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新闻两篇(2019年8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3
《新闻两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落实新闻知识。
2、能够掌握文章的结构。
3、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写消息的方法。
2、本单元的知识进行连接、比较,掌握新闻各种体裁。
学法指导1.知识讲解【1】新闻——新闻又称为消息,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1]新闻的标题。
能够概括、提示、评价新闻的内容,揭示新闻的本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消息的新闻价值。
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副题、提要等,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排出。
[2]新闻的导语。
是新闻这一文体特有的概念,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语有六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如何。
“六要素”俱全的导语,其长处是: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能够了解。
具体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只写部分要素,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的写在导语里。
[3]新闻的主体。
导语之后,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
它起到注释导语的作用,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加详细,以满足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要求。
[4]新闻的背景。
在部分新闻中,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读者所不熟悉的新闻事实作注释;二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三是作者表达个人的观点;四是使新闻的内容充实、饱满,富有立体感,并增强新闻的情趣、感染力和说服力。
[5]新闻的结尾。
结尾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
它是新闻事实的结尾,它依附于事实,并不一定需要议论和抒发。
这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种结尾的特殊形式。
2.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新闻的体裁是多样的,这两课是录音新闻和消息,我们要回顾上节课的新闻知识,明了新闻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新闻两篇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新闻的特点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二、学习重点1.内容的概括2.语言的特点三、学习难点能找出记叙中穿插的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四、教学设计精讲第一篇,迁移训练第二篇。
安排三教时课前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新闻的特点2.阅读第一篇页下注,了解时代背景教学过程:第一教时第一板块交流课前学习情况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本文是指消息。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这又决定了新闻语言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真实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决定的。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第二板块讲读课文第一篇布置阅读任务1.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2.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说一说作者这样安排层次的理由3.找出文章中的准确的用语,说出其中的道理学生根据任务阅读课文交流讨论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这一部分是导语,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情况,气势壮阔,语言精练,激动人心。
这部分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来点题,概述渡江的区域范围,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第二学期七年级初一语文辅导资料:新闻两则
给大家分享的是第二学期七年级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同学们认真浏览。
希望助考生一臂之力。
一起加油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现在是不是感觉为大家准备的第二学期七年级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
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2、《芦花荡》,作者:孙犁。
选自《孙犁文集》。
“白洋淀记事之二”,之一是《荷花淀》3、《蜡烛》,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矛盾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选自《雨果文集》法国作家,《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5、《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
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选自《朝花夕拾》。
7、《背影》,作者:朱自清,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自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
8、《台阶》,作者:李森祥,选自小说集《台阶》。
9、《老王》,作者:杨绛,选自《杨绛散文》。
10、《信客》,作者:余秋雨,选自《秋雨散文》。
第三单元11、《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自唐丞,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主持修建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
12、《桥之美》,作者:吴冠中,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13、《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
14、《故宫博物院》,作者:黄传惕。
15、《说“屏”》,作者:陈从周,选自《陈从周散文》,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圆》。
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预言》,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作者:谭家桢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20《你一定会听见的》,作者:桂文亚。
2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选自《陶渊明集》22、《短文两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选自《全唐文》,铭,古代刻在器皿上称述功德的文字,用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新闻两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电头就分别告诉了读者消息的发布者发布地点发布的时间。
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概述全文的要旨,醒目有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这一胜利,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亲自撰写了这两则新闻,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弘的气度。
全文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ﻪﻭﻪﻭ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ﻭﻭﻪ荻港() 击溃()歼灭( ) 锐不可当( )ﻭﻭﻪ绥靖()阌乡()要塞( ) 杜聿明()ﻭﻭ殷实( )阻遏( )逃窜() 管辖()ﻭﻭﻪ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ﻪﻪ负隅顽抗悍然拒绝ﻪﻭ锐不可当业已ﻭ3.造句。
ﻭﻪ高屋建瓴──ﻭﻪ锐不可当──ﻪ总结:两则消息的语言极富特色:凝练、简明、概括性强;具体、详实、确凿无误;鲜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
读课文既要体味揣摩消息的文体特点,又要注意领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激情。
ﻭ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形容词分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形容词主要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表示事物的特征。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
ﻭﻭ分类ﻪﻭ从功能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1)普通形容词: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
ﻪﻭﻭ(2)非谓形容词:与普通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
常见的非谓形容词如:ﻭ正副男女雌雄单大型初级多项巨额慢性新式ﻭﻪﻭ主要高速名牌高频海洋性流线性多民族单方面喷气式ﻪﻭﻭﻪ有些非谓形容词用途极窄,只作科学技术名词的组成部分,如高频电波、侧吹转炉。
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试卷第22课《新闻两篇》【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⑬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这则消息的“ 电头” 是 ________ ,“ 导语” 部分是第 _________ 句( 只填序号 ) 。
主体部分是第 ________ 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