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国转型》自序:冷静观世,耿直做人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文化转型的心得体会文化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上由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亲身经历了文化转型的过程,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转型需要有开放的心态。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文化转型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开放改革政策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伟大的人类文明成果,这对于中国的文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文化转型也需要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并学习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以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
其次,文化转型需要有多元化的思考。
在传统文化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单一、统一的思维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潮和观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文化图景。
我们需要学会思考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去发掘其中的共同点和互补性,以促进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另外,文化转型需要有自信心。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文化转型的一大优势。
然而,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这时候,我们需要有自信心,坚持和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以提升我们的自身文化品质。
此外,文化转型需要有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需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去破除旧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寻求突破和改革。
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探索新的文化发展路径,实现文化自强。
最后,文化转型需要有共享的理念。
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而是应该有着更广阔的视野,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文化转型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和推动,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和果实。
总而言之,文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开放的心态、多元化的思考、自信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共享的理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和支持文化转型,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得体会:中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演进脉络(最新)近代知识分子在彷徨中探寻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出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可追溯至鸦片战争时期。
自国门被打开后,西方文化输入引发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逆差,致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较为严重的挑战与冲击。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彷徨与踌躇之间,人们纷纷将矛头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归结为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挽救时弊,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意欲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强国之道,这也开启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革新运动的先声。
虽然当时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主张仅限于在固有的封建制度下进行治理方式上的改变,难以真正开拓出一条新路,更难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变革。
在此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逐渐认清了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腐朽没落。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但是其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实质上还是按照西方的现代文明体系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诸多不足,但建立在“三民主义” 基础上的文化发展道路依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十分稳固,如果背离文化传统、强行割断文化根脉,是很难得到人民大众认同的,势必群众基础薄弱。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和“德、赛两先生”的口号,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成分进行了大胆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在这一阶段,人们关于文化的探寻有了新的进展。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谈到,“揭穿这种老八股、老教条的丑态给人民看,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文化与中国转型》文化兴盛与否的关键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局面是否形成。
冯友兰“抽象继承”国学热的原因: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中蔑视传统文化的反弹二、塑造新意识形态的冲动三、政治体制改革困局中的挣扎四、经济状况改善后的文化民族主义傲气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儒家思想情调等级和服从三、崇拜偶像和权威四、中国文化没有讲求逻辑和实验的传统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应该坦然承认自己有哪些不足,不把应该集中于将如何学习的惊哭浪费在要不要学习的争辩中,一个伟大民族的自尊心,应该显示在学习和善于创造上,这里决定性因素也是制度。
陈寅恪:“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
秦之法制实为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
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太史公所谓“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之“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
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
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入法典。
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为,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实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我反对的只是企图利用传统文化否定和修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
除此之外,我认为,对传统文化毫无疑问应该保护、尊重、继承和发展。
但是,中国人民要谨记过去的悲惨教训,应该尊重并接受人类的核心价值和共同创造的先进制度。
这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一定要坚持这条。
至于个人喜欢伊斯兰文化,喜欢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如此等等,应该多远并存。
私人的文化取向是公民的自由,政府和其他人都无权干涉。
国家与国家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真正的文化交流是没有所谓侵略的。
文化的本性是自由交流,自由拓展,从长远看,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
众人喜爱的自认会保留,令人讨厌的则被淘汰;自然发展,自然更替,多元并存,共生共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转型。
这种转型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礼仪、道德和忠诚。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中逐渐盛行,取代了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对社会和家庭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一个传统文化转型的领域是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和儒教一直是人们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理性思维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人们更加关注现实世界和物质利益,对宗教信仰的需求逐渐减弱。
这个转型不仅导致了宗教信仰的衰落,也让人们在追求精神满足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然而,这种追求物质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的节俭和勤俭持家的观念逐渐被消费主义和浪费思想所取代。
人们越来越追求奢侈品和享受,而忽视了勤劳和廉洁的价值。
这种转变不仅导致浪费资源和环境破坏,也让人们在逐渐迷失自我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思想。
传统文化转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体行为和观念的改变,也涉及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邻里关系和亲戚间的交往逐渐减弱,被虚拟社交和个人隐私所取代。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导致了社会凝聚力和社会信任的下降。
传统的乡村文化和农耕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田的荒芜导致了农村社会的衰落与传统文化的消亡。
由王国维择术之慎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心态摘要:一生都在“尝试为自己找到一个可终吾身的人生舞台,以期让自适——自慰的自我期待与可信——可爱的专业对象能圆满相契,珠联璧合”的王国维,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急剧转型期,其治学之路由国学到西方哲学、由西方哲学到中国文学、由中国文学到中国史学的三次学术转变,除了个人的生命价值追求之外,对于同样处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究又是否存在一些现实性意义?文人因“遗世”而“独立”已不再陌生,那么,在他们的生死抉择背后,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流着现在还看不见的眼泪,喊出若干年后才能听到的声音”?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动,其中社会观念的变迁无疑影响着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的价值信仰取向,在中国学术研究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成为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大损失。
而他终其一生对学术研究方向的取舍,为中国学术界传统古典治学之路与西方近代理性哲思的交汇与互通开启了先验之门。
一、王国维治学之路:“可信”与“可爱”之间。
首先,“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敏感而悲观的多情天性与“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与吾前”的执着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天才情结所酿成的灵魂苦痛,促使王国维由国学转向西方哲学,以寻求“对人生苦痛的审美超越”。
王国维是一位兼具“哲学家之思、诗人之质”的文人。
而自古以来,“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
王国维在其写于1907年的《自序》中说自己倾向于哲学的原因“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与吾前。
自是始觉从事于哲学……”。
[1]多病的人生恰逢多难的时代,王国维的《杂诗》中写道:“侧身天地苦拘挛,姑射神人未可攀,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
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
终古诗人太无赖,苦求乐土向尘寰。
”[2]钱钟书先生言:“此非柏拉图之理想,而参以浪漫主义之企羡乎。
”[3]诗人怀着一种“忧生忧世”的情怀过活于天地之间,思考着宇宙人生——也许终究太累!继而向往能潇洒驰骋于山水之间,摆脱尘世的束缚,却又无法像藐姑射山神人般绰约若处子,便只一句“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
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创新作文咱就说这传统文化,像京剧,那唱念做打,可讲究了。
以前老人们都爱听,可到了现在呢,年轻人好多都不咋感兴趣了。
为啥呢?时代变了呗。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像火箭似的,年轻人都忙着刷短视频、玩游戏,哪有闲工夫坐那儿听京剧啊。
这就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得转型啊。
转型可不是把老东西全扔了,而是要给传统文化穿上新衣裳。
比如说故宫,那以前就是个老宫殿,现在呢?成了网红打卡地。
故宫文创做得那叫一个绝,什么故宫口红啊,故宫日历啊,把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的生活用品一结合,年轻人就爱得不行。
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活力。
还有那传统节日,像春节。
以前过年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看春晚。
现在呢?过年的方式也多了起来。
有人选择出去旅游,去感受不同地方的年味儿。
还有人在网上搞云拜年,通过视频和远方的亲戚朋友聊天。
这春节的形式变了,但过年的那种团圆、喜庆的内核还在啊。
文化创新也很重要。
现在好多网络小说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像那种修仙小说,里面有好多道教的思想,什么阴阳五行之类的。
这让年轻人在看小说的同时,也能了解一点传统文化知识。
而且啊,现在的动漫也做得越来越好,像《哪吒之魔童降世》,把传统的哪吒形象进行了大胆创新,那烟熏妆的小哪吒又酷又可爱,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动漫的魅力。
咱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根儿扎得很深,但是树枝也得跟着时代的风摆动。
要让年轻人能参与进来,要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闪亮。
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宝藏,然后用现代的方式去包装它、推广它。
咱普通老百姓也能出份力。
比如说在家里给孩子讲讲老祖宗的故事,在学校里多搞些传统文化的活动。
大家都行动起来,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创新就会越来越好。
中国文化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它,它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它不仅仅是老祖宗的东西,更是咱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得好好守护,还得让它发展得更棒。
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创新的英语作文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ith its rich history and profound traditions, has always been a dynamic and evolving entity. Over the centuries, it has undergone numerous transformations and innovations, adapting to changing times and circumstances while preserving its essential values and spirit.In recent decades,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has accelerated significantly.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of its society,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media.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is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and personal express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llectivism and conformity were highly valued, with individuals often expected to conform to social norms and expectations. 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modernity and Western influence,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trend towards individualism and personal freedom.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self-expression,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mong young people in China.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e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lements. 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practices such a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continue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ociety, they are now often reinterpreted and reinterpreted in a modern context. This fusion of old and new creates a unique and vibrant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is both respectful of tradition and open to innovation. Moreover, the ri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deas, allowing people to access a wide range of cultural content and participate in global cultural conversations. This has led to a greater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in Chinese culture, with more voices and perspectives being heard and represented.In conclusi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a complex and ongoing process that is shaped by multiple factors. It involves a balance between preserving traditional values and practices while embracing modernity, individualism,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s China continues to developand engage with the world, its culture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and innovate, 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转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走出“千年府学”的历史三峡苏州潘露历史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
中华现代文化的大转型,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需要冷静思考,从容突破。
中华传统文化在19世纪出现巨大的历史断层后,有必要去探寻背后的深刻原因。
随着王朝循环历史的走到了终点,伴随着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海上侵入,我们被迫融入思想价值多元的全球化时代。
中国人的意义世界自此开始全面经受着痛苦的转型与重建过程。
传统文化彻底崩溃,西方现代伦理也没有进入,这种价值虚无,为20世纪极端思潮的发育和生长,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现代转型是一个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心态和教育内涵。
一切需要从头说起,才能管中窥豹,略知一二。
鄙人在此不为“千年府学”高唱赞歌,只从历史哲学和文化现象的角度为“千年府学”的衰败和出路做一些粗浅分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瓶颈淤塞现象,瓶颈一旦形成和淤塞,则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发生阻滞,只能原地打转,盘旋不进,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下,永远冲不出瓶颈。
冲出瓶颈的程序,在哲学上和自然科学上叫“突破”,在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上则叫“转型”。
也许大家都清楚,始于184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已经进行了174年,至今仍然没有走出历史的八阵图,原因何在?大师王国维说过:“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王室推行基于血缘的封建制和宗法制,辅以礼乐文化,巩固王权。
西周末,逐渐坐大离心的诸侯们开始违反和僭越礼制的规定,出现礼坏乐崩的现象。
整个东周时代,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扩张的野心和不断升级的战事,在彻底摧毁原先秩序的同时,也促成了思想的解放和活跃。
以诸子百家争鸣为标志的中国“轴心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虽然中国的“轴心时代”只有短短的三、四百年时间,但是在这场毁坏与新生并存的社会危机中,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提出了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的哲学和学术体系,产生了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
中国文化的转换与转型自古以来,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度一直是一个文化强国。
中国的文化不仅仅代表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也展示了人类智慧的丰富性。
自上古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一系列的文化成就,包括诗、书法、音乐、戏剧、哲学和科技等等。
然而,现代中国在数十年的改革中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难免受到了影响。
中国文化的转换和转型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文化的转换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发生了转变。
中国文化已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并不断发展着。
一些被认为是旧的文化传统正悄然消逝或被革除,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正逐渐涌现。
如今,中国文化已不再是以前单一的文化,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转变不仅仅是表现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方面,同时也反映在文化生活和思想方面。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与国际化趋势接轨。
例如中国美食和中医这些正在全球传播开来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中国文化的转型除了转变以外,转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中国的改革中,中国文化的转型正在发生着,从经验和方法上反思、重构和更新中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是如何使中国的文化能够与现代化和国际化接轨。
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摒弃过度注重“中国特色”的照搬照抄学习方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吸纳世界各地的文化。
同时,在转型过程中,中国还需要遵守其文化特点,并制定自己的文化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文化传播不再限于地域和国界。
中国正在积极地引进和创新文化,这使他们在国际上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增强了新的理念和表达方式。
同时,中国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对文化的自我反省,以发现并改变文化的缺陷和问题。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正处于重要的转换和转型时期。
虽然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中国文化必将通过努力摆脱束缚,并适应发展的形势,通过吸收和创新,重新找回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文化与中国转型》自序:冷静观世,耿直做人中国社会转型,困扰世人快二百年了。
巨龙蜕变,谈何容易!知识阶层吵嚷不休,祭坛上堆满志士头颅,数以亿计的失声百姓沦为饿殍和战地遗骨。
几年来,有感而发,说了不少。
集结成书,整体呈现给读者,还有什么要说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因观念错误而误入歧途是最可怕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有些问题切勿再轻忽大意:第一.莫名其妙的中华文化优越论。
传统文化是应该珍视的历史积淀。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成就和缺失,应该在自由交流中自然演变。
肆意摧毁传统或顽固拒变甚至强加于人都是深重的灾难。
19世纪中国为什么步履蹒跚?信守华夷之辨,掌权者颟顸,清醒者无权,先驱的洞见被蔑视!洋兵摧枯拉朽,国将不国,仍有人坚信中华道德文章举世无双,蛮夷望尘莫及,遑论师夷长技!文革的思想支柱之一,是狂信世界革命中心东移,必须反修防修,确保永不变色,解救各国人民。
当下,戴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高帽熏熏欲醉,“解救世界,舍我其谁”和“重睹汉官威仪”的冲动蔓延,“中国模式”应运而生。
数说生民多艰,制度缺陷;轻则不合时宜,重则别有用心!蕴藏其中的文化心理依然是天朝心态。
不过,吃过几天洋面包,说辞与老翰林不同了。
最时髦的总结陈辞是:“文化是多元的,类型不同,各有千秋,无所谓先进与落后。
”言下之意是:我行我素,学习现代文化就免了吧!胆子更大的则扬言:现有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基本概念,出自洋人,包藏祸心,必须由中国人根据中国文化重新审查和界定。
于是,核心价值,普世价值;中国式民主,西方民主;如此等等,吵得不亦乐乎!厘清是非,必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有所了解。
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来自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斯大林的专政社会主义。
二战前后,吸取教训,预防瘟疫,各国学者和政府代表联手制定现代文明不可逾越的规则——联合国的三个人权文件。
先是1948年发布《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进一步将《宣言》的规定具体化,制定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三大华章,亦中亦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融为一体,是公认的现代文化结晶和现代政府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
现代文化从此固化为国际规则和不容侵犯的现代人类的共同价值。
1997、1998年中国政府先后签署了后两个公约,承认它是正确和必须遵守的。
现代文化和前现代文化的分水岭在此!困扰人们多年的文化争论终结了。
价值观,社会和政府的运行准则,无一不应以它为准则重新审视。
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传统科技,不同国家或民族异彩纷陈。
但全球化洪流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基本制度、基本规则何来此疆彼域?以民族差异掩盖文化的时代性和本国的落后,愚不可及,客观上阻滞了社会前进。
再次图谋将学术文化意识形态化。
儒学,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蕴含着许多珍宝。
但同一切传统文化一样,它也有黑暗面;其中之一是把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化。
从独尊儒学开始,对孔孟及其著作任何非议,都属罪大恶极的“非圣无法”!而掌权者就是“今圣”,稍有不慎,犯下“大不敬罪”,不但自己掉脑袋,还可能株连九族!几经革命风暴,这个传统竟然披着“革命”、“民族”外衣潜滋暗长,甚至变本加厉。
1929年3月21日,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总理(孙文)遗教不特训政时期以之为根本法,即宪政时期亦须以之为宪法之准则。
”因此,“确定总理遗教为国家之最高根本法……凡我同志及全国国民,均宜恪守勿逾者也。
”国民党宣布自己的领袖的著作就是法律,而且是最高的宪法!于是,这世界,有些人成了不能批评、只能顶礼膜拜的神圣;敢于怀疑或否定,罪不容诛!中国人创造了世界法制史的奇观。
下一步是疯狂岁月,一个个血泪斑斑的故事连续上演;人们耳熟能详,不说也罢。
痛定思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信:现代社会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财产权是生命和自由的基础。
法治和民主,则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好制度和现代社会运行的枢纽。
花样翻新,有人冀图将所谓“国学”——汉族的传统文化国教化。
有人并且扬言,儒教是中国宪政的基础。
首先,宪政的必要基础是每个现代公民个体生下来就应该具有的权利,这些权利体现在不受侵犯的私人空间和足够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都是靠伸张公民权利一步一步生长出来的。
其次,各种文化都可能是扩展公民权利的助力,至于儒学是不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宪政生长,这需要具体考察。
各种文化的小传统(风俗习惯等等)通常比较芜杂,它需要的是自然传承、自由选择,除了有损人身尊严、生命和安全的陋习(如多妻、多夫制,沉潭等等),无须政府干预。
有些儒教信徒寄希望于家族。
可是,他们忘记了中国公民个人权利的生长,除了反抗专制统治者的侵犯,还要冲破家族宗法关系的束缚。
包括家族在内的旧传统,总会在社会生活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只有注入现代公民权利的理念,这些遗存才会发挥正面作用。
即使被知识阶层念叨了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如要继续生存,也无法逃脱这场现代化的洗礼。
而在文化的大传统(精英文化)而言,以等级、服从和人治(圣贤语录与今上旨意就是宪章)为特征的儒学,整体上与宪政全不搭界。
个别精英的民本思想不过是吉光片羽,无法改变整体状况。
与国教派天花乱坠的说教不同,早在18世纪,戴震直指儒家提倡和坚持的不平等制度是以理杀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1]戴震还严厉指出,鼓吹与维护这样的宗法专制制度的儒者,其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都是不足取的:“宋代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
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自以为于心无愧,而天下受其咎。
”[2]当下某些国教徒,尽管枭气炙人、互称大师,不幸在扭曲了的教育制度下成长,其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否与前人比肩,尚且不无疑问;加上全球化加速,知识海量增长,瞬时交流,夜郎自大,何堪取法?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否超越了“大道失而行事乖”,更令人担忧。
儒学与老庄、佛学等及中国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是精神家园,而不是指向未来的路标,更不应是排斥外来文化的堡垒。
不管论者主观动机如何,任意拔高儒学,用非其所,客观效果只能是锻造新的意识形态枷锁。
他们的思想死结在于挑战两个常识: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辛亥革命以后,儒学丧失特权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进步。
同一切文化一样,儒学只能在自由交流中让公民自由选择。
现代国家,文化倾向的选择是公民的私权,任何强制,都是对公民权利和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侵犯。
2.公民一律平等。
某些儒教徒鼓吹他们享有特权(如自封大儒就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否决权),是侵犯公民平等权的反动思潮。
与这些文人不同,不少学者长期沉潜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但在学术上卓有成就,而且大都对中西文化的得失持论客观和比较全面。
应该为这些通儒和书生鼓掌,他们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极。
第三.转型期,不要忘记冷静观世,耿直做人。
粤谚有云:“一样米养百样人。
”对知识人说来,面对复杂情景的选择至关重要。
有些人耐不住寂寞,捧着典籍与权力调情,冀图再现独尊儒术的辉煌岁月。
世事苍黄翻覆!孔伋投奔陈胜的故事3.0版刚刚重演,令人目瞪口呆!新旧纠缠,风浪迭至,是转型社会常见的景色。
历尽风波的苏东坡曾慷慨赋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历史智慧,值得记取。
察世观变,最需高瞻远瞩,看到复杂局势的方方面面。
极端和狂热是通向灾难的路标。
肃杀冰凉中有橙黄橘绿!转型期最忌偏执;必须拒绝极端,拒绝与极端共生的绝望和接踵而至的铤而走险!为人处世,应该独立,豁达,包容。
人,应该有自己的品格和情操,“傲岸荣悴之际,颉颃龙鱼之间”(郭璞:《客傲》)。
师法清莲、金菊:叶碎枝枯种子在,霜摧风卷身犹直!现代人,个个有自己的尊严。
斗争哲学以摧毁别人为乐,社会为之破碎,学术文化凋零。
文革后重建学术,恢复文化,正直的学者都致力扫除两大障碍:一是不讲学术规范,混淆学术与宣传,以不符长官口味为罪。
另一是藐视人的独立、平等、尊严。
学术世界没国王,观点不同不是敌。
1175年,朱熹、陆九渊在今上饶鹅湖寺争辩三天,没有共识,却无损两人的友谊;后来朱熹还特地邀请陆九渊到其所办书院讲学。
20世纪30年代胡适与丁文江民主与专制之争,也不碍两人的真挚情谊。
丁文江过早陨落,胡适写下《丁文江的传记》以丰富史实彰显了丁公的贡献和风范,不愧为感人至深的悼亡名篇。
本书有不少文字批评国教派和蒋庆、秋风等人。
但我对两兄都不乏敬意。
2010年12月,全国各地近五十位友人齐集广州从化庆贺鄙人进入80后。
与会者使之成为学术和思想盛宴,欢声笑语伴随激辩。
我与秋风兄交锋的同时在会上紧紧握手,表示以胡、丁为榜样,友谊永存。
原因无他,我们都是现代公民,都尊重彼此的自由和人格,愿意平等相处。
压制、攻讦是昨天的噩梦。
但愿梦魇不再,自由探讨和争辩的新风吹拂神州。
平凡如我,追求十分微薄!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袁伟时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