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概要
- 格式:docx
- 大小:78.70 KB
- 文档页数:32
西方经济学概论一、知识结构图解二、重点剖析★1、西方经济学的内涵(1)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2)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包含的基本内容西方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企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总结。
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
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
如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
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
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
经济理论及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包括:经济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
3、微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做一个大体了解)资产阶级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15世纪末)、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是萨伊、马尔萨斯)和庸俗经济学后(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19世纪末以来的经济理论,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末,以马歇尔、瓦尔拉斯为代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以卢卡斯、撒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等)、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5、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问题(※)(1).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概念。
(2).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一)西方经济学概说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也就有了经济学。
通览现代西方经济学,最简单化说,始于三个假定,历经两只手一条边,而终于博弈论。
经济人假定、资源有限假定,由此推导出追求效益最大化假定,即人性乃恶、资源有限、盈利必然。
这三大基石,或说三大准则,是拿捏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金科玉律。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即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
亚当·斯密(1723-1790),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石。
他集以往至产业革命前夕的经济学之大成,提出的经济自由理念,成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运行原则。
他认为,人类有利己天性,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因而人在放任个人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必然凭着理性判断去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会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引导私利与公益逐步趋向和谐。
斯密是小政府大市场,政府主要任务是国防、司法、公益,某些情况下政府干预必不可少。
19世纪70年代,奥国门格尔(1840-1921)、英国杰文斯(1835-1882)、法国瓦尔拉斯(1834-1910),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他们坚持均衡分析思路,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的革命,把经济活动视为整体,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与资源的稀缺程度相关,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取决劳动量,而取决于人们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消费增多,效用递减,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最小效用,门格尔的学生维塞尔(1851-1926)称之为“边际效用”。
西方主流经济学,数学模型从此不可或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世主”,其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他反对“萨伊定律”需求是供给的函数(供给创造需求),提倡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创造供给)。
他开创了总量分析,提出由于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收益规律、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而引发经济危机,从理论上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和非均衡趋势,倡导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紧密结合,反对“自由放任”,提出国家的调节和干预。
第一章导论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线代表实物运动,虚线代表价值运动。
商品市场是基本的,要素市场是派生的。
价格决定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
*两部门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1、商品市场均衡。
(厂商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家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2、要素市场均衡。
(厂商购买的生产要素=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两部门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厂商和家庭的收支大体平衡。
*经济学包含的问题: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取决于商品市场。
2、如何生产取决于要素市场。
3、厂商面临的是用有限的要素生产什么商品能得到利润最大化。
4、家庭面临的是用有限的收入购买什么商品能得到效用最大化。
5、分配是为谁生产,涉及两个市场的两部门的综合性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般界定定义: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经济学定义的五点含义:1、经济资源是稀缺的。
2、经济学是选择科学。
3、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
4、家庭选择(效用最大化)。
5、政府和国外部门选择(社会福利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定义: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厂商如何把有限资源分配在商品生产上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家庭如何把有限收入分配在商品消费上实现效用最大化)*西方现代微观经济学特点:1、考察市场经济社会的微观经济行为。
2、用西方经济的理论和观点分析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问题。
3、从个体、局部考察问题。
4、重点考察现代经济条件下发达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活动。
5、较多的运用数学工具。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定义: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
*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特点:1、考察对象为发达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活动。
2、用西方经济理论和观点分析考察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问题。
3、从整体国民经济角度考察问题。
4、主要考察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发达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
5、侧重实证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功能:1、解释功能。
2、预测功能。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1、经济条件不同。
第一章导言一、经济学:关于稀缺性与选择的学问稀缺是经济生活中一个显著而普遍的现象。
相对于人们不断发展的对经济物品的需要而言,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资源(广义上的)永远是稀缺的。
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
必须作出选择不仅是针对每个个人而言,而且是针对整个经济而言。
拥有一定资源的经济主体通过在各种可能的选择(机会集合)之间进行权衡(trade—off),比较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
资源的稀缺性,用途的竞争性,必然要求经济主体在作出经济决策时进行选择、取舍。
所以,从稀缺性到选择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Economics —the study of the scarce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among competing uses.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与自由物品(free goods)资源稀缺性选择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决定社会资源(包括土地、劳力、机器和其他自然资源)如何被使用的。
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某些物品而放弃其他物品的生产;哪些生产的多些,哪些生产的少些;用什么样的技术来生产最为经济、合理…,这些都使得选择问题明确化、具体化,这些问题构成了经济学要研究和回答的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产量多大——What ?供给创造需求并受到需求的引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消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食物开支下降,医疗费用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是什么导致不间断的革新过程发生,生产总水平也在逐年变动,经济学该如何解释这些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主要决定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政府也起一定的作用。
价格的因素在决定什么产品上是关键。
某些物品的价格上升会诱使厂商增加生产以增加利润。
2、产品是怎样生产的——How ?生产产品的方式往往很多。
以纺织品为例,从手工生产——机器生产——计算机控制,哪种技术会被采用——先进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什么决定技术进步的速度。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生产方式由厂商决定,但是同样也有政府的参与,政府制定管理条文规范、执行法规,涉及的范围无所不包,从厂商的组织形式到厂商与雇员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都包括在内。
3、产品为谁生产—— for Whom ?产品被生产出来,就出现了分配的问题。
在每一个社会,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地,高收入的人得以消费更多产品。
那么,又是什么决定着收入与工资的高低?运气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
在经济学家看来,收入是指要素的收入,即要素通过投入到具有价值增殖特点的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回报。
要素的占有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高低。
因此,现在我们只简单地说,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家庭和厂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政府用税收和收入重新分配计划进行参与,也起很大的作用。
不同职业的人收入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视劳动力市场供需求状况而定。
4、由谁作出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Who make decision ?由谁作出关于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决策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在一个社会分工不发达的社会里,交换的规模很小,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合一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在社会分工发达,商品交换普遍的社会里,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分离的——生产是为了交换。
由于产权结构的差别,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两个极端:前者是由一个官员体系发布命令,告诉人们生产什么,用什么方式生产,后者经济主要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交换即价格机制来决定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谁来消费。
处在这两极之间的经济被认为是混合经济——公众(政府)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生产者在一定限度内生产他们想要生产的东西,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生产方法,产出的东西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分配给消费者。
总之,经济决策在多大程度上由政府作出,在多大程度上由个人作出,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
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来说,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买什么汽车,而政府在很多方面介入其中:对进口车征收的关税,规定汽车排放污染物的限度,提高汽车安全标准等。
从经济学对决策的关注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关注经济学如何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而且关注这些问题回答得好不好?他们要问:这个经济效率高吗?它可以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同时增加另一种物品吗?它可以在不损害一部分人的情况下使另一部分人生活得更好吗?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1、市场及其作用市场的现代概念是买卖双方在一起交换物品这种传统的村镇市场的延伸。
今天的市场概念包括任何进行交易的场合。
它包括各类交易及其过程。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个人作出的决策反映他们的愿望;厂商的决策则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
为此,厂商必须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以低于其他厂商的价格进行生产。
在厂商追求利润的相互竞争中,消费者在产品的种类和价格上都得到好处。
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因厂商之间激烈的竞争而变得更有效率,为了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或不致被淘汰出局,企业必须不间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中的三个——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决策是怎样作出的,而且总的说来,这些回答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
市场经济也给第四个问题——产品为谁生产提供了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市场把产品分配给那些愿意并且能够付出最高价格的人,但人们愿意并且能够付出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收入高低。
可能有些人(没有劳动能力)的收入低到没有其他资助就无法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程度,需要得到政府的援助。
为此而征收的高额税收又可能降低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
因此,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努力工作的人理应获得高回报,因为只有生产领域的高效率,才能保证财富总量的不断扩大,政府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源用于转移支付(二次分配)以逼近社会公平目标。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分配的结果公平与否而言,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显得更加重要!2、政府的作用尽管市场总的来说回答了上述基本经济问题,并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但是在某些地方是不够的,当市场运行的不好的时候,或者说人们认为它运行的不好的时候,人们就转向政府,这仅是政府的部分作用。
一般来说,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是政府建立了一种法律体系使私有厂商和个人能在此体系下运作,制定法律、法规并保证其得到公正地执行,是经济活动得以有秩序地进行的前提条件。
此外,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教育、国防、消防、道路等。
政府通过各种福利计划来构建一个安全网。
3、四个主要市场产品市场:厂商与家庭之间和厂商之间物品的销售。
厂商出售产品给家庭的市场统称为产品市场(最终产品)。
许多厂商也出售物品给其他厂商,这种交易也被认为发生在产品市场(中间品)。
产品生产派生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工人的劳务,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以购买投入品,从土地市场购买土地以取得生产的场地,将劳动和机器、厂房结合以生产物品。
劳动市场:雇佣工人或购买劳务的交易。
资本市场:包括厂商(和个人)从其他厂商和个人受中集资所涉及的全部机构。
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在怎样用钱上有两个选择,或者花钱或者存钱,他们所存的钱进入银行帐户、股票帐户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市场形成资本。
资本市场不仅为新的风险事业提供资金,而且也帮助新建企业扩大规模或度过难关。
土地市场:指土地的交易活动。
土地市场是一个基础性的市场,土地,特别是城市土地,由于在用途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完善的市场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四、经济学的分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两种视点:整体与个体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Micro—”来自希腊语,其意思是“小”。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 Macro—”,其意思是“大”。
微观经济学关注于更小的经济单位,包括厂商和家庭,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的总的图画,如果说宏观经济是森林,微观经济则是构成森林的树木。
微观经济学集中于研究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他们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宏观经济学集中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总体数字的变化,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总体和平均说来的情况,如总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差额等。
宏观经济学是关于总量经济的研究,微观经济学是对构成该经济的单个单位的研究。
2、两种视角: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代表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观察角度,微观经济学代表自下而上的视角,而宏观经济学代表由上而下的视角。
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是以构成经济的个别单位的行为作为基础的。
例如,总的失业率从某中角度说是构成经济的数以万计的厂商的雇工决策的结果,通货膨胀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价格的决策造成的结果,同样地,经济增长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投资、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决策造成的结果。
五、经济学的方法论1、经济学的进展方式经济学家以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方式科学地逼近问题。
福尔摩斯是如何破解谜团的?接手案件后,首先到现场寻找证据,然后进行严密的推理,构成一个内在一致的假说,并用以解释隐含的关系。
接下来是验证假说,包括仔细检验该假说的一个或多个假设,以决定它们与证据的一致性。
福尔摩斯:搜集证据(evidences)——分析推理——破解谜团——找出真凶经济学家:考察资料(facts)——分析推理——形成假说——检验假说2、理论(Theory)科学的两大功能是解释和预测。
理论包括一系列假设(或假说)和从这些假设中得出的结论。
理论是逻辑的演练,如果假设是正确的,必然导致应有的结果(if …, then ….)。
经济学家用理论作出预言。
世界很复杂,世界也很简单。
理论使得世界看起来简洁明了,它忽略较不重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心性的关系,理论是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
“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映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
……就经济而言,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实的现象能成功地被一个复杂的理论所解释过,成功解释所用的理论永远都是那么浅,浅得有点难以置信”(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p27, 2001)。
理论不是试图解释所有的现象——而仅仅是主要的事件和关系。
理论是建立在一组假定的基础上,从这些假定出发,推导出结论。
然后,根据这些结论的质量(解释和预测的能力)来判断理论的好坏。
3、模型(Model)在经济学中,表示理论的另一个词是模型。
模型是用文字、图解或方程式来描述所关注的经济特性。
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