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讲
- 格式:doc
- 大小:254.50 KB
- 文档页数:26
高中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一、诗歌体裁及情感1、山水田园诗内容情感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边塞军旅诗内容情感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3、怀古咏史诗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5、羁旅思乡诗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6、送别怀人诗内容情感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7、爱情闺怨诗内容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8、即事(景)抒怀诗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课时作业(十三)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对练一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专练1.[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①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
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2.[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
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
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
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
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5.[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一、(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二、(广东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
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自己的诗作《咏史》,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
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
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
2.诗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各有何作用?三、(广西桂林、梧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宝剑吟陆游幽人①枕宝剑,殷殷②夜有声。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讲)考向一鉴赏形象之人物形象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命题规律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少数省市也有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例:【2018年高考某某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X使君①X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X使君,指唐代诗人X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X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X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某某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6年“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年“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2018年“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都是针对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圈出题干中的引文,如今年的“闲”,理解其意思,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考向一炼字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一首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字词,体会诗歌中某一个字的深刻含义,鉴赏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精练含蓄的关键词。
(2)命题规律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例:【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
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点睛】炼字题是诗歌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需要考生能够:1.正确判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
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颖,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别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准确具体表现所绘之物。
专题突破练17 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题)(时间:45分钟满分:54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9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第(1)~(2)题。
(9分)从军行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9分)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高考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教案教师第一课时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一、考纲解读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
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人物形象分析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景物形象分析1、概括景物特征2、赏析景物形象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6分)(1)、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1、概括景物特征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
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
“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专题11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讲目标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形象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形象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鉴赏语言【高考典例】1、【202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
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来分析。
2、【2020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考点精解】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
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直接设置试题,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更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命题规律】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其中“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语言风格类试题,渗透在鉴赏诗歌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
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2020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炼字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炼字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增强应试能力。
3.用好课本,提升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炼字类题目答题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4.掌握鉴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2)了解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
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3)掌握解题思路:①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⑷掌握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5.掌握鉴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6.掌握鉴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1)了解提问方式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跟踪训练】1、【18届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湖光,下句泉水。
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 炼字精警,颇具匠心。
“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 尾联归结全诗。
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答案】 BE【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B项“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
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属臆测,于文无据。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
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
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
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其二,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