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单元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一课时〕学习目的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1. 实验并记录2. 蜡烛〔石蜡〕的性质探究: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3.蜡烛〔石蜡〕的成分探究: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 石蜡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不一定含有 元素3.蜡烛熔化过程属于 变化,蜡烛燃烧过程属于 变化。
4.实验探究活动表达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关注物质的 ,物质的 ,以及物质的 。
−−→−点燃5.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6.判断以下描绘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1〕蜡烛能燃烧;〔2〕蜡烛熔化;〔3〕蜡烛燃烧;〔4〕蜡烛可以熔化。
7.小亮同学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的以下做法不适宜的是〔〕A.认为与本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会;B.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一样现象;C. 询问教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D. 查找资料,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8.有关蜡烛性质探究实验现象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 用火柴点燃蜡烛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第一单元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第二课时〕学习目的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是。
(2)我们知道:人体呼吸时,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气体名称,下同〕,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测假设】: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不同。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呼出的气体中和变多,变少。
【反思和评价】:1.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为什么石灰水没有马上变浑?。
蜡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蜡烛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烛芯、蜡笔、剪刀、火柴等。
2. 材料:石蜡、烛芯、蜡烛模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从哪里来的吗?蜡烛有哪些种类?用途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蜡烛的来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来源,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了解蜡烛的种类和用途(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 教师讲解蜡烛的用途,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四、学习蜡烛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准备材料、制作烛芯、熔化石蜡、倒入模具、冷却等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五、动手制作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按照制作过程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说出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3. 学生能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第 3 课 蜡 烛【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正确书写“拂晓、瓦砾、地窖、鞠躬、匍匐”等词语。
2.能够找出文章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物展开的细节描写,并能批注出描写的作用。
3.能体会并写出老妇人强烈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对战争的态度。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积累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 瓦砾.( ) 地窖.( ) 鞠.躬( ) 颤.巍巍( ) 匍匐..( ) 间.歇( ) 舀.水( )2.细读文本:本文用一根蜡烛寄托着南斯拉夫的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深切的情感。
例:文中多次出现“炮火”,要读出炮火中的那种紧张窒息的气氛,可重读。
再比如说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冷、静,没有其他”突出环境的恶劣,朗读的时候可放低语气,轻声读出这种宁静却恐怖的感觉。
新知探究探究一.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请在文中划记出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法指导: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探究二.文章最后两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话有何深意?(学法指导:这里的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为什么是不会熄灭的?永垂不朽意味着什么呢?)边读边划记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喔!综合提升如果有一场关于这次战争的控诉会,你认为老妇人会声泪俱下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写出来好吗?200字左右。
【当堂检测】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的认识。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题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那么。
3.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玻璃片、水槽。
课前预习实验为根底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白色的固体,用指甲能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小。
把它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认知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成绩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先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好了,下方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初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特地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抽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蜡烛燃烧》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生活中,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物品,我们经常会在生日、节日或者仪式上点燃蜡烛。
但是你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蜡烛燃烧》这个有趣的主题。
二、进修目标1. 了解蜡烛的组成结构和燃烧过程。
2. 掌握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3. 能够诠释蜡烛燃烧开释出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
三、进修内容1. 蜡烛的组成结构:蜡烛由蜡烛芯和蜡烛体两部分组成。
2. 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氧气和燃料。
3.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蜡烛体燃烧时,蜡烛体中的蜡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 蜡烛燃烧开释出的能量:蜡烛燃烧开释出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
四、进修方法1. 观察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
2. 实验验证: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3.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
五、进修过程1. 观察实验:点燃一根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注意观察蜡烛体的变化和燃烧开释的光线和热量。
2. 实验验证:准备一个玻璃瓶和一根蜡烛,点燃蜡烛放入玻璃瓶中,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玻璃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后,蜡烛会熄灭。
3.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思考蜡烛燃烧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1. 了解其他燃烧现象:除了蜡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它们的燃烧原理又是怎样的?2. 环保认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减少燃烧产生的污染?3. 进一步探究:蜡烛燃烧的原理和应用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七、总结反思通过进修《蜡烛燃烧》,我们不仅了解了蜡烛的组成结构和燃烧过程,还深入探究了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发现科学的魅力和美妙的地方。
八、课后作业1. 思考:蜡烛燃烧的原理和能量开释方式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启发?2. 实践: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蜡烛燃烧的小短文。
《蜡烛的燃烧》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过程;2. 掌握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 理解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蜡烛的燃烧现象。
导学内容:1. 蜡烛的燃烧原理;2.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 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4. 蜡烛燃烧现象的诠释。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观察一根燃烧的蜡烛,思考蜡烛是如何燃烧的?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会发出光和热?第二步:进修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其原理是将蜡烛加热至燃点,使其液态的蜡通过蜡心被引燃,接着液态蜡变成气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开释出光和热。
这个过程既是氧化反应,也是燃烧反应。
第三步:进修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烷烃类物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 + 热能在这个反应过程中,蜡烛的主要成分烷烃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开释出热能。
第四步:进修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开释的热能。
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开释出大量的能量,使得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够使蜡烛持续燃烧,同时也开释出光和热。
第五步:进修蜡烛燃烧现象的诠释蜡烛燃烧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蜡烛的主要成分烷烃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燃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产物,同时开释出光和热。
蜡烛燃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开释的热能。
第六步:小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蜡烛的燃烧原理和过程,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了蜡烛燃烧开释的能量来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蜡烛的燃烧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进一步加深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理解。
拓展练习:1. 请同砚们设计一个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2. 请同砚们思考,除了蜡烛,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它们的燃烧原理又是什么?以上就是本次导学案的悉数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通过进修加深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其他物质的燃烧反应。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探沂中学八年级(上)语文目标导学案《蜡烛》课型:新授(精读课)主备人:使用人:时间:【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时间】二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参考答案:砾竭拂chuāi chàn jū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参考答案:A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参考答案:(1)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2)“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动作的迟缓,年龄的衰老。
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合作探究】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参考答案: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写“跪”▲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参考答案: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
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
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精读精练】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
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参考答案:表明蜡烛是老妇人的心爱之物,突出她对战士的爱。
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参考答案: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显得庄严肃穆。
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参考答案:插蜡烛、点蜡烛、做屏障。
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老妇人的心理:对战士的哀痛,对敌人的仇恨。
【当堂检测】生存的地方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
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
”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
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
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
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
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
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3、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14、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参考答案: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15、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参考答案: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16、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参考答案: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
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17、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参考答案:【能力提升】18、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参考答案:句子运用博喻手法,由本体+两个喻体组成。
19、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参考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教(学)后记】学生阅读不充分,导致授课时学生对内容不熟悉,将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