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战后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381.00 KB
- 文档页数:11
二战后苏联改革分析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了广泛的需求和挑战。
这场战争造成了苏联经济的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员伤亡,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国家的扩张带来的领土争端。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苏联启动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经济到政治,对生产力、生活质量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为了恢复战争中受损的经济,苏联加大了工业化的力度,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这一努力使苏联在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当时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工人待遇低下等。
在农业方面,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和改进农民生活条件。
苏联政府收集了农民的土地和农具,并将其集中在集体农庄中。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也引发了农民的抵制和社会不稳定。
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利,并被迫参加集体农庄,这限制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实际收入。
除经济外,苏联还进行了政治。
战后的苏联政权开始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
苏联政府通过选举和举行全民公决的方式来强调其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民主化和反腐败的。
然而,这些的实施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苏联的政权依然集中在党和领导人手中,民主化的进程缓慢,反腐败斗争效果有限。
苏联在战后也面临了来自西方的冷战压力。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峰。
苏联加大了对军事技术和军备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冷战气氛。
这种冷战形势对苏联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苏联全面加强国内秩序的控制,加强对巴尔干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和亚洲国家的干预。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苏联,着重解决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经济重点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试图加强其合法性和民主性,但取得的进展有限。
与西方的冷战压力也影响了苏联的内外政策。
总的来说,苏联在战后的努力是复杂而混乱的,成功与失败并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
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2-2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2-2试卷总分:100得分:100一、判断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开始。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正确答案:A2.美国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制。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正确答案:A3.俄罗斯在经济转轨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是没有一个总体规划。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正确答案:A4.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里程碑是产油国拿起石油武器进行斗争。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正确答案:A5.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在于实行泰罗制。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正确答案:A6.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在于发展战略武器。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正确答案:A7.发达本钱主义国家战后经济较快发展的缘故原由在于奉行凯恩斯主义。
A.错误B.正确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8. 90年代,XXX力争成为世界上一支有重大影响的力量,具体措施为实施“XXX政策”。
A.错误B.正确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9.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含义是积极开发多边外交活动,与所有国家发展全面合作。
A.错误B.正确满分:2分正确答案:A10.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A.错误B.正确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11.XXX构造独特的合作方式表现为按照少数效率多数的原则决策。
A.错误B.正确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12.在中美两国就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坚持的原则是美国应停止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A.错误B.正确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中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战略是既面向东方、又面向西方的“双头鹰”战略。
A.错误B.正确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14.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发生。
A.错误B.正确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15.经过十多年的政治制度转轨,XXX成员国和东欧国家已初步确立了以民主制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引言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推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崩溃。
起源: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对农产品和工业品进行强制征购和分配。
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1921年,在面临农民起义和经济崩溃的压力下,苏联领导人引入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经济,并允许私人经营。
工业化:五年计划和集体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始迅速发展。
1928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工业化进程。
五年计划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兴建工厂、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苏联也进行了农业的集体化。
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并实行共同耕种和分配制度。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工业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集体化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
许多农民不愿意放弃私有土地并加入集体农庄。
这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再次实行战时经济措施。
为了支持战争努力,苏联工业迅速转向军事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
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取得了重要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并在战后几十年间取得了持续增长。
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在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崩溃:计划经济的困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力,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和生产能力下降。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重工业所带来的科技、文化、环境问题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期,苏联面临着巨大的国内需要发展重工业并建立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苏联政府采取了有计划的经济措施,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目标。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苏联国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达到更高的国际地位。
通过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
首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所需。
苏联在二战期间遭遇重创,需要重建被摧毁的城市和工厂,修建交通运输设施以及扩大能源产能。
重工业的发展可以为苏联提供足够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基础设施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其次,苏联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战时工业和国防工业对其经济的依赖。
二战期间,苏联国防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苏联为了保障国防相关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在战后的苏联经济中也重点发展了军工工业。
国防工业的发展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军工所要求的重工业生产能力往往比民用工业更为庞大复杂。
苏联把重工业作为国防工业的基础,这是为了加强其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措施。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科技方面的影响是显著的。
重工业领域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苏联的科技发展。
例如,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研制的MIRV多重分导式核导弹(可以分裂成多个核弹头)实现了先进的空间载荷计算机控制,其中的集成电路技术比当时的欧美先进10年,标志着苏联理论计算机科技和集成电路等兴起和发展。
这样的高科技武器制造,必须靠重工业提供大量的先进设备的生产才能成功制造出来。
此外,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也对文化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工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使用大量的水和空气作为生产要素。
大规模的重工业生产活动也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给当地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专注于重工业发展的政府可能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许多让步,以实现这一目标,这无疑会对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的环境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