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历史分析法:这种方法着眼于政治现象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过去政治事件的发展过程,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当前政治现象。
2. 社会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社会学家开发的,它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数据采集,对政治现象进行系统分析。
3. 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比较不同时间和/或不同国家的政治现象和制度,以找出差异和共同点,并进一步研究原因、效果和潜在影响。
4.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使用人类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技术来发现关于政治现象的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依赖于让受访者自己描述他们的经历和看法。
5. 文本分析法:这种方法使用文本数据进行研究,例如领导文件、文件、议会辩论、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帖子等等。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政治行动的内在动机和的实际效果。
这些方法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野,实际上,许多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得出相关结论和推断。
《比较政治》期末考试试卷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理性选择理论:2.结构主义:3.变量研究路径:4.民主转型:5.寡头统治铁律: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1.比较政治研究范围的三种界定方式:、、方法界定。
2.瓦尔德纳以国家制度为中介变量,考察了、、韩国三个国家不同的国家构建过程。
3.关于比较的逻辑,实际上有“”“”和“折中论”三种观点。
4.QCA方法的主要支柱是质性分析、比较法、以及。
5.混合分析兴起于第次方法论浪潮。
政治学中的混合分析主要始于的讨论。
6.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议题主要包括比较资本主义、、、转型国家与转型经济学和全球化对国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五个方面。
7. 是一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立法机构的运行作为。
8.萨托利细致地探讨了政党的确切含义,并使用他独特的方法,分析了以及的结构和功能。
9.在政治过程理论的研究中,社会运动就是各种政治“”或“”之间的博弈过程。
10.社会运动和领域的文化视角,经历了从以及古典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再到新的社会建构论三个发展阶段。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世界所有的政治体系中,大部分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
()2.兰特.斯密斯认为,80年代理论界关于国际经济与国家策略的研究共享着相同的分析框架,即所有的国家必须参加和运行于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的世界经济中,而这限制了这些国家的策略选择范围。
()3.威权政治遭遇的有效性危机主要包括经济危机和社会秩序危机。
()4.一般来说,界定民主转型方式的一个基本的标准是谁在领导民主转型的过程,领导民主转型的政治力量是否能够持续即稳定地掌握局面。
()5.中国的比较政治研究带有显著的后发特征,因此其把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复杂地整合在一起。
()6.米歇尔斯得出结论:至今一切寡头统治都是任何大的社会集合体的必然生活形式,民主必然包含了寡头统治的内核。
()7.著名学者让·布隆代尔等人发现有关“政府”和”支持性政府的政党”之间的联系没有盲点。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读《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姓名:孙嘉平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作者简介二.本书简介三.文章摘要与评价由于时间关系与个人水平有限,在研读本书的过程中,对前部分章节进行了细心的学习和研究,一些章节进行了简单的浏览的学习,对该书的体系和对作者阿尔蒙德在政治学领域提出的新思路、新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结构的分化达到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的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启示读者,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这样能使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的客观实在。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体系1.主要概念政治体系:相对于旧的术语“国家、政府、民族”,局限于法律和机构的意义。
“政治体系”这一词不仅是词语上的变化,而且体现了一种考察政治的新方法。
国家一词,具有机构特性、权威性以及合法性等含义。
政府一词,则具有略微不同的正式的法律的—机构的含义。
民族是具有同一历史本源和同一历史命运感的人民组成的政治体系。
(p4)但是,政治体系这一概念可使人们注意到社会内部政治活动的整个范围,因而现在已使用得非常广泛。
(p4)政治体系也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因为它强调了政治领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p4)2.政治的特征大多数定义中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把政治体系同合法的人身强制联系在一起。
(p4)所有这些定义都包含了存在一种实行惩罚、强迫和强制的合法权力的意思。
(p4)政治体系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
其中有亲属关系、社会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还有诸如动乱之类的社会非正规现象,以及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播工具之类的非政府性组织等。
(p5)政治体系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取代之前的国家、政府、民族、政党等等旧词汇。
反而政治体系这一词几乎囊括了所有政治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单元。
比较政治制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2)比较政治制度: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古今中外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个性进行对比,借此,发现不同政治制度的个性和共性。
(3)宪政: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即有限政治,即以宪法规定政治权力、国家政府、公共领域与社会生活、公民、私人领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宪政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国家公共权力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
(4)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在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
”(5)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间接民主制:是指公民通过特定的形式指定特定人员代表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公民的代表或其代表的代表是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公民则凭借自身对其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权利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7)代议民主制:代议民主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它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8)法治:就是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完全受法的约束,政府机关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一切公民都是权利的主体,并受法律的保障。
(9)国家结构制度: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
国家结构制度则不仅包括国家整体与部分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处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包括这种关系模式的制度安排及具体形式。
(10)国家元首: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
(11)司法:司法,简而言之,就是法的适用或执行,也是司法活动的简称。
具体而言,是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性活动。
比较政治制度名词解释: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之一。
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由全国性政府和区域性根据宪法分享,双方均不得单方面改变宪定权力分享格局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政治制度: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府:政府是指国家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实际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和官吏的总称。
政府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
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是以英格兰普通法为基础,在英国对外贸易、军事征服和殖民统治过程中,随着英国法的域外传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性法律传统之一,因其以英国法、美国法最具代表性,故称英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中,司法制度处于核心地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法就是在司法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单一制: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之一。
是指国家权力的最终归属权属于全国性政府(中央政府),区域性政府(地方政府)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完全由中央政府赋予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群体在历史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属于人类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这些心理层面的内容聚集、凝结,形成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开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情感、认识和评价;它既是现实的政治关系在精神领域内的投影,同时,又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以及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国家元首通常是君主或总统。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比较和比较研究二、政治与政治学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一、学科主流的影响二、主流学科的影响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2.人类学与社会学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1.后实证主义2.批判理论3.建构主义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2.结构研究方法3.行为研究方法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模型化形式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式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二、主流体系理论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2.阿尔蒙德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2.批判和激进取向的系统理论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兴起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1.多元主义国家理论2.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3.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比较革命研究第六章比较政治学文化研究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二、政治文化的概念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理论的若干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三、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1.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2.政执发展与模式选择3.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4.其他有关问题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1.中心—边缘的欠发展理论2.不平等的发展3.不平衡的发展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1.依附性发展2.依附性结构中的发展3.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发展第八章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三、精英理论的特征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第二节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法团主义一、法团主义的概念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一、工具主义二、结构主义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二、理性选择运用的政治研究1.布坎南的立宪研究2.唐斯对投票现象的分析3.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二、回潮与民主巩固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1.合法性、绩效与民主巩固2.市民社会与民主巩固3.制度选择与民主巩固。
简述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发展政治学、中国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1.比较政治学:主要对本国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政治进行研究,并不必然要
求找到对应内容进行刻意比较。
2.国际政治学:重点研究的是国际环境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3.政治哲学:研究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及政治变迁等问题的学科。
4.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政治现象,特别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5.发展政治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
6.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国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
7.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这些领域的研究也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比较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客观介绍了比较政治学领域的有关知识,重点讨论了三个主题:一是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二是作为理论知识的比较政治学,三是发展中的比较政治学。
本课程既在类型划分的意义上介绍了各种理论学说形态,又以历史概括的方式考察了政治学说发展和变迁的渊源和走势;既介绍了已经达成学界共识的政治学知识,又探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二、教学目标
目的是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开拓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和探讨可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制度模式。
三、最低课时安排
《比较政治》课程最低总计学习课时为64课时。
各章节最低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四、教学内容
我们对本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会提供PPT,并在PPT中标明知识点讲述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PPT。
政治学科中的比较政治研究与国际关系分析引言: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国家、政府、政治制度、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政治学领域中,比较政治研究和国际关系分析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方向在政治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比较政治研究比较政治研究是一种以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
比较政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助于发现普遍规律和趋势。
在比较政治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
比如,可以选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以了解其政治发展的差异。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政治体制相似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发展的原因和路径。
比较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案例研究。
通过对具体的国家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国家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案例,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各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差异。
二、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分析是一种研究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国际关系分析中,研究者通常关注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国际关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国际体系的演变和变革。
在国际关系分析中,研究者通常会运用一些理论模型来解释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比如,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权力的竞争,而自由主义理论则强调国际合作和制度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这些理论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本质和规律。
国际关系分析也会关注一些重要的国际事件和问题。
比如,研究者可以分析国际贸易争端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国际冲突的发生和解决,以及研究国际组织和制度的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国际关系的理解和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结论:比较政治研究和国际关系分析是政治学科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比较政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的差异,揭示出普遍规律和趋势。
From Linz to Tsebelis: Three Waves of Presidential/Parliamentary Studies?
Robert Elgie
Week 10 共同閱讀
SG0521010 王婉婷
2017/4/19
摘要
總統制與議會制的優劣之爭由來已久,很多知名學者都參與其中。
從1990年開始,圍繞這一主題,有三次浪潮。
本文簡介這三次浪潮中的主要學者及研究成果。
文章基於一個很簡單的假設:即制度是重要的,並檢驗不同學者是如何論證制度的重要性。
其次,文章強調制度選擇的後果而非原因。
(一)第一次浪潮
關於總統制與議會制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始這種於Linz發表與民主期刊的作品。
主旨是議會制比總統制更有助於民主鞏固。
這種觀點在第一次浪潮中的學術討論中達成共識。
Linz 認為,總統制有兩個主要特徵:立法與行政機構直接選舉產生,而且任期固定。
總統制的問題根源於這兩個特徵。
總統制的五個基本問題:立法與行政對法律的競爭性要求;固定任期使總統制更呆板;鼓勵贏者全取;不能容忍政治反對;總統制鼓勵民粹主義候選人。
Linz的研究只有一個依變數,即民主秩序的穩定,這也是第一次浪潮的研究特徵。
此時期的研究大多回應Linz的研究。
如Stepan and Skach認為總統制的權力相互獨立造就了行政和立法之間的僵局的可能,議會制比總統制對於民主鞏固提供更有支持性的框架。
反對意見如,Power and Gasiorowski經驗研究表明憲政制度選擇與民主發展在欠發達國家中不存在明顯關聯。
Giovanni Sartori反對總統制和議會制,而傾向於半總統制。
Donald Horowitz則批評Linz忽視了選舉制度的影響。
(二)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始於Matthew Shugart and John Carey and Scott Mainwaring的研究。
這次浪潮的特徵在於研究中多個解釋變數,依變數不僅僅局限於制度設計與民主表現,更關注善治這樣廣泛的議題。
Scott Mainwaring認為,穩定的總統制國家和兩黨制存在關聯。
而總統制與多黨制的結合增加了立法與行政之間的僵局,意識形態的極端化也使得多黨聯合變得困難。
總之,總統制與多黨制的結合不利於鞏固民主的維持。
Shugart and Carey認為,總統擁有很大立法權容易引發問題,因此權威越過政府而為總統和國會共用。
這三位學者關注制度性變數的組合。
他們認為Line對於總統制的研究過於概括化,總統權力、政黨、選舉制度、社會經濟歷史背景這些要素是十分重要的。
Arend Lijphart認為共識民主(consensual democracies)比多數民主好。
議會制度和比例代表制的結合是最佳的。
Mainwaring 和Shugart修正Linz的結論,並認為在以下條件下,總統制可以運行良好:總統有限的立法權、鼓勵有法律理性的政黨組成、防止政黨權力碎片化提高總統制的活力。
第二浪潮中研究轉向善治。
最早研究的是Weaver 和Rockman。
他們關注治理有效性(governmental effectiveness)和政策制定能力。
治理有效性是指政府的具體的能力,如制定與維護優先事項、聯合矛盾目標、制定和保障國際條約等。
Matthew Shugart主張,從政策制定角度來看,在大國或是經濟發展不平等的國家,特定類型的總統制是有好處的,特別是總統職位擁有很強的反應與預先反應的能力,這意味著對抗過度分散的立法,因而可以有效提供公共財。
在這方面的研究更清晰的是Stephan Haggard 和Mathew McCubbins,他們認為,解釋政治結果要關注制度細節。
他們考察的四個變數有:總統權力、立法機構、私有化和選舉規則。
結論是總統制未必是危險的。
(三)第三次浪潮
此次浪潮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中期,有關否決者和委託代理人分析。
與第二次浪潮研究不同,第三次研究首先有明確的方法論,在此基礎之上完成研究議題。
George Tsebelis 提出否決者(The veto players)方法。
將否決者界定為改變現狀來說,他們的同意十分必要的那些個人或團體。
存在制度化的否決者,由國家憲法安排;還有政治博弈產生的黨派否決者。
否決者的數量及他們之間理想距與政策穩定性相關。
依據否決者的數量,Tsebelis找尋總統制和議會制度的相同點:否決者數量少,權力集中於行政。
在不同類型總統制中,否決者的數量普遍高,因為立法與行政平衡。
多黨聯合的議會制中否決者的數量均高。
另一種研究方法可以歸為新制度經濟主義,或是更明確一點,委託代理人(principal-agent)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理論。
一方(委託人)將權力給另一方(代理人),期望後者按照前者偏好行動。
代理選擇基於交易成本。
Kaare Strøm將代議制民主視為一條代表鏈條,議員代表投票人、首相和內閣代表議員,首相代表公僕。
而總統制下,投票者將權力委託給總統和國會。
代表始於多個委託人而終於一群委託人。
Strøm認為,總統制與議會制各有優缺點,議會制擅長處理標準的委託代理人問題或是委託人不能確定哪個代理人能勝任。
總統制善於處理當委託人不知道代理人被選出來之後是如何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