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良性肿瘤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3
纵隔肿瘤能治好吗?正确治疗很重要王智权(峨眉山佛光医院;四川峨眉山 614200)纵隔肿瘤与其他类型的肿瘤相比并不常见,多数人民群众对于纵隔肿瘤的认识不够深刻。
纵膈是在位于纵膈膜之间的腔隙,纵膈这一区域当中存在诸多的组织,如气管、食管、心脏等,因而纵隔肿瘤在性质上属于多种肿瘤的结合体。
一般情况下,人体纵膈区域内出现肿瘤时,越超过30%患者并不会表现出任何的临床症状,且患者自身也不会感觉到明显不适,多数患者是在参与常规检查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的。
在患上纵隔肿瘤的早期阶段,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咳嗽、胸疼等症状,鉴于此类症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常见性,故多数患者并不会往肿瘤方面考虑,且不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症状表现而服用相应的药物,如咳嗽时服用止咳药等。
当纵隔肿瘤生长至一定的体积之后,会对人体纵膈区域内的各个器官及组织造成严重的压迫影响。
当其压迫气管时,患者的呼吸系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伴随着气促、干咳等现象的存在;对食管形成压迫时,患者在进食时会感觉到明显的吞咽困难;压迫神经系统时,会导致患者膈肌出现麻痹的状况。
1、纵隔肿瘤的诊断从临床实践当中可以发现,部分纵隔肿瘤无法在正式开展手术之前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判断,但一旦发现纵隔肿瘤,无论肿瘤是何种性质,均需要及时开展手术进行治疗,以免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若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无法查明原因的胸痛、胸闷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及诊治。
一般的纵隔肿瘤可以直接通过X射线检查而得到初步的诊断,单就诊断的准确性而言,胸部CT的准确性更高,且有利于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分辨。
当患者确诊纵隔肿瘤之后,除淋巴癌等恶性肿瘤需要通过化疗及放疗的治疗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纵隔肿瘤菌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即便纵隔肿瘤的存在并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的临床症状,也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因为,纵隔肿瘤的存在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甚至会从良性转变为恶性,故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肺上沟瘤名词解释肺上沟瘤又被称为纵隔上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在肺部周围的纵隔区域形成。
这种肿瘤通常由基底细胞肺癌、肺腺癌或其他类型的肺癌转移而来。
以下是对肺上沟瘤的详细解释。
肺上沟瘤是一种位于纵隔区域的结节状肿瘤,通常位于肺门区、气管旁或大血管旁。
肺上沟瘤通常由其他肺癌的转移引起,但也有少数情况是由原发于纵隔区域的肿瘤引起的。
这种肿瘤通常生长缓慢,通常不会引起症状,直到它们达到一定体积才会被发现。
肺上沟瘤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良性和恶性。
良性肺上沟瘤通常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肿瘤,通常不会扩散到其他部位,且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恶性肺上沟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可以快速生长并蔓延到其他部位,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一般来说,肺上沟瘤通常不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然而,当肿瘤增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并导致一些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咳血等。
由于肺上沟瘤的症状不特异,且常常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因此很难将其与其他纵隔肿瘤区分开来。
确诊肺上沟瘤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胸部X线、CT扫描、MRI以及PET-CT等成像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和范围。
此外,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等检查也常被用来进一步确诊肺上沟瘤。
治疗肺上沟瘤的方法通常是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位置来确定的。
对于良性肿瘤,一般会观察其生长情况,如果肿瘤没有增大或病情稳定,通常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通过开放性手术或胸腔镜手术进行。
在手术中,外科医生会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的重要组织和器官。
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和化疗等方法也可以用于减少肿瘤的体积和控制癌细胞的生长。
总的来说,肺上沟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类型,通常由其他类型的肺癌引起。
这种肿瘤通常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然而,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和化疗等方法也可以用于控制病情。
纵隔肿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你知道吗由于疾病的高发率,现在很多人对疾病比较敏感,尤其是后者带着“肿瘤”二字,即使是良性的,多少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又担心哪一天会有恶化的风险。
1.纵隔肿瘤简介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一般肿瘤通常会发生在身体器官中,除了我们经常听说的器官,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纵隔这个器官,它是什么?事实上,纵隔是前面的胸骨,后面的胸椎,上面的脖子,下面的隔膜,在左右肺之间。
一般来说,我们拍胸片时,指的是左右肺之间的区域。
纵隔包括心脏、大血管、食道、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成脂结缔组织。
由于纵膈腔组织器官多,胎生结构起源复杂,纵膈腔肿瘤种类繁多。
有原发的,也有转移的。
原发性肿瘤多为良性,恶性肿瘤也有少数。
纵隔肿瘤少见,仅占胸部肿瘤的一小部分,可在任何年龄发展。
因为纵隔组织和器官比较多,所以纵隔肿瘤是多种多样的,纵隔肿瘤也有良恶性的区分,良性的比较常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的。
良性纵隔肿瘤有胸骨甲状腺肿、纵隔囊肿、良性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良性畸胎瘤、纵隔脂肪瘤、纵隔淋巴管瘤。
恶性纵隔肿瘤有恶性胸腺瘤、胸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绒毛膜癌、平滑肌肉瘤、骨骼肌肉瘤、淋巴瘤等。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常无明显症状,但出现症状时,往往体积较大。
恶性肿瘤侵袭程度高,进展快。
如果是良性的,就不用那么害怕,如果是恶性的,那么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后期治疗,以免后面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当患者患上纵隔肿瘤时,一般会出现一些症状,最明显的就是呼吸的变化,患者可能会有呼吸短促,病情发展的背后,也可能会感到胸闷、胸痛。
这些症状可能类似肺部疾病,发现这样的情况后,患者要注意及时去医院检查,方便及时了解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随着时间的增长,纵膈内的肿瘤体积会不断增大,这时可能会对周围的神经产生一定的压力,患者的声音会变得沙哑,人的味觉也会受到影响,会出现没有味觉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瘫痪的可能性。
纵隔肿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纵隔肿瘤概述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s)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内的肿瘤和囊肿,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畏寒、发热及气急等。
纵隔区肿瘤种类繁多,既有原发,也有继发。
原发性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
纵隔实际上是指胸骨与脊椎之间的胸腔,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纵隔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胸腺、胸导管、丰富的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织。
为了便于纵隔病变的解剖定位,通常将纵隔划分为上、下两部。
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英文名称:mediastinal tumor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肺积、咳嗽、胸痹。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纵隔,胸部。
常见症状:咳嗽、胸痛、畏寒、发热。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X线、CT、MRI、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活检穿刺检查。
重要提醒:若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胸部存在异常肿块或平时感觉胸部不适,应尽快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临床分类: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1、神经源性肿瘤多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围神经。
这类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肋脊区内。
以单侧多见。
肿瘤较小时无明显症状,较大可压迫神经干或恶变侵蚀时可发生疼痛。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分成两大类:(1)自主神经系统肿瘤:大多起源于交感神经。
恶性的有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良性的有神经节细胞瘤。
尚有少数发生于迷走神经的神经纤维瘤。
(2)起源于外围神经的肿瘤:良性的有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临床上这两类肿瘤表现相似,故有人统称为神经纤维瘤。
多发生于脊神经根或其近侧段,亦有少数来自肋间神经。
恶性者有恶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肉瘤。
2、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多位于前纵隔,接近心底部的心脏大血管前方。
根据胚层来源虽可分成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含外、中、内三种胚层组织)三种类型,但其发生学相同。
前纵隔肿瘤是什么样的疾病肿瘤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在当今社会,肿瘤的患病率以及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它的类型繁多,这给治疗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对于肿瘤我们都应当提高警惕,而且,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来保护自身健康不被侵害。
纵膈肿瘤是非常典型的一种疾病,我们以它为例,了解一下前纵膈肿瘤是什么样的疾病。
纵隔肿瘤是临床胸部常见疾病,包括前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前纵隔肿瘤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从食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所产生的良、恶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较常见,多数为淋巴结的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多见于原发性肺部恶性肿瘤,如支气管癌。
肺部以外者则原发于食管、乳房和腹部的恶性肿瘤最为常见。
部分病例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体积较大的肿瘤因其压迫或侵犯纵隔内的重要脏器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压迫气管则有气促、干咳;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导致面部、颈部和上胸部水肿及静脉怒张;压迫神经可有膈肌麻痹、声音嘶哑、肋间神经痛及交感神经受压征象。
前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纵隔肿瘤中以胸腺瘤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囊肿相对少见。
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前纵隔肿瘤(primary tumor of mediastinum)是指纵隔内器官结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或后天原因而形成的肿物。
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其胎生结构来源复杂,故纵隔内可发生各种类型的肿物,可有良性与恶性及囊性与实性之分。
前纵隔肿瘤约70-80%属于良性,恶性占20%左右。
虽然其种类繁多,但许多常见的肿瘤均有其好发部位,都有一定的组织来源。
前纵隔肿瘤中后纵隔的神经源性肿瘤最多,其次为前纵隔的畸胎瘤、胸腺肿物及胸骨后甲状腺肿瘤。
但在婴儿和儿童,胎原性囊种居第2位。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前纵膈肿瘤是什么样的疾病?我想,阅读了我的这篇知识普及文章的朋友们,一定都不会再对于这个问题感到不知所措,一定能够对答如流。
什么是纵隔肿瘤?纵隔肿瘤的原因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其对人们的生命有很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往往就很快的失掉生命,而纵膈肿瘤是一种神经系统性的肿瘤,往往对人们的危害更大,那么有哪些表现呢?一、纵隔增宽和移位纵隔炎症、血肿、脓肿、气管旁淋巴结核、纵隔内肿瘤和囊肿、上腔静脉及奇静脉扩张、动脉瘤、纵隔胸腔积液等均可使纵隔影增宽,结合临床和病史,必要时做断层摄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以资确定其增宽原因。
而一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大量胸腔积液或张力性气胸,一侧肺气肿或巨大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纵隔向健侧移位。
反之,当一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纤维性变收缩时,如肺不张、胸膜增厚、肺内大量纤维性变,则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
当支气管发生部分性阻塞时,由于呼吸时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可在呼吸时发生纵隔左右摆动(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吸气时移向患侧)。
二、纵隔肿瘤纵隔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
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数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血行性转移非常少见。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种类很多,通常包括位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
它们常以肿块性病变为其共同表现,不少肿瘤缺少特征性表现,鉴别较困难。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有其好发部位,根据肿块所在部位、形状进行分析,对诊断有一定意义,常可推测肿瘤的类别。
根据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可大致区分良、恶性表现。
分叶状及边缘不规则常为恶性表现。
边缘锐利、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多为良性。
畸胎类肿瘤的密度可不均匀,内含骨骼或牙。
沿肿块边缘的弧形或环形钙化说明肿块为囊肿性病变或实质性肿瘤已有瘤性退行性变。
注意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要意义。
起源于甲状腺的肿瘤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气管旁的肿瘤常压迫气管使其变窄移位。
肿瘤邻近骨骼处,可出现边界整齐的压迫性骨质缺损,这是良性肿瘤的表现,侵蚀性骨质破坏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纵隔肿瘤知识点什么是纵隔肿瘤?纵隔是胸腔内的一个区域,位于两个肺之间,从胸骨到脊柱。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肿瘤。
纵隔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纵隔肿瘤的症状纵隔肿瘤的症状可以因肿瘤的位置和性质而有所不同。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1.咳嗽和呼吸困难:纵隔肿瘤可能会压迫气道和肺部结构,导致咳嗽和呼吸困难。
2.胸痛:肿瘤对纵隔和周围组织的良性或恶性浸润可能引起胸痛。
3.声音变化:纵隔肿瘤可能会影响喉咙和声带,导致声音变哑或嘶哑。
4.吞咽困难:纵隔肿瘤可能会压迫食道,导致吞咽困难。
5.体重减轻和乏力:恶性纵隔肿瘤可能会导致患者体重减轻和乏力。
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诊断纵隔肿瘤的方法通常包括:1.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2.活检:通过纵隔肿瘤的活检可以确定其是否为恶性肿瘤。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提供一些指标,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活动程度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手术切除:对于可切除的纵隔肿瘤,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2.放疗:放射疗法可以用于治疗恶性纵隔肿瘤,或者在手术后预防复发。
3.化疗:化学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用于治疗恶性纵隔肿瘤。
4.靶向治疗: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可以针对特定的纵隔肿瘤类型进行治疗。
5.对症治疗:如针对疼痛、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纵隔肿瘤的预防由于目前对纵隔肿瘤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因此目前没有特定的预防方法。
然而,生活健康习惯的调整和定期体检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纵隔肿瘤。
小结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胸腔纵隔区域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声音变化、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乏力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活检和血液检查。
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对症治疗等。