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2-6-2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601.00 KB
- 文档页数:7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P100第二段)①②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⑴内容:(必修Ⅰ P121)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考点4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内容(1)经济农业上,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
(2)政治召开苏共“二十大”,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3.评价(1)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2.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1)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评价(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苏联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高估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这一时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本国的经济负担。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社会陷入了危机。
2.内容(1)经济方面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②政府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政治方面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及思想自由化。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结果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
2、主要措施:
(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
4、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4、改革的结果: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改革的内容:
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时间:1953-1964
3、内容:
⑴农业(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③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⑵工业:
①给地方和企业部分自主权;
②“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1964-1982
2.重点在工业;
3.曾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没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4.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下滑,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1985年开始,经济领域。
试图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②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③1991年苏联解体。
易考点: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点
不同点:赫重点在农业,勃重点在工业;
相同点:
1.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都失败,
2.都给地方和企业一定自主权;
3.都用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苏联 , 赫鲁晓夫 , 勃列日涅夫 , 戈尔巴乔夫 , 苏维埃。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据材料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
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C、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他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个人作风,无论他怎样改革,总的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生产关系的深度去改革,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为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选出主要原因,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但这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所以A、D都不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要求】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落实】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背景:(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农业产量严重下降。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2)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地位逐渐稳固。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内容(农业是重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制,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提倡种植。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部分央企管理权下放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积极性:。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军事实力明显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最终失败。
)◆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主要内容(1)经济上:①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②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的调节作用。
(2)政治改革:①1988年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方向;②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③1990年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2-6-2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1.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50~80年代的苏联,那么你可能了解到的有
()①农庄种植大量玉米,却日益贫困②看到报纸刊登有关世界上第
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③军工生产如火如荼,人民群众不满情绪却越来越强烈④克里姆林宫降下镰刀锤子红旗,升起俄罗斯国
旗
B.①②④
A.①②③④
D.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D [解析]20世纪50~80年代的苏联共经历了三场改革,苏联解体是在
1991年。
2.勃列日涅夫实行的不利于推进改革的做法是()
A.全盘否定斯大林
B.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C.实行经济刺激新体制
D.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A、D两项分别是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做法;C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措施的总称;B项是其不务实际的表现,不利于改革进行。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国家最早进行改革的是南斯拉夫,所以A项是错误的;联系课本知识即可判断出C、D两项说法错误。
5.(2011·临沂期末)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是指改革使苏联走向了解体,这位领导人为戈尔巴乔夫。
6.(2010·盐城一模)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出特点是()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C.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继而转向政治领域,政治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故C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7.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有()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苏联为了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处于优势,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③错误,排除即可。
8.截至2010年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先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的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B、C、D三项只符合中国的改革实际,与题意不符。
9.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1991年 12月 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
”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的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
[答案]A
[解析]苏联后期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改变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要么小修小补、局部改革,要么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B、C、D三项也是改革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从属于A顶。
10.(2010·合肥调研)苏联问题研究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其中的三个时期是
①剥夺年代②凯歌年代③退却时代
根据所学知识,以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③①D.③①②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苏俄)历史有关经济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歌年代”指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却年代”指苏联20世纪20年代利用商品与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剥夺年代”指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以上领导人在任时都领导苏俄(苏联)进行了农业方面的改革。
请回
答:(1)图一领导人在任时在农业方面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体内容
分别是什么?
(2)图二领导人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业关系问题的?在农业方面他
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
(3)图三人物改革时,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从以上人物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最初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对
粮食实行垄断。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府还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
(2)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要为工业发展服务,提供资金。
措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为集体农庄,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
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
另一方面牺牲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
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3)措施: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②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结果: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
模式。
(4)农、轻、重要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工
业不能忽视农业;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
12.(2011·临沂模拟)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
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
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
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
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
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