔,雄伟壮丽,巧夺天工....,令游客赞叹不已。
D.此事已是残灯末庙....,大势难回,不必再苛责自己。
3.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公众场所佩戴口罩,对每个小学生来说,早已司空见惯....。
张冠李戴成语谜语及造句〔精选4篇〕篇1:张冠李戴成语谜语及造句一、张冠李戴成语谜语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打一成语二、张冠李戴成语解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
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三、张冠李戴成语造句1.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2.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
3.复原情境可以防止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4.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5.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6.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7.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8.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9.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10.在刚开场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11.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12.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3.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14.没想到母老虎居然会玩这种张冠李戴的游戏。
15.没事诗词胡乱诌,张冠李戴是寻常。
16.铡庞昱倒是有点事实根据,却是张冠李戴,忠奸颠倒。
17.铁路杀手篇之张冠李戴遭陷害。
18.关于童年与少年的记忆在我心中已经一片混沌,常常张冠李戴,却又没有太大区别。
19.偶然,他和同学们聊天时会冒冒失失地弄出个张冠李戴的新颖事儿或新颖词,让大家晕头转向,而他却自以为是得意洋洋地夸耀说:“这是学问,你们不懂!”。
20.为官者都是注重颜面的,自己张冠李戴闹出了乌龙,无疑是再打人家夏书记的脸。
21.更何况有些事是罗贯中张冠李戴的,颠倒是非的,无中生有的,甚至是凭空臆造的。
李代桃僵与张冠李戴的意思
1. 李代桃僵的意思啊,就好比是小明替小红去受罚,这可不是一般的义气呢!比如老师问这是谁干的坏事,小明站出来说“是我”,其实是小红犯的错,这就是典型的李代桃僵嘛!
2. 张冠李戴呢,哎呀,就像把王五的帽子戴到了赵六头上。
就说有一次把明明是小李的功劳说成是小张的,这不是张冠李戴是啥呀!
3. 李代桃僵呀,不就是那种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甘愿自己吃苦的行为嘛!像那次小周生病不能参加比赛,他的好朋友小吴替他去,这就是李代桃僵呀,多感人!
4. 张冠李戴不就是乱点鸳鸯谱嘛!比如说把东边的事情说成西边的,把王大爷的事安在刘大爷身上,这多离谱呀,这就是张冠李戴的典型呀!
5. 李代桃僵啊,就好像是哥哥为了弟弟去承担过错,这得是多深的感情呀!就像那次弟弟打破了花瓶,哥哥说是自己干的,这绝对是李代桃僵嘛!
6. 张冠李戴呀,不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嘛!把应该给甲的荣誉给了乙,哎呀,这不是乱来嘛,这就是张冠李戴啊!
7. 李代桃僵,那就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呀!就像为了让伙伴能逃走,自己留下来面对危险,这不是李代桃僵是什么!比如电影里经常有的那种情节,多震撼!
8. 张冠李戴,这不就是稀里糊涂地搞错嘛!把张三家的猫说成李四家的,这不是乱套了嘛,这就是张冠李戴的例子呀!
9. 李代桃僵,不就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嘛!像那次发生火灾,小李为了救被困的人而自己受伤,这就是伟大的李代桃僵行为呀!
10. 张冠李戴,简直就是在瞎搞嘛!把这个东西的作用说成那个东西的,哎呀,这不是张冠李戴是啥!我的观点就是,这两个词都很有意思,一个体现了情义,一个体现了混乱,大家可得搞清楚呀!。
简述成语熟语运用的“六忌”“正确使用熟语”是自2004年以来高考考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
多年来,高考对于熟语的考查多为成语辨析,并且每年都有一题,分值为3分,以选择的形式出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此类试题,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释:1忌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每个成语都有其词典意义,就是在词典中表述的成语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若对词典意义弄不清,辨析时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1)例句: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解析:“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论、正直的行动,易曲解为危险的言论、危险的行动。
(2)例句: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创作素材。
解析:“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而不是指人。
类似成语还有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细大不捐(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东西都不丢掉)、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目无全牛(形容对事物所有组成关系了如指掌,处理起来及其准确熟练)、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身无长物(形容生活贫困)、不足为训(不足以当作典范或者法则)、天荒地老(形容时间极为久远)、为之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等等。
2忌张冠李戴成语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关的特定对象,若不注意,极易张冠李戴,辨析时弄出笑话。
如:(1)例句: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解析:“美轮美奂”多指建筑物的高大华美。
(2)例句: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此处用来形容人数众多,显然不合适。
这类成语还有: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蔚为大观(汇成盛大的景象给人美不胜收的观感)、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崭露头角(指青少年初显露优异的才能)等等。
zhang字结尾俚语
摘要:
1.简介:介绍俚语的概念以及作用。
2.主题:介绍以“张”字结尾的俚语。
3.分析:解释这些俚语的由来、含义和用法。
4.总结:概括这些俚语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
正文:
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口语化的词汇,它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在我国,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以“张”字结尾的一类俚语。
1.“张冠李戴”:形容把别人的事情安插到别人头上,或者把事情弄错了对象。
这个俚语来源于一个古代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冠的人和另一个名叫李戴的人,因为同名同姓而导致了误会。
后来,“张冠李戴”就用来形容这种弄错对象的情况。
2.“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这个俚语源于古代对猛兽的描绘,猛兽露出锋利的牙齿和爪子,显得异常凶猛。
后来,人们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人或者事物的猖狂、嚣张。
3.“张口就来”:形容说话毫不费力,随口就能说出一大套。
这个俚语源于古代对能说会道的人的赞美,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形容说话轻松自如的词语。
4.“张家长李家短”:形容议论别人的家务事。
这个俚语源于古代人们对邻居家庭琐事的谈论,后来演变成一个表示爱议论别人家事的词语。
以上这些以“张”字结尾的俚语,它们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既有古代故事的影子,也有民间传说的成分。
这些俚语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