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新闻通讯 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清晰的思路并品味毛泽东语言的磅礴气势。
3.认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爱军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介绍新闻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新闻单元。
大家可能对“新闻”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我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都会接触到新闻。
那到底什么是新闻?它有哪些特点?由哪些部分构成?我想等我们今天的课程结束的时候,大家对此必是能够侃侃而谈了。
而且只要你不吝啬手中的笔,我想成为一名校园小记者肯定是没问题了。
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有关新闻的知识。
二、介绍新闻有关知识1.什么是新闻?从广义上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新闻就是指消息。
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有哪几部分组成?——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缺一不可)3.新闻的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毛泽东主席为当时的报纸写的一篇新闻稿。
4.补充介绍背景问:新闻稿件一般由记者写,为什么毛主席亲自为新华社写作稿件呢?明确:因为此事意义重大,非同寻常。
补充交代背景: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政府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开始谈判。
我方提出8条24款和平方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当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奉命横渡长江。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
《新闻两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落实新闻知识。
2、能够掌握文章的结构。
3、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写消息的方法。
2、本单元的知识进行连接、比较,掌握新闻各种体裁。
学法指导1.知识讲解【1】新闻——新闻又称为消息,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1]新闻的标题。
能够概括、提示、评价新闻的内容,揭示新闻的本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消息的新闻价值。
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副题、提要等,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排出。
[2]新闻的导语。
是新闻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语有六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如何。
“六要素”俱全的导语,其长处是: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能够了解。
具体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只写部分要素,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的写在导语里。
[3]新闻的主体。
导语之后,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
它起到注释导语的作用,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加详细,以满足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要求。
[4]新闻的背景。
在部分新闻中,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读者所不熟悉的新闻事实作注释;二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三是作者表达个人的观点;四是使新闻的内容充实、饱满,富有立体感,并增强新闻的情趣、感染力和说服力。
[5]新闻的结尾。
结尾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
它是新闻事实的结尾,它依附于事实,并不一定需要议论和抒发。
这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种结尾的特殊形式。
2.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新闻的体裁是多样的,这两课是录音新闻和消息,我们要回顾上节课的新闻知识,明了新闻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
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苏教版教学目的:1.理解新闻特点,和结构五部分。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3.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气概,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同目的1。
教学难点:同目的2。
教学过程:[上课]师:请坐。
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一页。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新闻两则》。
[板书新闻两则]昨天我要同学们回家预习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读一遍。
Xxx,[指定学生]请你念读一遍。
生(1):[朗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当该生把“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误读成“该路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时]师:多少万?生(1)[继续朗读]“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以渡过三分之二,……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刚才朗读,他很注意层次,停顿比较正确。
他能够把这篇文章的几个层次理出来。
有一个地方请注意一下:“江阴要塞”的“塞”,第四声,[边板书:塞sài]不要把它读成第一声。
“要塞”是什么意思呢?生:(集体)比较险要的、可以用来防守的地方。
师:对,今天,我们检查朗读就到这里,回家还要多读。
今天学习的是新闻,新闻又叫消息。
同学们预习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就知道了。
这类文章,我们天天在报纸上看见,这类文章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每天读报,可以从中学到那些语文知识呢/这是我们今天上这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新闻》一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运用新闻报道的方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如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2.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力量和魅力。
你可以将一条实时新闻显示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阅读后,让他们表达对这个新闻的看法和思考。
你可以从中引导他们讨论,引导其注意新闻报道基本要素,语言特点,新闻稿的结构等。
2、讲授新闻报道基本要素(20分钟)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分别讲授每个要素的内容,重点介绍标题、铺垫和概括等要素。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解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0分钟)此部分可以通过介绍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行文规范等方面来让学生认知。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撰写新闻稿并体验(40分钟)现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新闻,让每个小组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撰写新闻稿。
通过老师组织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读者”和“记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5、互评和总结(15分钟)对新闻稿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新闻稿。
遴选出获胜组,让获胜组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本次新闻通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学生通过本次教学,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新闻公共性,提高了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有效促进了课堂活跃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走进新闻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读课文①给下列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瓶塞()阻塞()堵塞()要塞()上当()锐不可当()②解词锐不可当——业已——绥靖——4.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二、学习•研讨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三、研读反思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并说说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四、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原文附答案说明文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大文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两则》说明文阅读原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3.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理解新闻特点,和结构五部分。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3.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气概,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同目的1。
教学难点:同目的2。
教学过程:[上课]师:请坐。
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一页。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新闻两则》。
[板书新闻两则]昨天我要同学们回家预习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读一遍。
Xxx,[指定学生]请你念读一遍。
生(1):[朗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当该生把“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误读成“该路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时]师:多少万?生(1)[继续朗读]“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以渡过三分之二,……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刚才朗读,他很注意层次,停顿比较正确。
他能够把这篇文章的几个层次理出来。
有一个地方请注意一下:“江阴要塞”的“塞”,第四声,[边板书:塞sài]不要把它读成第一声。
“要塞”是什么意思呢?生:(集体)比较险要的、可以用来防守的地方。
师:对,今天,我们检查朗读就到这里,回家还要多读。
今天学习的是新闻,新闻又叫消息。
同学们预习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就知道了。
这类文章,我们天天在报纸上看见,这类文章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每天读报,可以从中学到那些语文知识呢/这是我们今天上这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新闻,既然叫新闻,它是要“新”。
[在板书“新闻两则”的“新”下面加上着重号]也就是说第一个要求是要及时,[板书:及时]要快。
事情发生了要及时报道。
那么看看这篇新闻,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这篇是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消息,到报道的时候为止,我们的解放军已大部渡过了长江。
这则消息的报道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看一下那个括号里的时间。
[学生举手]生2:“二十二时”。
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也就是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真正做到了“及时”。
所以,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及时”。
正因为要求报道及时所以不可能对事件详加叙述,而只能作简要的报道,也由于要求及时,新闻的篇幅一般不能太长。
[板书:篇幅短小] 另外同学们看,这篇新闻虽然报道了渡江战斗三路大军的情况,但是却不到七百字。
新闻的篇幅不能太长,文字要求比较简洁。
[板书:语言简洁]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大军渡江的伟大战役。
这么一件重大的事件,它只报道了三路出击的情况,也只是用了这么短小的篇幅,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的概括。
这特别体现在这篇新闻的开头的那两句话,——那句话叫什么?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告诉我们了——新闻的开头叫什么?生:(集体)导语。
师:导语。
新闻开头都有一个导语。
这个导语,要能够概括全文的中心,概括全文报道的事实。
我们从这导语中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语言怎么做到了高度的概括,做到了简洁的。
[在板书“语言简洁”的“简洁”两个字下面加着重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新闻的导语包括了那些内容呀?你自己在书上划一下包括了几个意思?“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一句,这是说的什么?生:(集体)人物、数量。
师:对,百万大军说明了人数之多;“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写出了——生3:(指名)战线之长。
师:“冲破敌阵”,把攻势之猛表现出来了;“横渡长江”正是浩浩荡荡,渡过长江。
你们可以想象,在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壮阔场面,磅薄的气势!这么短短的两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
记者做到了叙事简洁。
这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有时候呢,就罗哩罗索,拉拉扯扯。
不容易把一件事情讲的很简要,很明白。
这是新闻的特点:及时;对语言提出的要求:简洁。
新闻总是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或者有意义的事件。
既然报道的是发生的事情,就要求真实。
它不象小说,可以虚构。
所以,它的第二个特点是要求“真实”。
[板书:真实]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要用事实说话——靠事实说话。
当然,有些新闻,中间可以有报道人自己的议论,或者对这个事件少加分析,发表一点看法。
但是,主要还是靠事实本身来说明问题。
透过它的叙述语言,在它的字里行间,表现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
既然要做到真实,那么从语言的表达的要求来看,就要做到“准确”。
[板书:准确]今天我们就想着重研究一下这篇是怎样做到准确地反映了我百万大军渡江的伟大历史事件的?看看它在那些方面做到了“准确”?我们首先对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报道。
[板书:时间]同学们看一下新闻中写中路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渡江的?生:(集体)二十日夜。
师:花了多少时间?生:24小时内。
师:怎么样?师生(集体):“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师:那么百万大军渡完了么?生(集体)没有。
师:还有西路军没有渡完,余部大概什么时间渡完?时间有没有交代?[生集体:交代了。
]什么时候?生:(集体):“二十三日”。
师:二十三日。
估计二十三日余部可以渡完。
所以,时间交代得很准确。
地点——事情发生的地点,[板书:地点]也同样要求说得“准确”。
整个战线一千余华里,作者是怎样交代的呢?同学们把第二句话“西起九江——”一起读一下,一二。
生(集体)读。
大家特别注意括号了的“不含”什么意思?生举手并回答:不包括。
师:这个地方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所以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还有渡江人数[板书:人数]不是号称百万吗?这个称号还是要有确凿的根据的。
大家看看,中路军是多少万?生(集体):三十万。
师:西路军呢?生:三十五万。
师:东路军呢?生:三十五万。
师: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除了时间、地点、人物这些材料要很准确以外,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它是怎样发展的?它的发展趋势怎样?或者它目前的情况怎样?也都有确凿的根据讲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
所以,关于一个事件的过程呢?[板书:过程]也应当准确叙述。
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
先看导语后面的一句:“……中路军首先突破……渡至繁昌……”——交代了“开始”,“突破”——指集中力量攻破其一点,叫突破。
然后渡至繁昌,即到达了繁昌用词准确,精练。
同样,我们再来看看西路军,谁来说说?生举手并回答:我西路军开始渡江的“开始”交代了事件的发生,至发电时止,说明了现在的情况。
这些词都用的很准确。
师:很好,还有吗?生举手并发言:现已占领贵池,补充说明了现状。
师:好,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除了用了一些很准确的动词以外,在动词的前后还有一些连带成分,把渡江情况说的很清楚。
再来看一下东路军。
它除了报道什么时候渡江的,什么时候可以渡完,特别写了东路军是遇到了比较强的敌人,进行了“激战”的。
看它是怎样叙述这个战斗过程的?把有关的动词圈一圈。
xx你说说看[指定学生]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战斗情况叙述清楚的?生: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师:恩,“较为顽强”又怎么样呢?生:“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的整天激战中”——师:“是激战”。
生: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师:歼灭。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还有——生:占领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了江阴要塞——师:占领了,控制了江阴要塞。
还有呢?生:封锁了长江。
师:封锁了长江。
我军前锋已经——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好,请坐这些战争方面的术语准确的写出了战斗是怎样进行的全过程。
从表达上看我们进一步来研究:除了我们要选择象刚才那些用得很准确的动词,来如实的反映战斗情况以外,还表现在对一些词语,有的时候要适当的加以限制,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同学们,留心一下:它在讲到西路军时,是怎样措词的?它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怎么样?生:(集体)“甚为微弱”。
师:甚为微弱。
微弱前面加了个“甚为”。
什么叫甚为呀?生:[举手并回答]非常。
师:非常——非常微弱。
“甚”是什么意思?譬如我说,甚好。
“甚”是什么意思?生:[举手并回答]很。
师;对,那就是:很是微弱。
“微弱”前面用了一个“甚为”来加以限制,这跟前面它所描述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是一致的,相呼应的。
对吧?那么下面东路军遇到的抵抗怎样?用了哪个词?生:(集体)“较为顽强”。
师:“较为顽强”是不是很顽强?[生集体说:不是。
]是不是不太顽强?也不是。
“较为顽强”,这是跟上面他所说到的:“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这一点有关系的。
汤恩伯认为这一段的防线很巩固,说明那里的士兵还是有一定的战斗能力的。
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是兵无斗志,很泄气。
注意前面有一段议论:此种情况——到不起丝毫作用,大家读一下好吗?预备,齐。
生[齐读]。
师:所以,你说他很顽强吗?那就不妥了。
你说他毫无斗志,已经纷纷溃退吧,那也不符合东路军的情况。
——所以应该是“较为顽强”,较西路军遇到的抵抗为顽强。
这样的限制,并没有要故意抬高敌人,长敌人的士气的意思到恰如其分的写出了:我们所遇到敌人的抵抗,是怎样的情况。
说得非常“准确”。
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的。
除了对一些词语加以适当的限制,以求准确以外,这篇课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它在叙述敌我双方的时候,选择了感情色彩很对头的词语。
我们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来体会一下。
生:“不料”一词有想不到的意思,对汤恩伯有嘲讽的意味,感情色彩很强烈。
师:说的非常好,写敌人写我们,作者都用了感情色彩很强烈很鲜明的词语,这样也有助于很准确的把这个事件表达出来。
当然,也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他的感情和立场。
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文中的语言兼用了一些文言词语,使文章读起来语言显得更加精练。
好,最后我们来读一下这篇课文,再来体会一下它是怎样作到了“准确”的?前面已经圈划过了,我想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表达准确的动词读得重一些,还要注意停顿,在导语和主体之间要停顿时间稍长一些。
还有,感情要饱满,像个播音员一样。
你想一想,一个播音员拿到这篇稿子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当然很激动。
但不能像演员朗诵那样,还是要庄重一些,沉着一点。
生:齐读。
师:回家以后希望大家很好的练习一下朗读,因为这篇新闻比较适合朗读。
今天的作业是课后练习第三题。
另外回去以我们学校或小区里的某件事为内容,写一个一句话新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