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习学案:近现代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8.52 KB
- 文档页数:7
贵州省天赋中学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苏联的实践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教学重点和难点】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历史条件: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完成,欧美主要国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弊端不断出现,并爆发了经济危机。
②欧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阶级独立运动的兴起,标志西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和19世纪人类三大优秀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活动①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主编《德法年鉴》。
这个时期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1842年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对英国宪章运动进行研究,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一书,逐步树立唯物主义历史世界观②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共同战斗的历程。
他们合作完成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8年2月,马恩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学说、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1861年,马克思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十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复习目标]1.概括总结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理解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及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2.通过分析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正确认识维也纳体系性质及其存在的矛盾,分析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和引发的革命斗争。
3.比较1789年和1848年两次革命中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
5.用共性、个性的原理分析、比较德、意的统一,1861年俄国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全面地评价明治维新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历史影响。
7.注意分析比较西方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活动与工业革命后殖民活动的异同及其原因。
[要点梳理]本单元的断限是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心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三股潮流,即在工业革命这一中心推动下,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三股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其势不可阻挡,推动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时期,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处于蒸汽时代。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西方列强也把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变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法、美、德、俄、日、意等国,使各国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
(3)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把这一时期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4)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5)随着工业革命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侵略扩张,激烈角逐。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亚洲出现反殖反封的革命风暴。
大学历史教案: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概述
本文档将探讨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涵盖了以下内容: 1. 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2. 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背景; 3. 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
4. 不同地区的社会主义实践;
5. 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中的影响。
1. 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定义以及其基本原则。
重点包括公有制经济、阶级斗争、人民民主等。
2. 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背景
现代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部分将介绍导致其兴起的背景因素,如工业化、资本主义危机、无产阶级觉醒等。
3. 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了解一些对于现代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
例子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等。
4. 不同地区的社会主义实践
这一部分将探讨不同地区在现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实践经验。
例子包括苏联的斯大林时期、中国的毛泽东时代、古巴的古巴革命等。
5. 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中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讨论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中的影响。
这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
与衰落,以及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
以上是对于大学历史教案“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大致内容安排。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运动背后的原则、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和实践经验,学
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历史中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议题,并加深对社会主义
思想及其影响力的认识。
初中历史教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初中历史教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引言: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它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本教案将介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概况,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源社会主义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不公平现象的反抗。
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源背景,包括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工人阶级的经济困境和剥削。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进入理论阶段。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因此,教师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1.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和社会思潮中的传播;3.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完善。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几个典型案例,介绍世界各地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比如俄国十月革命、法国共产党的兴起等。
每个案例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运动的背景和引发因素;2. 运动的目标和口号;3. 运动的策略和行动;4. 运动的结果和影响。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可以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和途径;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与创新;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五、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了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概况,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和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并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有更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学目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
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属于世界近代史)考向一条件1、经济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如: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工人已经觉醒。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思想条件: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劳动创造价值,认为资本家是通过经营管理创造价值,工人是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价值,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马克思在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和傅立叶→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对末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种种构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使命和伟大力量,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式。
(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弊端尚未完全暴露)。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考向二诞生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他们起草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内容: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主题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兴起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上册第21课)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诞生时间及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言内容:①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
②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无产阶级创造的巨大财富。
③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诞生意义: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二、发展1、成立国际工人运动领导组织——第一国际1864年成立并领导了各国经济和政治斗争。
2、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成立,后失败,但国际歌广为流传。
3、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下册第9课)途径:十月革命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接连失利,国内矛盾激化,国民反对战争和要求变革。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一战中惨败,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列宁分析形势,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爆发:1917年11月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指挥起义。
结果:建立苏维埃政权(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
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
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苏维埃政府措施: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单元知识结构专题整合: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1.由空想到科学:19世纪早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但他们未能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法国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南斯拉夫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纷纷效仿。
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改革突破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和中国两种模式。
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都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重大成就。
(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只能说明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
)课堂训练:1.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的心灵与钱袋的仁慈。
”这里的“他们”指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2.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这里的“武器”是指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3.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专题优化提升(四)1.唯物史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历史作用(1)否定专制制度,避免少数人独裁,保证民主利益,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
(3)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4)消极方面: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行政权扩张,议会立法权削弱。
[对应训练]1.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
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A.体现共和精神B.说明司法权独立C.防止专制独裁D.凸显行政权至上解析:选C。
分权制衡的目的是对权力进行限制,防止专制独裁,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
材料呈现的分权制衡思想,并非共和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没有体现司法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美国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说明行政权被限制,故D项错误。
2.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理想变现实的历程。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逐渐成为时代的先进思想;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政治斗争、暴力革命的特点,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
[对应训练]2.(2021·清华大学诊断性测试)1886年5月1日,美国和加拿大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1889年,第二国际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
由此可知,国际劳动节的出现( )A.完成了保障工人权益的使命B.旨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发展C.受到了世界民主运动的推动D.在世界各国获得了普遍认同解析:选C。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考情分析】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新课程标准试题更多考查这一专题,主要考查的选点是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特点,淡化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考查。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突出对各国民主政体各自特色,突出代议制度民主政治的一般特征;考查过程中,强调政治现象背后的经济根源,重视对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考查,尤其是政治与经济的横向联系;今后高考考查的方向,将是把雅典、罗马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联系起来考查,体现纵向比较,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专题本专题,不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对本专题的考查,近年来有如下特点:(1)以选择题为主,分值相对较低,属于高考的冷点。
(2)专题内综合的试题是主要形式。
(3)专题外综合,主要表现为与工业革命相联系和与中国历史相联系。
今后高考主观题,也有可能渗透这一专题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联系起来考查。
【知识交汇】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容和影响1.特点(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4)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5)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6)实行分权原则。
2.内容(1)内阁产生与权力: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
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
(2)首相的产生与权力: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
泗洪中学08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A.由工人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
B.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敦、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三恩格斯空前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的无产阶级是能自己帮助自己的。
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了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的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
——列宁《佛里德里斯·恩格斯》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8、近现代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政治)
参考答案
重难点分析:
(五)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诞生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1、历史条件:
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②阶级条件: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思想条件:
③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
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练习巩固:
1-5: ADDDC 6-10:DAAAD
11、答案:
(1)同:都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异:恩格斯看到了圣西门等没有认识到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2)材料2反映了无产阶级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手段是捣毁机器;材料3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自觉的阶段,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3)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2、答案:
(1)态度:反对这场战争。
因为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2)协约国反对《和平法令》,想把苏联拖住,使苏俄和德国两败俱伤。
(3)德国想通过缔结和约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